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冼剑雄,于海翔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信息与智能时代,随着全球化的持续进行与信息快捷的传递,全球文化都在进行着广泛的交融,文明趋同现象日益明显。即便如此,关于传承与创新的讨论一直存在,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差异也仍然存在,未来也不会简单消亡。不同时期的岭南建筑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也不同,如何在国际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建筑中体现岭南地域和文化特色,如何理性、持续地进行传承与创新,一直是岭南建筑界面临的难题。
以往,对传统研究的重点在于古典建筑表现出来的形式和风格,目前则是转向对传统空间意识、美学意识等本质上的发掘,以及对规划设计进行实质性的探索研究[1]。当前学术界对20 世纪岭南建筑界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如林克明、夏昌世、莫伯治等人物的研究和相关设计作品的整理已经相当详实。专家学者们对建国前直到近现代岭南建筑风格的发展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并一直认为“地域性”和“现代性”是岭南现代建筑的核心价值。改革开放后尤其21 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文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令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和民族文化复兴思潮的兴起,让岭南建筑的创新也面临很大的挑战。
我们可以发现,岭南建筑单纯形态的模仿越来越少,而对传统建筑的抽象性表现,或内在思想的表现则越来越多,但是建筑界对表现方法、功能及施工技术方面还存在持续的争论,对单纯形态传承的否定意见也很普遍,同时关于传承表现方法的理论研究也还在进行中。而针对这些新变化的相关研究不多,现有研究维度相对单一,大多视角集中而广度不足。因此对新时期岭南现代建筑的发展和传承进行持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建筑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必然离不开当地的文化制约,而不同地域,民族的建筑文化差异化发展也是必然的。作为现代主义建筑师,为了在国际化潮流中创造出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作品,有必要重新审视固有传统,深度理解地域、国家、民族的传统建筑文化,整理出其发展路径并总结出理性的建筑设计表现方法,并以此为指导进行创作实践,希望以此研究对岭南建筑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进行探索并给予一定的启发。
岭南历史上先后存在过两个建国称帝的政权,第一个是南越,另一个是南汉。这两个政权对岭南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奠定了今日岭南的基本地理范围和历史文化基础。
秦末的南越国是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发展较快的时代,后期南汉主“刘岩坐拥百粤,闭关自擅”,不轻易与周边政权争疆夺土,由此在唐末五代十国的乱世中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成就了岭南地区第二个令人瞩目的发展史。2004 年,在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发现了南汉烈宗刘隐的德陵和南汉高祖刘岩的康陵,鉴于此广州市政府2014 年决定建设以康陵本体保护为主题的遗址公园和南汉二陵博物馆以展示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的文化遗迹。
南汉二陵博物馆地处郊区公园,周边绿树环绕。其设计的目的是建一座可以感受到岭南历史文化特色和当代成就的建筑。不同的环境和背景理应出现不同的答案,这需要敏感地处理建筑文化、历史和当代之间的关系,挑选和发掘出适合的文化精髓,在时间的尺度上思考如何向历史致敬的同时又反映当代,展望未来。
文化的含义,根据《辞海》注释:广义指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价值体系,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必备条件。任何文化都在一定自然环境中产生、发展并受其制约和影响”[2]。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总体反映,而人类的社会活动又是和气候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的。岭南根植于亚热带地理环境,南部临海,北部为五岭所隔,自然地理形态复杂,有山脉、河流、山地、丘陵、台地及平原等,该地区地块稳定且高温多雨,久经侵蚀,只剩下一些中等高度的山地,缺乏挺拔的山峰[3]。炎热的热带气候促成了岭南建筑依山傍水、喜好融入自然的岭南特色。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从地域上包括今天的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大部分地区[4],民系文化上又分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其涵盖了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曲、陶瓷、建筑、园林、民俗、饮食、语言、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在岭南土壤的滋养之下,各领域的杰出代表们并没有固守传统文化的思想包袱,同时又能自觉保持本土文化根脉,结合本土传统融化统合,创造出辉煌的艺术成果,如岭南画派、广东音乐、粤剧、广彩、佛山陶瓷、岭南武术等。
从文化发展的历时性维度考察,岭南文化贯穿于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可分为传统岭南文化,近现代岭南文化和当代岭南文化[5]。
传统岭南文化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初,秦汉至明清伴随着北方中原数次大大小小的移民潮,岭南本土文化和中原汉文化全面融合,岭南文化逐渐成熟并全面确立了多元文化的发展格局。总体而言,传统岭南文化从赵佗、慧能到陈白沙,其思想都有务实、包容的显著特征,对于不同民族、文化都能够共存共融,同时更能突破旧制度而做到在守成中创新。
近代时期的岭南文化随着商贸的发展,西方文化的传入,社会矛盾的加深,进入了传统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的时期。概括而言,近代岭南文化既坚持传统更重视现实,既坚守本土文化又学习西方文明,并在实践中进行整合而彰显了岭南文化的现代性和创新性。
当代岭南文化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所创造的体现“解放思想”的精神,是岭南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这个时期所展现的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自觉秉承,对近代文化价值的坚守,对创新精神的发扬光大都典型地反映出当代岭南文化的现代性。
刘斯奋先生将岭南文化总括为:“不拘一格的务实,不定一尊的包容,不守一隅的进取”[6]。经过多年的发展,岭南本土文化融合了中原和海外文化,逐步摆脱了落后并上升为对全国都有重要影响力的一股力量。综合形成的岭南文化可以概括为四大文化特征,即务实性、兼容性、创新性和世俗性[7]。
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的范围,是社会或群体的独特表现,而文脉则是文化在历史中的演变过程和传承。文化与文脉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建筑是一个物质形体,文化通过建筑这个载体来反映它的内涵和思想。所以建筑是具有艺术和技术双重属性的。其来源于自然环境条件,依托于文化和需求的演变,既受技术和环境的影响也受各种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影响,每个社会阶段都有特定的建筑内容与形式,建筑的表现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通常能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
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古代的习俗成为今天的传统,今天的习俗也会成为未来的传统,所以传统文化联系着过去和现在,甚至未来。同理,建筑文化传统的延续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8]。从建筑文化角度审视,建筑是地方民族长期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就像坡屋顶、紫禁城是古中国的象征一样,某种程度上建筑也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建筑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再利用可以提供符合当地地理气候与人们文化生活习性的场所,符合当今世界建筑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岭南建筑文化的特征按时代划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岭南古建筑、岭南近代建筑和岭南新建筑[9]。
岭南古建筑处于封建社会时代,这个时期主要是和中原文化进行着融合,岭南古建筑分为官方建筑和民间建筑,官方建筑已经程式化,主要跟随固定的营造法式,而民间建筑比较有特色且自由。从隋唐开始,广东建筑便在汉形制为主体的基础上根据本地的气候地理特色发展出多种建筑类型,逐渐演变出符合当地人文生活习俗的岭南建筑风格。这些建筑的演化都是秉承当时的技术和文化,对当地需求的一种完美解决。
岭南近代建筑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这个时期主要受传统文化、海外华侨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新的建筑类型、技术和形式不断引入,逐渐出现了结合西洋风格的骑楼、东山洋楼、开平碉楼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展示了那个时期务实和兼容性的建筑文化性格。
岭南新建筑处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复兴和改革开放时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早期出现了一批本土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他们吸收了西方的现代建筑技术和思潮,陆续建成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岭南建筑,这些建筑采用了新体型、新材料、新结构和新的设计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股“广派”建筑的思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历史和现代的思考和理解。如岭南园林与建筑布局密切相关,这种庭园的空间设计手法在岭南现代庭园中得到创新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建造了一批格调新颖的园林建筑,为传统园林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做出了有益的尝试[10]。80 年代初期,广州成为全国最早探索建设天台花园的城市[11]。而广州第一座古色古香、极富地方特色的庭园式酒家北园酒家的诞生,就是莫伯治先生尝试岭南传统建筑与庭园相结合的开端[12]。又如南越王博物馆(墓葬区)总体布局是古典原则与现代手法的糅合,主馆体型的构成从中国古代以及埃及的古建筑中吸取精华,最终构筑了古墓博物馆的整体形象和环境气氛[13]。20 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全球化兴起,现代生活的需求变化促进岭南建筑的研究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岭南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可见,岭南地区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建筑特色,其建筑特色是随着岭南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岭南建筑文化特征包括了岭南建筑融入自然环境,遵循简朴自然的绿色生态原则;建筑不事张扬,与人为友,关注当代使用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统一;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处理建筑文化,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倡导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发展;从岭南地区的经济和自然条件出发,强调技术的多层次性以及与地方性,弘扬传统建造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结合上述的岭南文化特征,我们归纳出岭南建筑文化特征的四大原则:(1)简朴自然的绿色生态原则;(2)以人为本的和谐统一原则;(3)尊重传统的地方建筑文脉原则;(4)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原则。
岭南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目的是提高建筑本身的质量并促进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同时适应未来的发展,包括了艺术、技术、意识形态和经济等各个层面。虽然是沿袭古代、近代建筑发展而来,但岭南建筑仍在不断进行着演变,其在传承与创新的设计构思与表现手法上也是多元的,不同时期的建筑被赋予了不同的特征。
我们选取部分建国后的岭南新建筑,结合上述岭南建筑文化特征的四大原则进行归纳分析(表1)。
表1 岭南建筑文化特征四大原则实践分析
结合岭南建筑文化特征的四个原则进行分析,可见这些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虽多样化,但均充分适应岭南亚热带地域与气候特点,并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继承和突破,具有一种尊重本土历史但又反映当代的特性。据此我们可以再通过对这些地域性的特征进行研究,归纳出常用的岭南建筑传承与创新的表现方法(表2)。
回顾和研究了岭南建筑的历史和常见特点后,我们认为对岭南建筑的理解不应满足于简单仿造过去,而应开始形成岭南建筑创作的基本观念。即作为岭南建筑师需坚持和理解岭南建筑文化特征,兼顾不同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背景进行理性创作和创新。
已故贝聿铭大师在设计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时提出:“金字塔的律动来自整个建筑的几何性,而这种几何性正是根植于法国文化的”[14]。后来他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又提出走“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准则,表示要走第三条路,一不模仿传统建筑,二不承袭西方建筑,另创新途[15]。可见贝聿铭的设计理念深深的根植于地方文化,希望身处其中的观众能感知到文化、历史的厚重感与时代的变迁。
回归到南汉二陵博物馆,结合上述关于岭南建筑文化特征四大原则,我们提出“尊重历史,新旧共生”的设计理念,把传统宫殿设计思想和传统造型现代化,重新演绎为适合本项目的建筑形式,希望维持整体延而不断的文化脉络,同时结合现代主义的建筑理念和技术手法去实现新旧结合。
岭南建筑文化具有朴实的生态思想和内涵,包括“天人合一”、“因势利导”的朴素自然观。建筑通常在有限的空间里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进行布局,顺应自然地形而建,根据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来决定建筑形式[16]。
岭南建筑的布局和选址更多讲究与自然的结合。如在古代讲究风水,住居建筑的择位定向是建宅的首要大事,择位定向讲究山水聚合,藏风得水[18]。又如广东是沿海地区,海洋文化即水文化的表现,是岭南文化在建筑中最普遍的[17]。而依山就势的建筑布局、建筑与庭园的结合等特点更是与自然有机的融合,如夏昌世先生在20 世纪50 年代初期的作品鼎湖山教工疗养院依山而建,成梯级状铺排[19]。这些设计理念以朴素的生态观和自然观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结合上述简朴自然的绿色生态原则,博物馆的选址和整体建筑规划在尺度与形式上都应与周边环境相呼应和相协调(图1)。博物馆置于公园山坡连接处的山谷(图2),尊重原始地形而采用分散式庭园布局,利用南北纵深和场地高差来进行规划设计(图3),尽量保留两侧山坡上的树林,建筑沿山势呈阶梯状布局,巧妙的利用两侧山坡进行遮挡以减少对陵墓的视线干扰,再结合原有水系形成富有岭南韵味的水乡印象。由此建筑与坡地、自然山林、水系相互融合,不破坏原有环境风貌的同时也再现了岭南建筑与自然地理环境和谐共处的传统设计理念,实现了山、水、人的有机融合。
图1 南汉二陵博物馆总平面图
图2 南汉二陵博物馆剖面图
图3 南汉二陵博物馆鸟瞰图
岭南建筑遵循以人为本的和谐统一原则,通常建筑以人为中心,从生理、心理、自然以及社会因素等各方面进行设计,其非常尊重自然和人文环境,为了促进建筑环境与文化氛围相融合,岭南建筑发展出许多建筑形态和布局方式,大多数都带有浓郁的地域人文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特点是依靠群体空间布局而非单个建筑的体量来获得整体美感的。考虑到这段历史的厚重感与庄严感,再结合广东传统建筑的布局特色,南汉二陵博物馆在建筑规划布局上以轴线对称的形式设计了两进庭园三进殿的建筑序列,前后依次布置三个殿堂,左右两侧再建偏殿和前后角阙(图4),所有这些建筑都通过回廊联系在一起,这些建筑互相围合,形成了尺度丰富,空间流动的多层次院落空间。这种轴线与序列的布局赋予了当地特有的场所精神和身份认同,富有地域人文特色,体现了岭南建筑与当地历史文化氛围相融合的设计理念,也留存下有历史意义的城市地景。
图4 南汉二陵博物馆夜景鸟瞰图
建筑承载了人类历史文化,延续了城市文化,保存了人类文明记忆,也是人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必然。社会文明程度越高,地方传统建筑和文化就显得价值越高。从建筑文化角度审视,建筑是地方民族长期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此外,建筑语言的保存与再利用可以防止全球文化与地域特色的趋同,符合当今世界建筑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建筑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的循环更迭过程,从地方建筑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鉴古立新,形神兼备的建筑设计指的是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下,用现代的建筑语言和手法去诠释传统的建筑文化,在视觉感受和心理体验中完成新与旧的连结。这种思路不但延续了地方传统建筑文化,更是推动地方建筑的现代化进程。
形态传承可以称得上是最为基础性的,也是最常见的传统解释方法。岭南传统建筑形态的现代化表现方式可以归纳为三种形式(表3)。
表3 岭南传统建筑形态的现代化表现方式
图5 南雄珠玑古巷 百家姓祠堂图
图6 广东省博物馆
图7 华南理工大学体育馆
南汉时期的宫殿建筑风格基本沿袭了唐代的建筑风格。如内宫主宫之一的乾和殿,《南汉丛录》中记载:布政司署,乾和初为清海军节度司。南汉僭窃,多所变易。名节度府曰乾和殿。后《南汉书》中记载中宗刘晟“建乾和殿,铸铁柱十有二,周七尺五寸,高丈二尺。”
本项目以现代主义的手法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建筑形式,采用现代材料和结构体系对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进行重新演绎。我们把唐代建筑拆分为三段,运用现代建筑的设计思维将传统建筑元素屋顶和墙体进行重新解构,提取传统结构和造型的比例和神韵。然后再用现代材料如玻璃、陶板和铝板,结合现代结构体系,根据古建筑的比例关系嵌入横向与竖向线条,重新划分和演绎整个建筑,使建筑内外均能统一体现唐风古建的韵味,同时以深色的落地玻璃来构筑墙体,实现了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轻盈感和通透感,维系了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图8、9)。
图8 唐代建筑重构分析图
图9 南汉二陵博物馆大殿立面
一切建筑艺术形式均会随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变化。历史上的形式可供参考,但更重要的是在借鉴之后,能够创造出符合时代气息的新形式。由于建筑是工程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建筑的物质技术水平受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每一座建筑实际上都是时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本项目屋顶部分造型是对传统建筑的重新演绎,其构造是由横向的灰色陶板和竖向的深灰色中空透明玻璃构成,利用和缓的坡度呈现出层级状的横向线条,层层相叠,远看呈现出富有质感的屋顶肌理。一方面大面积的横向陶板表达了传统屋顶的片瓦肌理,形成简洁清晰的线形外观(图10)。同时在陶板间设计玻璃采光槽以获得更多的自然光线,形成室内丰富的光影氛围,减弱了内部屋顶的压迫感又解决了室内的采光问题(图11)。
图10 南汉二陵博物馆大殿局部透视图
为了重新表达传统屋顶出檐深远的厚重感,我们结合屋檐设计了四层横向构件,材料选用了暗红色金属铝板。该设计抽象演绎了中国古代营造法式中“斗拱”的形态,可以感受到传统建筑宽挑檐的建筑风格,从而很好的在屋顶和建筑墙体间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图11,12)。
图11 南汉二陵博物馆大殿室内
图12 南汉二陵博物馆大殿局部大样
古代宫殿建筑屋身粗矮封闭,容易造成室内较为昏暗和封闭。除了唤起参观者的历史回忆,我们更希望博物馆能带来全新的感受,尤其是体会到一种兼容并蓄的文化。本项目身处风景区,周围绿树环绕,考虑到对自然融合的追求和现代使用功能,我们以落地玻璃取代封闭的实体墙,营造一种通透感和轻松感,让参观者的视线能穿透出去,拉近了自然和人的距离(图13)。
图13 南汉二陵博物馆大殿局部大样
借由对岭南建筑文化特征的研究和南汉二陵博物馆的实践,希望摆脱过分关注外部形式的创作倾向,回归建筑创作的本体与核心,形成岭南建筑创作的基本理念。从当地环境、习俗、文化和城市等各方面重新思考一些建筑创作中的基本问题,重新认识岭南建筑的自然、文化和时代属性,兼顾不同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背景进行创作并创新。希望对继续探索岭南建筑文化的发展,解决全球文化趋同的趋势下如何去继承和表达地域传统文化这一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当代岭南建筑的历史传承和未来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首先立足于当地的文化特色,融合当代的需求,再去谋求最适宜的解决方式,这样才能做到岭南建筑的历史、当代与未来最恰当的融合与在地实现。岭南文化是兼容并蓄的文化,历史是动态发展的,立足岭南本土文化特征才能突出文化特色,才是真正的岭南建筑。
图、表来源
图1~4、8~13:项目图片;
图5、7:作者拍摄;
图6:www.gdmuseum.com/col6/index;
表1,表2:作者基于对参考文献[16]的信息进行整理绘制;
表3:作者绘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