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陈银山
(漳州市路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漳州 363000)
地质雷达探测技术指的是:向探测对象发射某一特定频率的电磁波束,电磁波发生反射、散射,过程所携带的电磁参数发生改变,通过接收、判别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信号特征,判别探测对象存在异常或分层情况[1]。 若将其应用到公路检测,则可以根据电磁波参数的变化情况,探测出公路各结构层分层情况,以及是否存在疏松、不密实、空洞等病害,结合工程周边地形、地貌、水文特征,分析病害成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病害处治方案。 相比传统探坑、挖槽等检测方法,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具有不介入被测物体、连续探测、高效、结果准确度高、现场操作简便等优点。
本研究依托福诏高速沈海复线漳州段工程,对K38+860~+920 路基沉陷处进行现场调查和地质雷达探测,分析该段路基状况及病害原因,提出道路改造和整修设计方案并处治,消除了行车安全隐患。
漳州沈海复线高速公路线路总长107 km,路基宽度26 m, 双向四车道, 全线设计速度100 km/h,2013 年12 月30 日建成通车。
2016 年6 月,发现K38+860~+920 处存在路基沉降、路面沉陷病害,涵洞两侧出现沉陷、错台,侧壁漏水,八字墙错缝,路肩及坡脚挡墙开裂等情况(图1)。 其中B 道靠近山坡,此前已进行过路面局部修复,A 道远离坡脚,填方较多,出现较大范围的不均匀沉陷,给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图1 路基沉陷病害情况
为了解该段路基状况及病害原因, 为下一步的道路修复和整修设计提供第一手的基础资料,2016年7 月12 日对该路段进行了现场调查和地质雷达探测。
探地雷达工作时,主机和天线连接好,天线紧贴路面,由工作人员拖着,匀速向前移动,天线向路面以下地层发射特定频率的电磁波, 并接收地层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信号。使用专门的数据采集、分析软件,对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信号进行滤波、转换等处理后,可以判别地层分层和存在的异常情况(图2)。
图2 地质雷达探测工作原理示意图
地层异常体的性质可以通过反射波的频率、振幅及其变化趋势来判断[2]。 同时,根据反射时间和电磁波速可以推算其存在的位置及其空间大小。 就路基路面探测而言,若各结构层结合紧密,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信号形状规则、有序、不杂乱,且路基路面分层清晰;由此推断,若信号杂乱、错断,路基就可能存在脱空、不密实,再结合波速、介电参数变化情况、反射时间推算脱空位置及其大小。
与道路相关的介质的电磁参数见表1。 当道路结构层下结构具有疏松、松散、裂隙、空隙等异常情况时,则电磁波经过时,参数会发生显著改变。 通过分析电磁波参数的变化可以推测结构层存在的异常体。
表1 电磁波在部分常见介质中的传播参数
此次探测采用美国GSSI 公司生产的SIR-30E地质雷达系统,包括SIR-30E 主机、电缆、单体屏蔽天线、电源,以及专业处理软件RADAN(图3)。 采用自动触发方式进行连续测量。
图3 地质雷达探测系统
单体屏蔽天线包括100 MHz 天线和400 MHz天线。 天线频率与探测深度呈反比,对浅层路面,采用400 MHz 天线,探测深度约50~60 cm;对深层水稳层、路基,则需低频天线,本次采用100 MHz 天线,探测深度能达到10 m 以上。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每车道布置1 条测线,共8 条(图4)。每条测线跨过病害区域并双向各延伸20~30 m,总测线长度510 m。
图4 现场测线布置图
采用专业处理软件RADAN, 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增益调整、滤波成图等,最终得到各测线的成果图(图5)。
图5 地质雷达探测结果
检测结果表明,检测段落病害较多;主要病害是B 道应急车道K38+890 ~+895 路面下方0.5~1.5 m 位置不均匀沉降, 延伸到A 道匝道K38+880~+902 路面下方1.5~2.5 m 位置不均匀沉降, 推断是桩号K38+880~+902 路面下方2 m多从B 道应急车道到A 道匝道位置下方8 m 多有较大脱空现象,同时引起周围段落不同程度路基层松散、疏松甚至脱空。 地质雷达具体解释成果见表2。
表2 地质雷达探测解释结果
查阅资料和现场调查后得知该路段原地面表层为弃石场,并且在勘察时发现地表水流在山凹处下渗,流经路基,从底部排出。 地质雷达探测报告表明该段落路基中存在较多较大的疏松、 脱空区域。产生脱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该段落原地形地处洼地,易汇集水量,同时施工时未处理好排水引水问题,从而引起地下水冲刷侵蚀路基层,形成路基层疏松甚至脱空,造成路面开裂、断裂,甚至塌陷下沉,从而路面跟着下沉。
综上, 漳州沈海复线高速公路K38+860~+920由于填土空隙率大, 地表水下渗形成地下水通道,经长期侵蚀、掏空,将填料细颗粒冲走,路基填土层出现较大范围的疏松层和局部脱空, 导致路基变形、路面下沉等病害。 因此,病害段处治首先需设置截水沟,截断地表水,避免径流继续下渗恶化路基,然后采用高压旋喷桩加固路堤进行。
(1)设置截水沟,将地表水引入涵洞排出,避免大量地表水下渗带走路基中的细颗粒及软化路基。
(2)采用土体反压路堤坡脚,保证路基处于稳定状态。
采用双重管法旋喷桩工法,工艺流程为:依据设计图,测量定出桩孔位;开启钻机,确保钻杆与桩位处于同一位置后在路面结构层上进行钻孔;然后,引孔钻至路床地面;再把旋喷管插入到路基预先设计好的深度进行试喷, 试喷正常后升起旋喷管,喷头可在自转的同时高压喷出浆液,在压力的作用下使之和软弱土体掺和, 并最终凝固胶结土体,提高承载力[3]。
根据沉陷情况及地质雷达探测结果, 选择对K38+860~K38+920 路段进行处理, 具体方案如下:(1)采用高压旋喷桩对BK38+860~+895.6 路段进行路面引孔,然后进行注浆加固路基,最后设置连续配筋混凝土板,重新铺设上层路面结构。 高压旋喷桩采用桩径0.5 m,间距1.5 m,长度5~14 m,引孔深度0.8 m。 (2)采用高压旋喷桩对AK38+895.6~+920 路段进行路面引孔,然后进行注浆加固路基,最后设置连续配筋混凝土板, 重新铺设上层路面结构。 高压旋喷桩采用桩径0.5 m,间距1.8 m,长度5~14 m,引孔深度0.8 m。 (3)旋喷桩长度设置依据为“穿透疏松、脱空区域1 m 以上且深入原地面以下2 m 以上”。
5.3.1 施工材料
水泥采用P.O 42.5 普通硅酸盐水泥,加入水泥用量3%的陶土、0.9%的碱,消除离析。 为了防止堵塞管路和喷嘴,浆液需在旋喷前1 h 以内进行配制,使用时需要过滤掉砂石等杂物。
5.3.2 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1)采用双重管高压喷射注浆工艺。 (2)旋喷桩现场定位误差≤50 mm,如果桩位与挡墙相冲突,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整桩位。对钻孔要求为:倾斜度≤0.5%,深度误差≤10 cm。 (3)施工时应实时观察记录现场的情况, 若是观察到地层和设计参数有明显差异, 应及时对旋喷桩的长度进行修改。(4)双重管旋喷桩的施工参数如下:浆液主要材料为42.5 级普通硅酸盐水泥, 水泥的掺入量≥200 kg/m,水灰比0.8~1.0,浆液比重1.5~1.6,返浆比重1.2~1.3;旋喷桩的直径为50 cm,高压浆射流的压力宜大于25 MPa,提升速度6~12 cm/min,旋转速度20 r·min-1。 (5)要求水泥土固结体的28 d 无侧限抗压强度大于2.0 MPa。
K38+880~+920 路段采用双重管法旋喷桩工法对路堤进行加固处治,于2017 年2 月竣工,历时半个月。经过4 年多运营,2021 年6 月现场勘查,处治段路面平整,标线清晰,路基完好,如图6 所示,表明处治效果良好。
图6 病害处治4 年后的K38+880~+920 路段
(1)漳州沈海复线高速公路K38+860~+920 存在路面、路基沉陷病害,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地质雷达探测结果表明,K38+880~+902 路基存在较多的不密实,甚至脱空。
(2)造成路基脱空病害的主要原因是原地形地处低洼、易汇集水量,且施工时未做好引排水措施,导致地下水冲刷、侵蚀、掏空路基细颗粒,且软化路基下部土体。
(3)针对病害成因,首先引排、阶段地面水下渗,然后采用高压旋喷桩加固路基,消除疏松脱空部位,使得路基层重新处于密实状态,恢复路基承载力。 该段路基经过4 年多运营,效果良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