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月桂酸单甘油酯微乳液在鱿鱼丝加工中的应用

时间:2024-07-28

朱亚珠

翁佩芳2

江华珍2

(1.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1;2.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月桂酸单甘油酯(Glycerol Monolaurate,GML)是一种亲酯性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1977年GML与其他长链脂肪酸甘油单酯一同被美国FDA认定为GRAS(一般公认安全)类食品添加剂,中国卫生部也于2005年4月批准GML可用于各类食品,且没有用量限制,可根据实际需要添加[1]。月桂酸单甘油酯天然存在于母乳、美洲蒲葵中[2],在pH 4~8时抗菌谱广,对食品中常见细菌、霉菌和酵母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优于常用防腐剂[3-4]。GML的抑菌机理是该物质与生物膜相结合,来影响微生物正常的物质和能量代谢,所以对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其抑菌活性存在差异性[5-6]。GML与其他防腐剂复配能起到增效作用,如与乳酸复配,可使冷鲜肉货架期延长5~7 d[7]。

研究[8-10]表明,将微乳化技术与复配技术相结合,可以较好地解决GML溶解性差的应用难题,GML微乳液抗菌效果得到有效提高。目前GML复配微乳液已成功应用于月饼、糯米糕团[11-12]、豆腐[13]、肉糜、低温肉制品[14-15]等食品的防腐保鲜,但还没有GML在水产品加工上的应用报道。本试验将实验室自配的月桂酸单甘油酯微乳液应用于鱿鱼丝加工中,并适当提高鱿鱼丝产品的水分含量,采用强制破坏性试验,考察其对鱿鱼丝的防腐保鲜效果,并与GML单体的抑菌效果进行比较,了解月桂酸单甘油酯微乳液在鱿鱼丝产品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月桂酸单甘油酯微乳液在水产品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鱿鱼原料:食品级,浙江正龙食品有限公司;

月桂酸单甘油酯(GML):单酯含量90%以上,杭州康源食品有限公司;

氯化钠、冰乙酸、乙醚、三氯甲烷、碘化钾、氢氧化钾、硫代硫酸钠:分析纯;

营养琼脂培养基: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虎红(孟加拉红)培养基:杭州微生物试验厂;

月桂酸单甘油酯微乳液的制备:以GML为油相、吐温-20 为表面活性剂、乙醇和丙二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和水相组成微乳体系,具体配方为GML∶乙醇∶吐温-20∶柠檬酸∶丙二醇∶水质量比4∶4∶6∶3∶3∶12,在25 ℃下超声波处理30 min,并命名为ME。

1.2 仪器与设备

立式自动电热压力蒸汽灭菌器:LDZX-40BI型,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

恒温恒湿培养箱:HWS-160型, 宁波江南仪器厂;

超声波仪:SB-4200DT型,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3 试验方法

1.3.1 鱿鱼丝生产工艺流程

原料→自然解冻→剖片→脱皮→清洗→蒸煮→冷却→一次调味→烘干→渗透→烘烤→压延、拉丝→二次调味→渗透→烘干至水分含量(约30%)→成品

1.3.2 菌落总数测定 按GB 4789.2—2010执行。

1.3.3 过氧化值(POV)的测定 按GB /T5009.37—2003执行。

1.3.4 感官质量评定 评定小组由7名经过感官评定培训的评价员组成,对鱿鱼丝色泽、口感及气味、组织和形态评分,采用7分制评分。由于高剂量的GML有轻微的异味、吐温-20具有一定的后苦味,因而将口感及气味作为产品感官评价的最主要指标,其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加权最重,感官评价标准见表1。

表1 鱿鱼丝感官评价标准Table 1 The standard of sensory score for squid thread

1.3.5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乳液质量浓度对防腐效果的影响

食品防腐剂的用量对产品抑菌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按工厂鱿鱼丝正常加工工艺,在第一次调味时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月桂酸单甘油酯微乳液(ME),使其平衡质量浓度分别为0.00%,0.10%,0.50%,1.00%,2.00%,产品最终水分控制在30%~32%。同时做GML单体试验作为对比,将与1.00% 和2.00% ME中相同当量的GML单体(少量乙醇溶解后)加入鱿鱼丝中,即单体试验浓度分别为0.12%和0.25%,并加做0.50%和1.00% GML单体添加量的样品,将鱿鱼丝成品无菌分装到透明PE袋中,50 g/袋,热封包装后置于37 ℃恒温箱中进行加速货架期试验。在贮藏开始和贮藏第14天分别取样进行菌落总数测定和感官评价,结果见图1~3。

图1 ME和GML对菌落总数的影响Figure 1 The effect of ME and GML on TBC

图2 ME对感官品质的影响Figure 2 The effect of ME on sensory score of the product

图3 GML对感官品质的影响Figure 3 The effect of GML on sensory score of the product

由图1可知,在贮藏开始,菌落总数曲线较为平缓,各处理样品间菌落总数基本无差别,即ME对产品初始菌量无影响;贮藏14 d后,样品间差距变得较为明显,呈浓度依赖性,对照组、0.10%和0.50%添加量的鱿鱼丝,菌落总数均超过3.0×104CFU/g;当添加量达到1.00%和2.00%时,其菌落总数对数值<4.0。因而从控制产品细菌总数的角度来看,ME的添加量至少达到1.00%才有控制效果。GML对鱿鱼丝菌落总数的影响结果与ME相似,GML单体并未对鱿鱼丝初始细菌总数产生影响;而在37 ℃恒温贮藏14 d后,GML添加量为0.12%和0.25%的鱿鱼丝样品,其菌落总数对数值约达4.5,说明这2种浓度的GML对鱿鱼丝的防腐效果不佳;0.50%和1.00%添加量的样品组14 d的菌落总数明显较低,说明当GML添加量达0.50%以上时,有利于提高鱿鱼丝产品的贮藏性。

由图2可知,在贮藏开始,鱿鱼丝样品形状、颜色、口感等较优,最高浓度(2.00%)的ME也未使产品带有异味和苦味,总体感官评分高。37 ℃贮藏14 d后,所有样品的感官得分至少下降了近50%,这主要是在37 ℃下,鱿鱼丝颜色发生了显著变化(发黄),这项分数基本为-3。由于颜色变化导致其他指标均受到影响。相对来说,ME加入量越大,产品的感官评分略有提高,但影响不大。

由图3可知,在贮藏开始时,当GML添加量达0.50%时,感官得分显著下降,只得1.89分,原因是此添加量下,鱿鱼丝略有异味,使“口感及气味”项得分只有1分;当GML添加量达1.00%时,异味较重,在烘烤时,飘散出来的味道较不愉悦。在贮藏14 d 后,由于鱿鱼丝均变黄,整体感官得分较低,差别不明显,说明GML对鱿鱼丝色泽无改善作用。

本试验同时将ME与相同浓度当量的GML抑菌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见图4。在选用的浓度下ME和GML对鱿鱼丝初始细菌总数无影响,但在37 ℃保温贮藏14 d后,添加了GML的鱿鱼丝样品,细菌总数明显高于相同GML含量的ME组,添加微乳液A的2组菌落总数均控制在1.0×104CFU/g 以内,可能是当把GML配制成微乳液后,微乳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有抑菌效果的柠檬酸,同时ME的稀释性和分散性均优于GML,说明微乳化使GML的可用性提高。

2.2 ME添加次序对抑菌效果的影响

按照鱿鱼丝生产工艺,分别在第一次调味和第二次调味时添加1.00% ME,终水分控制在30%~32%。将鱿鱼丝成品无菌分装到透明PE袋中,50 g/袋,热封包装后置于37 ℃恒温箱中进行ASLT试验。在贮藏开始和第14天分别取样进行菌落总数测定和感官评价。

图4 ME和GML单体对菌落总数的影响比较Figure 4 Comparison of ME and GML affecting on TBC

由图5可知,从菌落总数来看,第二次调味时添加ME效果略优于第一次调味时添加;这可能与后期加工导致鱿鱼丝被污染有关。但从感官来看,第二次调味时添加ME口感稍差于第一次,可能是第二次调味时鱿鱼丝已是干制丝状物,ME基本都覆盖在鱿鱼丝表面,使得表面浓度较高或比较难混匀,导致有些样品口感略带有异味。考虑到第二次调味时样品水分较少,制作相同量的成品鱿鱼丝,在第二次调味时添加ME的实际使用量少于第一次的,结合菌落总数控制效果,采用第二次调味时添加ME较为适宜。

图5 添加次序对ME抑菌及产品感官的影响Figure 5 The effect of adding time on ME’s bacteriostasis and product’s sensory score

2.3 贮藏期试验

由以上试验结果,在第二次调味时添加1.00% ME,终水分控制在30%~32%。将鱿鱼丝成品无菌分装到透明PE袋中,50 g/袋,热封包装后置于25 ℃恒温箱中贮藏,每5 d测定样品的细菌总数和POV。利用鱿鱼丝中过氧化物可将二价铁离子氧化成三价铁离子,三价铁离子与硫氰酸盐反应生成橙红色硫氰酸铁配合物,在500 nm处具有最大吸收峰,测定鱿鱼丝成品中的POV,结果见表2。

鱿鱼丝的腐败变质主要是由微生物生长引起的,用该品质的变化表示的货架寿命数据遵循一级模式,所以品质函数为:-d[A]/dt=k[A]。经积分推导,得方程:

表2 室温下鱿鱼丝菌落总数和POV随时间的变化Table 2 The total bacterial number and POV of squid thread stored at 25 ℃

(1)

式中:

A——菌落总数,CFU/g;

K——速度常数;

t——时间,d;

A0——原始菌落总数,CFU/g。

令y=lgA,x=t,利用Excel软件可得鱿鱼丝在25 ℃下菌落总数随时间的变化回归曲线图(图6)及方程:y=0.014 4x+2.539 2,即:

lgA=0.014 4t+2.539 2。

(2)

参照GB 10144—2005,即食动物性水产制品菌落总数≤5.0×104CFU/g。根据方程(2)计算可得,当A达到5.0×104CFU/g时,时间为150 d,即5个月。

图6 鱿鱼丝在25 ℃下的菌落总数变化Figure 6 Change of the TBC at 25 ℃

油脂氧化反应在动力学上也属于一级反应,反应方程为:-dc/dt=KC,经积分推导,得方程:

(3)

式中:

C——过氧化值,g/100 g;

K——速度常数;

t——时间,d;

C0——初始过氧化值,g/100 g。

令y=lgC,x=t, 以lgC对t回归计算,得25 ℃下过氧化物值的回归曲线图(图7)及方程:y=0.003 6x-0.900 4,即

lgC=0.003 6t-0.900 4。

(4)

参照GB 10136—2015,预制干制水产品过氧化物值≤0.6 g/100 g,根据方程(4),可计算出25 ℃下,过氧化物值达国标规定极限的时间为188 d,即6个月。

图7 鱿鱼丝在25 ℃下的POV变化Figure 7 Change of POV at 25 ℃

微乳化后GML应用于鱿鱼丝抑菌和贮藏试验,鱿鱼丝成品在25 ℃下贮藏6个月,结合鱿鱼丝的感官指标、菌落总数及POV数据结果,GML应用于鱿鱼丝的抑菌性能良好。

3 结论

将ME和GML单体应用于鱿鱼丝试验可知,微乳化后GML的抑菌性能提高,可能与微乳化后,各成分复配增效和溶解增效性有关。为保证产品的适口性,实际使用时以GML添加量低于0.50%较为适宜。从减少GML实际消耗量及细菌总数的控制两个方面考察可知,二次调味时添加ME较好。

在确定的工艺条件(1.00% ME添加量、二次调味时添加和贮藏温度25 ℃)下,结合一定时期内细菌总数和POV变化规律,通过微生物生长动力学与品质函数预测试验样品的贮藏时期为5个月,由POV指标可知贮藏期可达6个月。

[1] 张希, 阙斐, 宗红, 等.月桂酸单甘油酯及其复配物对食品腐败菌的抑菌特性[J].中国食品学报, 2016, 16(5): 89-94.

[2] 蒋増良, 杨明, 杜鹃, 等.月硅酸单甘油酯抑菌抗病毒特性及其在食品中应用[J].中国粮油学报, 2015, 30(2): 142-146.

[3] 宋国胜, 郭祀远, 蔡妙颜, 等.新型高效食品防腐剂——甘油单月桂酸酯[J].食品科技, 2002(1): 37-39.

[4] 梁准成, 杨继国, 刘冬蕲, 等.月桂酸衍生物的合成与抑菌性的比较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 2015, 31(3): 84-90.

[5] 蒋增良, 张辉, 杜鹃, 等.月桂酸单甘油酯抑菌机理、影响因素及其复配体系的抑菌特性[J].中国食品学报, 2016, 16(3): 146-151.

[6] ZHANG Hui, WEI He-wen, CUI Yin-an, et al.Antibacterial interactions of monolaurin with commonly used antimicrobials and food components[J].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09, 74(7): 418-421.

[7] 宋飞.单月桂酸甘油酯在冷鲜肉保鲜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2: 53-59.

[8] 吕莹果, 薛冬冬, 陈洁, 等.单月桂酸甘油酯微乳液抗菌性研究[J].粮食与油脂, 2011(2): 46-49.

[9] 翁佩芳, 江华珍, 吴祖芳, 等.月桂酸甘油单酯微乳液抑菌机理初探[J].中国食品学报, 2011, 11(8): 72-78.

[10] 赵存洋.单月桂酸甘油酯的抑菌性能及机理研究[D].南昌: 南昌大学, 2013: 39-57.

[11] ZHANG Hui, XU Yao-qi, WU Li-jiang, et al.Anti-yeast activity of a food-grade dilution-stable microemulsion[J].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Cell Physhiology, 2010, 87(3): 1 101-1 108.

[12] 冯凤琴, 杜鹃, 王小刘.食品防腐乳化剂月桂酸单甘油酯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9(S1): 173-177.

[13] 杨明.单月桂酸甘油酯在豆腐保鲜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 浙江大学, 2014: 33-42.

[14] 韦何雯.月桂酸单甘油酯在低温肉制品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 浙江大学, 2008: 42-54.

[15] ZHANG Hui, SHEN Yan, WENG Pei-fang, et al.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a food-grade fully dilutable microemulsion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09, 135(3): 211-21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