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冯文戈
(甘肃省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50)
装备制造产业作为工业的核心部分,产业链条长,带动示范效应强,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动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任。2020年9月我国政府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甘肃省“两会”提出“要用好碳达峰、碳中和机遇,打造国家重要的现代能源综合生产基地、储备基地、输出基地和战略通道”[1]的战略目标;2021年全省经济工作会,提出要认真落实“三新一高”导向,大力实施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行动。随着2021年6月25日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的正式启动,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印发实施,甘肃省装备制造产业将迎来一系列的投资和发展机会。
笔者基于文献分析研究及甘肃装备制造业,重点是针对甘肃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面临的发展环境、产业供给端构成、转型升级制约因素、产业链构建重点等的分析研究,提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营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环境的对策建议,目的是为全省装备制造产业尽快适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路。
近年来,甘肃装备制造产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三新一高”),产业结构、创新能力、产业链构建等各方面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实效,但仍存在产业基础差、市场开拓能力弱、竞争力不强、一体化服务能力不足等各方面的制约因素,需要通过分析研究,找出问题症结,为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
(1)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近年来,甘肃装备制造产业顺应“三新一高”导向,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产业结构得到持续优化,实现了从单一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变,初步形成以石油化工装备、电工电气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矿山及工程装备、农业机械装备、电子信息装备、新能源装备等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体系。能源装备关键环节由原来单纯的装备生产,向新技术研发、新产品设计、装备制造、工程总承包一体化服务全产业链拓展,通过推动产业重组和结构调整,重大投资项目带动,产业整体竞争力得到加强,装备制造产业已成为甘肃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2) 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近年来,甘肃装备制造产业探索建立了一系列技术研发中心,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成功开发,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制的“碳离子治疗系统”实现了国产重离子医用治疗设备零的突破;兰石集团设计完成的15 000 m半潜式海洋石油平台钻井包项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兰州高压阀门公司生产的镍基合金氧气阀门,在神九、神十、嫦娥3号火箭发射中发挥重要作用。企业技术研发强度逐年提高,2020年研发费用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6%。
(3) 产业链建设成效逐步显现。全省202户装备工业规上企业,聚焦传统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初步形成了以石化通用装备、新能源装备、电工电器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农机装备为重点的产业格局,推进产业链向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及其装备横向延伸,向附加值更高的系统集成、工程总包和核心装备制造纵向延伸。华天科技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兰石集团、电气装备集团等企业工业总产值均突破40亿元。兰州石油化工装备产业基地、河西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天水电工电气产业基地等已逐步实现产业集聚;以兰石集团、电气装备集团等链主企业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产业链,发展势头向好,带动了相关配套件企业快速成长。
(4) 智能制造加快实施。近年来,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甘肃省积极推进装备制造产业“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逐步实现装备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模式转变。积极探索5G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开展重点企业生产环节工业节能诊断服务,重点用能企业工业增加值能耗、用水量达到国内行业平均水平。兰石集团构建了以ERP、MES、PDM、CAPP为核心的从设计、采购、销售到生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以及OA、门户网站、EAM、SOA、SRM、BI等业务支撑系统,快速推进生产制造过程智能化改造、智能工厂改造等一系列项目,建成兰石换热装备智能化工厂。
(1)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薄弱。总体上,全省装备制造业存在产业结构不优、核心竞争力不强、与其他产业融合度不高、技术和人才支撑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既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考验,也面临着如何实现高端装备制造全生命周期的高效率和充分柔性等一系列的挑战。装备制造产业升级改造进程仍然缓慢,大部分工艺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绿色与智能技术渗透率低,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不够,受市场原因、投入不足、技术装备水平等因素影响,企业盈利能力普遍偏低,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2) 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不足。甘肃装备制造产业创新体系内外融通不够,企业自主研发创新能力较弱,跨领域、多学科、高层次的科技合作很少,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智能化、个性化产品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创新和制造能力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比重低,抗风险能力弱。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受市场波动影响大,2016~2020年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为10.7%、0.81%、2.5%、6.4%和22.1%[2],长期制约装备制造技术创新的关键技术、核心装备难题仍待突破。
(3) 产业及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强。甘肃装备制造行业企业数字化程度低,产销方式传统,系统更新迭代不及时、不全面,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的推动力不足。核心产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且链条短,价值发挥不充分。以兰石集团为例,2015年集团利润总额6.22亿元,净利润5.95亿元,到2020年集团利润总额降至-5.56亿元,企业效益逐年走低。同时,新产业、新产品、新模式尚未完全形成竞争力,新兴市场开拓尚待时日,导致相关企业成长力不强,市场形势严峻。
(4) 产融协同发展和一体化服务能力不足。受多种因素制约,甘肃装备制造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实施产业并购、补充完善产业链方面的主动性不足,金融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有限,“技术+装备+金融”服务模式处于探索阶段。省内装备制造产品多以孤立的“个体”生存,产品体系不完善、产业链不完整,缺乏从设计、制造、工程承包、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等一体化全产业链条综合服务能力。尽管近年来涌现出兰石集团、甘肃建投等一批装备制造对外贸易龙头企业,但与东部沿海省份相比,对外贸易经济规模仍然较低、增长速度缓慢,产业对外开放程度和国际化程度不高。
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革命和产业发展变革的推动下,世界新一轮装备制造产业分工和贸易发展格局将加快重塑。我国装备制造产业进入从规模和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的重要机遇期,甘肃装备制造产业如何在“双碳目标”的实践中获得先机,实现新旧动能顺利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值得全省装备制造企业及其管理者认真思考。
(1) 国际层面:数字革命带来的创新发展机遇。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新一轮科技革命逐步进入以数字技术广泛赋能、产业互联升级重构、智能驱动加速显现的新阶段,通过大数据实现产业经济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新产业模式不断涌现,预计到2025年,全球以大数据、5G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23万亿美元,助推相关行业创造经济价值82万亿美元以上。
(2) 国家层面:碳达峰碳中和带来转型升级机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市场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绿色化、智能化、信息化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推动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旧动能有序接续转换,抢占全球装备制造发展制高点,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进入了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的重要机遇期和窗口期[3]。
(3) 产业层面:国内国际双循环带来提质增效机遇。国内国际双循环,要求在努力打通国际循环的同时,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这为装备制造行业带来了重大机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加速能源体系重构。按照国家能源规划,2025年可再生能源将超过煤电,成为最大的电能来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装备产业加速发展壮大,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使传统制造业从以机械化、自动化为主,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
(4) 企业层面:国企改革走深走实带来转变机制机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国企改革发展做出“一个健全”“一个推进”“三个深化”“三个加快”的重大战略部署,标志着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进入务实笃行纵深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坚持协同高效、系统集成,强化企业改革的主体责任,聚焦重点任务,注重激发活力,突出基层创新,努力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4]。
装备制造产业由品牌企业、组装企业、零配件企业等各类企业构成,是一个综合性的复合生产网络体系,有很强的产业相关性。从组织层面看,装备制造产业生产模式呈金字塔梯度分布,按照数量由少到多、可替代性由低到高的顺序进行分析,依次为装备制造的品牌企业、核心零部件企业、整机制造企业、骨干零部件企业以及一般零部件供应商。位于塔顶的品牌企业地位高、竞争力强、数量也就最少,在装备制造产业链中居于主导地位,位于金字塔越下端的企业,位势越低、数量越多,是产业链核心企业的配套厂商。目前甘肃装备制造企业的工艺水平与先进省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离,多处于第四、第五级,第三级企业不多,第一级、第二级企业凤毛麟角,整体竞争力比较弱。主要生产中低端产品,高技术核心零部件和重大成套设备很少,要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就必须构建完整的、高水平的装备制造产业链,只有当供给端的产品更加具有竞争力时,供给端的内生动力才会更强[5]。
同样甘肃装备制造企业规模也呈金字塔分布,以2020年末为例,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数量216户,从生产规模来看,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67户,占全省装备制造业总户数的32.1%,位于第五级;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亿元的企业17户,占全省装备制造业总户数的8.1%,位于第四级;主营业务收入在20亿元以上的企业4户,位于第三级;主营业务收入在50亿元以上企业1户,位于第二级;甘肃还没有培育出特大型龙头企业[2]。甘肃省规上装备制造企业经营规模、组织模式分析见图1。
图1 甘肃省规上装备制造企业经营规模、组织模式分析
甘肃“强工业”的关键在装备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如何通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内生动力,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形成多元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基于文献分析研究及全省装备制造业实际,甘肃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大体归纳为企业转型升级能力、转型升级意愿、升级资源要素、转型升级环境四个方面。转型升级能力包括全球价值链(GVC)拓展能力、协同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产业丰厚度四个方面,转型升级意愿包括利益驱动力、市场需求倾向两个方面,升级资源要素包括人才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等方面,转型升级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风险环境四个方面[6]。甘肃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制约因素分析见图2所示。
图2 甘肃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制约因素分析
甘肃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取决于装备制造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技术水平、生产规模,以及所在地产业集中度和融合度,这也是实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装备制造业作为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自身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其他相关产业的辅助,装备制造产业链及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有利于装备制造产业有效整合优势资源;技术和技术创新及大数据是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最重要手段,充足的现金流是装备制造产业持续经营的血液;产业政策导向、市场需求倾向影响着装备制造企业生产模式的转变,生产要素资源的流动需要依靠转型升级过程中建立的各种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利益驱动力是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直接动力,风险识别与控制力是确保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
传统装备制造产业。甘肃省的传统装备制造业在鼎盛时期曾有10多个门类、上百种产品,随着企业改革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由于甘肃装备制造产业的一些产品技术落后、成本较高等原因,一些企业和产品逐渐衰退或被淘汰。今后传统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重点在于,大力开展高端智能、装备通用控制软件平台等基础前沿技术研究,推进石油化工装备、石油钻采装备、炼油化工装备等传统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点工程需求为基础,做强做精电工电气装备产品细分领域,推动高档数控机床、大型矿山及工程成套设备、农业机械装备、高效节水灌溉设备和设施农业装备产业发展。
新兴装备制造产业。推动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及电子专用设备、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业、应用电子设备等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风电、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装备,积极发展高性能太阳能光伏/光热装备、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储能电站、电机、电控、汽车零部件、充电设施、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的绿色新能源装备全产业链,稳步提升航天航空装备、高端真空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安全应急及高性能医疗装备、核能装备的研发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
推动全省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需要全省装备制造企业共同努力,也需要全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更是国有装备制造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神圣使命。
围绕“产业四基”(基础装备、基础零部件、基础工业软件、关键基础材料)等,积极适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建议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对装备制造、电工电气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财政科技投入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督促重点链主企业按照“三化”(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的要求,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高端装备制造和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装备制造产业“绿色、减量、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链式布局、数字化转型、集群化发展,提升先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加快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的根本性变革,加快补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基础短板,做强优势装备制造产业。
结合双碳目标对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化高端化的要求,建议依托中立的第三方科研机构建立跨行业的省级智能制造联合应用开发创新中心,集中解决甘肃省装备制造、电工电气产业高端化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完善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提供公益性质的公共开发、测试与验证环境,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撑,为企业提供各类服务,起到产业孵化器的推动作用。实施增强装备制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完善省级层面首台套装备应用政策,对研制、生产国产首台(套)智能制造装备的企业,给予装备价格一定比例的奖励;对使用国产制造装备的企业,给予用户风险补贴或奖励等财政或税收优惠措施,增强用户购买和使用首台(套)装备的信心。
面对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要素约束不断增强局面,建议加强政策支持力度,确保装备制造产业用地总量和稳定工业用地价格,并围绕制造业企业需求,在要素资源配置及配套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简化审批流程等方面给与实际的政策扶持。充分发挥兰石集团、甘肃电气装备集团成套设备、电工电气等技术、研发、制造优势,引导企业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承包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工程项目,带动省内装备出口。针对装备制造企业融资困难、资本供给不足等问题,设立甘肃省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和配套资金,从放宽贷款融资条件、实行利率优惠、实施贷款贴息等方面加大对产业发展的融资支持力度。省属重大工程和项目建设,在严格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放宽企业过往业绩方面的考核要求,最大限度的为省属国有企业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释放活力。
***总书记在地方考察中多次强调:“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随着国际制造业竞争的加剧以及全省制造业成本的不断上升,传统制造业已经不能适应全省经济发展高质量的要求,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迫在眉睫,坚持企业主体、加快平台建设、强化要素培育,推动全省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顺应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变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全省装备制造产业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通过强龙头、补链条、聚产业,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之路,将会进一步推动重点企业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