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黄 东
(泛联尼塔(上海) 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上海 200233)
醴陵的陶瓷是世界釉下五彩瓷的原产地,中国“国瓷”“红官窑”的所在地,陶瓷产业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是全国三大“瓷都”之一。醴陵现代化陶瓷产业以日用陶瓷、电瓷、釉下五彩艺术瓷生产为核心,集装备制造、新材料研发、陶瓷物流等形成了大数据的现代化工业艺术产业,本文的研究地位于陶子湖景观规划区域,毗邻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项目区域为陶瓷谷片区的陶子湖片区湖心岛及湖周边景观带,通过本文研究将陶瓷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将城市生态理念与陶艺展示进行串联,充分发扬和挖掘地域文化精神。
陶子湖片区湖心岛及湖周边景观带设计面积约15.3 万平方米,不包含陶子湖湖体面积,项目周边主要为居住、商业、公共用地。
景观规划区域内部现状多为山地、农地、农房、水塘等地貌及性质,东南方与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遥相呼应。
通过对醴陵陶瓷文化的挖掘,创建一个“文化体验”,“视觉体验”,“时间体验”的景观场所,将国瓷、五彩、四季的体验为载体,将醴陵当地的“瓷文化”“瓷技艺”“瓷名人”三大瓷艺文化在景观场所中有机的体现。
2.1.1 瓷文化
醴陵陶瓷文化始于东汉,至今近2000 多年的历史,醴陵瓷器在世界上享有精致的工艺口碑,1907 年醴陵陶瓷发明了釉下五彩瓷,1915 年釉下五彩瓶拿下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蜚声中外,建国后,醴陵陶瓷加快研究新工艺、新材料、新科技、不同的文化展示方式层出不穷,具有“国瓷”的荣誉。
醴陵陶瓷的“釉下五彩”对景观的色彩设计指导意义很大,景观设计中大胆的使用绚丽的色彩对瓷文化予以呼应。
2.1.2 瓷技艺
解放前湖南瓷业制造师经过多次研制,通过不同的釉下色料配置出独特的釉下汾水填色和“三烧制”法,通过不断努力自制出釉下五彩瓷器,呈现出绘声绘色的画面,画工精致,釉下五彩缤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景观设计中对醴陵陶瓷优美的线条,清新的风格也有重点体现,在景观曲线、细节表现上都可以看到醴陵陶瓷的影子。
2.1.3 瓷名人
在陶瓷文化的脉络中呈现出了许多能工巧匠:廖仲威、熊希龄、文俊铎、吴寿祺、林家湖等为醴陵瓷业贡献出了许多良好的工艺基础,其中熊希龄与文俊铎赴国外考察回国后,创立了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引进了当时国外最先进的设备和生产工艺,开启了醴陵釉下五彩瓷的新纪元。
陶子湖景观设计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见证醴陵陶瓷的发展和纪念这个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并引发使用者的共鸣。
沿革瓷艺文化的技法精髓,将沟线,汾水,喷釉,烧成四大步骤以线条,色彩,雕琢,升华的手法运用于整体的景观设计中。
湖为主体,南有梅花岭,北有芦苇湿地,东有溪源,西有杉林。地形上主要在于梳理用地性质的合理景观利用,整体景观以自然形式体现,达到自然-艺术-人文的统一。
景观总体结构遵循“一湖”,“两岛”,“三线”,“四季”,“五彩”,以醴陵历史文化及城市山水风貌为载体,三条主题游线贯穿各景点循序渐进,生动描绘一幅优美的景观画卷。
“三线”——为了增强景观游览性,通过“名人历史线”,“名瓷故事线”与“名城山水线”将环湖景观串联成一个切合醴陵当地瓷器文化的有机整体。
区域内有一条环湖的主园路,由电瓶车车道与塑胶跑道构成,主园路同时也允许自行车与消防车行驶。整个区域提倡步行,除环湖主园路外,其他道路均为步行道;
区域内有两处地下停车场,分别位于活力公园片区与陶子湖广场片区,自行车停放处为多点分散式停放。
在规划过程中始终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充分考虑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科学的规划与调整、景观场景的营造和产业选择等途径,提升和优化其生态环境。
围绕醴陵城市文化与乡村旅游特色主题,对醴陵文化的内涵和核心特征进行深度解读与提炼,将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灵魂贯穿于整个生态系统中,打造文化主题鲜明的陶子湖景观片区。
基于对醴陵文化的挖掘,对醴陵瓷器文化进行创新性聚焦和主要文化元素符号的提炼,融合现代科技及审美观念,进行创新,打造有文化内涵的紧跟时代步伐的城市景观。
立足于醴陵当地原有生态系统,将乡村文化与自然生态文化相结合,在设计过程中从多方面思考该地人文需求,制定符合人文主义诉求的城市景观。考虑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景观空间,为前来游览的人群提供充分的具有观赏性的景观。
从实处出发,多快好省地为城市建设服务,在设计中从当地着手,采用本土材料植物与资源,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陶子湖景观区域不仅是陶瓷谷片区的生态核心,同时也是市民的休闲区,文化的聚集区。区域内交通方便,配套完善,具有长远发展的潜力。
片区景观以植物为主,构筑物点缀其间,力图打造个生态性为主且易于维护的湖畔风光带。
近代瓷业之先驱名人熊希龄,为纪念设立“熊希龄广场”,广场位于湖面东侧,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位于水上的圆形下沉广场,让水覆盖在表面,体现“釉下”的晶莹剔透的特点;二是与街道衔接的阶梯状广场,代表醴陵陶瓷发展的一个个不平凡的阶段。
“菊岸金风”位于场地东侧,以“菊”作为陶瓷装饰主题特色,地形沿市政道路缓坡接近水面,形成了台地式的花海。“菊岸金风”为名瓷历史线的第二个区域,通过区域内的景观节点体现了釉下五彩瓷主要的发展历程。
“陶子湖广场”位于场地东南侧,由逐级而下的台阶看台、结合场地高差的挡墙融入陶瓷五彩展示墙,硬质铺装与亲水木栈道构成。其位置处于源门铺路与寨子岭路交接处,交通便利,因此,在环湖景观带中,成为规模仅次于熊希龄广场的硬质铺装广场。
“花岛飘香”位于场地南侧,紧沿寨子岭路,与马路对面的梅花岭隔路相望。同时场地通过水上栈道连接湖心小岛——“芙蓉岛”。“月季飘香”以梯田种植为主,
硬质铺装较少,尽量保持生态自然的湖畔风光。层层叠落的梯田,主要种植月季与中草药植物。在呼应醴陵“毛瓷”著名图样——月季花的同时,穿插种植以不同的草药,抑制蚊虫的滋生,为游客游园提供了舒适的自然生态环境。
“湖畔休闲街”位于场地西北侧,为其北部建筑向湖面延伸的延展区域。北部建筑群由百米高的酒店办公、多层总部办公,与低层水畔商业街组成。“湖畔休闲街”设计中融入五彩陶瓷的现代元素,通过景观区域紧邻北侧建筑群的商业街为契机,为市民人士提供了一个汇入湖畔景观区域的陶艺文化景观廊道和生活氛围。
“水上森林园”位于场地西侧,紧沿茶东路,依靠其地理位置与高差优势,在水上种植池杉,又以曲折的水上栈道绕池杉行于水上,围合出空灵静谧的步行空间。同时,在太阳西下的时候,为园区游客创造出一幅绝美的日落图。
“白兰幽谷”位于场地北部,紧邻东城大道,伴随白色景观坝体的引导,呼应了釉下五彩瓷烧制的“汾水”手法,成为独具醴陵特色的景观。由于临近主要干道,人流量少,加之流水、林木丰富,为野生动物鸟类创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该区域也专门设计了观鸟平台,为游客提供了“雀鸣幽谷”的雅致感受。
生态陶瓷透水材料利用陶瓷垃圾和回收,通过特定机器进行颗粒处理,经高压、高温形成适合城市透水的生态材料,利用陶瓷工艺的颗粒密度和较好的透水性相融合,使陶瓷透水材料具备和超过了国家海绵城市的相关标准,材料本身为回收再利用为原则,以服务城市排水系统与地域产业为基础,形成适合地方区域特色的新材料。
5.1.1 环保性
通过陶瓷的垃圾材料进行加工,经上千度左右高温处理,将材料颗粒以物理方式进行熔融,二次冻融后使材料的密度和硬度增高,完全可以成为车行道铺装使用。
5.1.2 抗冻性
通过加工处理形成一定的颗粒间隙,在冬季中对冻融有较好的抗性,解决许多市面材料抗冻难等综合问题。
5.1.3 防滑性通过加工后形成面料颗粒物,在户外雨雪时期有效的解决雨水渗透快、不易产生冰滑层。
5.1.4 生态环保性
通过废旧陶瓷进行破碎再烧制工艺形成生态砖,在夏季吸渗雨水后滋润土壤,调节植物生长系统,同时材料具备较强的蒸发性,可改善城市微环境,调整城市微气候、阻滞城市洪水的形成。
陶子湖景观生态系统的建立除了植物之外,还有动物的生态系统与构成。营造水生、两栖、地面和飞翔动物生存环境的策略,包括陶瓷元素定制的树架木盒鸟巢、适当区域考虑小规模生态经济养殖(如闸蟹)、种植(如荷塘莲藕) 等,打造陶子湖可持续发展并可以创造适当经济价值的生态系统。
醴陵的陶瓷特色为釉下五彩瓷,通过地域文化融入到景观车行道灯具系统以及人行桥梁的设计中。
在设计中,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创新,认真分析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陶艺文化、历史文化,将文艺精髓进行提炼与现代新技术结合才能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更好的传承。中国醴陵的陶艺地域文化是城市进程中重要的精神支撑,它即象征着城市的人文精神场所,又是醴陵市民认识文化、了解文化、体验艺术生活的媒介,景观设计师应在不同学科不断学习,并承担起城市发展中重要的角色之一,制定面向中国、面向城市,面向未来的景观产业创造者,带动国家艺术文化与绿色生态产业的可持续而努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