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陈 婷,张玲玉
(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成都,610036)
水资源短缺,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2014年,***总书记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节水优先,便是针对我国国情水情,着眼可持续发展做出的战略决策。四川水资源总量丰富,人均水资源量高于全国,但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以河川径流最为丰富,但径流量随季节分布不均。总体来讲,季节性、区域性、工程性和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水生态水环境不容乐观,在全省推进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设工作[1],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节约用水政策,推动建设节水型社会,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的节约用水良好氛围。四川省自2014年启动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设工作以来,省直机关(单位)因地制宜,开展节水改造,加强节水宣传,强化用水管理,累计建成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90家,充分发挥了省级机关(单位)在全省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设工作中的示范带动引领作用。通过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设,节水意识显著提高,浪费用水有效遏制,节水减排效果初步显现,为进一步推进公共机构节水创建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自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以及水利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设工作的通知》以来,四川省水利厅及四川省机关事务管理局高度重视,随即在2014年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开启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设工作。按文件要求,须在2022年底前省直机关(单位)全部建成节水型单位,省直机关各部门(单位)所属事业单位建成率不低于50%(由本单位自行组织建设和认定)。水利厅、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将对荣获节水型单位的公共机构实施动态管理,每5年复核一次,对复核不达标的,将取消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称号。
四川省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的建设标准满分为100分,分为两大板块。一是节水技术标准,占40分,包含指标为水计量率、节水器具普及率、人均用水量、用水器具漏失率、中央空调冷却补水率以及锅炉冷凝水回收率;二是节水管理标准,占60分,包含指标为规章制度、计量统计、节水技术推广与应用、管理维护以及节水宣传。各机关(单位)对照建设标准,自评分达到90分的,就可以申请验收。
按照“分批建设、全面推进”的原则,从2014年开始到2021年12月31日,四川省直事业单位已建成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90家。2014年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等9家省直机关(单位),2015年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等41家省直机关(单位),2016年四川省司法厅等14家省直机关(单位),2017年民政厅1家省直机关(单位),2020年自然资源厅等8家省直机关(单位),2021年建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等17家省直机关(单位),经过验收,均达到了规定的考核指标,授予“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称号。
四川省素有“千河之省”的美称,大多数单位和个人在日常用水中未感受到水资源的匮乏,节约用水的意识相对薄弱,再加上节水宣传目前普遍采取相对传统的宣传模式,不能引起大家的特别关注,并且有很大一部分从事节水工作的人员,自身对于节水也是重视不够,停留在“喊口号式”节水,“完成任务式”建设,在工作中未能落到实处。另外,部分单位对节水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节约用水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考虑,没有从上游意识和上游责任的角度来看待节水工作,一些部门(单位)未能积极建设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也有部分单位建设成功,但到了5年期限后,未能主动提交复核材料等现象。认识上的不足,意识上的薄弱,导致建设的积极性不高,造成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设的原生动力不足。
推动节水工作,既要有政策法规的强制,又要有相应的资金引导。目前,国家在工业、农业和生活节水上的投入不少,但是对公共机构却没有专门的节水专项投入,都是依靠自身节余或者调剂资金来开展工作,同时,节水工作做好与做坏都一个样,没有一套刚性约束机制,不能调动各单位建设的主观能动性。
在节水型公共机构创建过程中,行业主管部门职责不够明确,对于目前省直各单位建设情况了解不够深入,行业引领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目前,按照现行的四川省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的建设标准,总分为100分,节水技术标准为40分,节水管理标准为60分。该标准对于节水技术的要求较低,不利于公共机构高水平改造节水设施及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并且,目前为激励各部门(单位)的建设热情,在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设方面,对于各单位申报以及复核材料审核在达到要求的标准上保持激励为主的态度。
通过持续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普及节约用水政策和知识,增强社会公众节水意识和能力。在宣传模式上,要持续丰富宣传内容,探索多层次、不断扩大节水宣传教育覆盖面,提升社会公众的水危机意识和水忧患意识,让节水、惜水、爱水、护水成为全省人民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提高单位职工节约用水和建设节水型单位的意识[2],化“被动节水”为“主动节水”,同时强化“节水优先”在各单位管理中的分量,为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营造良好氛围[3];在宣传内容上,深入发掘贴近生活、接地气,并且具有趣味性的宣传内容,让大家更容易接受节水知识,防止出现枯燥、乏味、纯政策宣讲式的内容,多方面提升全民节水意识,让大家认识到节约用水是每个人、每个单位的基本职责;在宣传对象上,着重抓住关键少数,在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设过程中,抓住公共机构负责同志这部分关键少数,让他们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之后,以身作则,带头示范,以点带面,将整个单位的建设热情推向高点。
在节水型公共机构建设方面,深入探索以“鼓励为主”的奖励机制,在没有专项资金进行补助的情况下,建议各行业主管部门对本行业做得好的省直属单位开辟一定的资金渠道给予奖励,激发其他单位做事活力,推动节水型公共机构建设,此类奖励办法也可类推到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以及节水型高校建设等。
节水型公共机构要做好先行示范[4],建议行业主管部门要注重深入了解、收集各行业节水成效显著的成果、经验做法,加以总结,并在自身官方网站以及省节水办官方网站上开辟专栏展示,便于各单位学习、借鉴,达到全面推广的目的。
节水型公共机构建设,在建设方式上,从刚开始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目前各省直部门(单位)已经很熟悉需要怎样开展建设,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各类新型的节水设施不断涌现,为督促各单位与时俱进,积极主动探索、发掘、采用新的节水技术及节水设施,可以考虑逐年适当调整考核标准的分值分配,加大节水技术标准板块的分值比重。此外,可以考虑设置几条申报或复核的硬性指标,有其中任何一条未满足,便不得申报或复核成为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
节水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大家节约用水的意识[4],所以,开展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设工作,必须要在意识上把节水减排工作放在最优先的位置,从生存和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价值,充分认识节水的重要性;再从机制着手,建立更加符合当下社会发展水平的奖励、考核以及其他制度;并且要加强与各省直机关(单位)的联系,以便及时掌握最新的建设及复核情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