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湘江航运枢纽的建设对腹地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4-07-28

刘晓平,谭 威,王祖志,王 兴

(1.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 410000;2.中交四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310)

0 引言

港口和航运发展与城市、腹地经济发展的互促关系已被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所验证。区域经济增长必须在不断扩大的经济联系、不断细化的分工协作和不断进行的资金、资源、信息技术的交流中实现,随着经济外向性的不断升级,高效便捷安全经济的物流方式逐渐成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得以顺利进行的决定条件。湘江航运枢纽的逐步建成一举提高湖南经济中心的长沙、株洲、湘潭等地的港口建设等级和规模,为腹地经济发展提供更具竞争优势的水运物流条件。

1 湘江航运枢纽项目概括及腹地范围

1.1 项目概况

湘江流域是湖南省的一个重要区域,沿岸有岳阳、长沙、湘潭、株洲、衡阳五个湖南省主要的工业城市,在沿江地区形成一条具有区域经济优势的经济走廊。湖南省抓住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湘江水运事业,湘江航运工程(衡阳至株洲段)是我国“九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是交通部在内河进行“航电结合、以电促航”的试点项目。积极探索新思路来发展湘江航运事业,建设湘江高等级航道,对推动湖南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湘江流域已建有大源渡航电枢纽(1998年12月正式运营)、株洲航电枢纽(2005年8月正式营运),在建的还有长沙综合枢纽(2014年完工)和土古塘航电枢纽(2013年动工),这些航电枢纽的建设起到了提高湘江航运等级、缓解城市缺电局面、具有水产、养殖、灌溉、旅游等多方面的效益。因此,湘江航运枢纽的建设对沿岸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腹地范围

湘江航运枢纽作为交通枢纽,其直接腹地主要为湘江沿岸大中城市永州、衡阳、长株潭、岳阳等构成的湘江经济走廊。其间接腹地为资、沅、澧水下游城市和长江中下游沿岸城市,其辐射范围为全省,甚至远达中国西部的贵州地区。

2 航运能力提升对湘江流域宏观产业结构的影响

湘江航运枢纽的建成将给湘江流域生产力布局产生巨大推动,形成沿湘江航道布局生产力的趋势。沿航道布局生产力并不是简单的沿航道建厂,而是在航道附近的城镇优化资金、人才和技术,使生产力各要素重组,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整个湘江流域主要沿江城市的经济增长过程是一个稳步增长的过程。湘江航运枢纽主要沿江城市GDP占到整个湖南地区GDP绝大份额,2001年到2010年10a间,沿江六市GDP总额都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随着湘江航运枢纽工程建设的进行,湘江航运的发展,沿江城市经济地位越来越突出。在整个湘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湘江航道不仅起到了连接流域南、中、北部的纽带作用,而且带动了整个流域内经济的发展逐步向沿江城市集聚的作用。这些沿江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又会对流域内其他地区的经济产生下一层次的带动作用,促进整个流域内经济的发展。因此,湘江流域各市结合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发展沿江支柱产业带。支柱产业中建材、石化等行业均为大耗水或大运量产业,尤其适于沿江布厂。湘江流域各城市紧紧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充分发挥了沿江区位优势,建设沿江支柱产业带,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腾飞。

3 湘江航运枢纽的建设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3.1 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

湘江枢纽的逐步建成给湘江流域生产力布局产生巨大推动,形成了沿湘江航道布局生产力的趋势。

为了便于分析湘江枢纽工程建设对流域生产力布局的影响,从主要沿岸城市和非沿江GDP的角度来分析(表1、表2),并得出结论如下:

表2 近10a六市GDP相对于上一年同期增长幅度%

从表1、表2可以看出2001年~2010年的10a中,沿江城市和非沿江城市的GDP绝对额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沿江城市GDP的增长幅度远大于怀化市、湘西自治州非沿江城市。长沙市作为省会城市,由2001年的728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4547亿元,占据着湖南省国民经济的很大份额。湘江水系对于整个湖南地区经济的纽带作用突出,沿江六市GDP相对于同期的增长幅度也具有明显的跨越性,10a间的增幅也不断扩大,仅长沙市的增幅就由11.4%上升到21.4%。这一大幅度的增长有很大因素是由于10a中各种经济政策的实施,特别是湘江沿岸各种枢纽工程的建设,使得沿江城市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大。因此,湘江流域各市结合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发展沿江支柱产业带效果明显。

3.2 引导沿江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2001年后几乎所有城市都呈现出第一产业逐渐减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步增加的形势。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湘江枢纽建设投入加大,湘江航运的快速发展,湘江航运在带动流域经济向沿江城市集聚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更深层次上带动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经济向沿江城市聚集,整个湘江流域沿江城市的产业结构在逐步优化,比重向第二、第三产业倾斜。

图1 2001年~2010年六市产业结构及GDP的演变

由图1可以看出,2001年~2010年,湘江沿江城市产业结构总体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不断减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的形势。各市产业结构调整较快,第一产业所占份额已很小,长沙市从2001年的10.8%下降到2006年的6.9%,表现出明显的产业结构优势。2001年后几乎所有城市都呈现出第一产业逐渐减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步增加的形势。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湘江航运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流域经济向沿江城市集聚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更深层次上带动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经济向沿江城市聚集。整个湘江流域沿江城市的产业结构在逐步优化,比重向第二、第三产业倾斜。沿江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将带动周围城市经济的发展,产业的逐步提升。这些产业发展的同时,又促进城市经济实力和潜力的进一步提升,发展速度加快。

图2 2001年~2010年非沿江城市产业结构及GDP演变

由图2可以看出,沿江城市产业结构总体优于相应临近地区非沿江城市产业的结构。长沙市作为这些城市中经济实力最强、经济发展最早、最快的城市,其第一产业的比重在2001年为10.8%,已经处于较低的水平,经过10a经济的发展,到2009年逐步下降到4.8%。位于长沙西部的怀化市,2001年的27.3%下降到2009年的15.5%,自治州由2001年的31.7%下降到2009年的16.5%,长沙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明显优于怀化和湘西自治州。衡阳的第一产业比重由2001年的28.2%下降到2009年的20.6%,国民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386亿元上升到2010年1420亿元,岳阳的第一产业比重由2001年的24.1%下降到2009年的15%,国民生产总值由407亿元上升到了1539亿元,无论从国民生产总值还是产业结构来看,衡阳、岳阳都优于同一级别的城市怀化和湘西自治州。由于长沙、湘潭、株洲处于湘江航运干线,航道等级较好,又由于城市历史悠久,工业起步较早,所以产业结构较优。可以看出整个湘江沿线基本上呈现出湘江航道沿江城市优于同一地区相临城市产业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的局面。其他各市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是由这些先发展的沿江城市为引擎,带动周围地区的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流域内产业的进步,产业结构的优化。

4 结论

本文根据湖南8市GDP绝对额和生产力结构的演变对腹地产业结构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工程建设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使沿江的城市地位越来越突出。同时沿江各城市要结合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发展沿江支柱产业带,更深层次上带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经济向沿江城市聚集,使沿江城市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