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李志伟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德阳 618000)
机床加工过程中必须保证机床Z方向的加工精度,由于立柱是控制主轴箱Z方向移动的关键要部件,因此立柱的热变形对主轴箱在Z方向的工作精度至关重要。立柱热特性研究的关键是其温度测点改进设计,目前常规的方案是在进行立柱热变形补偿分析前,要对其进行环境温度与变形检验,并以此为依据建立相应的热变形误差模型。由于立柱工作时,易受到外部环境及工况参数变化的影响,其温度场具有时变性,因此上述方法在分析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最终将导致对立柱的热特性分析失效。为能真实了解立柱温升和热变形情况,实际研究中需在立柱设置相应温度传感器,但考虑成本和立柱的工况,以及相应建模时处理数据量较多等情况。同时立柱上安装过多温度测点,会使各测点产生干涉现象降低预测精度,因此必须先对立柱的温度测点进行合理分组分析,以增强模型预测的准确性,提高预测精度。
采用适应性FCM聚类算法改进温度测点时,需保证选择关键参数的真实性,选取样本分类数C及加权指数m作为关键参数。在分析中要确保C的准确,以至于确定聚类数有效性,m对分析模型目标函数的敛散性及一致性有关键联系。加权指数m取1.5具有较好的收敛性,但聚类数C在针对不同情况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需对聚类数C的选取进行改进优化。
普通的FCM聚类算法对机床温度测点优化,一般算法中的设置分类数需人为设定,由于经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将导致分析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同时分析结果的有效性需依赖有相关工程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判断,耗时耗力。
进行分类的目的是将数据集合进行分组,同时需保证各组间的间距要大,而每组数据个体间的间隔尽可能小。按照该方法,为保障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需对FCM聚类算法进行适应性改进,调整后的聚类数C的自适应函数为:
(1)
分析得出,改进后的适应性函数L(c)的分母为组间距,分子为各组内数据点间的间距,由此得出结论,L(c)的值越大,则分类越准确,相应的分类数也越有效。由于立柱的运行参数为常规空载条件运行,其他系统保持不变,当立柱在工作状态时,设置Z向移动速度为 2 mm/min,工作时间为1.5 h,再梯级递进移动的试验方案,相应每隔300 s采集一次数据。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当取加权指数m取值为1.5,既能保持良好的一致性。以传统算法为理论基础,得到聚类数C的自适应函数如下:
(1) 理论初始计算条件:设置迭代收敛条件ε≥0,原始分类数目c=1,分类数c为1时,自适应值L(c)=1,相应原始分类矩阵v(0),同时计数器b归零;
(2)
(3) 由式(3)计算聚类中心矩阵v(k+1)
(3)
(4) 用一个矩阵范数‖·‖比较vk和v(k+1),若‖v(k+1)-vk‖≤ε,则迭代终止,否则,设b=b+1,转向步骤(1)继续迭代,直至满足要求。
(5) 计算L(c),若自适应函数满足L(c-1)≤L(c-2)且L(c-1)≥L(c),即自适应分类结束,否则,设c=c+1,转向步骤(1)继续迭代,直至满足要求。
适应性FCM聚类算法,能自动对机床立柱温度测点进行建模仿真并合理优化分组,且分类结果准确,在实际的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前景。
为了能够对立柱的温度测点进行准确分析,在实际研究中将该算法应用于立柱的温度测点优化。通过ANSYS对立柱瞬态热变形仿真建模分析基础上,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调整分析过程,以立柱在工况空载条件下的瞬态温度场及热变形状况为研究对象,并布置若干测点以实时监测温度,方便准确获取监测点的温升与热变形状况,测点分布位置立柱左端1,右端2,前端3,后端4,上端5,下端6,与导轨结合处7。如图1所示。
图1 测点分布位置图
为确保试验有效,采用立柱采用移动速率递进方式进行工作,前1.5 h移动速率为2 mm/min,之后在速率为2.5 mm/min继续工作1.5 h,同时每间隔300 s采集一次测点的试验数据,当前温度为室温20 ℃。为了保证各测点的时效性及准确性,对各测点的状态进行分析得到相应的时频图如图2所示。
图2 适应函数的时频图
通过时频图分析,各测点温度能量值响应灵敏(测点能量值单位为℃),监测的温度准确有效,能够反映真实加工状态,基于适应性FCM聚类改进算法对立柱温度测点实施分组优化,m取1.5,当C取3类时,试验终止,L(c)计算值如下:L(2)=365.347,L(3)=388.385,L(4)=323.012,L(5)=316.253,L(6)=281.056,L(7)=234.128,L(C)的变化过程如图3(图形橫坐标表示组数;纵坐标表示自适应数)。满足理论设定条件,经分析分组为3类时分析结果最佳,结果越准确。同时得到各测点的实时监测温度,如表1。
图3 适应性分组数分布柱状图
表1 测点温度数据 /℃
为了保证立柱测点的分组的准确性,需计算各测点的可靠性,通过建立测点的可靠性计算模型,设传递变量为对数函数,将测点温度作为学习样本利用高斯函数,设k为迭代步骤,当k次迭代的阈值中心为u1(k),u2(k),…,un(k),对应的域为φ1(k),φ2(k),…,φn(k)。计算步骤为:
(1) 计算参数输入和阈值中心的间距:‖yj-ui(k)‖,其中:i=1,2,…,n;j=1,2,…,m。
(2) 参数样本yj,以最小间距法则对应分组。
(3) 重置新的阈值中心:
(4)
式中:N为第i个阈值范围φi(k)中含有的参数。
(4) 当yi(k+1)≠yi(k),重回步骤(1),否则计算终止。
(6) 用Matlab语言,对温度测点进行关联度模拟。
由上述过程,建立了立柱温度测点的可靠性模型,通过1至6步计算得到对应测点的可靠度R(i,j)。温度测点的可靠性模糊分组矩阵如表2所示。
表2 温度测点的可靠性模糊分组矩阵
根据之前的分析结果,确定将所有测点分成3组。通过对比有用测点的数据,确定选择第3类测点的可靠性数据,并按照数据关联度重新对各测点进行分组归类。第一组:1#、2#、4#;第二组:3#、5#;第三组:6#、7#。
同时利用相关系数法挑选每组中一个重要测温点作为温度测点研究,由表3按测点的可靠性系数,得到各测点间的关联系数如表3,最终取4#、5#、6#测点为立柱的关键测点。
表3 立柱温度测点的相关系数表
为了得到准确的温度测点,将聚类数自适应算法施加到立柱的测温点改进上,将立柱的关键测点由7个减少到3个,试验结果如图4所示。实践证明,该算法不仅能给出最佳聚类数,还能对测点进行分组优化,其测点分类情况与实际情况更加吻合。
图4 试验结果
因为立柱热特性样本量复杂,应用常规的FCM模糊聚类算法,通过在立柱上布置温度测点,并自行设置分类数,以揭示其热实效性,但由于机床热辐射及测点间的干涉性影响,将导致分析结果失真。本文提出采用适应性FCM聚类分析算法对立柱测点进行改进分析,其原理为依据立柱温度及热变形量,增设聚类数C的适应性目标函数,建立相应的适应性FCM聚类分析算法可靠性模型,通过建模得到多元回归关键测点热误差分析数据,并由此得到立柱关键测点的数量与位置分布。该方法在实际机床温度测点可靠性分析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机械设备的热特性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