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电梯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的探讨

时间:2024-07-28

窦永磊 王 璇

(1.天津鼎华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天津 300192)

(2.天津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 天津 300192)

随着我国电梯数量的不断增长,电梯已经成为人民日常出行必不可少的便利工具,我国电梯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然而电梯故障及困人事故时有发生,与此同时,电梯安全监管矛盾也日益突出,例如,行政监管部门力量不足、使用单位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检验检测机构人员配置不合理,维护保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电梯事故救援不及时等,诸多问题给乘客安全乘梯带来了风险隐患。为进一步加强电梯运行质量,国家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政策指导文件,要求提高电梯运行质量,保障人民群众乘梯安全,倡导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对电梯进行信息化监管,搭建电梯安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电梯共治新模式的建设。

当前,全国各地纷纷开展电梯信息化平台建设,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平台对电梯设备信息进行信息化管理,提升电梯智能化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安全乘梯。

1 国内电梯物联网平台建设背景

随着大数据产业以及电梯物联网的发展,相关国家政策相继发布。2014年1月初,原国家质检总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电梯安全工作的意见》,对电梯的安全管理责任进行了界定,明确了电梯使用管理的责任主体,提倡利用安防技术,如基于物联网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保障电梯安全[1]。2015年,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工作要点中提到:在电梯、气瓶、移动式压力容器等领域加大物联网试点应用力度。2017年,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引导企业运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重点设备领域加强管理。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电梯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积极发展“物联网+维保”等新模式、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构建电梯安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2]。

2 国内主流电梯物联网建设模式

当前国内主流电梯物联网建设模式[3]可以分为三种:1)电梯制造单位自行建设。如通力电梯有限公司、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日立电梯(中国)公司、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品牌电梯制造商均已开发出与自己电梯设备相配套的远程物联网监测系统,实现本厂品牌电梯的远程监测及故障报警接收,与此同时各大品牌电梯制造商也在通过开放远程监测平台数据接口协议的形式积极参与到地方政府主导的电梯物联网平台建设中。2)第三方系统集成商建设。如上海新时达、深圳汇川、浙江新再灵等技术企业,通过电梯物联网系统的开发,已形成具有独立核心技术的电梯物联网服务平台建设商。3)政府主导建设。如杭州、上海、宁波、无锡等地在国家政策鼓励以及地方政府支持的情况下,纷纷开展本地电梯物联网安全监测信息平台建设。该建设方式主要以政府牵头,通过要求电梯制造单位开放数据平台接口或者购买第三方系统集成商的电梯物联网远程监测设备,搭建电梯物联网安全监测信息平台,提升本地电梯安全监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3 电梯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模式分析

3.1 电梯全生命周期环节

传统特种设备全生命安全周期一般是指特种设备从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改造、维护、维修、检验直至报废的全过程[4]。电梯作为人民群众接触最多的特种设备,其安全可靠运行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及公众关注,为加强电梯质量事前监管、事中救援以及事后保障,多地政府纷纷开展在用电梯设备维保质量抽查、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中心建设以及积极推动电梯责任保险机制,完善电梯全生命周期内的安全保障环节。

3.2 参与电梯共治的角色类型

电梯从设计到报废阶段,根据参与的角色类型进行划分主要包含制造单位、安装单位、监察单位、检验检测单位、使用单位、维保单位、电梯协会、电梯保险公司、电梯乘客以及事故调查中心,不同的角色类型在电梯全生命周期阶段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共享相关信息服务,通过电梯物联网业务子平台对设备进行监管,并在平台间实现电梯设备信息的交互和共享。

3.3 电梯信息化平台建设

随着电梯物联网的兴起,电梯安全监管逐步走向信息化平台应用管理建设模式,不同角色类型也越来越重视系统平台为电梯设备监管带来的数据信息服务,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逐步实现电梯大数据的可视化、数据化、动态化监管应用,见表1。为当前主要的电梯信息化平台类型及对应的主要角色类型用户,部分平台间存在数据交互,以便实现用户间的数据共享,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电梯共治新模式的建设。

3.4 电梯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模式

如图1所示为基于当前电梯信息化平台建设的电梯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布局图。电梯主要信息包含设备制造及安装信息、使用单位及管理信息、维保单位及维护保养信息、监督管理信息、检验检测信息、设备运行及故障信息、修理及改造信息以及事故救援信息,这些信息产生或使用的主体(即角色类型),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设备的信息化管理。在电梯全生命周期的各环节中,存在同一角色类型参与多个环节、多角色类型共同参与同一环节的共治情况,电梯设备信息亦通过不同的平台进行数据交互,多角色类型共享数据服务。

表1 信息化平台类型及主要角色类型

图1 电梯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布局图

同一角色类型参与多个环节中,通过平台间的数据交互和共享,将多平台数据信息进行汇总,以便实现对设备全面的信息化管理。以监察单位为例,监察单位作为保障电梯设备安全的政府职能部门,其在设备安装、检验、注册登记、维保质量抽查、事故救援等多环节中均发挥相应监管职责,数据的聚集和信息化管理必将提升监管效率。

多角色类型共同参与同一环节中,通过不同平台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各角色类型的快速响应,提高工作效率。以事故救援环节为例,涉及使用单位、维保单位、监察单位、事故调查中心、电梯保险公司以及受困乘客。在事故救援过程中,监察单位通过电梯应急救援平台(96333)调度辖区内网格化维保救援站,有效缩短事故救援时长;受困乘客可通过电梯应急处置平台进行报警呼救;使用单位/维保单位亦可通过相应平台获悉故障设备信息及困人情况,快速响应救援;事故调查中心则通过电梯信息化平台获取故障电梯日常运行及故障信息,为事故调查提供设备日常运行状况技术支撑材料;电梯保险公司可及时给予受困人员事故赔偿金,快速化解由于电梯事故引发的相关人员之间的矛盾纠纷。

4 电梯信息化平台建设中的问题

4.1 数据获取难度大

现行电梯物联网远程监测平台中,电梯运行信息及故障信息主要是通过电梯设备制造单位开放数据接口或者第三方系统集成利用外部传感器采集获得。制造单位往往需要通过地方政府发文才能开放数据接口,提供相关数据,且对在用老旧电梯以及非本厂维保的电梯无法提供监测数据。第三方系统集成商通过加装外部传感器的方式获取数据,政府采购时往往需要投入较高的财政资金,此外,通过传感器采集数据存在可靠性和误报率的问题。

4.2 公众参与度不强

电梯信息化监管方式尚未在公众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当前电梯信息化平台建设主要是以政府主导的方式进行建设,完善政府监管职能,提升监管效率,然而与电梯设备直接相关的使用单位(责任主体)以及维护保养单位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设备日常管理和线上检查维护甚少,此外未有效发挥公众监督机制。

4.3 数据交互性不强

参与电梯共治的多角色类型通过使用不同的信息化平台履行设备监管、检验、管理、监测、维护等职责,然而设备信息仅仅存留在各自系统平台上,存在数据标准格式不一,平台间的数据交互较少的问题,难以将电梯全生命周期内的设备相关信息进行全面的汇聚统筹,造成数据资源的浪费。

4.4 数据挖掘不深入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数据服务产生的潜在价值,也逐渐受到社会青睐。当前对电梯运行信息和故障信息的应用,主要为日常监测维护、快速响应救援,以及数据统计和数据报表等形式,缺少对设备运行异常状态、历史故障积累数据的数据挖掘算法以及关键部件故障预警诊断研究,忽略了电梯数据的潜在应用价值。

5 结论

电梯信息化平台建设为电梯安全质量监管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如何开展平台建设,有效利用数据资源,形成电梯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仍需要多方用户角色共同努力参与建设和应用。

1)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开展电梯信息化平台建设,是促进电梯监管改革,落实各方职责,全面提升电梯安全运行质量的重要手段。

2)电梯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环节中,存在多种角色类型,在电梯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市场化发展的同时,政府应做好统筹规划,数据抓取从源头开始规范化,标准化,促进各方信息化平台的互联互通,以期形成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重复建设。

3)电梯信息数据源众多,在多平台间实现数据交互和共享应用过程中,应对数据安全性加以重视和规范,切实保护各方利益不受侵犯。

4)电梯信息化平台建设已经是大势所趋,如何由政府主导和监管,逐步落实使用单位主体责任,切实提升维护保养质量,改善设备制造质量,加强电梯事后监管,应当鼓励参与电梯共治的各角色成员利用信息化平台提升电梯设备安全运行质量,接受政府监管和公众监督。

5)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统一各电梯信息化平台的数据标准,实现数据信息的交互和共享,最大程度的利用数据资源,促进电梯共治新模式的建设。

6)电梯信息化平台建设已融入电梯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当中,面向不同数据角色类型,进一步挖掘各自需要的价值信息,方能促进电梯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建设和长远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