时间:2024-07-28
张 怡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论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的新能源学科建设
——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为例
张 怡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为例,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出发,在分析新能源学科建设研究方向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科建设的主要思路,并围绕学科建设方向、学科交叉研究、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基地建设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学科建设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对于指导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新建专业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应用型本科;新能源学科;学科建设
近年来,随着雾霾、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及传统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以风电、太阳能为代表的新型清洁能源的优势开始显现.国务院于2010年3月颁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将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七大产业作为我国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新能源发展呈现出整体快速向上的新气象.2010年7月,经教育部审批,浙江大学、江苏大学、中南大学等11所高校首次设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截止2014年12月底,国内已有61所大学开设了此专业.“谁占据新能源高地,谁就拥有未来希望”,面对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各高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新能源学科建设呈现出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1-2].总体来看,目前开设此专业的高校有两种类型,即综合型大学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相比以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为主的综合型大学,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走出一条立足本校特色、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之路,是当前众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以下简称浙水院)为例,就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新能源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学科建设现状、建设目标及主要措施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相比研究型、综合型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是根据一定职业岗位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在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作用日益凸显.在这样的形势下,应用型院校走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可持续发展是必由之路,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就是加强学科建设,因为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将成为判断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主要依据.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科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根据社会和高教事业的发展要求,不断完善学科结构,做好学科建设工作.
浙水院由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目标是努力建成一所立足水利,服务浙江,辐射长三角,以工科门类为主体,水利水电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的本科院校.2014年,浙水院新建本科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总体来讲该专业在国内高校仍属新建专业,且开办此专业的高校往往都是一些综合型、学术型、研究型的大学,教学目标也以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为主.面对这些国内旗舰级高校,以浙水院为代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整体实力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走出一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希望之路,就必须明确自身定位、突出自身优势、紧抓学科建设,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建设道路.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建设的不断加强,近年来各个学院将关注点越来越多由专业建设转向学科建设,但由于先天上存在一定差距以及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尚存在诸多不足.首先,部分院校办学思想不明确,办学理念相对滞后,存在以生源扩张为招生目的,片面追求办学规模和经济效益的问题,学院自身学科建设品牌意识不足;其次是学科人才梯队建设不系统,结构不合理,学科带头人及基石型教师数量不足;再次,校企合作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同步实现自身发展和发挥社会功能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由于校企双方的价值取向不同,不能很好地将教学和生产相结合.
浙水院地处东部沿海的浙江省,学院的新能源学科不仅可以利用浙江丰富的海上风电、大型的光伏企业等先天优势,还有着发达的民营经济作为后盾支持.基于此,浙水院基于以下思路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建设道路.首先要目标明确、重点突破:学院新能源学科建设必须要有的放矢,必须要将有效的资源用在最有效的目标上,最切实的做法是集中力量发展某一个或几个学科群,比如电气学院原有的风电教研室可优先发展;其次要扬长避短,立足地方:学院已形成了服务水利、服务地方经济的传统.因而,在学科建设中突出这些地方特色进而形成优势学科;再次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由于是新学科、新专业、新方向,所以重点高校的强势压力尚未填充全部领域,学院的新能源学科建设如果能够抓住几个创新点将为新能源学科发展提供较为广阔的空间.最后要保持特色,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研究方向,即要搞好学科建设方向选择和人才储备工作.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学科发展才能具有相对稳定性.
基于上述问题及对策,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特点,以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归纳基于应用型本科进行新能源学科建设的主要研究内容有:
(1)学科建设方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树立有特色的学科建设方向,选择能在省内外产生较为重大影响的研究方向重点加强建设,体现区域特色和发挥学院自身已有优势.
(2)学科交叉研究:注重与兄弟高校、院系、专业、企业之间的学科交叉、融合和渗透,力求较为快速地形成办学特点,形成品牌效应使学科建设充满生机.
(3)学科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品德的培养,建立合理梯队,通过引进与培养形成一支高素质、有攻关决心和必胜信念的学科团队.
(4)人才培养体系:基于SWH-CDIO[3-4],利用项目教学法[5-6],有针对性地设置面向应用的课程,通过合理的学训模式、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完善的对外交流氛围形成面向应用的实训模式.
(5)学科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尽量花较少的人财物完成本学科的基地建设,让学科基地成为本学科发展的有力支持和有效依托.
4.1 学科建设方向
4.1.1 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
推动地方应用型高校科学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充分发挥其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近年来,浙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14年浙江统调最高负荷达57 736MW,位列全国第四.作为用电大省的浙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利用潮汐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浙江的新能源开发利用工作已经走在全国前列,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发展齐头并进.学院必须紧抓服务浙江地方经济这条主线,来指导进行学科建设方向的选择;必须在实际教学中紧扣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来指导培养人才方向的选择.
4.1.2 以突出办学特色为抓手
高校办学特色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为大家所公认的、独特的、稳定的、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浙水院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工学门类为主体,以水利水电为特色,土木、机械、电气、管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在此架构之下,新能源学科建设必须紧密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基于浙水院构架能力本位的“一主线、三统一、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平台,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能源办学必须充分运用浙水院创新试点的SWH-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突出办学特色为抓手实现综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4.1.3 以加强重点研究为突破
浙水院应用型本科的定位决定了进行新能源学科建设不能好高骛远地搞全面开花,必须要选择重点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应用、重点教学科目来脚踏实地地进行突破,从而以点带面,形成一点突破盘活全局的局面.从浙水院新能源学科建设的基础来看,选择电力系统为依托,按照风电为主、光伏发电为辅的重点方向,积极推行项目导向的教学科研紧密融合的工作方向,并选择浙江风电、太阳能项目的生产流程(设备系统集成、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以及生产管理)为研究重点,实现服务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4.1.4 以培养应用人才为目标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新形势下社会亟需大批能主动钻研革新、善于用新思路、新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显然,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浙水院的新能源学科作为浙江省内新兴应用型本科专业,只有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企业的需要融合在一起,才能有所作为.
4.2 学科交叉研究
4.2.1 发挥共享优势,与兄弟院校形成交叉
浙水院地处杭州下沙高教园核心区,下沙大学城是目前浙江省最大规模的高教园区,其重要特色之一是分片设校,资源共享.作为新建本科专业,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共享资源,与兄弟院校形成动态交互与交叉.例如,浙江理工大学的重点学科《机械设计理论》可以与风电的制造设计相结合;中国计量学院的重点学科《测控技术与仪器》可以与风电的测控相结合,重点学科《监控技术与仪器》可以与风电的监控相结合;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的重点学科计算机信息管理可以与风电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
4.2.2 把握学院旋律,与兄弟院部形成交叉
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新能源作为电气学院的一员,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少不了到兄弟院系去求经取宝.浙水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工学门类为主体,以水利水电为特色,土木、机械、电气、管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同时,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也要求新能源学科的培养人才要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浙水院现有的9个教学院3个教学部,9个本科专业和36个专科专业无疑都是新能源学科的良师益友.新能源必须把握浙水院发展主旋律,与兄弟院部形成有机互动,把自身的建设融入浙水院的大发展事业.
4.2.3 形成品牌效益,与兄弟专业形成交叉
电气学院是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历史最为悠久的院系之一,前身是浙水院成立之初设置的电气教研大组,负责水电站电气设备专业的教研工作.电气学院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以“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为龙头,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供用电技术、风力发电设备及电网自动化专业”为辅助的为电力及相关行业服务的专业群.新能源学科作为电气学院专业集群新增一员,在电气学院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精品课程、实验条件、实训基地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能源作为后起之秀,一定要与电气学院兄弟专业形成良好互动,携手共进,打造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的品牌效益.
4.2.4 落实培养方向,与兄弟企业形成交互
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于此,浙水院在水利、电力、新能源等行业与众多企业有着紧密合作和互动.例如,太阳能利用设备制造企业有长兴天能、超威、绍兴向日葵光能、嘉兴太阳谷、宁波韵升、杭州正泰太阳能;风电企业有浙江运达风电;杭州湾、舟山、台州、温州等地区已经广泛分布有各类型风电场.与这些兄弟企业形成交互,开展人才联合培养等类型的合作,对新能源学科建设快速打开局面无疑大有裨益.
4.3 学科队伍建设
4.3.1 提倡敬业爱岗,注重品德智培养
教师要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必然要求其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新能源作为新建学科,各项事业均处于起步阶段,这无疑对学科队伍战斗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其各项工作的推进,都离不开学科队伍每一份子的贡献和努力.此外,近期诸多名牌高校的教师在网络上爆出不少负面新闻,从另外一个角度印证了师品、师德的重要性.从某种角度上讲,师品、师德比学科队伍的专业技术、专业能力更加重要.
4.3.2 突出学术重点,注重带头人培养
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是学科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新能源学科带头人在学术能力上要求能够以其创造性的思维、开阔性的视野、丰富的学术研究经验和教学经验,敏锐地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对新能源专业的现实需求,能够协调和凝聚团队成员的力量不断推进教学研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其在人格特质上要具有一定的个人威望和人格魅力,对内能够吸引人、团结人、凝聚人、鼓舞人,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外也应有相当的影响力与活动能力.
4.3.3 杜绝跛脚走路,注重引培一体建设
一个良好的团队必须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地支持、吸引、培养优秀人才的新格局.引进人才无疑是提高师资队伍的快捷之路,但也不能把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完全放在引进人才上,陷入“重引进,轻培养”的怪圈.新能源师资队伍建设要做到“有序引进、立足培养、最优使用”,要杜绝一条腿走路,做到教师引进、培养两手抓,既要重视引进优秀人才,又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
4.3.4 避免堆积断层,注重梯队结构建设
一个学科要想稳步发展,就必须建立一支具有合理梯队结构的师资队伍,确保在学科内有一批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善于自我激励的优秀教师来接任未来的重要岗位.在新进人员时不能盲目贪多形成堆积,也不能连续多年不进新人形成人才断层.对在岗的教师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促进人才的发展,为人才梯队建设夯实基础.
4.4 人才培养体系
4.4.1 建立面向应用的教育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教学定位突出地方性,以实用性、灵活性和复合型为原则,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这与国际工程教育改革最新成果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精髓不谋而合.近年来,浙水院在借鉴、继承CDIO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浙水院“依托水利、面向水利、服务水利”的办学特色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办学理念,将铸就水利精神为核心的“以水育人”与培养人文素质为重点的“以文化人”相结合,并与CDIO工程教育模式有机对接,创新提出了SWH-CDIO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能源学科要在SWH-CDIO理念的正确引领下,通过合适的载体和方式,同步提升学生的软硬综合素质,建立面向应用的教育模式.
4.4.2 建立面向应用的教学模式
基于SWH-CDIO的教育模式,新能源学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相应亦要同步跟进.萌生于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的“项目教学法”,其核心是一种直接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项目教学法在具体教学方式上首先坚持启发式,师生互动教授法,再次可采用“自学——讨论——总结”相结合教授法,最后在教学中要注重具体案例的教学分析.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形成了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局面,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面向应用的教学模式.
4.4.3 设置面向应用的教材课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材课程不应与研究型大学教育过度靠拢,但又不能完全像高职教育进入职业教育的模式,而应该在两者之间走出一条融合之路,在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也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对实际工程项目的熟悉与掌握.因此其教材与课程设置要把握“适用、够用、应用、实用”的原则进行综合性选择和整合,尤其是采用项目教学法后,新能源学科应紧抓培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主线,进行教材和课程的合理选择和设置.以此为目标,除浙水院常规的公共课程外,新能源学科拟设置的主要专业课程有风力发电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必选修课程30余门,形成面向应用的教材课程体系.
4.4.4 设置面向应用的实训模式
实训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加实践经验,降低就业的成本和风险,增加就业的机会.到企业中实习由于接近真实工作环境当然是最佳的实践模式,但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让学生到企业去实习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受场地、人力、安全等因素影响,大多企业都不愿意接收学生到公司实习.新能源学科的实训模式可以借鉴CDIO理念,从企业用人需要出发,引入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文化,在校内建设校企紧密结合的实训教学体系,邀请企业人员来校内参与学生的实训教导,形成面向应用的实训模式.
4.5 学科基地建设
4.5.1 挖掘自身潜力打造精品实践基地
经过多年的发展,院系两级已经打造了较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例如,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电力工程实训基地是浙江省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此外还建有电气工程基础实验室、新能源(风力发电)实验室、新能源及智能微电网实验室等7个省财政资助实验建设项目.从现实来看实践基地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还是存在设备不够系统、模拟实践课题单一及设备日渐陈旧的问题.新能源学科基地建设,要通过自身潜力的挖掘力争打造一些省内或者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实训基地,之后在院系领导和政府财政的支持下,争取将其打造为高教园区乃至行业内的公共实训基地,实现精品实践基地建设.
4.5.2 校企共建基地实现互利共赢目标
企业和高校作为不同的主体,实施创新的动力和内在运行机制亦不同.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才是推动我国技术进步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选择.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创新、共建合作基地,一方面可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高校经费不足的问题,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可从高校获得技术、人力资源支持,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还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新能源学科基地建设要充分发挥与电力系统、新能源等企业的良好关系,在院系两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积极探索可行共建项目,实现校企合作共赢,进而推动新能源学科基地建设工作全面开展.
加快新能源发展是国家能源政策之大政方针.本文基于应用型本科进行了新能源学科建设方面的探讨工作,从研究新能源学科建设背景出发,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新能源学科建设的研究方向和主要解决关键问题,进而论述了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从学科建设方向、学科交叉研究、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基地建设等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浙水院新能源学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所需要开展的各项工作.整体来看,这些工作和方法对于指导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新建专业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 苑英科,冯满春.科学发展观与华北电力大学的新能源战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0(5):8-11.
[2] 杨世关.新能源一级学科设置的论证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4(22):42-48.
[3] 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6.
[4] 杨启尧,万 军,徐柳娟.SWHCDIO项目式教学在高职学生软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4(1):94-98.
[5] 马晓梅.项目教学法中教师的作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4(20):411-412.
[6] 刘阳明.项目教学法实例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4(8):36-39.
On Construction of New Energy Science for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ies
ZHANG Yi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Zhejiang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Hangzhou 310018, China)
New energy, as one of the China'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needs various talents day by day.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it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for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ies to explore a new way in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new energy science.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orientation of new energy science is analyzed and main ideas on subject construction are proposed in detail, includ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cademic team building,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scientific base construction and so on, which provides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disciplines for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ies.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y; new energy science; subject construction
2015-03-01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高教课题项目(XGJ-201301)
张 怡(1977-),女,浙江舟山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新能源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工作.
G642.0
A
1008-536X(2015)09-0094-0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