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杨卫东(黑龙江省气象局,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改革创新同心同力努力实现“十三五”龙江气象发展良好开局
杨卫东
(黑龙江省气象局,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2015年,黑龙江省气象局围绕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和全面加强气象部门党的建设,创新方式,努力进取,圆满完成了全年任务。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以93.2分的历年最好成绩蝉联全国首位,气象现代化综合评分和排位明显提升,并获中国气象局“优秀达标单位”。郑国光局长和陆昊省长分别对黑龙江省气象工作给予重要指示和充分肯定。广大气象干部职工切身感受到了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关怀和厚爱。
(一)公共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取得显著成效。气象预报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年度、季节旱涝气候趋势总体把握准确,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准确预报了春播关键期、森林防火期、汛期区域性暴雨、台风“灿鸿”“天鹅”以及入冬以来最强降雪、大范围雾霾天气过程;全省暴雨(雪)预报质量明显提高,暴雨(雪)技巧评分位居全国第3位,暴雨(雪)准确率评分位居全国第4位。气象惠农力度加大。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实施县覆盖面达到51.3%,又有2个县、11个乡镇被评为标准化农业气象服务县和标准化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乡(镇),开展了农业保险气象服务试点,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增加到17.2万户,各地积极探索“互联网+”等气象为农服务新模式,开展了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试点,建立了粮食仓储气象服务系统。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明显提升。公众气象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决策服务和重大活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专业气象服务贡献率明显提升;建立了省级电视和广播气象预警发布“绿色通道”,实现了气象预警信息城市社区“全覆盖”;气象官方微博微信粉丝数量达到115万人次,名列全省前茅;全年开展飞机增雨43架次,累计作业面积330980平方公里,地面增雨防雹2547次,消耗炮弹59580发、火箭弹1425枚,全年累计增雨量6.5亿吨,有效缓解了部分旱情、改善了生态,抵御了冰雹灾害、降低了森林草原火险等级;全省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达到66.3%,比2014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应对气候变化和服务生态能力得到增强。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完成了13个县的气象风险普查,与住建部门联合开展了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开展了气候变化对农业、林业、畜牧业、城市建筑能耗等重点行业影响评估;积极开展气象决策咨询,编制了《黑龙江省气候变化监测公报》。
(二)气象现代化建设和重大项目工程深入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召开了省政府第二次气象现代化建设推进会议及省部合作第二次联席会议,明确了气象现代化建设发展重点事项;健全气象现代化考核评价机制,基本形成集监督、管理、考核、评价“四位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联合多部门开展了气象现代化督查;围绕加快基层气象现代化,构建了“4+7”工作模式。不断夯实气象现代化基础能力。93%的县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机构,建立了种养殖大户信息数据库;围绕农业气象领域技术攻关、创新公共气象服务机制、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积极开展精细化、品牌化气象服务业务。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系统进一步完善,强化了短临预报预警业务和预报检验工作,提升了灾害性天气预报质量。实现了地面高空一体化,气象装备保障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地面业务质量综合指数99.9%,实时资料传输质量继续稳定在较高水平,气象探测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深入推进重大项目工程实施。针对省部合作联席会议确定的重点任务省局成立了16个专项领导小组全力抓好推进。黑龙江省生态气象创新中心建设已编制方案并进行了专家论证;大小兴安岭林区自动气象监测网已开展试验建设;中俄联合防灾减灾全面开展并纳入中俄气象科技合作第九次正式会议纪要;“国突”项目省政府给予1864万元资金支持并完成了软件系统招标,人工影响天气机动能力建设正在组建7支应急机动作业队伍,省财政和农垦共同投资购置了一架运-12型人工增雨飞机并开展作业;省委省政府将构建气象服务平台作为全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八大平台之一推进;哈尔滨迁建雷达、绥化天气雷达已投入试运行,抚远新一代天气雷达中国气象局已批复立项;省市县管理与业务一体化平台得到有效应用。“十三五”规划编制取得有效进展。围绕生态气象、森林防火、农业保障、气候变化、综合观测以及行业发展、人才队伍、基层台站建设等制定了8个专项规划;“规划”初稿明确了“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全省“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已将“加强气象等领域基础能力建设”以及“实施‘互联网+气象’”纳入纲要。
(三)气象改革和法治建设稳步推进。不断深化各类气象改革。编制了58项气象行政权力清单、58项气象行政责任清单,规范了网上行政审批,建立了省级气象行政审批受理窗口;按规定取消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制定了防雷技术服务和气象信息服务集约化方案并开展试点建设;积极探索气象装备维护和运行社会化保障服务体系建设,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强化气象法治建设。出台了关于全面落实推进气象法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16项法治建设任务;启动了“黑龙江省气象信息管理条例”立法工作,已列入省政府立法预备项目。有效推进行业管理和标准化建设。行业自动站运行稳定性和资料传输率不断提高,完成了30个行业台站标准化建设;实施了气象标准化清单制度,加强标准实施信息公开,发布3项气象行业标准。
(四)科学管理和党的建设取得新成绩。坚持从严治党。把严格执行“三重一大”纳入集体研究决策程序,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从严监督管理干部实现常态化,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开展。注重效能监察。组织开展了实地业务工作制度执行情况检查,并严格考核各单位领导班子、领导班子成员以及相应机构履行管理责任情况,有效推动领导责任和管理责任深入落实;开展了计财工作综合检查;实现了处级被审单位及被审单位各类资金的“全覆盖”。强化人才建设。完善了人才发展规划,加强人才队伍评估,与高等院校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加大人才培养和投入力度,创新团队建设以及省级首席专家、青年英才、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带头人的培养选拔工作得到加强。加强党建和气象文化建设。组织开展了星级党组织创建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省局机关和佳木斯局被命名为全国文明单位;积极开展定点驻村扶贫工作;2015年中央和各级地方财政投入比2014年增长19.9%,基层台站资金缺口最大限度地得到缓解;积极做好气象宣传科普和舆情引导;加强了群团、青年和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五年来,全省气象部门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心全意地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现了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省人民,开拓了龙江现代化气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气象服务效益明显提高。决策服务成效显著,对农业、林业等重点行业发展的总体贡献率明显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全省气象信息员队伍达到13125名,自建及利用外部门乡村气象大喇叭10135个、气象电子显示屏2052块、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963个,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气象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和因气象灾害损失占GDP比重明显下降。突发气象灾害监测率接近90%,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接近95%。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五年平均达到91.5分,其中三年全国第1名,两年全国第2名。公众认知和应用气象信息的能力明显提高。
气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与“十一五”相比,月降水预测评分提高了3.5个百分点,全省城镇天气预报综合质量提高7.1个百分点。新一代天气雷达由6部增加到10部,国家级地面观测站基本实现观测自动化,四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乡镇覆盖率从28.6%提高到100%,全部台站建成了高清天气预报会商系统,开发了高质量的基础气象数据集,建设了两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建成了富锦气象保障现代农业试验基地、全国首个多脉冲雷电防护实验室、阳明滩生态气象观测站、天气预报业务试验基地和漠河地面气象仪器试验基地等一批气象中试基地。完成了东北人影工程黑龙江项目建设。气象装备通讯和信息化能力明显提升。气象卫星和大气本底业务稳步开展。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才队伍总体素质明显提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增长了23.2%。省政府召开了2次气象现代化建设推进会议,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召开了2次联席会议,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上下联动的新格局。
气象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保障气象改革发展的法规和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地方气象法规由4部增加到6部,发布各类标准10项。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防雷减灾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气象业务科技、服务和管理等多项改革深入推进。251名县级气象人员实现了参公管理。中央对气象部门累计投入“十二五”较“十一五”增长78 %,地方政府投入增长81%。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完成台站综改投资28219.5万元,较“十一五”增长51.1%;新增用房51539平方米;23个台站进行了新建、改建或扩建,占台站总数的26.1%,比“十一五”提高11.2%;21个台站通过迁站改变了面貌,占台站总数的23.9%;其它台站通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全省新增艰苦气象台站21个,调整2个。各市(地)政府对气象工作满意度超过99分。
气象部门党建工作明显加强。认真贯彻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把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和“三严三实”要求贯彻落实到气象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以构建廉政风险防控信息化平台为载体,不断完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18家省份和单位来黑龙江省学习交流。文风、会风、学风、工作作风不断改进。积极弘扬“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人精神。全省气象部门全国文明单位增加到2个,省级文明单位数量增加到23个。组织撰写了反映龙江气象人精神的长篇报告文学《与老天爷会商》。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气象局党组向支持气象工作和气象事业发展的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省广大气象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
总结五年来的气象事业发展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必须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始终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始终坚持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着力发挥基础保障作用,才能保障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好民生。必须始终坚持和拓展具有龙江特色的气象现代化发展之路。立足省情实际,适应地方需求,坚持以保障现代农业发展、森林生态环境安全以及防灾减灾为重点,努力实现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着力提高气象综合实力。必须始终坚持强化基层基础和民生工作。把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作为推动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积蓄科学发展后劲,让广大基层气象职工得到更多实惠,使他们安心工作,奉献边疆。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凝神聚力、狠抓落实,打造一支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清正廉洁的气象队伍,形成推动龙江气象发展的强大合力。
我们也清醒看到,当前气象服务供给能力与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依然突出,气象事业发展还存在“短板”。一是气象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要求还有差距;二是气象科技创新驱动、改革发展和核心业务技术水平与先进省份还有差距;三是气象高层次领军人才、干部队伍专业素质与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差距;四是依法防御气象灾害、规范社会气象行为、组织公共气象服务等能力与全面履行政府管理职能的要求还有差距。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直面问题,勇于担当,逐一破解。
(一)进一步把握新常态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对新常态的认识。新常态下我们怎么“看”?新常态既不是一个“事件”(无所谓好与坏),也不是一个“筐”(无论什么都往里装),更不是一个“避风港”(工作中借机躲避困难)。要充分认识到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必然的历史阶段,符合螺旋式上升规律。“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这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新常态下,我省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阵痛加剧、挖掘释放发展潜力势在必行的关键阶段。客观地讲,过去我省引以自豪的原木、原煤,甚至原粮,目前都已成为负向拉动因素。在努力克服不利因素的同时,要积极挖掘在农业、生态以及对俄合作等方面的发展优势。
二是必须大力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新常态下我们怎么“干”?我们要坚持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注重解决发展中的急、难问题。第一,迟早干的要早干,简政放权是国家要求早晚都必须干的,要坚持早干。第二,认准的事情要主动干,中国气象局及早取消了防雷行政审批,受到国务院领导肯定。第三,要努力提高工作专业化水平,强化专业思维、专业素养和专业方法。第四,注重转变工作作风,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以及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坚持尽职尽责,敢于担当,勇于触碰实质性矛盾;既对不作为严肃问责,又探索新的激励机制。要做到研究问题、推动工作都要有具体路径;坚持从严管理,坚持问题导向;对各项工作部署都要狠抓落实,直面“短板”,注重跟踪问效;努力营造想干事、干成事的工作氛围。
三是把握新常态特征,注重转变气象发展和服务方式。根据新常态特征,主要把握三点:第一,紧密把握速度换挡,发展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对于我们气象部门来讲,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气象工作要求更高,经济越发达,气象保障需求越大。我们要坚持依法尽责,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正确划分边界,处理好“公益”和“市场”的关系。要统筹协调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服务社会化、工作法治化,统筹协调省市县气象工作,统筹协调各业务系统的发展,统筹协调气象业务、服务和管理。第二,紧密把握产业升级,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对于我们气象部门来讲,作为政府公共服务重要组成部分的气象服务领域,要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从生产端入手,提高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效益,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到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转变。在“给”的过程中要“给”出社会和老百姓的真正需要和实惠。通过分析公共气象需求的“最大公约数”,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效率。尤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挖掘气象服务带来的效益。目前,我们的气象服务产品在“供给”和“需求”方面存在一定“错位”。我们要紧紧围绕本业,努力开发出在形式上更具针对性、实用性,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在提供过程中更及时、便捷,一批优质高效的气象服务产品,逐步缓解“供需错配”。对于气象保障现代农业生产来讲,气象服务供给在新常态下要逐步实现“四个转变”,即:从重视对大田生产的气象服务逐步转向为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进行精细化的气象服务;从主要为粮食生产服务转向同时为经济作物发展服务;从主要为种植业服务转向同样注重养殖业、畜牧业服务;从为生产领域服务转向同时为仓储以及气候品质认证等流通领域服务。第三,紧密把握动力转换,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对于我们气象部门来讲,一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切实增强以法治、制度、规则为核心的发展意识,突出抓好理念、体制、结构和管理创新,突出创新驱动,增强事业发展动力;坚持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各领域和省市县发展中的不平衡等“短板”问题;坚持绿色发展,主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围绕绿色发展新需求引领气象业务服务的开展;坚持开放发展,落实省部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深化与各院校(所)业务交流、加强与省直部门合作共建,实现互助共赢;坚持共享发展,注重挖掘气象潜在经济社会效益,大力发展“智慧气象”,促进“互联网+气象+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加精准的气象预报服务,惠及人民百姓。二要注重发挥科技引领对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驱动作用。坚持科技引领,更加依靠科技和人才,努力在关键科技领域及核心业务技术方面实现新突破。在新常态下,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相关人才工程和政策的衔接。完善科技创新、科研与业务有机结合的政策措施,建立以科技创新、技术突破和业务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二)着力构建气象发展“四大体系”和“八大工程”
“十三五”期间,我省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着力构建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确保到2020年如期实现气象现代化目标;气象整体实力实现国内同期中上等水平,一些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推进行业气象协调、同步发展。重点构建气象发展“四大体系”和“八大工程”:
一是构建气象现代化“四大体系”。着力构建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无缝隙、精准、智慧的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打造智能化、众创型现代气象业务发展平台,努力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着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主体、社会参与的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在公共气象服务供给中推进普惠、支撑众创和监管服务的基础作用,建立规范有序的气象服务管理机制,构建具有龙江特色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着力构建聚焦核心技术、开放高效的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打造高水平核心技术攻关团队,提升气象业务核心竞争力,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着力构建以科学标准为基础、规范法治化的现代气象管理体系。坚持和发展双重领导、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强法规、标准、规划,形成体系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重点推进实施气象现代化发展“八大工程”。气象预报预警工程。建成无缝隙、集约化的现代气象预报业务系统,发展客观化、精准化技术体系,显著提升气象预报预警时效、精细化水平。完善大城市精细化预报预警系统。加强中俄双方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联合研发与应用。气象探测基础和信息化工程。建成抚远新一代天气雷达,争取在大庆、塔河、漠河、宝清、北安建设5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自动化、网络化、标准化的现代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构建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统一的气象大数据环境,建设面向民生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气象保障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气象服务示范区;选取五常、富锦、宁安、富裕等4个气象服务平台试点县针对主要种植品种制定气象服务指标;大力发展智慧气象,发展基于云端的精细化专业气象服务,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提升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能力。生态气象创新工程。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黑龙江省生态气象创新能力建设;依托现有生态气象站网布局,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粮食安全保障等领域开展生态气象观测、业务服务与应用。开展雾霾天气预测预报方法研究和业务平台建设。完善城市、生态、环境等专业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松花江流域预警能力建设工程。建设松花江流域预报预警应急指挥系统,建立流域气候变化气象数据库,建立流域格点降水预报方法,开展流域重大降雨过程评估方法和淹没模式研究,建立合理高效的流域气象业务服务运行机制。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保障工程。强化作业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弹药临时存储库建设,加快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标准化建设,加强对空射击的监控与管理。进一步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县级气象台站综合保障工程。加强县级气象台站业务服务能力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台站探测环境,完善配套设施功能,加强艰苦边远地区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气象科学管理工程。加强气象法治保障和依法行政能力建设,提高气象人才保障能力,加强农垦、森工等行业气象标准化建设,开展气象宣传文化与科普示范工程建设,完成科普示范社区、移动气象科普设施和校园示范气象站建设。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总体工作思路是: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保持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定力,深化气象改革,强化气象法治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大力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突出抓好气象保障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气象工作,突出抓好气象防灾减灾和服务民生,发展智慧气象,加强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开好局,为我省“五大规划”发展战略和“龙江丝路带”建设提供优质保障。重点做好以下八项工作:
(一)突出抓好防灾减灾重大项目和生态气象创新工作
落实好防灾减灾重大项目。按照陆昊省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的要求,切实做好农业的趋势预报、气象灾害的准确性及时性预报以及重大气象灾害的地理位置预报。完成省级“国突”项目并开展市县级建设,建成人影机动作业队伍,推进中俄联合开展气象防灾,加快推进建设抚远新一代天气雷达,加强松花江流域预警能力建设。
做好生态气象创新工作。按照郑国光局长对我省要做好生态气象创新工作提出的要求,争取今年成立黑龙江省生态气象创新中心,申报中国气象局生态气象创新开放实验室,立足黑龙江,联合辽宁、吉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重点开展气候变化敏感区生态气象风险、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时空演变、生态气象服务与生态安全研究。开展以雾霾预报预警服务为重点的环境气象服务技术和雾霾天气遥感监测分析。实现气候应用、气候预测与监测评价业务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化。做好大小兴安岭气象监测网和林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强化气象科技创新。组织开展省市县一体化平台二期研发。努力在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产生一批高水平研发成果。探索众智创新和科技成果业务转化的激励机制。
(二)全面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
推进气象预报业务现代化。全面落实现代气象预报业务发展规划,提高预报预测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发展集合预报应用技术、多模式集成技术等客观预报技术方法,提高数值预报应用和订正能力。强化0-12小时实时监测和短临预警业务。积极推进气象预报业务向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延伸。发展环境气象预报业务,健全环境气象业务客观化系统。继续开展月内强降水、强降温过程预测方法研究,实现发布全省气候事件预测产品。完善流域气候预测业务,开展大江大河次季节降水趋势预测业务。
推进气象服务业务现代化。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服务能力建设,完成全省县级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实现全省气象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业务运行。启动省市县三级暴雨洪涝和大风灾害风险区划,开展定量化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业务能力建设。建立个性化、互动型、可定制的智能化公众气象服务业务。加快发展精细化交通气象服务技术,推广旅游景区气象服务技术。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标准规范,提高装备现代化水平及安全作业能力。
推进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推进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云观测设备建设。开展我省常见天气现象多手段综合判识方法技术应用。完善综合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建立各项观测业务检查标准。做好国家级自动气象站分钟级数据标准化传输准备工作。为开展负氧离子观测做好准备。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气象装备保障体系,完成省级计量检定自动化系统升级。加快推进气象信息化,建立气象大数据在线集成与流通共享机制。加强气象卫星和区域本底业务与应用。
统筹推进气象现代化。推进各地、各单位按计划完成气象现代化年度任务。加强试点建设和经验成果总结推广。注重引导学习引进先进地区做法和技术成果。完善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联合考评督办机制,加强与考核小组成员单位的协调,形成共同推进气象现代化的长效合作机制。
(三)着力提升气象服务水平
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完善防灾减灾责任制。强化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监测预测分析,加强流域、农业主产区、林区预报预测。完善上下联动、左右联防、分工协同、属地为主的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报和预警服务机制。推动建立以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全社会应急联动和响应机制。重点抓好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等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推动将城市气象服务全面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各个环节;做好针对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通风廊道设计和排水防涝系统建设的气候应用服务。发挥好气象信息员和志愿者作用。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
努力提升气象服务“三农”水平。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以“互联网+气象”为核心技术驱动、以融入式发展统筹政府与部门资源、以众包模式推动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推动气象为农服务体系转型升级。做好社会化服务体系气象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开展我省积温带主打品种高产或优质品种标准化指标体系研究。加强对高标准农田的气候预测、关键农时及重大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大宗经济作物直通式、智慧型气象服务。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及粮食仓储气象服务。利用市场机制发展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推动贫困地区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深入建设,发挥气象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作用。
加强重点领域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打造“龙江气象”公众气象服务品牌,推进公众气象服务全媒体融合发展。发展精细化、个性化定制、用户互动参与的公众气象服务。建立第三方气象服务效益定量评价业务。开展公众气象预报传播质量评价。针对生态农业观光、湿地旅游、夏季避暑等深入做好旅游气象服务。做好环保、森林草原防火、电力等专业领域气象服务。发展基于位置定制的精细化交通气象服务技术,试点建立交通、电力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
(四)全面深化气象改革
深化气象行政审批制度和防雷减灾体制改革。规范和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和中介服务事项。切实做好防雷技术服务的调整规范工作。各地要将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审批事项纳入固定资产投资审批流程在政府网上审批中心办理。各市(地)县要建立统一的行政审批窗口,实现一个窗口办事。推进市县两级气象部门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制定公布工作。推进乡镇政府进一步明确气象灾害防御和公共气象服务职责。开放防雷减灾服务市场,放开市场准入门槛,逐步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竞争有序的防雷减灾新格局。推进防雷减灾政事企分开,加快整合防雷服务企业步伐。
构建防雷减灾安全责任体系。细化落实防雷减灾安全管理中政府的领导责任、部门的监管责任、企业的主体责任。完善防雷减灾安全管理工作机制,把防雷减灾安全工作纳入地方政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认真制定落实防雷安全生产行业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强化对防雷减灾权力监督和问责,确保权责一致。组织建立健全雷电灾害隐患排查和风险治理机制,及时发现和消除雷电灾害安全隐患。
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省级气象服务事业单位要切实发挥公共气象服务主体作用,明确公益属性,以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为目标,建立精细化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制作业务,增强服务供给能力。充分发挥中国气象频道在公共服务和防灾减灾中的突出作用。发挥气象服务协会桥梁纽带和自律作用。加快推进建立标准科学、制度完备、平台高效、监管有力的气象信息服务市场管理体系。创新发展机制,探索建设气象服务应用众创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气象服务。积极开展政府购买气象服务工作。做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评估。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体制机制。
推进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市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并强化实时监测和临近预警。提高省气象台精细化预报业务能力。推进逐时滚动、实时共享、预报协同的业务流程。
(五)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
推进气象立法和标准化工作。推进《黑龙江省气象信息管理条例》立法工作和《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探测和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修订工作。积极做好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制定完善各级气象部门标准执行清单,强化标准执行和反馈机制,逐步将标准纳入行政管理和业务考核工作体系中。加大行业管理工作力度,推进行业间资料共享和业务培训,提升森工系统通讯传输能力。
提升气象依法行政能力。结合“七五”普法,建立和完善干部职工学法、用法制度。出台黑龙江省气象部门行政执法监督管理办法和黑龙江省气象部门执法证件管理办法。各市(地)局要组织好本级及所属县局行政执法、行政许可案卷的检查、抽查。逐步推进执法检查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模式。加强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配齐配全行政执法和行政审批人员。
(六)全面加强气象部门党的建设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增强政治定力,严明政治规矩,把纪律挺在前面。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坚决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明党的“六大纪律”,强化“一岗双责”。全面落实党建责任制,完善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健全党组织工作台账制度,加强党建工作绩效考核。深化和加强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内监督。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正和查处“四风”。开展好“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等专题教育活动。加强部门巡视巡查工作。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综合施力,压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完善约谈制度,实行“一案双查”,强化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加强对各领域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规范“三重一大”决策,加强资金使用和资源管理领域的权力公开,稳步推进审计“全覆盖”。加强党风廉政教育针对性,加大案例警示教育力度,抓住关键少数,努力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问题。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清理规范各级气象局党组,开展县局设立党组试点。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执行情况检查。制定干部气象教育培训规定。落实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做好拟提任干部、重点岗位交流干部的核实工作。完成干部档案专项审核。完成超职数配备干部整改、领导干部违规兼职整治工作。加强对为官不为现象的治理,着力解决精神状态不佳,担当意识、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
加强气象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气象精神。积极参与气象部门全国文明单位网上展示活动,推动气象部门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新发展。做好扶贫济困和困难职工帮扶活动,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健全青年基层锻炼制度,为青年成长成才搭建平台。扎实做好宣传科普、群团和老干部工作。抓好安全生产、信访和保密工作。
(七)扎实做好科学管理
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强岗位设置管理,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引导优秀人才潜心做好业务服务科研工作。加强领军人才培养引进。制定青年骨干人才计划。继续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完善已有人才政策。组织好新一轮预报员轮训,加快推进预报员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加强大气科学专业定向生培养。
深化工作效能管理。继续开展工作效能监察,推动领导责任和管理责任深入落实。坚持制度执行常态化、长效化。加强气象发展战略研究。完善综合考评体系。狠抓督办落实。继续加强计财工作检查,推进气象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工作。进一步深化省部合作和局校合作,提升开放合作质量效益。加大基层工作力度。优化防雷减灾工作机构,妥善安置相关人员。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县级气象部门参公管理人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做好公务员规范津贴补贴工作、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
(八)认真组织编制气象“十三五”规划
要做细做实与全省“十三五”规划纲要的衔接,编制完成我省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导做好市级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推动纳入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完成“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总结评估。做好各级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前期研究和工程设计,落实好重点工程。结合实际统筹推进公共气象服务、粮食生产气象保障、气象防灾减灾、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气象综合观测能力提升、扶贫攻坚气象保障等领域的项目建设。
同志们!万众一心,其利断金。展望“十三五”,新征程有无限挑战,新蓝图有无限憧憬。尽管前进道路上会有无限曲折,但我们有全省气象工作者多年奋斗形成的宝贵精神,有“十二五”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只要坚持不懈,持续发力,就一定能够开创我省气象现代化更加崭新的局面!
同志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改革创新,苦干实干,为实现“十三五”气象发展良好开局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杨卫东(1962-),男,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南京气象学院,本科生,高级工程师.
收稿日期:2016-3-1
文章编号:1002-252X(2016)01-0001-0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