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伺服放大器的热设计*

时间:2024-07-28

陈志杨, 梁晓东

(安川电机(沈阳)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21)

0 引 言

随着工业4.0的发展,更多的伺服系统被应用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然而,有限的空间就限制了伺服放大器的尺寸,市场上伺服放大器的尺寸越来越小,导致了高度集成后对于内部电子零件的散热是个挑战,必须使内部的每个零件都在厂家要求的温度使用范围以内,才能保证伺服放大器的使用寿命[1]。因此,应想办法准确找出影响放大器的散热规律,并对其采取合理的散热布局及制冷措施。

1 理论分析

通常,热的传热方式有传导、辐射和对流3种。在物体内部一般为热传导,其计算如式(1)所示,假设导体外部有理想的隔热层,该导体单位发热量为Q,导体长度为L,截面积A,导体热传导率为λ,求导体两端温度差为ΔT:

(1)

由式中可以看出,温度差一定时,物体横截面积越大,热传导的热量就越大,散热越好,就好比汽车的数量很多时,道路越宽就越不容易堵塞。

2 优化散热器设计

2.1 仿真分析

由于铝制散热片的导热性和经济性比较好,通常采用铝制散热片进行散热.建立散热器的仿真模型,如图1所示,俯视角度看共有7个翅片,为了充分发挥散热片性能,左右都紧贴着大功率发热元件IPM,输入IPM的发热量后进行仿真计算分析。

用ANSYS公司的Icepak软件仿真结果如图2所示,红色区域为发热量大的部位。

图1 散热器模型   图2 仿真结果

在不改变散热器的外形尺寸及IPM的发热量的前提下,通过改变散热翅片的数量、厚度及间距进行仿真分析后得到表1,可以看出,翅片的数量越多散热越好,厚度越厚散热越好,间距越大散热越好。

表1 散热器变化对比

2.2 温度试验

用试验验证理论的可靠性,通过热解析结果找出IPM最热的地方,在相对应散热片的位置开槽,然后在功率元件IPM和散热片之间放入热电偶,最后驱动电机进行额定运转并且达到温度饱后记录下温度变化数据。通过试验数据和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知,散热片开槽的位置决定了试验的精度。但是仿真分析时为了缩短开发时间,经常简化模型,这就导致仿真模型与实物有一些差别,最终使得分析值与测量值有误差,由此可见,有限元分析时,模型的准确性对结果有重要影响[2]。

3 基板设计

3.1 电子部品的布局设计

在对新产品进行温度试验时发现,继电器超过判定温度过热,分析原因是周围部品发热量过大有热量辐射到继电器上,经过分析,进行了对策,分别移动二极管及IPM的位置,使它们远离继电器后,继电器的温度有明显降低。

在同一个产品的另一块基板上共有5个电容,中间的2个电容温度过高,分析原因是空气流通不畅,下部的2个电容的自身发热量通过自然对流传递到中间的电容上,由于热空气密度轻,所以都是向上流动,这样会导致最上边的电容温度很高,如图3所示,将电容以错开的位置进行改变后,温度有明显下降[3]。

图3 电容布局对比

3.2 内部走线的设计

焊接在基板上的电子部品会把自身的发热量传递给接触的基板,热量会沿着基板内部的走线传递到其他部品中,针对继电器过热问题,基板铜箔面积增大,厚度增加,走线移至外层,拉大继电器与二极管的传热距离,增加热阻 ,从而增大两端温度差。

4 外壳及风扇设计

4.1 外 壳

解决对流问题的手段之一是要把热空气尽量放出去,避免直接将风吹入基板(会导致有粉尘集中在电子部品后发生短路事故),所以作为自然冷却的方法是将放大器外壳的上下都开口以进行通风,但是通风口过大有可能掉入异物,造成短路等危险,所以通过仿真进行通风口的优化是很有必要的。

4.2 风扇与散热片的距离

通常来说,随着风扇距离散热片距离增大,风扇漩涡越小。吹出来的风力也越大,但是由于产品体积的限制,不能距离过大。为了削减成本,通过解析分析力求找出一个比较合理性,经济性的距离,使其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流场状态。

5 结 论

散热器翅片的数量,厚度,间距,高度,散热表面积,材质都是决定散热性能的重要参数;有限元分析时,仿真模型一定要精细化,结果才能更贴近实际;对于耐热温度差的部品,其周围不应该有发热量大的部品;部品与部品之间要有足够的距离,最好是错开后能使空气从下方无阻碍地流动到上方的布局;基板内部走线越宽越好,不会引发热量集中现象,可分多层排布;外壳的上下都要尽可能地有通风口,用来进行通风;风扇不要紧贴散热器,离开25 mm距离为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