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技能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4-07-28

王红霞,梁 曦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浙江 杭州 310018)

1 软件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随着IT技术和软件产业的迅猛发展,急需要大量的从事软件开发、测试和技术服务等技能型人才.学校是培养和输送的摇篮,然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软件人才培养中尚存在如下问题[1]:

(1)缺乏对软件人才的准确定位

作为培养“软件蓝领”的主力军——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在理论上较为清楚,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仍然比较模糊,并没有形成定位准确、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2)没有突破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

多年来,尽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方面作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学科体系的烙印仍然明显,重“基础理论知识”,轻“技能”.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采取模块式教学,但其模块也只是将不同的课拼凑在一起,没有真正按照岗位能力来设置课程,对学生岗位职业能力方面的培养相对不足.

(3)缺少职业岗位能力训练的教材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校企合作课程,但由于缺少适合高职教育特点、强调工学结合、强化职业岗位能力训练、以项目和案例驱动的教材,导致培养计划实施效果不尽人意.

(4)“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受限,大多数一线教师主要来源于普通高校,实践能力不强,导致一些企业项目案例教学课程效果不佳.

(5)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岗位能力脱节[2]

目前许多学校在开发课程时都引入了一些知名IT厂商的认证课程,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好处,但这种单一的考评方式扭曲了认证考试的真实目的,出现了许多学生手头有很多职业资格证书,而在实际工作中连简单的代码都不会书写的怪现象.

由于软件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上述问题,导致了许多毕业生很难在短期内胜任工作,岗位匹配性差,缺失相当多的关键能力.因此很多软件企业在员工招聘时都设置了需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的录用门槛.这就造成了目前IT企业各层次软件从业人员需求旺盛,却又有许多毕业生不能胜任岗位能力要求的尴尬局面.

本文提出了一种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岗位知识技能学习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2 模式架构

2.1 构建以岗位能力为导向,实践与理论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秉承“做中学,学中做”[3-4]的理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出如下课程体系改革举措.

(1)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岗位核心能力要求重构课程内容和教学链路,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程项目为主线,以核心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整合教学内容,构建符合软件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与规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以软件编程、软件测试、数据库综合应用、应用系统维护与技术支持岗位的能力需求为核心,与软件企业合作构建理论、实践教学相互交融的课程体系.岗位技能课程模块设计既考虑纵向深度发展又保障横向宽泛选择.岗位分为“基础应用岗位”、“代码编写岗位”、“软件基础测试岗位”以及“软件外包岗位”.“代码编写岗位”分为三个层次两个方向,即初、中、高三个层次,“.NET应用程序设计”、“Java Web应用程序设计”两个基于目前软件行业主流技术的方向.每个岗位技能模块课程内容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主线,实训教学以项目实战为载体,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大于1∶1,并为每个模块配置行业认可度高、性价比优良的IT职业资格认证.

(2)根据浙江省软件产业外包服务的发展目标及人才需求现状,通过开设专业外语课、选修课的形式,强化专业英语、日语、韩语的训练,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掌握阅读项目样式书、常用专业口语等软件外包岗位的基本技能.继续与杭州西软电子有限公司、东忠等多家软件外包企业合作,联合培养一批技能型的软件外包编程和测试人员.

(3)以能力为本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以计算机软件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基准点,设计符合计算机软件编程、测试、应用系统维护与技术支持等岗位基本技能要求且紧密跟踪计算机软件最新技术发展、由易到难、由点到面、循序渐进、与软件企业实际工程项目开发无缝对接的实训教学体系.项目实战仿真软件企业项目组的形式进行,由学生担任项目经理及各类角色,强调团队协作,将职业素质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4)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IT职业资格认证纳入课程模块,强调专业课程与职业技术认证课程的融合,鼓励学生取得有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分阶段评价各课程综合掌握情况,当模块课程达到某个阶段,采用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考核要求,以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全程质量监控.由此探索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在不延长学制、不增加课时的前提下,使学生在毕业时就具备相应的上岗资格和工作能力.

(5)建立集教学、实训、IT认证、就业信息为一体的共享型专业资源库,形成开放式的教学资源平台与信息查询平台,方便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规划和自我评价.

(6)建立多元化的评价考核体系,注重过程考核,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融合职业资格考试与专业课考核,打破以往“一考定终身”的做法.

2.2 试行“岗位模块学分制”的教学模式

以社会需求的职业岗位(群)为基础;将各岗位职责分解为若干典型工作任务,由工作任务确定相应的专项能力,然后将专项能力转化为知识、技能、态度及考核标准,进而确定学习、训练的内容,设置相应的课程和实践环节.对应某个岗位,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学习领域);根据不同岗位对知识、技能要求的高低,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岗位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修若干个模块;学生的学习量以课程总学分和模块学分进行计量,在一定的弹性学制范围内(2.5~3年)修满规定学分即可毕业.

2.3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学团队

遵循“开放、创新、精干、高效”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紧跟行业主流技术的知识更新机制,通过培训、企业实践及进入国内知名院校进修等途径,培养一批高能力、高素质并获得IT行业职业资格高级认证、具有丰富项目开发经验的、擅长为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服务、在企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师.每年选派教师到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培训、学习和交流;每年选派教师参加教育部和相关教指委组织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会议.通过企业工程锻炼,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100%;聘请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知识的行业专家、企业管理者参与专业建设并担任兼职教师,加大优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力争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 ∶1.2.

2.4 建设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校内仿真型实训基地,建立能真正开展“工学结合”的校内、外生产型实训基地

在省财政资助的“软件外包实训基地”和中央财政资助的“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的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实训基地的规模,完善实训基地功能,并紧跟IT前沿技术,继续有效提升实训基地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对外服务能力,把它们建设成融教学、技术研发、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仿真型实训基地.

充分利用国家对中小型企业孵化器的优惠政策,在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共建的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杭州经济开发区IT服务外包产业创业园”中继续吸纳与软件专业建设紧密相关的企业入园,搭建新的实施工学结合的支撑平台,扩大工学结合的受益面,为学生就业、创业创造更有利的环境.进一步加强与园区企业深度合作,扩大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假期实习学生规模.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建立能真正开展“工学结合”的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同时利用我校毗邻新加坡科技园(软件工厂)的地域优势,在软件园区建立一批能满足职业岗位能力培养需要,各具特色的集培训、兼职师资、顶岗实习和就业为一体、具有校企长效合作机制的校外实训基地.

在现有两个校企合作的学生工作室基础上,继续扩大学生工作室的规模,提高项目研发水平,为学生搭建一个更加广阔的实践实训平台.

继续完善大学生创业中心的建设,重点扶植学生创业实体,全方位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2.5 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成立教学质量考核小组,建立听课制度.在校教学评价中心指导下,成立一支有丰富教学和管理经验的教师、专家组成的教学质量督导组,参与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制度、评价体系、评价方式的研究工作;通过听课、现场观察、检查授课计划、抽查作业和试卷、组织教师或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对专业的日常教学工作、教学规范、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进行监督、检查和综合评价.

建立课堂教学标准化教案:标准化教案是课程团队集体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是整个课程实施的重要内容,课程组成员将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授课技巧、授课方法加以总结,精心设计每次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用例.对于每一个教学单元的标准化教案进行认真的研讨,先是说课,即教师对某个教学内容按上课的过程进行设计,然后把自己设计的教学内容(What)、选择教学方法和授课用例(Which)、选择的理由(Why)、怎么用(How)(即3W1H法),按上课的过程逐步进行说明,大家共同进行探讨,研究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讲授方法、教学案例和教学手段.通过多次研讨、实施、修改和论证,形成标准的环节和教学方法.然后通过教学实施中的教学反馈和督导意见,再研讨、再形成新的标准化教案,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3 结语

经几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表明,该培养模式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开阔学生的创新思路,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增强其自信心和责任感.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团队建设,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团队沟通能力和职业素养.专业整体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我们将继续积极研究、探索、改革和实践,为高职“技能型”软件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1]杨 近.高职教育软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6):72-73.

[2]EDWARD F.CRAWLEY,查建中,JOHAN MALMQVIST,etc.工程教育的环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31-39.

[3]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26.

[4]顾佩华,沈民奋,李开平,等.从CDIO至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2-2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