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四川省山洪灾害防治成效及问题

时间:2024-07-28

刘丹青

(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成都,610072)

防汛减灾

四川省山洪灾害防治成效及问题

刘丹青

(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成都,610072)

本文在总结四川省山洪灾害防治经验和成效的基础上,分析了该项工作开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对策措施和建议,以期为今后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山洪灾害 防治成效 对策措施 四川省

1 山洪灾害防治内容

山洪灾害防治是近10年来水利战线的新任务,防治内容分调查评价、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三个方面。调查评价以小流域为单元,分析暴雨特性,调查流域特征、历史洪水灾害及防治区经济情况,科学划分危险区、设置预警指标和阈值,评价区内居民点、自然村落、集镇、城镇的防洪现状等;非工程措施包含预测预报、省市县乡四级调度平台或会商系统、群测群防体系等;工程措施是对重点山洪沟进行护岸、堤防、疏浚等工程治理。

四川省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县区共175个,总面积40.19万km2,占省域的82.7%,涉及人口6441.9万人,占全省人口的70.3%,工业产值占全省的79%,农业产值占全省的73.7%。全省2006年编制了《四川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2008年西昌、德昌、丹巴、宣汉、安岳5县被列为全国试点县;5·12地震后39个重灾县山洪灾害防治又被列为灾后重建项目;2010年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启动了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2013年又启动了重点山洪沟灾害防治工程措施建设。

2 山洪灾害防治成效

2.1 调查评价成果

对全省山洪灾害防治区42993条小流域、21948个自然村防治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开展了调查;对受山洪威胁的区域、类型和历史情况及监测预警设施完成了核查。

在重点防治区,完成了9149个自然村受威胁居民区人口、房屋位置和数量详查;完成了沿河村落控制断面测量5万余组、房基高程测量16.5万座;完成了9149个自然村山洪灾害分析评价、划定了危险区24257个,涉及365.64万人。

通过山洪灾害调查,基本查清了我省防治区人员分布、小流域基本情况、暴雨洪水分析计算、危险区域等,为沿河村落、集镇和城镇的防洪现状评价、危险区划定及预警指标分析和确定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2.2 非工程措施成果

2.2.1 自动监测系统。防治区内建设自动雨量站2900处、自动水位站1741处、图像监测站105处;自动视频监测站1017处;卫星通信信道平均每县5个。受威胁县实现了与气象、水文相关部门共享自动监测数据,其中气象站点2676个、水文站点984个、其它站点56个。

2.2.2 预警设施设备。全省防护区平均每县建立无线预警广播I型63个,Ⅱ型主站11个,从站10个,简易雨量(报警)站105个,简易水位(报警)站23个,手摇警报器112个,锣、鼓、号、口哨116个。

2.2.3 监测预警平台。建立了省、市(州)、县、乡镇四级平台及电视会商系统,建成省级平台1个、市(州)平台21个、县级平台175个、乡镇平台3234个平台,会商系统307套。通过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丰富了信息采集手段,在山洪灾害危险区广泛而又有针对性地布设了雨量、水位、视频监测站点,满足山洪灾害监测需求,改变了单一依靠水文、气象部门获取信息的传统方式;丰富了分析处理手段,数据在平台汇集处理后,结合数据库基础资料,可迅速分析出降雨中心、洪水演进时间和淹没范围、受灾程度;丰富了会商决策手段,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纵横向、多点多线面对面会商,改变了以往单一对话模式,使全省防汛指挥更快捷、指令更明晰、各级各部门联系更紧密,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2.2.4 群测群防体系。全省防治区完成县级山洪防御预案175个、乡镇级4030个、村级13286个、企事业单位4745个;完成宣传栏12914个、发放明白卡657余万张、宣传手册484余万册;布置转移指示牌14012个、宣传标语6514条、挂图41余万张;举行山洪灾害培训1014场,参与人数10.9万人;举行山洪灾害演练699场,参演人员11.1万人。极大地提高了民众防灾、减灾意识。

经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建设我省非工程措施基本建成有效体系,在近年山洪灾害防治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2.3 工程措施成果

全省规划需工程治理的重点山洪沟126条,截至2016年5月共完成治理23条,占需治理的18.25%,治理标准为10~20年一遇。通过工程治理保护县城2个、乡镇14个、行政村29个,保护人口9.4万人,占全省防治区总人口的1‰;保护公共设施53座。每年可避免经济损失数千万元。

2.4 防治成效

初步建成了以非工程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科学调度指挥、群测群防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防护区民众主动防灾、避灾意识极大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2.4.1 建成山洪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立了全国防治难度最大、涵盖县区最多、范围最广、预警难度最高、风险最大的各级山洪灾害综合防治体系。

2.4.2 提升基层水利部门防汛能力。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的实施提升了信息获取能力,建立了防汛部门之间互联互通信息系统,锻炼了管理与技术队伍,为全省的防汛减灾决策提供了科学技术和信息数据支撑,决策水平和综合防汛能力大大提高。

2.4.3 减少人员伤亡。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特别是减少了大量的人员伤亡。

表1 近年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业绩统计

2.4.4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使得监测预警信息能可靠、及时、高效地通过多渠道传达社会公众,极大地提升了各部门的公众服务水平,初步形成了智慧型减灾信息网络。

2.4.5 助力精准扶贫、为非贫困地区致富增添安全保障的基础设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减少区域经济损失,遏制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对非贫困地区而言,工程措施的实施,为村民致富增添安全保障的基础设施,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4.6 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经济效益显著。23条重点山洪沟总防洪效益共1500余万元,经济净现值1.06亿元;非工程措施概化防洪效益达1000万元以上。

3 存在问题和不足

3.1 山洪灾害的产汇流主要受降水和气温(冰川地区)变化、沟床陡峭的影响,灾害发生的规模、时间和空间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而目前所拥有的自动或简易监测站点还不足以达到精准程度。

3.2 经几年努力,非工程措施成效绝对数值虽大,但县均数值不足。如自动雨量站完成2900个,而县均不足17个,在多数县区还应加强。

3.3 在监测预警与群测群防系统方面,现场监测、数据传输和预警指标等均存在技术瓶颈,使用和维护都有不足之处,从而降低了监测预警的成功率。

3.4 经费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员成本、监测预警设备运行维护和工程措施投资等3个方面。

(1)目前群测群防人员的费用难以落实。国土资源部门全省建立了2000多个群测群防点,费用由省财政厅专项支出。而山洪灾害防治的群测群防费用在大多数县均没有落实,使群防员不负相应的责任,单靠行政方法执行是不够的。

(2)监测预警设备均位于相对恶劣的环境中,其故障和老化以及整个系统的运行维护均需要大量经费,但目前约有60%的县没能解决系统维护费用。

(3)工程措施相对于非工程措施而言费用较高,单个流域平均投资在千万元以上。部分财政较差的县工程治理的前期费用都无法兑现,若要承担工程措施费,就更加困难。

4 对策措施及建议

4.1 继续深入调查评价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科学研究,建立山洪灾害防治理论,重点突破动态监测预警阈值的研究。

建议采用省、部会商立项方式,系统集成并规范现有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供的监测数据,建立我省监测预警信息数据库,揭示山洪灾害的规模与时空演化特征,确定主控山洪灾害的动力因子,从机理上确定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的阈值与等级,奠定全省山洪灾害防治的基础。

4.2 鉴于山洪灾害局地暴雨引发山洪灾害的普遍性,应有步骤地优化和补充山洪灾害监测点,完善现有的山洪灾害防治监测体系。

我省山区小范围暴雨引发的山洪灾害占70%,目前按照国家标准完成的山洪灾害非工程系统还不能精准监测,且产生误差概率较高。建议有步骤、分轻重缓急地增加雨量站点,完善山洪灾害监测系统,提高监测精度,提升预警水平。

4.3 加强与国土、气象部门的信息互联互通,巩固全省山洪灾害监测研究基础。

建议加强现有信息汇聚工作,并分享气象和国土部门信息资源,逐步建立全省山洪灾害大数据系统,指导今后的防灾减灾工作。

4.4 进一步探索山洪灾害防治模式,梳理监测预警成功案例,建立我省监测预警技防与群防成功模式,并示范展示,提升全省山洪灾害防治水平。

我省历经汶川、芦山和康定地震后,山洪灾害的发生十分频繁,在防灾减灾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包括技防和群防的成功经验。经总结提炼,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防灾减灾模式,并建立典型示范区,研究其技术体系,进而推广,以提升山洪灾害防治水平。

4.5 探索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管理的新模式,逐步转化政府管理职能,形成官、产、学、研、用联动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管理体系。

一方面监测预警的系统工作需要专业化的管理和运行队伍,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管理部门编制限制在偏远山区要有稳定专业技术人员是困难的。建议学习国外水文、水资源管理经验,尝试政府指导、专业机构管理和运行监测预警系统的模式,逐步形成政府指导、专业队伍维护管理、居民应用、研究队伍技术支撑、生产厂家提供产品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模式。

4.6 加强山洪灾害的工程治理和群测群防的资金投入,探索国家和地方及企业治理山洪灾害的联合投资模式。

目前工程措施资金投入单一,且大量资金无法落实。由于地方财政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缺少资金投入。建议探讨国家资金补助,地方投劳,受益居民出力,专家方案咨询的联合治理模式,节约资金更快更好更多地治理山洪小流域。

针对群测群防缺少专项资金问题,建议在逐步落实资金的同时,借鉴国外经验,推动“义工”或“自愿者”模式的示范应用,建立适合不同区域的防灾减灾群测群防模式。

4.7 优化山洪沟工程治理标准,结合山洪沟可能暴发泥石流的工况,优化防治方案和工程结构设计,提升工程治理的效果。

全省约有50%的山洪沟会暴发低频率的泥石流。山洪沟的治理工程其强度和规模等指标通常不能防御泥石流的破坏,一旦暴发泥石流,山洪沟的治理工程将受到损毁。所以在松散物源丰富并有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小流域,需要考虑泥石流暴发可能的规模和频率,调整优化山洪沟的工程治理措施。

X43∶TV122

B

2095-1809(2017)01-0002-03

刘丹青(1958-),男,四川成都人,高级工程师,从事水电工程设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