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王逸舟,刘 飞,王诗瀚,胡国涛,杨晓健
[1.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2.中低品位磷矿及共伴生资源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 550025;3.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贵阳 550025]
碘化亚铜(CuI)由于在分析试剂、有机合成催化剂、树脂改性剂、人工降雨剂、阳极射线管覆盖物中的广泛应用,近年来被广泛关注[1-7]。特别是具有各向异性的γ-CuI 表现出许多新颖的电学、磁学、光学、机械和表面化学性质,这些特点让其在飞秒激光系统、量子点荧光材料等光学前沿领域大放异彩。
目前制备γ-CuI 的方法主要有机械搅拌法、微乳液法、共沉淀法、溶剂热合成法、液相沉淀法、水热法和溶胶-凝胶法等。其中,由于水热法和溶胶-凝胶法可以很好地调控γ-CuI 的形貌,应用最为广泛。Qing 等使用水热法,将醋酸铜、碘化钾作为原材料,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甲醇、油酸、正丁醇作为表面活性剂,将它们置于170~180℃的水热温度下,经过3 h的水热反应,最终制备得到γ-CuI 纳米棒,经过表征发现,相较于立方状形貌,纳米棒状的γ-CuI 的光致发光能力提升了2倍[6-7]。尽管近年来已经发展出了许多可行的γ-CuI 合成技术,但是采用的都是间歇生产方式。因此,开发既能保证产品形貌可控又能进行连续生产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文以醋酸铜为原料,以水合肼为还原剂,利用微筛孔微反应器连续调控制备了不同形貌的γ-CuI。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的使用量和沉淀剂种类对γ-CuI 形貌与晶型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形貌的γ-CuI的光学特性。
醋酸铜[Cu(CH3COO)2•H2O,AR];氨水(NH3•H2O,AR);氢氧化钾(KOH,AR);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AR);碘化钾(KI,AR);水合肼(N2H4•H2O,AR)。
微反应器在反应过程始终置于恒温水浴中,控制水浴温度为20℃。配置0.2 mol/L 的沉淀剂(NH3·H2O或KOH)与KI 溶液混合(摩尔比为1 ∶1),随后加入摩尔分数为1%的N2H4·H2O,最后再加入定量CTAB 作为表面活性剂,得到的溶液作为分散相。以醋酸铜溶液作为连续相,分散相经过直径为200 μm不锈钢微筛孔板后进入微反应器内,与作为连续相的铜源溶液进行混合,分散相与连续相进料速度均为20 mL/min,在微反应器出口处收集沉淀产物。随后将所收集的产物用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洗涤3次,将过滤得到的产物放入105℃鼓风干燥箱中干燥2 h,即可得到所需的产物,如图1所示。
图1 微反应器结构及γ-CuI制备示意图
利用荷兰PANalytical X'Pert PRO X 射线衍射仪对样品的结构加以研究,其条件为:扫描速率10(°)/min,管流40 mA,管压40 kV,扫描区域2θ为10°~90°,并使用Cu-Kα 辐照源,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样品形貌采用日立SU801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分析,并结合美国Thermo Fisher 公司的K-Alpha+X 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样品的物理化学结构和材料结构加以深入研究。(使用标准C 1 s 结合能对样品数据进行校准)。通过美国Thermo Fisher 公司的IS50 FT-IR 型红外光谱仪对样品进行定性测试。样品荧光光谱采用日本日立Cary Eclipse 荧光光谱仪分析,激发波长为370 nm。样品的紫外漫反射吸收光谱(测试波长为200~800 nm)采用日本日立Hitachi UV-3600 Plus 分光光度计测定。
从图2 可以看出,无论是否添加CTAB,所制备的样品在25.44°、29.45°、42.14°、49.87°、52.25°、61.13°、67.30°、69.29°、77.04°处出现的特征衍射峰与γ-CuI 标准卡片中的(JCPDS:06-0246)(111)、(200)、(220)、(311)、(222)、(400)、(331)、(420)和(422)晶面的出峰位置一致。这表明随着CTAB 用量的增加不会改变样品的晶相,但结晶度会下降。
图2 所制备的样品的XRD图
图3是所制备样品的SEM 图,从图3可以看出,没有添加CTAB 时,样品呈现出不规则且表面粗糙的块状。当添加了1%的CTAB,所制备的样品则是直径约为300 nm 的棒状。继续增加CTAB 的用量为3%时,样品的形貌基本保持不变。这说明表面活性剂的使用能有效调控样品形貌,而表面活性剂过量时并不会改变样品的形貌,因此选择1%作为最佳表面活性剂用量。
图3 所制备样品的SEM图
在表面活性剂CTAB 的用量为1%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使用不同的沉淀剂以研究pH 调节剂种类对γ-CuI 物化性质的影响。如图2b 所示,所得到的样品均为立方晶型γ-CuI,这表明pH 调节剂种类并未显著改变样品的晶体结构。
根据图3,当使用KOH 作为pH 调节剂时,γ-CuI的形貌主要为粒径约为200 nm 的球形颗粒。但当使用NH3•H2O 作为pH 调节剂时,样品粒径增大,且形貌主要以棒状为主,这表明pH 调节剂会对γ-CuI 的形貌产生较大影响。
综上,通过表面添加表面活性剂及采用不同的沉淀剂制备出了三种形貌的γ-CuI,即球形颗粒、棒状及块状。从不同形貌的γ-CuI 的UV-vis 漫反射光谱(图4 a)看到,不规则块状颗粒的紫外光吸收能力最弱,而球形颗粒的吸收能力最强,棒状γ-CuI 的吸收能力与球形颗粒的吸光能力相近。进一步用荧光光谱检测发现(图4 b),块状、颗粒状与棒状形貌的γ-CuI 均在波长为428 nm、485 nm 处发射荧光,但块状γ-CuI发射强度最强,球形γ-CuI 荧光发射强度相对最弱。因此,γ-CuI 形貌的改变影响着其光学性能。
图4 不同形貌γ-CuI的漫反射光谱和荧光光谱
通过微反应法,连续制备出了球形颗粒、棒状及块状的γ-CuI,并对其光学性能进行探究,结果如下。
1)表面活性剂用量和pH 调节剂种类对于γ-CuI的晶相没有影响,但是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可显著改变γ-CuI 的形貌,并使样品颗粒更为均匀。不同的pH调节剂同样能够改变样品形貌,当使用KOH 作为pH调节剂时,γ-CuI 的形貌主要为粒径较小的颗粒状形貌,但当使用NH3•H2O 作为pH 调节剂时,形貌主要以棒状为主。
2)纳米球形γ-CuI 在紫外波长区域的吸收强度最强,但荧光发射强度最弱,而块状γ-CuI 在紫外波长区域的吸收强度较弱、荧光发射强度较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