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李欣杰 陈剑平 潘玉珍 李佳琦 马玉飞 许 鹏
(1.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2.长江三峡勘测研究院有限公司;3.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在怒江岩桑树地区,滑坡一直以来都是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加上该地区地势比较险要,治理起来也很困难。在我国,对滑坡治理的研究经过了很长的时间,滑坡工程治理的方法有很多[1-2],经过对比分析,锚索抗滑桩在边坡加固的使用在类似地区使用比较广泛[3]。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抗滑桩中添加锚索这一技术,在桩的上端施加一个拉力,就可以大大地减少抗滑桩的埋置深度,这样就可以在经济上取得可观的效益。
同时对滑坡稳定性评价的方法,我国的研究历史也比较长。离散单元法[4]、有限元方法、刚体极限平衡法[5]等发展较快。在刚体极限平衡法中,应用GeoStudio软件[6]对滑坡进行模拟分析,可以得出滑坡的安全系数以及滑坡最危险滑面。但添加锚索抗滑桩后,该软件就不能很好地计算出支护的效果,也不能更准确的计算出配筋的数量。而理正软件不能计算出安全系数,却能很好地模拟出滑坡添加支护措施后的效果。因此,考虑到两者之间的优劣性,本研究将两者合二为一对滑坡进行分析。
干田坝滑坡位于云南省保山市境内的怒江下游干流上,该堆积体所在的怒江河段呈现波状,两岸山坡相对比较陡峻,平均坡度为35°~45°,坡面总体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局部为悬崖峭壁。
该区大地构造属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之二级构造褔贡-镇康褶皱带中芒市褶皱束与保山-永德褶皱束交界处。区域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其中许多断裂带规模宏大。其裂隙主要包括卸荷裂隙、层间裂隙。该区地表大部分为第四系覆盖层,仅局部见有基岩露头。
该区域地下水较丰富,其类型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受地形、岩性和水文气象的控制,具有季节性变化特点。
该滑坡体的全貌见图1所示。
图1 滑坡全貌
该滑坡位于怒江左岸,体积约为175万m3,依据国土资源部行业规范,该滑坡属于大型滑坡。堆积体的前缘和后缘第四系堆积体的厚度比堆积体中部薄,上游稍比下游薄,坡度厚度3~28 m,平均厚度为12.5 m,属于中层滑坡。
该区域高程800 m以上平均坡度35°;以下坡度稍陡,平均坡度40°。靠近后缘上游侧边界高程900~950 m,分布有残坡积物,主要由棕红色碎石土、土夹碎石组成,成分主要为灰岩,含少量白云岩、砂岩;土为黏土、粉质黏土。在高程750~800 m间,多处见基岩出露,为志留系中上统泥质条带灰岩,薄层状,呈强风化,岩体破碎,呈半解体状,并有倾倒变形现象,产状为66°∠34°。根据平硐揭露基岩正常产状为120°~130°∠50°~65°。
该区基岩强卸荷带内,存在较多架空现象,形成裂缝,多充填岩块、碎块及次生黄泥,部分形成孔洞;层理变形破坏严重,不连续出露,较难辨认;岩体极破碎,呈块状、碎块状,部分呈碎屑状,成硐条件较差,需进行支护。且多见有顺层的剪切破碎带以及规模较小的断层发育,其发育部分,岩体多具有风化加剧现象;部分已完全解体,呈较密实块石、碎石夹土及碎屑状。
各平硐所揭露的岩体各风化带的深度见表1。
表1 各平硐揭露岩体各风化带深度 m
在PDG01、PDG03平硐覆盖层与基岩接触部位,由于受到上部覆盖层牵引的影响,基岩产生了明显的被牵引、蠕变的现象。在坡体中部的PDG03平硐硐深91 m之前,岩体风化、卸荷强烈,完整性相对来说比较差,多呈散体—碎裂结构,产状为65°~75°∠18°~32°,岩层倾角随着硐深的加大逐渐变陡,至硐深91 m以后产状相对稳定,优势产状80°~135°∠47°~65°。这一现象揭示了岩体具有较为明显的倾倒变形迹象。
该区地表未见变形破坏迹象。据钻孔、平硐揭露,堆积体内部未见明显不利结构面,覆盖层与基岩界面亦未见蠕变、滑动迹象与滑面。但基岩强卸荷带内,裂隙(主要为卸荷裂隙)、断层、层间剪切带较发育,岩体具有明显倾倒变形迹象,且完整性差,多呈碎裂—散体结构,多具有风化加剧现象,但未发现明显统一滑面或软弱面[7-8]。
按照堆积体各区的变形和工程地质特征,该岸坡属于倾倒型蠕动变形边坡,且具有以下比较明显的变形特征:
(1)岸坡基岩岩体向临空一侧倾倒。岩体中卸荷裂隙发育,多张开,呈上宽下窄的特征,部分岩体伴随有架空现象。
(2)由于岩层依次向临空侧倾倒,伴随构造应力的影响,层与层之间多发生有层间剪切带,带内岩体完整性极差,多呈散体—碎裂结构,且风化加剧[9]。
(3)基岩变形体与下部较完整岩体呈渐变型的交接关系。岩层的产状也将发生变化,同时层间剪切、卸荷裂隙等这些次生结构面将仍然可见。
(4)在垂直的方向上也将展示一定的分带特性,从地表向深部大致分为2个带:①崩坡积带;②蠕动倾倒变形带。
该堆积体下伏基岩倾向山里,岩层走向与坡面走向夹角为47°~52°,因此岸坡的类型为逆向坡,这是产生倾倒变形破坏的岩体结构条件。为了更好的演示出滑坡的变形机制,绘制出变形示意图,如图2所示:图2(a)为岸坡岩体伴随地壳抬升,岩体中构造应力、自重应力的释放,岩体在浅表层发生卸荷回弹变形,使得浅表部岩体产生拉张破裂,原有结构面扩展破坏,并产生新的次生结构面;图2(b)为岩体追踪软弱结构面发生倾倒变形;随着地表径流、地表水的入渗、侵蚀,岩体风化加剧,加之高频率地震的反复作用,使得结构面的强度进一步恶化,并相互贯穿,岩体被切割、破坏了;图2(c)为开挖后,上部岩体失去支撑岩体,沿着陡倾角结构面产生错落式的破坏,并堆积于坡脚,此时坡脚堆积物对边坡岩体起到反压作用,使边坡岩体能维持相对稳定状态;图2(d)为上述作用的影响将更加突出,在自重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导致岸坡岩体解体、松动。
图2 滑坡变形示意
在本次滑坡的分析中,将主要用到的是极限平衡法,极限平衡法的优点是在不能给出应力作用下结构变形图像的情况下,也能对结构的稳定性给出比较精确的结论。目前在很多大型水电工程中都有应用,比如锦屏梯级电站的库区边坡,三峡库区边坡等。
根据室内试验以及滑动面岩土体的特征,确定滑体内各种材料的参数,如表2。
表2 模型各材料物理力学参数取值
本研究所采用的是Geo Studio软件来计算此边坡的安全系数,建立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滑坡计算模型
在计算安全系数时,主要以 bishop法、Janbu法、M-P法,通过计算可得安全系数如表3所示。
表3 滑坡安全系数
通过表3可以看出,该滑坡最小的安全系数为1.033。即使现在比较稳定,但该地区位于地震烈度为Ⅷ度,加上该水库蓄水之后,势必会对其稳定性产生影响。所以,应加一些防护措施使其保持稳定,在本研究中将应用理正软件中的滑坡推力计算以及抗滑桩2个模块对其进行支护处理。
利用理正岩土抗滑桩设计软件,进行锚索抗滑桩[10-12]的设计(如图4所示)。在抗滑桩位置设置的过程中,应使抗滑桩距离剪出口位置较近,保证抗滑桩与剪出口之间滑坡体的稳定性,同时要使滑坡体不从桩前剪出,确保其安全性。
图4 堆积体滑坡剖面
为了确保堆积体稳定,同时也考虑到实际施工的可操作性,在理正软件中对抗滑桩、锚索的各个参数进行适当的调整,最终本着既能保证堆积体稳定、工程造价又比较合理的原则,确定出的各个参数如表4。
表4 锚索抗滑桩参数
通过计算,可绘制出桩身弯矩、剪力图,分别如图5、图6所示。
图5 桩身弯矩
图6 桩身剪力
由图5、图6中可以清楚的观测出桩身弯矩、剪力的分布情况。桩身的弯矩随着深度的增加首先面侧呈现增长,桩身面侧最大弯矩值为992.947 kN·m,距离桩顶6.767 m,随后呈现背侧弯矩增长,背侧最大弯矩值为2 839.357 kN·m,距离桩顶16.75 m。在剪力图中可以观测到,桩身剪力随深度的增加变化的比较快,桩身最大剪力为834.768 kN,距离桩顶21.563 m。桩身的位移最大值为49 mm。
由以上数据可以得出,桩身在堆积体的下滑推力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状态,并且桩身的剪力、弯矩都比较合理,能够使桩身不被破坏。在钢筋布置上,面侧纵筋最大值为14 000 mm2,背侧纵筋最大值为15 015 mm2,箍筋最大值为654 mm2。
(1)通过对堆积体岸坡的工程地质特点及变形特征分类的分析,其属于倾倒性蠕动变形边坡,堆积体所在岸坡结构属典型的岩土复合型岸坡。
(2)所建立的模型是充分考虑到国内外对滑坡治理的经验、对该地区自然地质条件的勘察、对滑坡整体特征的掌握,所以该锚索抗滑桩方案是相对比较合理的。
(3)通过运用极限平衡分析法对该滑坡进行稳定性评价可知,该滑坡目前处于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但是其一直保持安全的可能性较低。加上锚索抗滑桩之后,该边坡的下滑推力明显减少,可见该滑坡在地震发生或者水位上升后都可保持稳定状态。
(4)将该方案用于滑坡中,效果显著,对周围地区以及工程地质条件相似地区的滑坡治理都是一个很好地示范作用。
[1] 郑颖人,陈祖煜,王恭先等.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M].北京:人们交通出版社,2007.
[2] 张倬元.滑坡防治工程的现状与发展展望[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11(6):89-97.
[3] 门玉明,邓军涛,李金湘.锚索抗滑桩设计中的几个问题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2005,22(6):.52-54.
[4] Hughes T JR,Liu W K.Implicit-explicit finite element in Transient Analysis Stability Theory[J].J Appl Mechs,1978,45:610-614.
[5] 张天宝.土坡稳定分析和土工建筑物的边坡设计[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
[6] 李玉起,黄志全,王凤群.Geostudio软件在堤防边坡稳定计算中的应用[J].东北水利水电,2007,25(2):3-5.
[7] 许德智,陈剑平,李严严,等.新岩膨胀土滑坡特征及成因分析[J].金属矿山,2012(10):25-32.
[8] 张雪东.呷爬滑坡稳定性评价与治理方案设计[D].长春:吉林大学,2004.
[9] 冯锦艳,朱建明,姚仰平,等.井工露天复合开采边坡稳定性研究[J].金属矿山,2011(10):75-78.
[10] 周得培,肖世国,夏 雄.边坡工程中抗滑桩合理桩间距的探讨[J].岩土工程学报,2004,26(1):132-135.
[11] 陶连金,沈小辉,王开源,等.某大型高速公路滑坡稳定性分析及锚桩加固的模拟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2,20(2):259-265.
[12] 李长冬,唐辉明,胡新丽,等.三峡库区滑坡治理工程中抗滑桩综合优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2,34(2):91-9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