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周文皎 蔡培尧 颜志雄 魏少伟 饶邦政
(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北京 100081;2.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北京 100081;3.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广州 510088;4.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北京 101300;5.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美国 伊利诺伊 61820)
下穿锚索工程就是锚索从铁路、公路的河侧穿越道路正下方路基,并锚固在山侧稳定地层的锚固工程。目前大量铁路既有线路堤挡护工程,特别是数量众多的浆砌片石重力式挡墙、衡重式挡墙出现了各种病害,对其整治多以在路堤挡墙外设置抗滑桩支护为主。相比于抗滑桩,锚索用于路堤挡墙加固,具有施工周期短、扰动小、安全性高等优点[1-3]。目前工程较少采用锚索,除了抗滑桩工艺相对简单、施工过程直观便于质量控制外,对于列车动载对下穿锚索预应力损失影响的担忧也是重要原因。
路基工程、支挡工程在列车动载条件下的动力学响应一直是许多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关注的重点,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现场测试试验、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领域。文献[4-8]针对路基动力响应进行了大量现场测试与分析;文献[9-10]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对路基动力响应进行深入研究;文献[11-16]相继研究了车辆-轨道耦合、轨道-路基耦合和车辆-轨道-路基耦合等动力学领域的理论与应用,分别建立了整体系统模型。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列车动载对路基的影响,部分研究涉及了列车动载对邻近锚固结构的影响,均没有涉及列车动载对下穿锚索锚固性能的研究。
鉴于此,本文以一铁路衡重式挡墙加固工程为背景,开展现场实测试验,重点研究列车动载对下穿锚索锚固性能的影响。
该路肩挡墙为衡重式浆砌片石挡墙,中间K512+679 处为一箱涵;挡墙最大外露高度(地面线至帽石顶高度,其中帽石高40 cm)为9.5 m,挡墙外侧为杂填土、弃渣。挡墙河侧为黄泥河,流向与线路走向一致。工点基岩为二叠系深灰色泥质灰岩、灰岩,岩质坚硬,局部泥质填充,节理发育,中风化~微风化。
根据现场调查,K512+507—K512+571 段挡墙病害主要表现为K512+527,K512+552,K512+567 处伸缩缝小里程侧挡墙外倾,K512+527 处外倾最大达8 cm;墙面多处开裂,其中K512+552 附近变形开裂较严重,裂缝从片石中部贯穿;墙面现多处出水点。
对病害严重的K512+507—K512+571 右侧路堤挡墙,采用4ϕ15.2 mm 预应力锚索框架结构加固,设计预应力荷载480 kN,钻孔倾角25°。设2~3 排预应力锚索,锚索排距(垂直线路方向)3.5 m,列距(平行线路方向)2.5 m;最上一排锚索距路肩顶面1.4 m,见图1。图中L为锚索设计长度。
图1 K512+520处典型断面设计(单位:m)
图2 单锚试验监测点布置(单位:m)
2)在加固工程范围内选取一榀3 排3 列的锚索框架梁,即第4,5,6列所在一榀为研究对象,锚索设计长度从上而下分别为28,26,24 m。框架长度7.5 m,高10.0 m,分别布设锚索测力计,实现群锚试验目的,见图3。
图3 群锚试验监测点布置
考虑动态监测的需要,要求采用高频记录和采集设备,本次试验采用设备为光纤光栅锚索测力计和FBG8600型光纤光栅解调仪。
根据预应力长期监测试验结果,在预应力损失基本稳定前提下,组织开展单锚、群锚条件列车动载作用对下穿锚索影响深度和程度的监测试验。轨道车、客车、货车通过时进行测试,数据记录以列车机车头到达最近单锚点正上方前50 m(约2 s)开始,以车尾离开最后一个单锚点正上方50 m(约2 s)结束。
试验测试3 辆列车经过试验区时锚索预应力值,轨道车为上午11:07 空车通过;某快速列车每节车厢平均有旅客5 人,下午16:22 通过;满载货车13:21通过。
图4 为同一列车通过1#—5#单锚点时锚索预应力实测曲线,图中稳定值表示实测时锚索预应力值,初始值为安装完锚索测力计锁定后测得的初值。
进德修业,自觉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融合。曾国藩在家训中曾提到:“吾辈读书只为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品德修养是一个人筹谋天下,造福苍生的立命之本。学校高度重视学生骨干自身的品德修养,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座、学生骨干专项培训、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德育进课堂、进社团、进班会、进支部、进宿舍,让学生骨干对其入脑入心,在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下,自觉把实现自我价值融入到实现社会价值中去,牢记圣人教诲,追随先贤脚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奋斗。
图4 列车通过单锚点锚索预应力实测曲线
由图4可知:列车通过时,锚索预应力值均出现偏离稳定值的瞬时波动,波动曲线平衡点位置的预应力值大都大于稳定值,只有2#,5#锚索在客车通过时平衡点预应力值小于稳定值,减小10~15 kN,可能是由于温度偏差造成一定的误差。
从波动曲线平衡值偏离稳定值的量来看,并没有出现1#锚索明显大于其他锚索的情况,1#锚索在穿越线路中心线正下方时距轨面高差虽只有2.75 m,但受到的影响最大不超过3%。
图5 列车轴重对单锚预应力幅值变化影响
通过单锚点时,列车轴重对单锚预应力幅值变化影响见图5。可知,货车轴重最大,锚索预应力变化幅值最大,1#—5#锚索预应力变化的幅值分别为7.81,10.19,8.24,8.51,9.79 kN;客车和轨道车轴重接近,两者大小关系不明确,但锚索预应力变化幅值均明显小于货车。
列车速度、轴重等是影响路基振动反应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下穿锚索的重要因素。当列车行驶速度发生变化时,作用在路基上振动荷载的动力特性将发生变化,同时也使下穿锚索预应力发生变化。
轨道车分别以30,45,60 km∕h 三种不同的速度经过试验路段时,锚索预应力变化幅值见图6。
图6 不同速度时锚索预应力变化幅值与路基深度关系
由图6可知:
1)下穿锚索预应力变化幅值随着列车速度的增加 而 增大,60 km∕h 下预 应力值较30 km∕h 下 增大1 kN,但影响有限。
2)沿路基深度方向,下穿锚索预应力变化幅值几乎不受列车速度变化影响。根据相关研究,在不同列车行驶速度下路基中动应力衰减趋势在路基顶面3 m以上趋势基本一致,衰减值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路基顶面3 m 以下不同行车速度的动应力幅值非常接近。由于1#锚索距轨面2.75 m,距路基顶面约2 m,2#—5#锚索距路基顶面均在3 m 以上,因此,下穿锚索受深度影响的规律性不强,受锚索施工工艺及现场监测设备等因素影响更大。
以1#单锚为例,数据记录以列车机车到达最近单锚点正上方前50 m 开始,以车尾离开最后一个单锚点正上方50 m结束,试验结果见图7。
图7 列车动载沿线路方向对下穿锚索预应力幅值变化
由图7(a)可知,列车在距离单锚50 m 时,轨道车对单锚预应力变化幅值为0.91 kN,客车对单锚预应力变化幅值为1.16 kN,货车对单锚预应力变化幅值为1.47 kN,随着列车距离单锚越近,单锚预应力变化幅值越大。
由图7(b)可知,列车在离开单锚时,随着离单锚距离的增大,单锚预应力变化幅值不断减小;在列车车尾距离单锚50 m 时,轨道车对单锚预应力变化幅值为1.33 kN,客车对单锚预应力变化幅值为1.60 kN,货车对单锚预应力变化幅值为1.76 kN。
在列车行驶方向,车头距单锚50 m 时对单锚预应力变化幅值的影响小于在列车车尾离开单锚50 m 时单锚预应力变化幅值。推测与挡墙和锚索的协调关系有关。当列车经过单锚时,列车动载首先通过钢轨传给路基,使路基产生附加应力,路基附加应力首先传递给挡墙,挡墙自身吸收部分附加应力,剩余部分通过挡墙传递给锚索,这个传递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锚索受力变化可能滞后,峰值也滞后,所以表现出在列车离开时单锚预应力变化幅值较大的现象。列车轴重越大,沿路线方向对单锚预应力变化影响越大,但非常有限。
图8 为3 种列车通过群锚试验点时各锚索预应力变化情况。可知:列车通过时,群锚试验区每排的锚索预应力值均出现偏离稳定值的瞬时波动,轨道车和货车波动曲线平衡点位置的预应力值基本大于稳定值,增幅在3~14 kN 之间,约为锁定值的2.5%以内,只有上排4#锚索在轨道车和货车通过时平衡点预应力值略小于稳定值。而客车通过群锚时,每排的锚索波动曲线平衡点位置的预应力值大都小于稳定值,这可能与测量误差有关。客车通过时间为16:22,较货车和轨道车通过时的正午温度降低,由于温度偏差造成一定的误差。
图8 列车通过群锚点锚索预应力实测曲线
在群锚条件下,不同轴重列车动载作用下群锚预应力变化幅值见图9。
图9 列车对群锚预应力变化幅值曲线
由图9可知:①群锚条件下,锚索预应力的变化规律不如单锚明显,预应力变化幅值基本在4~10 kN,略小于单锚幅值。②列车轴重对群锚的影响不明显,这与群锚框架结构整体受力的特点有关。
在群锚条件下,列车在距离群锚段50 m 处开始监测锚索预应力的变化,统计出列车动载距群锚段50,30,10,0 m 处群锚预应力幅值变化,见图10。可知:列车在距离群锚50 m 时,群锚上排预应力变化平均幅值为1.103 kN,中排预应力变化平均幅值为0.914 kN;距群锚0 m 时,群锚上排预应力变化平均幅值为7.472 kN,中排预应力变化平均幅值为6.654 kN。随着列车离群锚距离越近,群锚预应力变化幅值越大。
图10 到达群锚预应力变化幅值曲线
在群锚条件下,列车离开群锚段50 m 处结束监测锚索预应力的变化,统计出列车动载距群锚段0,10,30,50 m 处群锚预应力幅值变化,见图11。列车在离开群锚0 m 时,对群锚上排预应力变化平均幅值为8.353 kN,中排预应力变化幅值为8.113 kN,下排锚索预应力变化平均幅值为7.124 kN;列车在离开群锚50 m时,对群锚上排预应力变化平均幅值为1.429 kN,中排预应力变化平均幅值为1.269 kN,下排除5#外其他两个锚索预应力变化平均幅值为1.124 kN。表明列车离群锚越远,群锚预应力变化幅值越小。
图11 离开群锚预应力变化幅值曲线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列车行驶方向车头距群锚50 m 时对群锚预应力变化平均幅值的影响小于在列车车尾离开群锚50 m 时群锚预应力变化平均幅值,但差值明显小于单锚条件。
通过实测轨道车以30,45,60 km∕h 三种不同速度经过试验路段时,群锚预应力变化幅值见图12。
图12 速度对群锚预应力变化幅值曲线
由图12可知:①同一孔锚索预应力变化幅值随着列车速度的增加有增大的趋势,但并不明显,最大变化量小于2 kN。②同一列锚索,沿着路基深度方向,上下排预应力变化幅值与列车速度关系不大。
关于单锚和群锚条件下列车动载对下穿锚索的影响深度及程度,试验结果表明:
1)锚索在穿越线路中心线正下方时距轨面高差2.75 m,受到的影响最大不超过3%。列车轴重、速度等对锚索预应力变化均有影响,但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
2)列车动载对下穿锚索影响程度和深度都较小。挡墙行锚索的锚头与轨面竖向距离大于1.8 m,列车的影响可以忽略。设计中,锚索设置位置不仅考虑这一点,还应考虑避免破坏衡重墙的衡重台和衡重墙上墙受力过大等情况。
3)根据动载试验,轨面下1.8 m 深度处列车对竖向土体压力的影响大于30%,其侧向土压力增大约10%,明显大于对此深度下穿锚索预应力的影响,究其原因,可能是既有衡重墙起到应力调节的作用,大大减少锚索的直接受力,这也说明用锚索加固既有挡墙,可以形成“锚索+挡墙”联合支挡效果,比两者单独支挡时受力更合理。
4)列车通过时,群锚试验区锚索预应力值均出现偏离稳定值的瞬时波动,但增幅在3~14 kN 之间,约为锁定值的2.5%以内,影响较小。
5)列车轴重、速度对群锚预应力的影响程度低于单锚条件,说明“框架+锚索+挡墙”联合支挡模式相较于单锚条件下“锚索+挡墙”联合支挡效果更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