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金征宇 教授,江南大学副校长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
2010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评委
六大特征展示中国食品科技创新的动向
——2010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获奖项目分析
金征宇 教授,江南大学副校长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
2010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评委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是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设立、经国家科技部和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批准设立的社会力量设奖,技术进步奖、产品创新奖是其专项奖。继2008年成功开启之后,2010年继续开展这两个专项奖,同时启动技术发明奖的申报与评审工作。
根据中食学字[2010]第13号《关于申报2010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的通知》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奖励办法》,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和“严谨推进,确保质量,形成品牌”的原则,经认真评审,产生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产生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技术进步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2项;产生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产品创新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
与2008年度相比,本年度的申报项目体现出食品研究领域的一些新特征:
本年度的申报项目涉及面很广,包括传统食品(发酵泡菜)、果蔬制品(葡萄)、发酵工业(酿酒、酒精制造)、休闲食品(油炸制品、大豆素食)、功能食品(造血胶囊)、军用食品、农副产品加工(芦笋、蘑菇、桂花)等。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是首次涉足本学会的申报单位,是我国重要的军用食品的研究单位。其申报项目“汉麻籽在军用食品中的综合应用研究”获得了技术进步一等奖。该项目以中国的古老植物汉麻的种子为研究对象,从资源、提取、营养、加工、贮藏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综合利用和产业化研究。根据汉麻籽油或汉麻籽蛋白的营养特性,系统地开展了在军用食品上的应用研究,汉麻压缩干粮、汉麻能量棒、汉麻固体饮料等在军队得到应用;同时,部分产品转为民用,研制了汉麻应急食品、汉麻户外运动食品等,其中应急食品包被北京红十字会列入救灾食品名录,汉麻能量棒被北京国际铁人三项赛作为运动食品选用,集中体现了我国现代军用食品的研究新成果。
本年度申报项目不仅注重基础领域的研究,具有学术价值和理论基础,发表了多篇质量上乘的中文和英文研究论文。在基础性研究的有力支撑下,更注重应用方面的深入研究,从而有效实现生产力的转化。
由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完成、获得技术发明一等奖的“直投式功能菌发酵泡菜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应用传统微生物学方法、现代分子生物和发酵工程等技术,从发酵菌种开始经菌剂制备到工艺优化、亚硝酸盐的控制、新产品开发及应用,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从筛选的200多株泡菜功能菌中,经生理生化反应等传统微生物学方法的鉴定和通过PCR扩增、DGGE、16SrDNA序列分析、系统发育树的确定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菌株的分子鉴定,选育出4株优良乳酸菌。以该类菌株作为出发功能菌株,经过高密度发酵增殖培养、菌体富集浓缩、真空冷冻干燥等关键技术,首次制备出性能稳定活性高的可直接使用的泡菜功能菌粉剂。技术成果应用于省级和国家级泡菜重点龙头企业4个,并建立起泡菜中试生产线和10 000t/a以上泡菜标准化生产线;2005-2009年间4个泡菜企业直接新增销售收入6.895亿元,新创利税1.22亿元,新创汇490万美元,增收节支0.816亿元;共计实现经济效益20亿元以上。
食品机械设备技术水平是食品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食品机械相对落后,这与一些关键技术领域自主创新能力较低有关。食品机械装备的研制,除涉及机械原理等基础学科,也涉及到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等多门应用学科和技术,要求设计人员对食品原辅料的性质、生产工艺、食品品质评价等都应有所了解。
本年度有多个获奖项目涉及装备的科技创新。由中国农业大学完成、获得技术发明一等奖的“高压二氧化碳设备研制及应用”项目,在国内首次成功研制出了间歇式HPCD设备和连续式HPCD设备,其中间歇式HPCD设备参数压力达到50MPa,处理釜容积为850mL;连续式HPCD设备参数压力达到50MPa,处理流量为25L/h。并研究了高压二氧化碳技术对微生物、酶以及生物活性物质的影响,对推进我国非热加工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年度获得技术进步一等奖的6个项目中有3个涉及食品安全领域,它们分别是:由北京望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完成的“食源性有害物质多靶标同步快检与纳米增敏技术及免疫快检产品研制”、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天津科技大学、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完成的“食品安全危害物高效检测新技术及产品研发”和由河南工业大学完成的“小麦加工与流通过程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如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已经家喻户晓,近年采取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相互配套的措施,为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提供保障,建立从实验室到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体系,确保食品安全。为实现这个目标,食品领域的众多研究者通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研究建立了食源性微生物快速、高通量检测及分型新技术体系,搭建了多目标、多层次、低成本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新技术、新标准体系和新产品平台,改变了食源微生物检测效率低、检测目标单一,摆脱依赖国外产品的价格昂贵和制约问题,为提升我国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水平和监控效率,实现检得出、检得准、检得快、检得了的目标提供技术支撑。研究者瞄准和跟踪世界先进水平,以完善的快速免疫检测技术体系为基础,开发了集快速提取、基质屏蔽和实时检测于一体的农、兽药、生物毒素单残留和多残留试剂盒和金标试纸条以及新型便携式检测仪等快检产品,解决了食品安全全程监测过程中多残留检测、小型装备等方面的诸多实际问题,为食品化学危害物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并建立了我国首个针对食品安全的“微生物资源数据库和实物库”,经过标准化整理的菌种资源为国家和省部级课题、标准的申请、研究以及相关单位和部门方法研究、质量控制等提供了菌种信息和实物支撑,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本年度的获奖单位不仅有科研院所,还有很多具有研发能力的成熟企业。有多个获奖项目更是产学研结合的成果,呈现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例如本次获得技术进步一等奖的“食源性有害物质多靶标同步快检与纳米增敏技术及免疫快检产品研制”、由浙江大学、杭州瑞霖化工有限公司完成的“固定化脂肪酶耦合酯化反应合成并分离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钠”和由天津科技大学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天津绿新低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的“微型冷库及葡萄保鲜产业化技术”项目。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在知识积累、人才培养、设施基础条件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和资源,通常涉足面广,倾向于基础科学研究,为应用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保障,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撑。而企业由于贴近市场,因此创新激情高,创新需求迫切,逐渐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加强科技创新的理念已经深深根植于一部分成熟企业的战略之中。一大批成熟的企业逐渐认识到,没有科技创新和科研投入,便没有竞争优势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国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改变传统的、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措施,循环经济就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的新型模式。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在本次申报项目中,很好地体现了食品工业中的节能和环保意识。由天津科技大学完成、获得一等奖的“浓醪发酵关键技术研究及在酒精生产节能减排中的应用”项目,通过项目技术的实施,使我国酒精浓醪发酵达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节能减排,吨燃料乙醇的生产成本降低200元左右,为燃料乙醇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创造了条件。该技术在承德避暑山庄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酒精节能减排中应用,经核算每生产1t酒精节水4.35t,折币8.70元;节省蒸汽1.36t,折币163.20元;增加辅助酶制剂成本35.25元,吨酒精生产成本下降136.65元。3年累计生产酒精269 855.1t,节水117.4万t,节省蒸汽消耗36.7万t,累计经济效益3 687.57万元。
综上所述,与2008年度相比,2010年度的获奖项目突出显示了食品领域,尤其是交叉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食品安全和食品装备方面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显示出我国食品科学家与时俱进、关注民生、循环经济等重要的思想意识。尤其让人欣喜的是,成熟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增强,通过产学研模式,实现从学术研究走向产品创新,给未来的中国食品工业带来蓬勃的生机和无尽的发展动力。世界产业经济的发展经验一再昭示,食品工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我们必须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食品工业发展的优先地位,努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立足于特有的资源优势,鼓励产学研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我国的食品工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真正推进食品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0.3969 /j.issn.1003-5788.2010.05.00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