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李坤泉,吴文剑,郑 轲
(东莞理工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
为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促进我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意义。其中,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其实施开展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大背景下,基于产教融合开展校企课程共建,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1]。
《高分子材料》课程是本科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是学生接触专业课程的第一站,是连接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桥梁。该课程系统地介绍了通用高分子材料(塑料、橡胶、纤维、涂料、黏合剂、聚合物共混物)的制备、结构、性能和应用,是学生开展后续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等课程的基础,是影响学生专业认同与专业认知的重要课程。以《高分子材料》作为校企共建课程,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认知与能力。同时以课程为载体,通过将该课程与企业联合共建,充分发挥东莞地区产业优势与企业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认识与能力[2-3]。
在校企共建课程中,高校教师重在理论研究,企业导师重在工程实践,该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与质量,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通过校企共建课程的建设,将企业的研发和产业化经验融入课堂,将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还可以把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产品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和理解,同时通过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开展与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通过实习实践及校企合作授课等方式,不但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为同学们毕业后从事开发新型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相关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提高竞争力[4-5]。
企业共建课程的理念在于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资源与环境,发挥学校的基础理论教学和企业的工程实践教学优势,组建包含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的教学团队,设计合理高效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深化产教融合,拓展教学资源,通过企业生产实践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认知和理论知识,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1)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校企深度融合,通过人才共育的方式,了解企业对高分子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后续专业建设改革提供依据;
(2)加强学生与老师的互动,通过企业高分子材料相关的生产工艺、设备及产品的教学,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3)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高分子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为学生后续相关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
(4)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前沿研究,扩展学生知识面,提高专业认同感,培养科研创新的能力与兴趣;
(5)变革教学方法,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探索适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
(6)探索校企共建课程的建设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其他校企共建课程建设;
(7)丰富《高分子材料》校企共建课程的教学资源;
(8)变革传统考核模式,以教学效果为导向,探索校企共建课程考核的新模式。
校企共建课程中“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在《高分子材料》校企共建课程校企共建教师队伍中,校内任课教师3位,至少有一位教师教学经历不低于3年,至少一位教师具备企业经历,至少一位教师具备海外留学经历。通过与企业的联系与互动,借助实习实践等课程的顺利开展,要求学校教师利用假期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挂职,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认知,并根据企业实际生产产品和存在问题形成课堂实践教学案例,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同时,要求企业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且在该专业从事生产实践不少于5年,保证工程实践教学的质量,并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高企业导师的教学水平,实现学校老师和企业导师的互聘,构建高素质、多元化、教学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课程标准是保证课程顺利开展和进行的根本,教学大纲是课程实施的依据与基础,而教材更是课程顺利开展的保证。东莞市高分子材料产业发达,专业的特色在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师以满足区域产业的发展,建成区域特色鲜明、国内有影响力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因此,在校企联合课程中,教材选择、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撰写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开展,除了规定《高分子材料概论》作为理论教材之外,还需要结合企业生产实践,确定具有专业实践特性的书籍作为参考教材,如《高分子材料改性》《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加工》等。还可以根据课程实际内容编写相关讲义,如《覆铜板实用工艺学》《塑料改性实用技术》等。联合企业共同制定《高分子材料》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中规定企业导师授课课时、授课内容和考核评价等,规定企业授课时间不少于总课时的1/3,同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由企业导师根据专业特长承担某一环节和知识点的教学任务,如塑料、橡胶、涂料等不同类别高分子材料由相关企业导师承担,并确定该教学任务要求、重点及难点,形成具有校企共建特色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校企共建课程中,由于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企业导师能否按时按期到校授课是影响课程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此在授课前,需要企业导师提前录课,并将授课视频作为教学资源上传到线上平台(如优学院等),在企业导师无法顺利到校开展线下课程时,可通过线上视频方式顺利开展教学。此外,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师授课效果,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在线上平台观看企业提供的生产实践视频、图片与资料,提前复习,收集往年企业导师线上授课视频资料并上传到线上平台,保证每一章节重要知识点都有相关企业导师授课信息,促进教学过程中学生与企业导师的互动,保证教学质量。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整合校内外理论学习课件和生产实习实践拓展内容等资源,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企业生产装置、生产过程、产品检测中的影像、录音、图片、资料等,并将生产实践的优秀案例与产学研合作项目成果作为教学资源,上传到线上教学平台,并设置学生线上学习任务,同时将其融入高分子材料的理论教学中,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专业实践认知,与企业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丰富教学资源。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教学大纲和教材,关注区域产业发展,在教学中引入产业发展现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实践内容与地方产业发展相匹配;最后,通过作业、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在线上平台与企业导师实现互动。
积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重点推动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及课堂教学氛围,重视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企业生产实践、产学研合作案例或高分子材料产品为基础,分组让学生合作调研,提供设计思路或解决方案,通过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结合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站上讲台以PPT 形式分享学习调研成果,分享实践不少于20 min,分享时必须指明团队所有人员的贡献,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联系,实施“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并采用提问、反问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和专业认同感。
在校企共建课程中,如何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该课程教学的目的。《高分子材料》校企共建课程设计过程中,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将该理论课程与《认识实习》实习课程紧密结合,在该课程教学后期开展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认识实习,实现学生从课堂走向企业实习的转变。同时在企业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并以企业导师为指导开展企业的认识实习,实现现场教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习实践的认知,探索校企联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由校企双方讨论共同设置考核标准,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常规的考勤、课堂表现、考试及作业等确定比例为70%,增加学生线上资源学习实践考核、企业导师考核模块及翻转课堂考核等模块确定比例为30%。构建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评价考核体系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通过《高分子材料》校企共建课程的体系建设和实践,不仅深化了学生对高分子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的实习实践认知和专业认同感。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在线上平台提问、互动、留言和答题的人数和次数增加,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该课程的实践也完善了校企共建课程标准和体系,为后续其他校企共建课程及实习实践课程的建设提供了经验,凸显专业特色。此外,在企业建立了教学实习实践平台,以学生联合培养为基础,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交流与联系,对企业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为后续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了基础。最后,该校企课程的建设提高了专业教师的行业实践经验,并吸收了优秀的企业技术人员走进学校课堂,建立了完善的课程导师团队,促进了校企产学研合作,与相关企业签订了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实现资源和成果的共享。
随着卓越工程师2.0计划的推进,具有创新工程意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尤其重要,其中,校企共建课程的建设是推进实施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以《高分子材料》作为校企共建课程,探索实践了校企共建课程中教师团队、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资源、课程配套及考核评估等方面的建设和实施,不仅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认知,还加强了校企合作,提高了教师行业实践经验,实现了校企资源和成果的共享。因此,借助东莞市发达的高分子材料产业资源和企业,通过与企业联合共建校企课程,加强校企合作,对实现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共育共培具有重大的意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