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计算机技术与食品信息安全应用管理——《物联网与食品质量安全》评述

时间:2024-07-28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政策部署,各地纷纷建设食品检测系统,截至目前已基本实现覆盖生产、销售、售后、物流等环节的监管目标。各环节涉及人员众多、程序繁琐,需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处理,以生成数据管理、档案管理、风险测评等综合监控机制。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显著优势,食品信息安全必须加大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力度。《物联网与食品质量安全》从源头入手,将农作物、食品加工与物流环节互通,实现对食品生产到销售的全面感知,为食品安全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

由郑立荣等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物联网与食品质量安全》一书,共17章内容,第1部分是农作物物联网技术发展与农作物生产感知,包括农田环境信息感知、作物生长感知、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信息感知4章内容;第2部分为农作物技术管理,包括生产智慧管理、农作物残留检测、农业物联网编码、农作品编码载体与自动识别等9章内容;第3部分为案例分析,分为食品冷链管理应用案例、进口食品供应链管理案例、生鲜快消品综合应用案例、光伏智慧农业综合应用案例4章内容。该书内容详实、案例充分,从起始环节入手详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作物生长的各个过程,体现出农产品与公共服务平台、物联网商业平台的深度融合。

(1) 主旨清晰,阐释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物联网与食品质量安全》介绍了中国食品监管发展的历史阶段,并指出以往人工监管和以罚代管的监管模式暴露出了成本高、效率低的特点,无法满足食品行业发展的质量需求。而信息技术数据规模大、储存能力强、处理速度快等特点能够有效清除食品监管壁垒。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国建设了全方位、全过程的追溯系统,追溯内容包括食品原料、构成成分以及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阶段,即农作物时期作为追溯系统的起始环节,计算机技术已逐步成为发展新型农业的重要技术支撑。作者认为,农作物信息数据的收集和传递是防控食品质量问题的关键环节,必须加快建设覆盖食物全过程的溯源体系。除此之外,随着食品加工行业的规模化发展,还需借力计算机技术实现未来食品信息管理中的3个目标:实时监控、及时预警、追踪溯源。

(2) 专业性强,重视食品信息监测感知。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农作物信息管理必定能给农户和食品管理人员提供便利,《物联网与食品质量安全》指出在农作物种植阶段,工作人员可通过嵌入信息技术掌握种植环境、感知作物生长需求,以便及时调控环境因子,使作物达到最优生长状态。同时,书中列举了发达国家的优秀经验,如美国和以色列在食品检测水平位于世界前列,美国根系增长检测系统能实时监测农作物的土壤根部生长状态,而以色列监测系统能获取农作物生长环境信息,以及水分蒸发、光合作用的具体信息。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农业种植和食品加工方面技术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现有的计算机技术难以覆盖所有食品环节信息,各地农作物生长环境存在差异,不能建立或套用模板数据库,使用起来并不方便;且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够,农户对基础农业科技知识的基础认知严重不足,这也是无法建设全覆盖食品信息网络的重要原因。

(3) 案例丰富,为行业发展累积先进经验。《物联网与食品质量安全》第3部分包含了大量的案例经验,介绍了较为先进、成功的管理技术。如在食品企业安全管理一般包括HACCP管理软件系统、质量管理控制系统、应用射频识别技术、食品物流管理系统等基本技术。其中HACCP管理软件通过建立生产流程模系统,这套系统包括4个组成部分:HACCP生产管理软件部分、食品安全环境控制软件、HACCP危险点控制系统、HACCP监控软件,此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模拟生产、物流、监控环节的模拟,保存和记录各环节数据,并将相应数据提交到管理部门,管理部门在监控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问题严重程度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质量管理控制系统,简称“LIMS”,负责试验信息采集的企业实验室建立数据库,样本登记、管理、监测等过程数据审核人员通过信息分享平台,在数据共享过程中判断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应用射频识别技术,原理是通过对食物成品加入电子标签,并建立相应数据对食品过程进行追踪,使得食品信息全程处于可控状态。食品物流管理系统,是对处于物流状态中的食品材料或成品进行识别,当食品在加工、包装、运输等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以通过管理系统定位关键点,以便及时调整决策、对其采取针对性的对策。书中列举的案例覆盖了原料储存、运输管理、样品采集、质量跟踪等环节,可为今后食品行业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和有效借鉴。

(4) 问题思维,辩证看待技术不足。《物联网与食品质量安全》较为难得的是学会用辩证思维看待食物发展,即计算机技术管理并不是全无缺陷。首先是管理效率问题,中国人口众多,各种类食品消费巨大,而传统食品质量监测技术普遍存在成本高、操作复杂、仪器不便携带等缺点,无法应对食品保质期短的特殊性;同时,由于添加剂、农药、激素等化学药品在食品行业的滥用,导致土壤、环境遭受严重污染,此类污染很可能通过源头入侵食品链,造成的潜在威胁无法估算,但事实是现有的计算机技术无法及时收录如此规模巨大的污染种类,这些现实问题都在提示中国必须重视加强技术开发和应用,尽快提升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效率。其次是技术层次问题,食品信息环节众多、数据庞杂,且分布在不同的数据库、不同传感器和监测终端等,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湿度、浓度、光照等数据信息在不同的数据中存在语义异构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各数据库之间没有实现信息共享,针对此类问题,中国尝试建立食品安全云服务平台,目前反馈来看仍然存在运行低效、信息渠道不畅、隐私信息保障不足等问题,食品信息监测和文本信息的有效抓取都需要得到有效解决。最后是管理机制问题,政府部门作为食品信息食品质量管理的权威部门,在收集食品安全信息时仍然面临重重阻碍,食品供应链如生产原料信息、食品加工信息、食品流向信息收集困难,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难以有效自律;为避免信息表述不清、分类不明的情况,中国在税务、工商、质检等多个部门质检设立了监察部门,以期各部门相互协作、共同监管食品信息和食品质量安全,但各部门之间缺乏信息沟通和交流,导致各部门之间权责不明、相互推诿,导致管理问题频发,这些都构成了食品安全的潜在隐患。

(5) 针对性强,梳理食品信息管理路径。《物联网与食品质量安全》针对食品信息技术、食品信息管理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首先,构建食品信息保障体系,加强政府部门干预和外部监管,政府应当加强综合数据库的建设,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碎片信息,建立健全激励制度,促进企业、各职能部门积极提交各环节食品信息数据;监管部门做到食品信息公开透明,强化公众监管,借鉴欧洲制定行业风险识别系统,并及时通报所存问题。其次,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根据《物联网与食品质量安全》收录信息,截至2016年在工商部门注册食品企业数量约320万家,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当前大部分企业处在基础管理阶段,亟需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对此可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开发食品安全追踪和追溯系统;除加强信息技术水平外,中国中小型食品企业应逐步强化食品信息安全意识,将信息化贯穿于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阶段,确保食品信息处于实时可追踪状态。最后,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必须加速食品安全信息立法工作,目前中国关于信息管理的条例较多,如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完善信息化发展、健全信息保护法律法规,而相关法律出台较早,且不能完全兼容食品信息领域,适用性明显不足,为此必须尽快健全行政监管机制,通过立法明确各部门职责,同时建议加强民事赔偿责任相关法规,对于违背国家规定导致食品信息失真、泄露等方面给予相应处罚。

随着互联网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食品信息监管中的作用日渐突出,《物联网与食品质量安全》紧跟时代脚步,提出食品信息管理已进入大数据时代,追溯食品种植、生长、收获、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信息加工阶段以此验证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中国食品信息监管提供了理论借鉴。书中大量案例为加强政府和企业管理开展食品信息管理提供实践经验,以此实现保障食品安全信息监控常态化,为构建高效食品监管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