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龙 彬,董楚淼,陈秋渝,张 菁
近代以来,受经济波动、城市变迁等诸多因素影响,重庆地域建筑在开埠设市、陪都抗战的社会背景下发生嬗变,并步入曲折求索的道路。改革开放后,重庆地域建筑发展紧随时代浪潮,结合新世纪的绿色、可持续、智慧化等多元化理论,逐渐进入现代地域化的探索[1]。其中,地域建筑中“院”的实践运用贯穿整个重庆近现代地域建筑的发展进程。从“院”的实质而言,“院”是空间的围合,人的先验感知认为“院”的空间需是围合的[2]。“院”的空间围合并不是以物理手段加以围合而客观存在的围合界限,而是一种基于人的存在环境或者是使用需求作为导向进行划分的空间形式,即“院”是有一定的限定而非在自然环境中直接形成而出的一种空间模式。纵观整个重庆地域建筑发展进程,重庆地域建筑的院落空间模式发展同时存在有物质限定的围合及基于人的意识存在为限定的空间模式。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1)认为“筑造原始地意味着栖居”,也就是说建筑行为是在满足居住的基本需求后,才会开始追求其他的建设目的,从这个角度而言院落空间模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传统合院式民居。重庆院落空间模式以传统合院式民居为开端,到近代民居和近代公共建筑中的院落空间模式运用,再到现代地域建筑中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院落空间模式的发展,具有完整的发展路线。根据从总体院落空间功能、结构特征到具体院落及建筑内部空间中元素特征的研究框架,首先对重庆近代民居和公共建筑院落空间模式的实践运用中进行空间元素提取及分类,然后在重庆现代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院落空间模式实践中分析现代院落空间模式重构转译的方法,综合近现代的院落空间模式的研究概括出近现代院落空间模式的演变发展进程,分析其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院落空间模式的发展演变对比至重庆近现代地域建筑的发展进程之中,为重庆现代地域建筑的发展提供一个研究视角,对未来重庆地域建筑的发展研究和设计创作提供依据。
民居从原始的穴居和巢居逐步走向有物质围合的居住空间形式,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在中国南北皆有发展[3]。重庆地处长江流域,是中国南北文化的交汇处,近代传统民居院落空间在受到南方居住环境、北方建筑文化以及西方建筑文化及移民文化的多重影响而形成现有的格局。随着近代的移民人口数目增多,不同地区的人民在重庆聚居,不同地区的生产生活的结构与方式的集合使得重庆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逐渐不同。近代民居和公共建筑院落空间的形式逐渐开始繁复,单一的院落发展出更多层次的多重院落形式,整体轴线也不再单一平直,而是随着地形发展出曲折轴线;戏台、台地花园等院落空间的新功能形式出现,丰富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功能。重庆传统民居院落的起源与当地文化环境也密不可分,山地和丘陵的独特地形构成重庆相对独立和特殊的建筑文化背景。重庆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实践从乡村到城镇,形式从单一院落到三合院或者四合院串联形成的多重合院式空间,“外封闭,内开敞”[4]成为其主要格局特征。
重庆传统民居院落空间(图1)究其所处地貌、环境的限制,其形制和规模皆有不同,按其布局形式分为两类,分散式和毗连式,前者代表实践多为以北京四合院(图2)为代表北方地区,后者多为以一颗印院落(图3)和天井合院式院落为代表南方地区[5]。重庆传统民居合院式院落空间不同于南方典型一颗印院落和天井式院落,不少研究认为重庆合院式民居兼备有南北合院式民居的特点,介于北方合院与南方合院之间。重庆传统民居合院式空间既有南方房房相连式的形式特征,又有北方房房分离式的形式,但屋顶依旧是相连,檐下形成灰空间用来摆放杂物、观景休憩或者作为偏院的出入口;重庆传统民居的形制兼有南北方特点还体现在院坝和房屋的比例,一般北方的院落是1∶2,云南一颗印为1∶5.5,重庆四合院为1∶3[6],可以看出重庆合院式民居形制介于南北合院中间。北方院落民居的代表-北京四合院与重庆合院式民居之间因地域、文化等因素有着很多差别,兼备南北方要素的重庆传统民居拥有独特的营造手法,例如重庆有合院的房屋采用房房相离的方式,而房房相离是北方合院特色,但是其屋顶依旧是具有南方特色的房房相连的形式。云南一颗印、北京四合院作为北方和南方合院式民居建筑的典型案例,其选址和整体形制以及主要的结构形式、空间元素,建筑细部及与院落及房屋的比例均与重庆合院式民居有所不同(表1)。
表1 云南一颗印、北京四合院和重庆合院式民居的异同之处
图1 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孙家大院
图2 北京一进式四合院图示
图3 云南一颗印民居图示
重庆建筑的发展离不开时代变迁[9],本文将研究的时间放在近现代时期,以对当地城市建筑影响较大的事件作为时间节点,即是从1890 年重庆开埠至今。其中近代事件包括重庆开埠、设市以及成为陪都,中外建筑文化在时代背景下的直接交流使得建筑风格上出现折衷倾向,西方建筑文化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重庆在地化,而后在社会背景下重庆建筑开始出现因陋就简的风格。现代时期主要是解放初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直辖市时期,复古主义和学习苏联的思潮开始涌现,传统文化复现的声音开始增大,改革开放的通达视野带给沿海发展机遇,与此同时重庆建筑发展步伐渐缓,乡土思想和新文化影响及新技术的探索交织,重庆建筑进入新的时期。
重庆地域建筑在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影响和山地丘陵的物质影响之下形成,地域建筑的定义较为宽泛,一般定义为以特定地方的特定自然因素为主,辅以特定人文因素为特色的建筑作品[10]。在本文中地域建筑的划分基于重庆时代文化和特殊山地地形及气候环境共同影响而生成的建筑,院落空间模式亦是受到二者的影响,院落空间模式在文章内限定为以近现代地域建筑中有物质围合出的实体院落空间以及由非物质围合而成的实体院落空间。地域建筑中的院落空间模式是院落空间在形构之始就受到当地文化和地形等因素影响而生成的一种空间模式。地域建筑院落空间在时代文化方面受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时代背景下政治、社会、经济等对其的影响,山地地形等物质影响表征在建筑的设计手法之中,例如建筑设计中的错层、掉层等手法。
重庆地域建筑院落空间的存在限定重庆地域建筑的空间组合以及适应地形的方式,是重庆地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识别地域建筑的特征之一。建筑空间包含建筑内部空间和建筑外部空间,院落空间从属于建筑外部空间[11],重庆院落空间模式在近代建筑空间的运用是地域建筑设计适应场地环境、组织高差变化明显的山地空间的一种方式。中国传统建筑就已经出现院落空间的设计营造,引导建筑内外空间的相互转换,从而增加空间体验感。
2.1.1 近代传统民居院落空间模式的组合元素及特征
重庆传统院落式民居根据场地内主要建筑的平面类型可以分成一字形、曲尺形、三合院式、四合院式,又可以称为“一”字型平面、“L”型平面、“凹”字形平面,“口”字型平面。重庆院落式民居正房的每种形式的空间元素及组合形式均有不同。“一”字型主要是一列三间或者一列五间的形式,最常见的是一列三间的形式,又称“一明两暗”,这种类型的民居一般供家庭状况普通的家庭使用,并结合院坝形成生活生产空间。其明间一般是堂屋,并用重庆当地一种明间向后退一到两个步架形成一个内凹空间的手法,这种做法叫做“燕窝”,又叫“吞口”[12]。“一”字形院落民居主要的建筑主体的空间元素有堂屋(明间)、后室、饭厅(次间)、灶房、火塘2)(次间)、卧室(梢间)。曲尺形又称一横一顺或者一正一厢,由正房和厢房构成,形成一个半围合院坝,一般是单家独户使用。曲尺形院落民居主要的空间元素为正房、厢房、抹角屋3)及外廊空间,在重庆厢房的做法有吊脚厢房,牛喝水4)、梭箱、坡箱、拖箱等厢房做法。三合院式又称一正两厢,三合水等等,相较于前面的两种有一定的围合意向,不同于其他两种开敞,三合院式的重庆合院式民居有开敞型院落,也有利用栅栏或围墙形成内向围合,并在院落前方设置朝门5),一般三合院式的使用者都是家庭状况比较好、家庭成员比较多的家族,主要的空间元素有外廊、院坝、堂屋、东西厢房,抹角屋。四合院式的重庆合院式民居以院坝和天井为主,主要建筑空间元素为堂屋、敞厅、东西厢房、倒座房、外廊,抹角屋,形成完全围合的院落空间。天井和普通的院坝首先尺度上有不同,天井院的尺度明显小于一般院坝,即天井院下存在一定檐下灰空间,一般的天井院比起院坝空间多承担通风,防晒,防火、排水等一些与建筑技术相关的功能,而有一般院坝承担的多是生产生活的功能。重庆传统院落式民居根据其院落的围合形态可分为开敞式院落及围合封闭式院落,根据从属的建筑平面形式不同,形成的院落空间也不同(表2)。
表2 重庆传统院落式民居分类
2.1.2 近代公共建筑院落空间模式的组合元素及特征
重庆近代公共建筑中使用院落空间模式的建筑类型主要集中在寺观建筑、会馆建筑及祠庙建筑。寺观建筑的空间组合元素在中轴线上的主要殿堂建筑,如大雄宝殿,与两侧的次要建筑,如药师殿,围合成院落空间,一般都是四合院的形式,该院落空间的功能属性主要是交通、祷告、摆放佛塔等功能。重庆会馆建筑由移民文化的兴起而形成一种特殊建筑形式,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门楼、戏楼、正殿和后殿,正殿的两侧是厢房及钟鼓楼[6],形成一个或者多重院落空间,其功能属性主要是观戏、迎神、交通、社交等功能。祠庙建筑在重庆近代地域建筑中主要是宗族祠庙,是以三合院和四合院的形式为主,空间元素有山门、正殿、后殿,及两侧的厢房形成院落空间,院落空间的功能属性为礼拜、交通、参观、社交等功能(表3)。
表3 重庆近代公共建筑原落空间模式实践分类
传统院落式民居形成的院落空间,相较于公共建筑中带有物质围合的院落,功能属性更为单一,建造目的性不强烈;近代公共建筑实践中院落空间功能更为复杂,根据主要建筑单体的功能类型进行设计组合,有文化背景及使用者的需求进行营建。将总体的院落空间功能和空间结构辨明后,再到具体的院落空间元素和建筑内部空间的特征进行识别(图4)。近代院落空间模式的特征从总体视角而言,其功能特征按照民居和公共建筑的性质可以划分为居住类、技术类、礼拜观礼类、交通类、社交类功能,院落模式的功能属性随使用者或者建造者的意愿出发,满足生产生活、社交娱乐的自身需求以及宗教性质活动,或者具备一些构造、排水采光等技术功能;空间的内部结构,传统民居是以正房为中心形成中轴对称,公共建筑是适应地形的中轴串联起多重院落空间,建筑单体等级感强烈。从具体的空间元素视角出发,根据原型类型分类并抽取分析,在重庆近代地域建筑院落空间运用中,院落空间不论是否有实体物质形成围合,与建筑均通过一些实体介质元素(例如梯坎)或者建筑单体的设计手法(例如吊脚厢房的设计手法)与场地和环境形成密切联系,从而展现其独特地域适配性设计:建筑内部平面特征,民居主要是平面对称,正房的入口一般都形成内凹空间,公共建筑的平面模式遵循地形,以主要的建筑属性进行平面功能空间的排布。
图4 近代重庆建筑院落空间模式特征分析
现代重庆地域建筑已经从浅层次的地域特征模仿,走向表达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特征之中[13]。重庆地域建筑在特殊自然环境以及独特人文环境的双重影响之下,与其他地区地域建筑不同,重庆现代地域建筑的特征主要集中在适应场地地形、自然环境、重庆建筑文化、当地地域材料沿用之中,并且建筑技术逐渐多元化,设计手法逐渐复杂化。院落空间作为建筑空间的从属部分,现代建筑空间的发展逐渐以“意似”代替“形似”的设计手法去展现重庆当地文化特质,院落空间作为建筑内外空间的边界性过渡空间,在现代居住建筑空间和公共建筑空间的发展均有功能和形态上的实质发展。
3.1.1 现代居住建筑的院落空间模式的组合元素及特征
重庆现代的居住建筑发展经历了从沿街住宅、大院住宅到高层居住建筑再到封闭式住区的发展历程[14]。类合院模式在单体居住建筑中的应用沿用传统合院的功能,形式有创新。以居住区而言,重庆目前大多数居住建筑单体采用的点式或者工字式的形式,再结合地形进行总平面的设计排布,从而形成起伏变化的空间体验。院落空间模式在重庆现代民居中的实践模式主要分为三种:小组团模式、大组团模式及类合院模式(表4)。
表4 居住建筑院落空间图示
大组团模式是由建筑单体通过平面设计围合成一个尺度较大的类“院”空间,一般作为整个居住组团的公共活动空间,实践运用为重庆渝中区白象居居住区,由点式住宅和多层退台式住宅单体围合成“院”,其院落主要的空间元素为景观小品类-绿化景观、公共设施、娱乐活动场地,构造技术类-排水构造。
小组团模式主要是将整个居住区划分为居住组团,每个小组团形成一个半围合的院落空间,或称为宅前花园。小组团模式下的实践实例为重庆洋河花园,总建筑面积21.8m2,在总平面规划上将整个小区平面分成四个居住组团及一个中心游园,作为重庆第一座封闭式、组团式布局的居住小区,洋河小区进行规划的指导思想是“把最好的环境放在住户眼底下,把花园建在家门口”[15],在这样的规划思想的指导下,以每500 户作为一个居住小组团,每个组团宅前配备院落空间,其空间元素为绿化景观和娱乐活动设施,绿化植物合理配备可以起到隔绝噪声、净化空气的功能,或者作为交通枢纽以及社交娱乐区域,部分院落兼备技术功能。
类合院单体主要是建筑别墅单体和独栋宅前小院,属性较为私密,空间元素主要是景观和设施小品(表5)。
表5 重庆现代居住建筑院落空间模式分析图示
3.1.2 现代公共建筑院落空间模式的组合元素及特征
在重庆现代地域建筑的实践之中不难发现,“院”作为一种片段式的表达,已经成为呼应场地环境、展现地域性的一种设计手法。现代公共建筑按建筑的布局方式分为分散式布局和集中式布局(表6)。分散式平面布局以重庆市川剧艺术中心6)(图5)的地域建筑设计为例,设计者从地域的角度出发,以承载川剧这门传统艺术的建筑载体为设计目标[16],将重庆传统的会馆建筑作为建筑原型,以多进院落为空间组织进行功能区分组合建筑群体,根据建筑用房的功能内外向性进行院落分区,院落空间的功能属性也产生变化,办公后勤用房围成的院落功能较为内向,是后勤人员交通以及交谈的地方,逗留时间短暂;而小剧场和商业用房围合而成的院落空间从其使用人群从属于游览者,逗留时间长,且使用传统戏楼形式作为院落主要入口的建筑形式(图6),在建筑细部上采用重庆传统民居构件形式。在重庆市川剧艺术中心的设计之中,院落的形式根据传统院落进行重构,其功能也随着围合的用房不同和建筑的主要功能性质衍生出不同的功能。作为集中式布局的代表实践实例,璧山规划展览馆7)(图7)以三角形为母题,在平面空间中重复三角形元素(图8),院落空间也形成一个三角形空间,并引入古典园林的思想,利用场地内部高差,形成之字形楼梯,与场地下的公园湖泊相接,并在院落空间中设置绿色景观和休息设施。
表6 现代公共建筑院落空间分析
图5 重庆川剧艺术中心鸟瞰图
图6 重庆川剧艺术中心入口
图7 重庆璧山规划展览中心
图8 重庆璧山规划展览中心首层平面图
近代院落式民居的院落模式的功能属性已有拓展发展,在现代民居中使用的院落空间模式是转译院落式传统民居的一种手法,再适当进行形式上的改变及功能上的增加,追溯其本源,近代院落空间功能上主要是一户人家或者有宗族血亲的生活族群的单向生产生活功能,与之不同的是现代居住院落从属人群的范围逐渐扩大,不再仅限一户人家或者具有宗族血亲的居住聚落,也超脱于仅仅以生产生活内向性功能为主要功能所属。从总体功能和结构的视角而言,公共属性使得院落空间的功能的重心朝向社交娱乐等外向性功能偏移。从具体空间元素的视角而言,作为居住区中的主要娱乐社交场合,其形式已脱制于大多数固定形制的院落,逐渐成为虽有围合,但更多都是根据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以建筑和人的意识形成的空间。
重庆地域建筑中院落空间模式在现代公共建筑的实践分析来看,传统院落空间模式主要是在现代公共建筑中进行了转译重构,主要出现两个发展的趋势:总体上功能定向到功能方向不固定,院落空间模式的形成逐渐随设计者的对于整个建筑的功能把握开始变化,而不是单一的服务于使用者,随着使用者的参与度和相关度的深入,其功能也开始复杂化;具体到平面形式则从单一到形式多样,从封闭或不封闭的方形空间形式逐渐转换为多种几何形式的空间模式,封闭感不再强烈,随地形设计为不同形态的空间模式(图9)。
图9 现代重庆建筑中院落空间模式的重构转译及特征分析
城市建筑空间演变的内在机制是其空间不断适应功能变化要求的一个演变过程,是一个旧新形态瓦解—适应—叠加的过程[17]。院落空间模式在发展阶段不同,其具体载体也不同,在近代主要载体是院落式民居及公共建筑,在现代的载体是重庆地域建筑,近现代院落的空间模式的发展演变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自然生成期(2)继承引用期(3)创新传承期(图10)。
图10 重庆近现代院落空间模式发展研究
(1)无意识自然生成期
在这个时期,院落空间模式主要的载体是院落式民居以及传统院落式公共建筑。从哲学的角度而言,人们在满足温饱和居住庇护的情况下,会开始进行更高级追求的探索,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说民居是院落空间模式的起源,在此时期院落空间的形成主要是以使用者兼修建者的使用需求作为导向,供给生产生活的功能倾向更明确。院的空间模式营建的目的性不强烈,其形态、功能可随使用需求可在时间进程之中进行改变,这个时期的院落空间模式的时代特征为功能简单,形制固定,有地域特质,存在类型原型。
(2)有意识传承引用期
地域建筑处在中国固有式的发展背景下,传统形式的提炼重组和再现成为当时的主要任务,院落空间开始直接使用至建筑之上,其空间元素也与原型中的类型相似,院落空间模式在这个时期的特征表现为功能继承、形制固定、有地域特征显现。
(3)多元化创新继承期
当跨越直接物质继承的时期,院落空间模式进入有意识的创新继承时期,这个时期院落的空间模式的时代特征功能复合,形制不固定,地域特征明显。院的空间模式发展开始成熟多元,设计手法发展至可与各种地形的地貌形成创新性回应。
(1)人文、地缘因素-延续
在无意识自然形成时期,聚落空间形成之初,各个聚落都是根据血缘关系形成聚落,再根据不同的关系、亲疏远近进行分化成独立个体,时代发展,从而与该土地产生联系,形成地缘文化。在城市现代化的推动下,地缘关系逐渐链接力不强,传统原型的运用和转译成为承接重庆地缘的一个直接手段,“院”的发展也进入新的有意识发展时期。
(2)文化因素-继承
院落空间模式的发展从满足居住配置逐渐发展至非居住功能中的再现,成为重庆地域文化中的一个部分,其中的文化内涵更是推动其发展的内生原因,标志人类从基本需求-生活庇护走向更高阶段的需求,文化因素同样作为内因推动院落空间模式的发展。随着中国的国力逐渐强盛,中国传统文化逐渐需要展现其优越性,院落空间模式中暗含的传统建筑文化可以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的融合发展。
(3)社会经济发展-推动
社会经济发展随之带来的城市化逐渐使得传统文化失范成为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正是这个问题的出现让“院”空间模式逐渐发展,从无意识、无目的的被动形成到有意识、有组织、有目的对于传统建筑形式的重新再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提供给了“院”空间模式在地域建筑中发展的机会与空间。
院落空间的运用在重庆地域建筑中并不少见,作为地域建筑设计优秀策略的一种,其形式表达在重庆地域建筑之中是不可或缺的,既是地域建筑的组成部分,也是地域建筑的整体发展之中具有生命力的一个片段,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设计手法,标志着地域建筑从单一空间界面到复合空间界面的转变。对于重庆当地人而言,院坝空间大可是熟悉的活动社交娱乐空间,也可以说是个人的生产生活空间,具有一定的文化识别性和集体记忆性。因而,院落空间模式的延续价值体现主要在:地域建筑设计策略、地域建筑文化、人的集体记忆。
本研究基于重庆地方建筑传统院落空间范式,利用从总体院落空间功能结构特征到具体院落及建筑内部空间中元素特征的研究框架,通过类型学、形式分析的方法剖析重庆近现代地域建筑院落空间的发展演变过程。研究表明:(1)院落空间在近现代地域建筑的生成-引用-继承演变发展,对于整个重庆地域建筑的发展是“管中窥豹”的存在,可以映射至重庆地域建筑的演变发展进程;(2)重庆近现代院落空间演变发展的三个时期跟随时间呈现递进关系,近代时期属于生成期的院落空间是无意识创作的时期,近代和现代过渡时期属引用期,现代时期则处在创新传承期;(3)从院落空间演变的视角来看,近代院落空间模式以民居为主要载体,逐渐生成生产生活的功能性、形态格局,存在形式无意识生成;在近现代过渡时期,院落空间的继承引用方式直接,格局朝着复合功能、不固定形态演变;创新传承时期的现代院落空间,格局在原型的转译重构之中朝前发展,对当代传统性、地域性、绿色性等建筑多元需求进行回应。根据重庆地域建筑院落空间模式的研究,可知建筑地域性在经历生成期-引用期-继承期的演变发展后,当代地域建筑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和文化相互呼应,传统而不失去创新性成为设计主旨,原型发展的研究开始彰显其重要性。在协同发展遍布社会各个角落的当下,当代地域建筑的创新标志着地域建筑已经走向了新的时期-不再单一的继承原型,在原型的基础上适应当代的发展需求演变出新的形式。
图、表来源
图1:来自参考文献《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
图2:https://baike.baidu.com/pic;
图3:https://cn.bing.com/images;
图4:作者绘制,部分底图来自参考文献[6];
图5:根据参考文献[16]中图片;
图6、7:作者拍摄;
图8:来自深圳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官网;
图9、10:作者绘制;
表1:作者根据资料总结绘制;
表2:作者根据资料绘制,图片来自参考文献[6];
表3:作者根据资料绘制,图片来自参考文献[6]、[1]及《重庆市优秀近现代建筑》;
表4:作者绘制及拍摄;
表5:洋河花园平面来自参考文献[15],其余为作者拍摄和绘制;
表6:作者自绘及拍摄,平面示意图来自参考文献[25]及深圳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官网;
注释
1)马丁·海德格尔,德国哲学家,20 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2)火塘,又称火铺屋等,是一个家庭里的活动中心,兼备一个家庭的饮食、取暖、接待的功能,火塘文化是渝东南土家族比较神圣的不可僭越的一种文化。
3)抹角屋,厢房和正房交接的形成的转角的房间,在曲尺型主屋中可替代火塘的功能,可作为厨房、聚餐、杂物间。
4)牛喝水,重庆院落式民居曲尺型民居平面厢房的一种做法,厢房和正房的不存在高差,但是厢房的屋脊较正房的屋脊比要更低一点,这种做法的意义在于突出正房的主要地位。
5)朝门,又有称为龙门的,加设在四合院或者三合院的前面,形制有一字型或者八字型,起到遮挡视线、保护隐私、防盗等功能,也是一种合院式民居的识别性标志。
6)重庆川剧艺术中心,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丁素红和顾红男设计,主要采取整体符号法,以传统院落作为基本空间组合方式,是现代建筑功能和传统建筑语汇的结合。
7)云阳市民活动中心,由汤桦设计,建筑围合形成院落,院落引入园林的思想,并利用之字形楼梯综合场地地势,底层连接秀湖公园。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