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荆爱仙(上海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32)
上海市自 20 世纪 70年代后期便已步入老龄社会,自21 世纪以来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并伴随着高龄化、贫困化、空巢化等新的特征。2015年末,上海 60 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超过 430 万,约占户籍人口总数的 30% 和常住人口的 18%,意味着每 3~5 位居民中就有一位长者。老年人在逐步退出职业生活的过程中,在生活的区域范围以及生活重心发生了结构上的巨大变化,比如老年人生活重心从工作转向颐养天年,活动范围开始以家庭为中心,交往对象也往往以社区内的活动人群为主。那么相应地对既有产业建筑适老性改造,其居住养老环境和空间便应与其相适应,打破既有产业建筑现有空间的局限,提供适合老年人养老的生活空间,以及开放、自由的现代共享空间,为老人提供便于交流的活动空间,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本项目前身为上海市毛巾二厂,用地面积约为 5 400 m2。市中心区域建设用地已趋于饱和,本改建项目场地受限,其位于老城区的弄堂内,由一条弄堂(万航渡路 767弄)与城市干道相连。本案建筑密度较高,基地内存在大量违章搭建,同时与周边小区居民、菜场和多家教育机构紧邻。为改善静安区养老机构床位供需紧张现状,缓解静安区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本案改造为恒裕曹家渡老年福利院。
毛巾二厂厂区内共有 6 栋建筑,分别为:综合楼(1 号楼),污水处理站(2 号楼)、锅炉房(3 号楼)、附房一(4 号楼)、生产楼(5 号楼)以及附房二(6 号楼)。厂区内原有建筑秩序整合性完好,改造计划将原 4、5、6 号楼合并使用,改造为“1 号楼”,原 1、2、3 号楼合并使用,改造为“2 号楼” 。改造后的 2 幢楼均作为多层养老院使用。工程改建维持建筑原总体定位,高度不变(见图1)。
图1 楼群合并前后对比
在建筑单体改造中,生产楼共 4 层,层高分别为 8 m、5 m、6 m、4 m。由于其自身原有属性,需对其内部空间进行二次塑造,以满足老人居住养老的功能需求。首先在 1 层增加 1 层楼板,将原本过高的 1 层空间转化为便于使用的 2层空间;其次拆除 2 层与 3 层间原有楼板,根据所居住空间适宜层高,将原有两层空间改为 3 层,实现产业建筑向居住建筑转变上的空间重构。
根据老年人的生活特点,老人居住用房布置符合老年人人体工程学活动尺度。在单元中设计带有布帘导轨的床位,增强了个人空间的私密性;每个床位都设置储物柜,方便老年人日常生活使用;公共走道满足轮椅通行与转弯;设置无线智能化定位系统。
充分利用房间面宽,在靠墙的位置设计操作台,以方便老人使用,同时也增加了储物空间。在家具的选择上考虑使用一些无尖角、圆滑的软质家具,且符合老年人人体工程学尺度。
实现从产业建筑到居住建筑的功能置换,另一个需要解决的是要有新的交通流线组织。在考虑了解消防问题的同时,还应兼顾考虑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肌肉萎缩、视力减退、行动力减退等几方面问题。根据现行的建筑防火规范要求,新的 1 号楼每层为一个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设置 3部楼梯、3 部电梯,其中 2 部电梯为病床梯,以便应对老年人突发疾病方便移动等情况;2 号楼每层为一个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设置 2 部楼梯、2 部电梯。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会逐渐减退,容易发生迷路或者判断不明的情况,为了减少这些事情的发生概率,在入口空间人行、车行用不同色彩的透水混凝土铺装、增强入口空间辨识度。
另外老年人室外活动的安全性也是此次改造设计考虑的重要环节之一。绿化系统采用无障碍缓坡链接,设置适老化扶手,在老人散步交谈同时保障户外活动安全。
毛巾二厂作为静安区历史发展的见证者,也承载着一批老一辈人的记忆,它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印记,蕴含着深厚人文与历史情怀。改造中考虑对人文的尊重和历史的延续,将老上海记忆——石库门风格内街与户外老上海风格围墙壁雕形成内外对景,增强居住者对养老院生活氛围体验的亲近性。内外空间联合划分设计,在满足通行宽度 2.2 m 的同时,按功能分布形成特色分明的群组空间。
1 号楼底层架空,成为空间绿化休息区,营造遮阴避雨的全年的室外休息交流场所。半遮蔽下棋空间的设置,符合老年人生活爱好,加强老年人群体交流性与空间归属感。
既有产业建筑不同于传统城市建筑,他蕴含着深厚的人文价值和历史记忆。若对其进行合理的更新再利用,并结合适老改造设计赋予新价值,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缓解了用地紧张、节约了建造成本、延续了城市文脉,同时也缓解了中国老龄化养老的压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