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李俊超 许梦国 甘仕伟 雒 凯 余 涵
(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造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余华寺矿地表尾矿干堆对地下开采的影响研究
李俊超 许梦国 甘仕伟 雒 凯 余 涵
(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造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为了研究地表尾矿干堆对井下开采的影响,建立了余华寺矿区三维模型,利用FLAC3D分析软件,对地表尾矿干堆进行了模拟,最终得出地表干堆对井下生产水平的应力和位移几乎没有影响,而对近地表部分影响大。上盘矿岩接触带和矿体走向两端出现了高应力区,需要对此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矿山正常生产。
尾矿干堆 数值模拟 地压
金山店铁矿是武钢三大地下铁矿山之一,现矿山尾矿处理仍采用传统的湿式尾矿入库堆存方式,随着生产的持续进行,原设计尾矿库逐渐接近库容上限。为了解决目前面临的尾矿处置[1]难题,经过科研论证,金山店铁矿将在余华寺矿区地表露天坑进行尾矿干堆[2]排放。
余华寺矿区区域构造上位于保安复式背斜南翼,金山店侵入体北缘西段,地层主要为三迭系上统蒲圻群紫色砂页岩和中统嘉陵江灰岩,受区域构造的控制呈近东西向分布,矿床赋存于该套地层与燕山期酸性侵入体的不整合接触带。矿床属岩浆期后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矿床,矿体和围岩界线比较清楚,局部地段呈渐变过渡关系。
I号矿体是余华寺矿床的主要矿体,分布在X~VI勘探线之间,上部矿体呈似层状,下部矿体分散,多分枝。矿体沿走向长360m,平均厚度约40m,最大延深至-450m,总体走向NNE,倾向SWW,倾角55°~60°。矿区生产能力为50万t/a,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运输在-340m水平,生产水平主要为-270m水平及以上分层。井下地压问题比较严重。
崩落法开采过程中,上部围岩不断崩塌破坏,介质特性发生改变。数值模拟时,根据研究的对象,假定崩落松散体为连续介质,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可视化平台建立三维模型,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良好的后处理功能进行研究内容的计算[3-4]。
2.1 矿岩参数选择
根据余华寺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及干堆尾矿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计算模型的基本参数[5],见表1。
2.2 建立模型
本次建模依据余华寺矿区实际情况和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工艺[6]的特点,充分考虑地表地形、地质构造、矿体、围岩,结合3个方向尺寸的协调,选取合适的区域,并对其进行一定的简化。选择利用三维有限元ANSYSWorkbench可视化平台界面,建立了余华寺矿区模型,见图1。模型地表+60 m,仙人山+190 m,底部-600 m,长1 700 m,宽1 300 m,主要包含上下盘围岩、矿体、移动带、仙人山、露天坑、干堆尾矿等。为了更合理地划分网格单元,需要设置网格类型和尺寸控制,细化矿体、塌陷体、干堆尾矿的网格,特别是开采对象-340 m中段矿体。网格划分统一采用四面体单元类型,围岩尺寸控制在50 m,矿体3 m,移动带16 m,干堆尾矿12 m,整个模型共划分出单元854 704个,节点147 519个。进入ANSYS经典界面,通过ANSYS-FLAC3D接口程序软件,将已经划分网格的三维模型导入FLAC3D中,导入后的模型见图2。
表1 余华寺矿区矿岩体物理力学参数
图1 ANSYS数值模拟模型
图2 FLAC3D数值模拟模型
本研究采用莫尔-库仑弹塑性材料本构模型、干堆尾矿采用弹性材料本构模型,对地表尾矿分步分区干堆模拟计算。
3.1 基本假设
为了保证模型计算收敛,同时反映实际情况,需要做一些基本假设:①围岩简化为上盘角页岩、下盘石英闪长岩,余华寺矿区矿体和围岩的界线比较清楚,局部地段呈渐变过渡关系;②不考虑地下水渗流压力的影响;③移动带塌陷体为松散介质,假设为各向同性连续介质体;④模型上边界为自由边界,下边界为3个方向速度约束,前后边界Y方向速度约束,左右边界X方向速度约束。
3.2 模拟计算过程
尾矿干堆分步分区进行,首先利用现有废弃场地,浓缩尾矿排入仙人山尾矿堆场,而后在露天塌陷坑构建拦挡坝工程堆至+60.0m标高,最后向西南处剩余塌陷区排尾。计算过程中,首先将干堆场尾矿实体组设置为null,随着井下开采与尾矿干堆的进行,逐步将尾矿干堆改为弹性材料本构模型进行模拟计算。
模型计算分为2种情形,地表未干堆和进行尾矿干堆,其模拟过程:①在给定边界条件下,施加重力,进行-256 m水平开采结束时的地应力场初始化平衡计算;② 根据崩落法的开采特点,进行-270、-284 m分段矿体开采模拟计算;③分别进行2种情形的开采过程模拟,仙人山堆场干堆完成时-298、-312 m分段开采结束;④分别进行2种情形的开采过程模拟,上部露天塌陷区东北部尾矿干堆完成时-326 m分段即-340 m中段开采结束;⑤-340 m中段开采结束后,露天坑剩余部分继续干堆,模拟干堆完成后-340 m水平矿体应力分布。
FLAC3D中规定,+表示拉应力,-表示压应力。因此,下文中提到的最大主应力σmax实际是FLAC3D中的最小主应力σmin,取其绝对值。
4.1 应力分布
(1)井下采场应力。按照模拟的过程,井下开采逐分段进行,-256 m分段开采结束时-270 m水平采场的应力分布规律见图3。正常开采至-284 m水平,-298 m水平σmax为11.774 MPa。随着生产水平下降及地表干堆的要求,分别对地表是否进行干堆2种情形模拟计算。地表不进行干堆时,-312 m分段开采结束时-326 m水平σmax为13.638 MPa,出现在北部矿体上盘。-326 m分段开采结束时,-340 m水平σmax为12.802 MPa,高应力区主要分布在上盘。地表干堆时,-312 m分段开采结束时-326 m水平σmax为13.638 MPa,主要为矿体上盘接触带。-326 m分段开采结束时,-340 m水平σmax为13.801 MPa。地表干堆完成时-340 m水平σmax为13.877 MPa,其应力分布情况见图4。
图3 -256 m回采结束时-270 m采场σmax分布
图4 干堆结束时-340 m水平σmax分布
(2)浅部应力。随着井下开采的进行,生产水平不断下降,-340 m中段开采结束时,分别找出2种情形下各个水平的σmax,其变化趋势见图5。
图5 浅部水平最大主应力
4.2 监测点位移
地表尾矿干堆结束后,垂直矿体走向方向Y=100 m剖面上位移矢量分布见图6。设置3个位移监测点:露天坑上盘监测点、露天坑下盘监测点、-256 m水平采场下盘监测点,3监测点位移变化见图7。
图6 Y=100 m剖面位移矢量分布图
图7 地表尾矿干堆时井下监测点位移
5.1 应力分析
(1)未进行干堆时井下应力情况。余华寺矿区井下开采已经下降至-270 m水平,图3为-256 m分段回采结束时-270 m水平的σmax分布情况,从图3中可以看出,北部厚大矿体处和南北厚薄矿体过渡的地方出现了高应力区,这和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情况是一致的。同时,矿区地质条件差,矿石多为粉矿,接触带处矿岩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并在局部地区伴有充水溶洞的存在,上部部分矿体未采下,这些因素更增加了地压问题的复杂性与严重性。矿山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地压管理[8],应注重矿岩破碎区及溶洞存在处的管理,提高高应力区巷道支护质量,合理组织回采作业,保证矿山生产的安全顺利进行。
(2)地表干堆时井下应力情况。地表尾矿分步分区干堆时井下各生产水平σmax整体分布规律没有大的变化。对比正常开采时井下应力分布,仙人山尾矿堆场干堆时对井下没有影响,而塌陷坑干堆时对井下的应力变化影响也很小,应力分布区域没有大的变化。
(3)浅部应力分布。从图5中数据可以看出,0 m水平σmax差值为1.8 MPa,-20 m水平为0.26MPa,-50 m水平为0.05 MPa,从其趋势上看,差别很小,几乎可以忽略。
5.2 位移分析
地表尾矿干堆结束后,上部岩体整体向采场方向移动,矿体正上方的移动方向垂直向下,矿体下盘围岩有向上移动的趋势。采场周边围岩位移最大,向外围岩位移越小,且采场上盘围岩位移比下盘围岩要大得多[9],地表位移最大处为矿体正上方。露天坑上下盘处于移动带范围内,位移在6 cm以内,-256 m水平下盘的监测点不足1 cm,可见,地表尾矿干堆对井下矿岩的移动影响不大。
金山店铁矿为解决目前生产中面临的尾矿处置难题,决定在余华寺矿区露天塌陷坑进行尾矿干堆。从数值模拟分析的结果看出,地表是否进行尾矿干堆对井下生产水平应力分布并没有很大差别,而在浅部近地表区域,越靠近地表差异越明显,同时对井下矿岩的移动影响也不大。矿山井下生产过程中,高应力区主要集中在矿体上盘矿岩接触带处和南北两端,生产中要注意此区域的巷道掘进支护和回采组织工作,以保证生产的安全顺利。
[1]何哲祥,田守祥,隋利军,等.矿山尾矿排放现状与处置的有效途径[J].采矿技术,2008(3):78-80.
[2]吕宪俊,连民杰.金属矿山尾矿处理技术进展[J].金属矿山,2005(8):1-4.
[3]邓红卫,朱和玲,周科平,等.基于FLAC3D数值模拟的前后处理优化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8(2):60-62.
[4]廖秋林,曾钱帮,刘 彤,等.基于ANSYS平台复杂地质体FLAC3D模型的自动生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6):1010-1013.
[5]陈清运,蔡嗣经,明世祥,等.地下开采地表变形数值模拟研究[J].金属矿山,2004(6):19-21.
[6]解世俊.金属矿地下开采[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6.
[7]陈育民,徐鼎平.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8]明世祥,于言平.小官庄铁矿采场地压控制方法研究[J].中国矿业,2004(5):62-64.
[9]张耀平,曹 平,袁海平,等.复杂采空区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0(2):233-238.
Study on Influence of Surface Dry-tailing Stacking to Underground Mining of Yuhuasi Mine
Li Jun chao Xu Meng guo Gan Shi wei Luo Kai Yu Han
(Key Laboratory of Hubei Province for High-Efficient Use of Metallurgical Mineral Resources and Agglomeration)
In order to find the influence of surface dry-tailing stacking to underground mining,athree-dimensional model for Yuhuasi Mining Area was established,and FLAC3Danalysis software was used to simulate surface dry-tailingstacking.The results show that surface dry-tailing stacking has almost no effect on the stress and displacement of production level but a great impact on near-surface part.More attention on and effective measures for high stress are a in hanging wall contact zone of rock and ore and two ends of ore-body trend need to be taken in this mining area to ensure normal production of themine.
Dry-tailing stacking,Numerical simulation,Ground pressure
2013-08-09)
李俊超(1987—)男,硕士研究生,430081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和平大道947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