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变形对线路平顺度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4-07-28

魏周春

1.轨道交通工程信息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铁一院),西安 710043;2.陕西省铁道及地下交通工程重点实验室(中铁一院),西安 710043

我国高速铁路和部分普速铁路桥梁工程占比普遍较高。近年来,桥梁设计、建造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大跨度桥梁的数量越来越多。据统计,国内处于设计阶段主跨超过200 m 的高速铁路桥梁达到30余座。京津城际铁路、武广高速铁路、郑西高速铁路等第一批高速铁路建设期间,混凝土连续梁的最大跨度一般不超过80 m,2019年之前建成的高速铁路桥梁最大跨度一般在200 m 以内。自2019 年昌赣高速铁路300 m 跨度的赣江特大桥开通,大跨度桥梁的设计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20年开通的沪苏通铁路沪苏通特大桥,主跨达到了1 096 m,标志着我国大跨度桥梁建造技术进入了千米级。

我国早期普速铁路桥梁设计以结构强度控制为主。随着铁路速度标准的提高,逐步纳入并加强了对墩台沉降、梁体变形的控制,高速铁路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具体变化如下。

1)TB 10002.1—1999《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1]、TB 10002.1—2005《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2]总则要求桥涵结构应具有规定的强度、稳定性、刚度和耐久性;TB 10002.1—2017《铁路桥涵设计规范》[3]总则要求桥涵结构应具有规定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并应满足轨道平顺性、列车运行安全性和旅客乘坐舒适性的要求,增加了平顺性和舒适性的要求,即提高了对桥梁变形的控制。

2)TB 10002.1—1999 与变形相关的参数仅有竖向挠度,TB 10002.1—2005 增加了工后沉降的要求:有砟桥面工后沉降不得超过80 mm,相邻墩台均匀沉降之差不得超过40 mm;TB 10002.1—2017 针对不同速度标准增加了预应力混凝土梁竖向徐变变形限值、梁体扭转引起的轨面不平顺限值、梁端转角限值,对于工后沉降提出了更详细的规定。

从上述变化可以看出,高速铁路针对梁体竖向变形参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满足高速铁路的平顺性和舒适性需求。随着跨度和温度跨度的增大,桥梁变形对线路平顺性和梁端轨道设备的影响愈加明显,轨道设备的适应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如大跨度桥梁的竖向变形,表现为3~5 段复曲线组成的复杂曲线,其线形不能满足既有规范竖曲线半径、最小坡段长度的规定,也不满足线路平顺度的控制标准。梁面线形主要控制标准是挠跨比,但最不利位置并非主跨中部,而是在桥塔附近。因此,除了控制挠跨比,主跨与边跨的匹配关系也应成为重要的控制指标。梁端伸缩装置、钢轨伸缩调节器对桥梁变形的适应能力差,应进一步优化。桥梁纵向伸缩量等变形参数取值不当。这些问题导致大跨度桥梁钢轨伸缩调节器、伸缩装置病害频发,甚至限速运营。

本文研究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竖向挠度、梁体结构、相邻梁跨匹配关系、伸缩量、转角、错台差等参数对线路平顺度的影响,并给出设计建议。同时,分析静动态平顺性评价标准的不足之处,以期更深入地了解桥梁与轨道设计接口关系的合理性。

1 大跨度桥梁竖向变形的影响

早期的桥梁跨度小、竖向变形相对不大,主要在静态条件下分析轨道的几何平顺性。随着桥梁跨度的增大,动态条件下的竖向变形对线路平顺性甚至运营安全产生极大影响,必须纳入控制标准。控制大跨度桥梁的竖向变形除了考虑桥梁竖向挠度之外,还要考虑结构形式、相邻桥跨的匹配关系等。

1.1 桥跨结构的竖向挠度

TB 10002.1—2005 规定梁式桥跨结构竖向挠度为L/900 ~L/700(L为跨度),TB 10002.1—2017 规定普速铁路(速度200 km/h以下)、高速铁路小于80 m 跨度梁体竖向挠度分别为L/1 200 ~L/700、L/1 900 ~L/1 000。选取主跨挠度最大时跨中(变形最大点)及两端主墩顶部(变形控制点)高程三点(图1)拟合竖曲线[4],并按照不同跨度和挠跨比拟合得到竖曲线半径,见图2。这种拟合方式虽然不能准确地反映梁体的平顺性,但能说明主跨平顺性的变化趋势。

图1 跨中拟合竖曲线示意

图2 主跨挠度拟合竖曲线半径变化趋势

由图2可知,挠度随桥梁跨度增大而增大,拟合的跨中竖曲线半径也随之增大,表明跨度越大梁面的相对平顺性越好。

刘超等[5]分析大跨度桥梁线形发现,平顺性最不利位置通常在主墩处,少数结构形式的桥梁出现在跨中。桥梁挠跨比影响线路的平顺度,但并非桥梁跨度越大梁面线形的平顺度越差。因此,大跨度桥梁的挠跨比应根据技术经济性确定。

1.2 梁体结构形式

梁体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梁、钢箱梁、组合梁等结构形式,在荷载作用下形成的梁面线形会有明显差别[6-7]。案例1:主桥采用(36+40+64+330+64+40+36)m 钢-混凝土混合梁斜拉桥结构,主梁由混凝土梁和钢箱梁两部分组成,中跨298 m 范围为钢箱主梁,见图3(a)。案例2:主桥采用(40+109+320+109+40)m钢-混凝土部分斜拉桥结构,主梁由混凝土梁和钢箱梁两部分组成,中跨83 m范围为钢箱主梁,见图3(b)。两座桥梁主跨长度相当,双线ZK 活载作用下案例1和案例2 跨中静活载挠度分别为333.9、266.8 mm。案例2 钢箱梁长度仅83 m,远小于案例1,竖向整体变形明显优于案例1。

图3 孔跨布置及梁体结构(单位:m)

表1列出了四种典型的荷载组合和单项荷载的组合系数,据此计算梁面竖向变形,分析60 m 弦测不平顺幅值。以主跨跨中为原点建立坐标系,计算结果见图4。可知,案例1 跨中不平顺幅值最大为15 mm,案例2 跨中不平顺幅值为24 mm,案例1 明显优于案例2。大跨度桥梁局部采用混凝土梁或钢箱梁等不同结构形式,即使可以提高桥梁的整体刚度,但刚度均匀性差,容易增大梁面局部不平顺值。因此,对于平顺性要求较高的桥梁,宜采用相同的梁体结构形式;局部采用混凝土梁或钢箱梁等不同结构形式的梁体,各种结构的长度应有合理的分布比例。

表1 桥梁荷载组合系数

图4 梁面60 m弦测法不平顺幅值

1.3 桥梁主跨与邻跨长度匹配关系

桥梁主跨与邻跨长度的比例关系对梁面线形的影响十分明显。案例1 中邻主跨的孔跨比为0.19;案例2中邻主跨的孔跨比为0.34。结合图4可知,案例1主墩附近不平顺幅值大于案例2,案例2主墩附近平顺性好,表明邻跨与主跨的长度越接近,梁面平顺性越好。因此,对于平顺性要求极高的高速铁路桥梁,邻跨长度不宜过小,桥梁相邻孔跨布置应采用合理的匹配关系。

2 大跨度桥梁纵向伸缩变形的影响

2.1 大跨度桥梁梁端扣件节点间距和伸缩装置

大跨度桥梁纵向伸缩量较大,对梁端轨道结构和平顺性的影响十分显著。主要问题是温度降低导致梁缝宽度增加,梁缝处扣件节点间距增大,超过一定限值后,钢轨下沉量等参数不满足高速行车的要求。

确定最不利条件下梁缝宽度时需综合考虑梁缝初始宽度、扣件节点至梁边缘距离、降温时扩大量、地震力引起的位移、收缩徐变、制动位移等。设计梁缝宽度可根据要求计算确定,但不应小于100 mm。

梁缝处扣件节点间距最大值一般为750 mm,超过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目前,采用最多的是上承式伸缩装置,主要由纵梁、钢枕、剪刀叉、固定式扣压块、活动式扣压块等部件组成,见图5。梁端伸缩装置主要部件与梁体伸缩量的配置见表2。

图5 梁端伸缩装置示意

表2 梁端伸缩装置配置

梁端伸缩装置是轨道系统最常见的薄弱环节[8],悬空轨枕数量、纵梁根数越多,结构伸缩性能越差,发生病害的频率越高,病害越严重。发生病害的主要原因是大跨度桥梁伸缩变形大、变形速度快,导致轨道结构难以适应,设计阶段应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

1)系统考虑选线、桥梁、轨道设计接口,尽量避免或减少设置大跨度桥梁,减小梁缝宽度及梁缝变化量,以减少悬空轨枕和纵梁的数量,从源头上简化梁端设备,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

2)进一步优化梁端伸缩装置结构设计。伸缩装置可释放梁端变形以及变形引起的应力集中,但对轨枕、钢轨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会限制钢轨的下沉、横向位移等。矛盾点在于对轨枕、钢轨的约束越强,越不容易释放梁端的应力和变形,导致梁端轨道结构病害多发、频发。下承式伸缩装置整体稳定性好,与相邻有砟轨道相比局部刚度增大,且伸缩装置范围仅2 ~3 m,易造成两端道床密实度不足、轨枕空吊等病害,应从轨道系统刚度均匀性方面进一步优化设计。上承式伸缩装置整体稳定性较弱,易造成轨排移动、轨枕开裂、平顺性降低等问题,宜从钢枕、纵梁的功能及其与其他部件之间的约束、间隙等相对关系方面进一步优化设计。

3)部分梁缝宽度未严格计算,取值偏大,增加了伸缩装置的钢枕、纵梁等部件的数量,使得结构更加复杂。因此,梁缝宽度的设计可进一步细化。

2.2 地震力引起的梁缝变化

高烈度地震区桥梁梁缝设计宽度组成中抗震设计占比较高,通常在150~300 mm。地震发生时,梁轨受扣件系统的约束,较大的纵向相对位移不能在瞬间完成。因此,设置梁端伸缩装置时,是否考虑地震引起的变形影响,或是否按一定系数折减尚需深入研究。

长期运营经验表明,梁缝处梁轨之间的纵向位移并非线性分布,而是在钢轨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呈台阶式变化。列车通过时振动可以有效释放梁轨之间的应力,而通车间隙处钢轨应力集中程度较高。从兰新高速铁路地震中出现的扣件破坏、轨枕伤损情况来看,地震瞬间梁体发生大位移,且伴随梁体横向摆动,梁轨之间的纵向阻力急剧增大,轨道结构的适应性很差。

地震发生时轨道结构无法适应瞬间的大位移,无需考虑主动设防,地震引起的轨道结构伤损、破坏应以快速维修为主。因此,梁端轨道系统设计不宜考虑地震引起的梁缝宽度变化,以简化轨道结构,减少病害的发生。

3 梁端转角及错台的影响

在列车、温度荷载作用下,梁端产生转角和竖向位移会对轨道结构产生不利影响。在普速铁路有砟轨道线路上,梁端转角和错台对线路平顺性的影响可忽略,对于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则是重要的控制指标。

3.1 梁端转角

TB 10621—2014《高速铁路设计规范》[9]分别给出了有砟轨道和无砟轨道的梁端转角及错台限值,其中有砟轨道设计容许速度为250 km/h,对梁端的变形要求相对较低;无砟轨道设计允许速度可达350 km/h,对梁端的变形要求较高。梁端转角及错台限值见表3。可知,有砟轨道和无砟轨道的梁端转角和错台差限值的对应关系不太合理。有砟轨道梁梁端变形控制限值较宽松,大约是无砟轨道梁的2倍,但有砟轨道伸缩装置和钢轨伸缩调节器稳定性却远低于无砟轨道,这两个因素导致有砟轨道梁端轨道系统的病害比无砟轨道更严重,发生频率更高。因此,从减少轨道系统病害、提高运营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建议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上采用无砟轨道,或适当提高有砟轨道梁边跨梁端的变形控制标准。

表3 梁端转角及错台限值

3.2 梁端错台

考虑排水、结构设计要求等因素,大跨度桥梁一般设置在一定的坡度上。由于梁体的伸缩,在梁缝处产生的错台是影响轨道结构的另一个因素。不同线路坡度条件下梁体伸缩引起的错台差见表4。可知,当纵坡大于3‰、梁体伸缩量大于±300 mm 时,错台量在0.9 mm 以上,比梁端转角的影响更大。因此,大跨度桥梁应尽量设置在平坡或小坡度上。若受条件所限设置在大坡度上,当梁体伸缩量较大时宜采用斜坡支座,以避免出现大的错台差,提高线路的平顺性。

表4 不同线路坡度条件下梁体伸缩引起的错台差

4 大跨度桥梁平顺性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

我国高速铁路修建的大跨度桥梁越来越多,但对梁面平顺性分析评估的方法和深度尚需深入研究。

4.1 静态验收方法

大跨度桥梁上轨面变形幅值远超规范要求的长波不平顺管理值10 mm/300 m,验收项目主要采用60 m 弦长中点弦测法进行管理。这种方法存在三个问题:①大跨度桥梁仅验收静态线形,而实际运营的线形是在列车荷载作用下产生了竖向挠度的线形,即验收方法将桥梁等同于路基、隧道结构,忽略了列车荷载引起的竖向变形;②设计时采用60 m 弦长中点弦测法对梁面线形进行控制,但施工线形与设计线形有一定的偏差,竣工后再按60 m 弦长中点弦测法验收,不平顺幅值可能超出规定的限值;③已开通和在建的大跨度桥梁采用60 m 弦长中点弦测法分析均接近限值,其中部分桥梁静态验收阶段满足60 m 弦长中点弦测法要求,然而考虑全部收缩徐变后不平顺幅值超出验收标准,验收管理标准值的计算方法和合理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4.2 动态线形评估

针对大跨度桥梁在列车荷载作用下线形的特征、规律、控制标准等方面研究尚少,列车动力性能的评价主要采用模型简化后的动力仿真分析,而动力仿真是理论计算的最低要求。为提高大跨度桥梁竖向线形的平顺性,尚需进一步研究其他辅助评价方法。

5 结论

1)随着桥梁跨度增大,跨中梁面线形的平顺度有提高的趋势,挠跨比应根据技术经济性比较合理确定;同一孔梁宜采用相同的梁体结构形式。

2)梁端轨道系统设计不宜考虑地震引起的梁缝宽度变化,采用有砟轨道的大跨度桥梁宜提高边跨梁端的变形控制标准。

3)大跨度桥梁设置在大坡度上时宜采用斜坡支座以减小梁体伸缩引起的梁端错台差。

4)大跨度桥梁静态线形验收和动态线形评价方法存在不足之处,验收管理标准值的计算方法和合理性需进一步研究,动态线形评估还需研究其他辅助评价方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