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郭增强,赵有明,付兵先
(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1;2.石家庄铁道学院,石家庄 050043)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现场试验分析
郭增强1,2,赵有明1,付兵先1
(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1;2.石家庄铁道学院,石家庄 050043)
桩土应力比是搅拌桩复合地基设计、施工时的重要控制参数。根据公路路基现场试验的实测数据,分析带格栅褥垫层不同位置处搅拌桩桩顶及桩间土的应力变化、桩顶和桩间土的沉降规律,总结了路堤施工过程荷载的传递规律,对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和施工提出了具体建议。
水泥搅拌桩 现场试验 桩土应力比
目前在确定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时,桩土应力比取值的变化范围比较大,而桩土应力比的影响因素又很多,在具体工程中较难明确桩土应力比的取值,在工程实践中开展桩土应力比针对性的试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路基中线位置埋设了两层共6个静土压力盒(每层3个)。下层在搅拌桩顶埋设2个土压力盒,在与桩顶高程相同的桩间土处设置一个。铺设一层30 cm细砂及一层CATT60钢塑格栅后埋设上层静土压力盒,位置与下层静土压力盒在同一断面,如图2所示。桩的压应力用桩顶位置处土压力盒的量测值表示。
图2 静土压力盒埋设示意
随着施工的进展,路堤荷载逐渐增大,桩、桩间土压应力变化如图3所示。
图3 各测点桩、土压力变化曲线
1)随着路堤填筑高度的增加,不同位置处的静土压应力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以格栅下A桩顶压应力的增幅为最大。
2)格栅上桩顶与桩间土的应力增幅相关不大,由于加筋土工格栅垫层的张拉膜作用,格栅下桩顶应力增幅远大于桩间土应力增幅,而格栅下桩间土应力增幅小于格栅上桩间土应力增幅。
3)每次加载后,格栅下桩顶应力与桩间土应力都存在一个增长再衰减的过程,且桩顶应力的变化比桩间土应力的变化要大。应力增长是荷载增大作用的结果,应力衰减则原因复杂,一是颗粒性填料内部的应力变化有一个调整过程,另外由于桩间土沉降增大引起土工格栅的拉应力增大,其加筋作用增强,从而使上覆路基荷载的应力向桩顶转移。所以在沉降变形较小时,钢塑土工格栅就可以发挥较好的加筋作用。另外,桩身变形模量远大于桩间土变形模量,在外部荷载的影响下其应力的变化要远大于桩间土的应力变化。
4)相对于格栅下桩土应力的变化来说,格栅上桩土应力的变化较稳定。
5)在等载阶段,由于雨水的影响,不同位置处的静土压力均有较小的变化。由于桩间土排水固结作用,土体的强度不断加强,桩间土应力也缓慢地上升,表现为应变硬化。总体上桩土应力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格栅下桩土应力比曲线如图4所示。
1)格栅下A搅拌桩的桩土应力比大于B搅拌桩的桩土应力比,但两条桩土应力比曲线的变化趋势一致。
图4 格栅下桩土应力比变化曲线
2)在路堤填筑高度较低时,桩土应力比较小。填筑1.6 m高后,桩土应力比随路基填高增加而迅速增大,在填筑高度2.48 m时达到一个小的峰值,此时桩土应力比分别为19.4和9.3,随后桩土应力比以较快速率下降,一直到填筑高度4 m时桩土应力比才逐渐增加,并于一段时间后达到另外一个峰值,此时桩土应力比分别为23.4和12.0。桩土应力比的变化规律反映了在加载过程中桩土应力传递的性状。在加载初期,由于荷载较小,路基沉降量也较小,加筋垫层的作用尚未发挥出来,此时桩土应力增幅基本相同,桩土应力比较小。当路基填筑到1.6 m高度时,随着路基沉降量的增加,加筋垫层的作用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桩身由于变形模量较大,其应力增加很快,桩土应力比迅速增大。在填筑高度达2.48 m时,在荷载的作用下,桩体产生了变形及下沉,造成桩间土应力增长的速率大于桩顶应力增长,桩土应力比相应地有所降低。但随着桩体的变形及下沉,桩侧摩阻力不断增大,桩的承载力也不断增大,此时,随着路基沉降的增大,土工格栅的拉应力增加,加筋垫层的作用进一步发挥,桩顶应力增长的速率加快,桩土应力比表现为上升。在超载预压一段时间后,由于桩间土应变硬化的作用,桩土应力比缓慢下降。
3)格栅下A桩和B桩的桩土应力比相差较大,按照超载预压后期A桩和B桩的平均桩土应力比等于20.4计算,桩顶平均应力为428.7 kPa,桩间土平均应力为21.0 kPa,反算得到的填筑高度为6.26 m,与实际填筑高度4.16 m不符。按照B桩的桩土应力比等于10.5计算,桩顶平均应力为220.8 kPa,桩间土平均应力为21.0 kPa,反算得到的填筑高度为3.7 m,考虑到格栅的应力扩散作用,反算得到的填筑高度是比较合理的结果,因此,格栅下桩土应力比B桩为10.0左右是比较合理的。此时,格栅下桩土荷载比为2.80,桩顶荷载为46.3 kN,与搅拌桩设计承载力100 kN相差甚远。土工格栅上侧(相当于无土工格栅时)A桩和B桩平均桩土应力比为1.1,桩土荷载比0.29,桩顶荷载为12.4 kN。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可知,加筋垫层向每根桩转移荷载33.1 kN,占桩顶荷载的71.5%。可见,由于土拱效应及拉膜效应的双重作用,加筋垫层复合地基桩土受力的作用非常明显。因此,为了减小垫层的厚度,同时又能起到协调变形的作用,必须在垫层中铺设相应刚度的土工格栅。
格栅上桩土应力比曲线如图5所示。桩土应力比的变化过程比较简单。在加载阶段,格栅上桩土应力比随荷载的增加有较小幅度的增加,在一次性加载1.38 m填料时,桩土应力比并没有明显的上升,而是在经过较小的增长后转入缓慢下降阶段。这是由于桩身强度比桩间土高,因此在加载期间桩土应力比不断上升,而在等载阶段,随着桩间土强度的不断增加,桩土应力比表现为缓慢下降。
图5 格栅上桩土应力比变化曲线
桩土应力比曲线与沉降曲线关系如图6所示。桩土应力比与沉降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加载期间,桩土应力比基本随沉降的增大而增加。在格栅下桩土应力比达到第一个峰值并不断下降期间,桩身和桩间土压缩变形速率较大,也就是桩侧摩阻力迅速增大的阶段,正是桩土发生相对位移使桩的承载力提高,导致桩土应力重新分配才出现了桩土应力比的第一个峰值。在等载预压的前期,沉降速率较大,桩土应力比则表现为缓慢上升,随着沉降的增加,桩间土在应变硬化的作用下,承受的应力越来越大,桩土应力比也随之逐渐减小。此外,桩顶沉降量与桩间土沉降量基本一致的现象反映出垫层的刚性较大,这是由于钢塑土工格栅的加筋作用明显,提高了垫层刚度的结果。
图6 桩土应力比曲线、沉降曲线
根据现场实测数据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桩土应力比随填筑高度的增大而增大。预压期,总体上桩土应力比随时间增加而增大;格栅下部的桩土应力比大于格栅上部的桩土应力比,说明了复合地基加筋垫层协调桩土荷载比的作用非常明显;格栅上、下的桩土应力比相差很大,复合地基设计时应采用格栅下部的桩土应力比;桩顶设置强度较高的土工格栅时,建议搅拌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取值约为10,桩土荷载比约为3.46;现场测试时,采用受压面积较大的土压力盒测试桩土应力比效果较好。
[1]马时冬.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测试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2(2):48-51.
[2]郭忠贤,杨志红,王占雷.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研究[J].工程勘察,2006(6):10-13.
[3]朱奎,吴冬虎,邵少锋,等.刚—柔性桩复合地基静荷载试验探讨[J].铁道建筑,2006(5):67-70.
[4]方磊,谢永利.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模型试验研究[J].华东公路,2004(5):64-66.
TU472.3+6
B
1003-1995(2010)05-0093-03
1 工程概况
广东佛山环市高等级公路路基宽度120~150 m,路堤设计高度为2.0~4.5 m。沿线遍布软土地基,试验段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填土层和冲积层组成。软土层(淤泥、淤泥质土等)厚度约7.5~10.0 m,部分路段软土层夹薄砂层较多或含砂量较大,软土有机质含量较少,约1.34% ~2.65%,软土层下普遍下卧砂层,必须进行软基加固处理。试验段采用搅拌桩复合地基(如图1所示),搅拌桩设计长度为10 m,以穿透软土层进入硬土层0.5 m为准,按梅花形布桩,间距为1.2 m,桩身直径为 50 cm,采用P.O32.5水泥,用灰量 50 kg/m。搅拌桩采用喷浆法施工,四喷四搅成桩,下沉、提升速度不大于0.8 m/min,每根桩施工时间不小于40 min,水灰比根据工艺性试桩确定为0.63。桩顶填筑30 cm细砂后铺设一层CATT60-60钢塑土工格栅。路堤填筑采用细砂,采用薄层轮加法,每层压实厚度不超过50 cm。
图1 搅拌桩施工示意(单位:m)
2010-01-20;修回日期:2010-02-25 作者简介:郭增强(1970— ),男,河北石家庄人,博士研究生。
(责任审编 王 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