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文|王秋鸿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农村地区迎来交通大发展,机动化水平快速提升,交通出行方式深刻变革,交通运输特征明显改变,农村交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道路交通安全是人车路等多因素的耦合叠加,但核心要素依然是“人”,抓住这一关键环节,研究新形势下农村地区交通参与者的出行特征,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交通管理对策,能够为提升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水平提供决策支撑。
“十三五”以来,我国农村地区机动化发展后发优势明显,机动车保有量年均增速在10%以上,据统计,目前农村地区机动车保有量约占全国总数的40%,驾驶人数量超过全国总数的一半。而且,我国农村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业发展向集约化、专业化转型,在此带动下,农村地区交通构成、出行群体、出行特征随之悄然变化。
乡村“合村并居”“异地搬迁”“农民上楼”等政策使农民居住地与耕种地的距离拉大,很多农民不能像以前一样“在家门口”务农,特别是部分山区县市村民集中安置后,由于缺乏产业支撑,一些搬迁户舍不得放弃原有承包地,驾乘摩托车、农用车辆到十几公里外务农,还有一些流转了土地的农民受雇于新型经营主体,“农民”变“职工”,成为远距离“通勤”群体。学生也是如此,由于“并校撤校”的影响,学生上下学距离被不断拉长,据有关调查,西南、西北山区有超过60%的中小学生上下学距离超过3公里,尤其是一些贫困山区,大多学校不能寄宿,学校离家距离远,再加上山大沟深、高落差高填土路段多,部分高年级学生只能每天骑乘摩托车上下学。还有很多农村地区通勤交通趋向明显,工作日行驶范围逐渐短途化和固定化,交通出行已经出现城市常见的“潮汐式交通”现象,形成较为明显的早晚高峰流。
此外,农村地区因劳动人口净流出现象显著,“一老一小”人口占比高,特别是60岁以上老人在农村常住人口中的占比已超过20%,成为农村主要的交通出行群体。虽然老年人出行频次较低,但出行距离和出行时耗更长,驾乘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和四轮车出行成为普遍选择。
我国农村交通文明氛围尚未形成,群众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特别是驾驶人交通安全素质整体不高,与农村机动化发展不相匹配,不系安全带、不戴安全头盔、酒驾醉驾、超员、非法载人、无证驾驶等行为普遍发生,农村道路交通事故中人因比重更大。
(一)有证群体驾龄偏低、经验不足。近年来,我国新增的低驾龄群体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但农村地区机动化起步相对城市较晚,驾驶人参与道路交通的频率较低,且部分新驾驶人存在无车可驾的“空窗期”,导致驾驶经验欠缺、水平不足。此外,随着城乡双向交通进一步打通,农村地区驾驶人不适应城市的交通环境,城市地区驾驶人也难以应对农村复杂的交通条件,双向之间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显。
(二)无证群体依然大量存在。部分农村地区群众为节省费用,不接受正规驾驶技能培训和交通安全教育便盲目驾车上路行驶,缺乏必要的交通安全知识、基本驾驶技能和安全驾驶心理素质,极易出现不安全的驾驶行为,驾驶过程中随意变道、占道停车、逆向行驶、横穿马路、滥用灯光等非常普遍,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也难以有效应对。而且该部分群体缺乏规则意识,出现规则类违法和事故的概率较高,据统计,农村地区规则类违法导致事故的比例约占四分之三,其中未按规定让行、超员、超速行驶、酒后驾驶、逆行、违法上路、无证驾驶和疲劳驾驶等规则类交通违法占比较高。
(三)驾驶人培训考试仍需完善。农村驾驶培训整体水平相对落后,驾培机构呈“小散乱”的特点,驾校以中小型居多,培训场地随意选、培训项目随意设等情况突出,且为吸引学员报名普遍采取底价招生,导致教学投入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培训内容也普遍存在重驾驶技能、轻驾驶理论,重机械理论、轻交通法规学习的现象,加之部分教练员教学水平不足,许多农村地区驾驶人接受的交通安全基础教育存在偏差。农村驾驶考试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科目三考试路段虽基本都设置在农村,但考试项目上却未根据实际涉及典型的如穿村过镇公路、农村集市等农村道路场景,导致考试内容与实际驾驶需求不相匹配。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地区将迈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道路条件和交通工具的高质量发展也势在必行。农村地区驾驶人是制约农村地区交通安全发展的关键要素,应当从驾驶培训、考试、执法、宣传等方面全方位创新内容和形式,不断应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新变化。
(一)加强驾驶培训,确保培训有品质。加强对培训机构监督管理,定期公开驾培机构培训质量情况,督促驾培机构严格落实培训学时,进一步落实“先培训再缴费”的惠民政策,倒逼驾校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推广培训计时收费、分科目跨驾校培训等培训服务模式,推行由驾驶培训学员自主选择教练、自主选择练习时段、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加学驾时间,夯实安全文明驾驶意识和技能。创新培训手段,组织优质驾校、优质教员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打通培训的“最后一公里”,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农村驾驶人持证率与农村地区驾校教学水平。鼓励驾校结合本地农村地区交通情况、道路特点增加个性化教学内容,围绕典型农村交通事故案例开展培训,警示无证驾驶、酒驾等严重违法行为的危害性。
(二)夯实考试管理,确保考试接地气。通过视频、虚拟现实、模拟驾驶等技术再现农村地区典型道路交通环境,并引入驾驶人理论考试或道路驾驶考试项目中,使驾驶人在考试过程中建立对农村交通环境的基本认知。突出对农村地区驾驶人机动化规则的培养,针对穿村过镇公路、山区弯坡、农村集市、路边晒粮等典型场景,加强考察驾驶人对规则的掌握和对风险的预判,提高驾驶人对农村道路交通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创新宣传教育,确保宣传入人心。充分结合农村地区生活现状,丰富宣传教育形式,提升针对性和实用性。研究编制适合农村地区驾驶人的交通安全宣传资料,结合各地农村出行务农务工等特点,提示风险点段,讲解安全文明驾驶要点,如针对农村节假日赶集、电动车摩托车骑行者不戴头盔等问题,开展“一盔一带”宣传;利用身边人身边事,分析典型交通事故案例,讲好交通安全故事,切实影响农村群众。积极适应农村地区群众通过刷抖音、快手等方式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特点,在强化主流宣传阵地基础上,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媒体合力,构建面向农村群众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矩阵,推进县级乃至乡村级融媒体建设,让宣传方式更易被接受。深入推进交通安全宣传进农村、进驾校,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比如鼓励农村“大喇叭”每天一播交通安全常识,每村建设一处交通安全宣传栏,每村配备一名兼职交通安全宣传员,每个机动车驾驶人签署一份交通安全守法承诺书,学校每学期有一次交通安全课,实现常态化宣传“润物无声”。(作者单位: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