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广州老旧小区品质提升适老化改造技术研究——以广州市越秀区旧南海县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为例

时间:2024-07-28

龙卫飞,梁 伟

(1、广州市建设科技中心 广州 510030;2、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州 510030)

0 引言

2020 年底,中国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3%,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7%;2010年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13.3%,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8.9%;2019 年末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2.54亿人,占总人口比例18.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6 亿人,占总人口的12.6%[2]。根据数据分析显示中度老龄化社会是我国即将面临的主要问题,但在应对老龄化问题时仍存在短板,主要体现在养老服务意识不强、养老服务场所及设施有所欠缺、对使用者需求研究不足等问题。“居家养老”是我国未来养老的主要模式。其中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城镇的老旧小区,而老旧小区的物质环境面临着建筑本体老化、公共空间残破等不利老年人生活的诸多问题。

2016 年10 月有关部门颁布了《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3],标志着我国适老宜居环境建设的全面启动。在“十四五”期间全国老旧小区改造提速期背景下,精细化、高品质地开展社区适老环境改造,不仅积极回应了社区居家养老作为应对老龄社会的重大国策的战略部署,还能够有效提升老旧小区更新改造的品质和精细化程度,切实改善和提升基数庞大的老年人群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缓解老龄化社会,具有深远的社会价值。

1 研究内容和范围

1.1 老旧小区

2020 年7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城镇老旧小区是指城市或县城(城关镇)建成年代较早、失养失修失管、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含单栋住宅楼)[4]。

1.2 品质提升

为满足居民生活便利和出行安全需要、改善基本生活需求,立足小区及周边实际条件而推进的丰富社区服务供给、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改造内容,并致力于统筹各地块项目实施,集中力量开展老旧小区改造。

1.3 适老化设计

适老化设计坚持“以老年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老年人的视角出发,切实地感受老年人的不同需求,使设计更适应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最大限度地帮助老年人,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出行提供方便[5]。

2 旧南海县老旧小区改造前情况

2.1 环境概况

旧南海县社区(见图1)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本次设计范围为东至六榕路,南至中山路,西至旧南海县街,北至福泉一巷,属于五仙观-怀圣寺-六榕寺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因曾为明清南海县衙所在地而得名。项目总用地面积约4.28公顷,居民户数约1 840户,5 155人,社区住宅359栋。社区内历史文化遗存较多,分布了1 处文物、72 处民国时期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是广州城区最具规模、保存最好的民国时期优秀建筑群,是广州近代集合住宅的典型代表和“最广州”特色的社区[6]。

图1 改造总平面Fig.1 Remodeling Master Plan

2.2 存在问题

旧南海县社区内老年人口占比大,是老龄化较为突出的生活型社区。改造前小区整体存在空间杂乱、杂物堆积、设施陈旧、老人出行不便等问题;公共空间单一、割裂,缺乏激发活力的活动设施;树木多较浓密,影响街巷和住户采光;街巷照明不足,影响住户夜间出行及安全;历史建筑活力衰退,缺乏社区文化特色。

2.2.1 公共空间缺失,户外街区景观品质差

旧南海县建设年代早,建设标准不高,建筑间距小,使用功能不全,配套设施不齐,年久失修。室外活动空间狭窄且建有大量的违章建筑和广告宣传牌,使市民缺乏活动和交往空间,同时街区内商业外摆侵占入口空间,雨棚形式不一,挑出多,高度不一致,晾晒空间杂乱,导致公共空间景观品质差。

2.2.2 道路系统安全性低,户外安全隐患多

旧南海县地处广州市中心地带,是当时的商业中心,社区内不管是主路还是坊,均可以驶入小汽车。现道路系统为人车混行。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机动车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社区内,随意停放不仅占据了老年人的活动空间,还随意停放在住户家门前,基本的出行都十分不便。老年人下棋、聊天、散步等空间与停车空间交叉混合,使得老年人在外活动的安全性降低。

2.2.3 缺少无障碍设施,老年人出行困难

由于建设年代已久,户外的地面变得表面凹凸不平,在广州的汛期多雨,路面极其容易积水,导致青苔蔓延,对于大多数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安全隐患。地面高差大,缺乏扶手和坡道(见图2)等无障碍设施,休息座椅破损及缺失,导致了老年人出行困难。

图2 改造前无障碍设施缺失Fig.2 Lack of Barrier-free Facilities before Renovation

2.2.4 遮挡多光线差、夜间出行不便

建筑间距小,规划布局不够严谨,高大乔木缺乏修剪,中层植物搭配杂乱,导致小区内的建筑采光差,给老年人室内活动带来不便。

2.2.5 社区景观绿化少,可利用率低

外部休闲空间景观与绿化不足,老旧社区建设之初以满足居住为基本需求,对公共空间的景观绿化缺乏同意规划,除小区入口处和道路两旁零星分布,数量极少。小区绿化以零星分布的私家花坛、花园为主,位置设置随意,形状各异,好多都处于荒废、破旧等状态,故社区内绿化率低,欣赏景观欠缺[7]。

2.2.6 入口隐,原有特色历史风貌淹没于杂乱环境中

小区空间缺乏文化基因,社区归属感差,随着城市老龄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区内原有的历史文化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被周围杂乱的环境所掩盖,内街具有特色的入口牌坊等都隐于杂乱的周边商铺和广告牌后(见图3),失去该有的建筑特色。

图3 改造前杂乱的街区Fig.3 A Disorderly Block before the Renovation

3 旧南海县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策略

3.1 从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出发,改善环境的标识系统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视觉系统衰退,视力开始下降、记忆力明显不如以前,对环境的认知、识别能力下降。室外的标识、标志系统,应有明确的定位功能,方便老年人寻路。设计上注意提供视觉、听觉上的刺激,注意标识系统的个性化设计,让老年人有充足的感官体验来增强方位感。在地形有高差的地方,尽量设置坡道和扶手,方便坐轮椅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出行[8]。

3.2 从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出发,塑造环境场所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社区环境设计首先要考虑视觉形式,同时还要满足自然条件、生活需求等方面的要求,提升环境的舒适性,街边围栏形式要满足美观需求同时还要有降噪功能,在老年人聚集区增加室外座椅、连廊或亭子,种植适合环境的花卉植物等。

3.3 从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出发,保障环境空间的可达性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运动机能的退化,各方面反应都比较缓慢,长时间活动比较困难[9]。在外出活动时容易出现碰撞、骨折等情况,住宅公共空间在改造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行为和人体工程特点,为老年人提供安全和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让老年人在进行户外活动时尽量舒适安全,提高老年人户外活动的频率和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长。比如针对使用拐杖、轮椅的老年人所需的特定空间尺寸等,从而方便老年人使用的特需要求。

3.4 从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出发,提高环境要素的舒适性

老年人尤其是独居的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抛弃感,亲人和身边朋友的陪伴对老年人非常重要。交流是消除孤独感最有效的方式。半开敞空间和具有围合感的封闭空间都有助于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在户外空间设置交流空间非常重要,可以利用道路、水塘、树池、庭院、街角等创造有一定围合感的空间来增加老年人的交往空间,增加老年人在社区生活的动态空间。

4 旧南海县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措施

4.1 安全措施

安全措施是老旧小区改造中适老化设计的主要部份。从户外环境改造入手,减少、消除安全隐患,防患于为然。

4.1.1 防碰撞措施

⑴首层防盗网凸窗改平窗

小区首层建筑的防盗网部分外凸,路过的老人容易发生碰撞受伤摔倒。改造设计时将防盗网均内收不得突出外墙,首层凸窗均改为平窗,安置较低的空调室外机一律移位,离地2 200 mm高度内的突出物均拆除,保证老年人在行走过程中的安全。

⑵建筑外墙阳角的防碰撞措施

原有建筑靠近人行道、入口等人流通行的位置的外墙阳角均选用PVC 阳角防护材料包裹,包裹高度2 200 mm,避免了老年人在出行走路时容易碰到首层建筑的外墙,增加了老年人外出行走的安全系数。

⑶楼梯间突出信报箱、电箱改嵌入式

楼梯是老人出行的主要垂直交通方式。而老旧小区的楼道、梯段都安装有突出墙体的消防设施、扶手、电箱、信报箱等,对老年人的出行造成一定的困难,在改造过程中,把原有的信报箱,电箱等改为嵌入式(见图4),让老年人在上下通行中,尽量减少碰撞,增加安全出行。

图4 楼道改造前后对比Fig.4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Corridor Reconstruction

4.1.2 防滑措施

⑴室外地面材料的选用

改造前,室外地面铺砖材质下雨天容易打滑,颜色不统一,存在明显的破损和高差。改造后地面统一使用黃色系陶瓷透水砖、红砖、花岗岩小料石等材料,根据街道两侧的具体情况,设计中间暖色陶瓷透水砖为主色调并纵向铺(见图5),两侧深灰小料石体现细节的纵深感,红砖为历史径串联的载体。

图5 室外地面铺装样式Fig.5 Outdoor Pavement Style

⑵室内楼梯地面材料的选用

在不进行大规模改动的前提下,采用细石混凝土、水泥抹面,进行原有楼梯的翻新。在楼梯踏步前缘,增加防滑条,用较醒目的明黄色在前缘增加水平色带和垂直色带,加以区分踏步。让老年人上下通行时能比较容易分辨高差,不易摔倒。

4.1.3 防磕绊措施

室外台阶设计两侧和中间加装扶手,以适合老年人上下穿行的需要,平台上印有小心台阶和箭头等字样,提醒老人注意高差。

有条件的地方种植景观花草,增加景观效果。

建筑室外排水明沟加盖板。原有明沟部分未有任何掩盖措施,老年人外出行走时容易跌落摔倒,改造后统一加盖板,保持与路面统一高度,消除了原有的安全隐患。

同时推进三线下地、雨污分流,四网融合。雨污分流通过重新规划排水管道排布、管道更换、立管雨污分流,促进老旧小区达到干净整洁的要求。根据现状条件对管线进行摸查,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实现了小区环境干净整洁[10],有效防止老年人在通行时被管线拌倒。

4.1.4 增加夜间照明

考虑到老年人夜晚出行、视觉效果差,散步时容易忽略有高差的台阶和设置不明显的花坛磕绊到。因此设计时结合台阶高度和花坛形状增设感应灯具照明,另外门洞处、顶棚、楼梯间的侧墙等也增加感应灯具,解决了原有照明设施陈旧,光线差等问题。

4.2 可识别性措施

随着老年人的老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视觉、听觉以及记忆力的下降程度会越来越明显,对于活动空间的位置与方向的识别程度会越来越低,因此空间的易识别性显的尤为重要。一个具有简洁强烈的识别性的户外空间,一些具有地方特色或者小区独特文化的景观或是建筑小品、雕塑等[11](见图6),或者采用适度夸张尺度、独特的材质,从而使老年人在户外公共空间活动时能够加深对其的印象,产生认同感。

图6 新增标识牌Fig.6 New Sign Plate

4.3 可达性措施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大,会出现行动不便、出行困难、需借助轮椅等,在此次改造中重点注意了无障碍流线的打造,使老年人出行无障碍。在场地高差台阶旁,设置无障碍坡道。坡道宽度1 200 mm,坡度<1/10。在起点、终点处轮椅可进行回转。材质与地面铺装一致,起始点有较醒目的提示条,坡道采用坚固耐磨的防滑材质,确保做到防滑。无障碍坡道处的扶手以不锈钢为主,形状设计易于抓握,材质保证坚固,设两层扶手,上层扶手H=850 mm,下层扶手H=650 mm。无障碍通道是行动不便的老人出行的专用通道,是其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是老年人出行的基本设施。

4.4 舒适性措施

4.4.1 重塑六榕广场

六榕广场是本次改造的重点区域,改造前其入口标识不明显、景墙破损,周围的休憩座椅不足,高差大,消极空间多,围护栏杆影响了它的开放性,居民的使用率极低。改造后重点把广场打造成舞台,背景墙重新个性化设置(见图7),周围绿化台阶开放式布局,增加休憩座椅,统一座椅形式,增加美观,在关键位置增设标识指引牌。现增加了老年人锻炼、休息、聚集的场所,丰富了老年人的室外活动,改善了老年人的孤独感。

图7 改造后的六榕广场Fig.7 Six Banyan Plaza after Transformation

4.4.2 增设休闲座椅

座椅为造型独特的高低凳,座椅的高度为290~450 mm,深度为400 mm,长度为1 600 mm,主题材料为G654 花岗岩基础,防腐竹木座面。座椅是固定的,不设有扶手,低位高度为290 mm,高位为450 mm,可供老年人根据需求灵活使用。此景观凳与标识系统统一折线元素规划设计,形成一系列的统一景观,提升了功能实用性。

4.4.3 统一晾晒设施

小区内建筑间距小,遮挡严重,广州地区潮湿多雨,低层住户的老年人的日常晾晒成了困扰其生活的主要问题。在改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建筑周围环境,结合公共空间特点,在老年人聚居区增加公用可收缩的晾晒设施(见图8),解决了老年人居家晾晒困难的问题,提升了整体环境。

图8 新增晾晒设施Fig.8 Newly Added Drying Facilities

4.5 景观提升措施

旧南海县社区绿化总体情况一般,树种及数量不多,但乔木情况复杂,局部影响住户采光,对街巷建筑立面风貌的展现有一定的遮挡。根据现场绿化总体情况,结合居民意见调查,制定合理科学的绿化对策。在落实项目规划条件的同时能兼顾和改善住区建筑物理环境和景观广场选择[12]。对一些有条件的绿化场地更换补植灌木地被,增加组团式绿化,局部增加移动花箱等。考虑到该社区的老年人普遍有在街边檐下种植花卉的习惯,结合安全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向居民推荐种植无刺、无毒、无刺激性气味的盆栽植物。而且老年人普遍视力下降,对其而言花朵和果实形态较小的植物,观赏性将大大降低,所以推荐居民种植花多大且颜色鲜艳的植物(见图9)。社区空间的植物配置能够提升整体社区环境质量还能带给老年人轻松愉悦的心情,因此植物配置要尽量丰富,以“四季皆有景色”的原则,乔木和灌木交叉配置,保证三季有花,四季有绿。

图9 景观提升Fig.9 Landscape Enhancement

4.6 营造社区文化措施

老旧小区承载着一代人的情感和记忆,改造过程中应最大程度尊重老年人对旧有居住场所的情感和认可。同时小区内历史文化遗存多,传统风貌建筑和文物保护建筑共存,集合了近现代典型代表的各类住宅建筑。在此传统的老旧社区中,植入新的公共交往空间对解决老年人因独居或缺乏交流而产生的孤独感有重要作用。该小区内的老年人,大多有相似的历史背景,鼓励居民贡献老照片、街区历史资料等用于展览、唤醒场所的记忆,提升老年人的归属感,挖掘历史,延续记忆。

5 结语

旧南海县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设计坚持以人居环境改善为主,紧密围绕老年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基本要求,立足于旧南海县社区老龄化问题,配备完善社区健身娱乐场所、无障碍通道等社区公共配套设施,同时兼顾完善功能和传承历史,通过历史传承激发文化活力,突出城市特色。在改善老年人居住条件的同时,注重现存历史文化建筑及旧城风貌的维护管理,真正做到延续城市文脉的要求。国内老旧小区改造中对适老化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希望这些研究能够对以后整体改造过程中适老化设计起到一定的帮助,为其他地区的老旧小区改造提供案例参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