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徐 速 金银桥
(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00037)
根据地铁运营功能的需要,设计时要求每隔5~6个车站(或8~10 km)设置故障车待避线,其间隔2~3座车站(或3~5 km)应加设渡线[1-2],因此每条地铁线路有将近1/3的车站需设配线。有配线的车站往往车站长度长、规模大,配线上方均有较大规模的空余面积可用于商业开发,以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地铁站的大客流结合商业开发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也给地下空间的消防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为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确保消防安全。笔者参与的上海地铁1号线徐家汇站既有商业城及地铁通道的改造设计项目就属于此类。
徐家汇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西南部,紧邻上海交通大学,是上海市十大著名的商业中心之一。徐家汇商圈是集购物、娱乐、办公、商贸、休闲、住宿、餐饮、培训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区域,同时也是上海市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有 1、9、11 号共3条城市轨道交通在此交会,形成三线换乘的徐家汇地铁站(见图1)。
由于既有商业及地下通道装修陈旧,供电、环控等设备均已老化,消防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危及运营及乘客疏散,因此急需对已运营15年的上海地铁1号线车站进行装修改造、环境整治,徐家汇站属于需重点改造站之一。将原地下商业街改造为地下人行通道,以缓解城市中心地带面临的地面交通压力,同时可满足地铁的使用要求及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
图1 徐家汇三线换乘站
原徐家汇站设计为上海地铁1号线的小交路折返站,其站后设置有双折返线,车站长度为687.3 m,车站南侧折返线上方(漕溪路下)的富余空间,充分利用覆土层的厚度,设计了地下两层的徐家汇地铁商城,并设置了一条长128 m的通道将商业部分与地铁站厅公共区相连通,见图2。
图2 改造前徐家汇地铁商城平面
由于原徐家汇地铁商城结合了地铁大客流所产生的综合效应,一度被誉为上海地铁结合商业最为成功的典范,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商业乱摆乱放,大量侵占公共走道,压缩了本来就不宽的人行通道;地铁人流与商业人群干扰严重,商业与地铁功能的环境较差;虽设有相应的管理机构,但涉及到商业利益,管理起来难度很大。尤其是建筑消防的隐患较多,由于原车站为20世纪80年代末设计、90年代初建成的,当时的建筑防火设计规范与现行的标准差距较大,以现在的标准来衡量,防火分区之间的防火措施、疏散门的数量与宽度、消防水喷淋的设置、自动火灾报警等等均不能满足要求,而且存在大量的可燃物,建筑消防矛盾尤为突出,一旦着火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原车站亟待改造。
为配合徐家汇地铁站的装修改造,需要对商业部分进行改造与环境整治。本项目包括地下两层的徐家汇地铁商城、地铁通道和相应的地铁出入口通道,实际改造面积约14530 m2,其中原徐家汇地铁商城,长约200 m,宽约20 m,上下两层建筑面积约10615 m2;连接地铁站厅和地铁商城的地铁通道,长约128 m,宽6 m,建筑面积740 m2;1~5、7号出入口通道,面积共计1 327 m2。
根据改造的设计要求,将原徐家汇地铁商城的地下2层改造为10 m宽的人行社会通道、地下1层作为地铁公司内部管理用房使用,并预留重新作为商业使用的空间;将连接车站站厅与人行社会通道的128 m长地铁通道改造为文化艺术长廊。
根据业主的功能需求,本着改造工程仅限于内部分隔、装修及设备系统,不得损坏原主体与出入口结构工程的原则,本项目建筑功能设计为:地下1层,长226 m,宽 18.7 m,建筑面积为 4 489 m2,改造后作为地铁公司内部管理用房,共设28个办公房间,以及消防控制中心、公共厕所、消防泵房、配电间等配套用房,设有6个通往地面的出入口。为满足防火要求,将上下层连通的扶梯进行了封闭处理,上下层连通的中庭在开口部位四周设置防火卷帘。
地下2层长226 m,宽18.7 m,建筑面积为4 121 m2。改造后,本层中部设为10 m宽的纵向人行社会通道,与原商业与地铁公共区之间的128 m长地铁通道相贯通,并与6个通往地面的出入口一起构成了地铁进出站的人行通道。在社会通道两侧的富余空间设置了30个服务房间,可供地铁管理人员使用或作为商业利用,另设置有公共厕所、污水泵房、配电间等配套用房。
建筑防火按地下工程、出入口通道的耐火等级一级进行设计。本通道上下两层共划分为6个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均不大于2 000 m2[3],每个防火分区设两个直通地面的出入口,满足消防疏散要求。各个防火分区之间均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3 h的防火墙、甲级防火门或复合甲级防火卷帘进行分隔。
4.1.1 地下1 层
根据既有出入口的分布以及每个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控制要求,本层共划分3个防火分区:A区建筑面积为1951 m2;B区建筑面积为1221 m2(地下1层中庭挑空部分为157 m2,其四周用防火卷帘分隔纳入到地下2层的防火分区内);C区建筑面积为1 317 m2。见图3。
图3 改造后地下1层防火分区
4.1.2 地下2 层
本层虽主要功能为地铁人行通道,但考虑到通道两侧预留的服务用房有可能作为商业利用,因此按商业的功能要求来划分防火分区,共划分3个防火分区:D区建筑面积为1 993 m2,E区建筑面积为831 m2,F区建筑面积为1 297 m2(见图4)。
图4 改造后地下2层防火分区
4.1.3 防火措施
相邻防火分区之间的走道设防火卷帘分隔,考虑到结构净高太低及吊顶上部管线通行的需要,本次设计在公共走道部位选用了侧向开启的防火卷帘门(加密水喷淋保护);设备用房均采用防火墙,并开设甲级防火门;每个防火分区确保有2个直通地面的出入口,且与出入口通道之间设防火卷帘门和甲级防火门,使得平时使用与火灾时疏散分开、互不干扰(见图5)。
图5 改造后防火分区之间的防火措施
对于128 m长的地铁通道,按现行的设计规范,该通道长度超过100 m则不能满足防火疏散要求,应加设直通地面的出入口,但改造工程不允许,实际现状也不可能加出所需的出入口。为此,在通道防灾方面增设了一些处理措施,如在通道两端各加设一樘防火卷帘门,见图6。为确保火灾工况下卷帘门关闭后仍滞留在通道内的人员疏散,在靠近卷帘门处应另设防火疏散门。在通道与地铁站厅的接口端,为确保通道平时通畅,本次设计选用了带常开钢门的防火卷帘门,该门整体为一单扇平开防火门,门扇内带防火卷帘和一樘应急逃生门,这样平时可开启,贴墙设置不会影响通道的使用与美观,火灾时可及时封闭通道并通过逃生门疏散人员,因此该门较好地结合了平时与火灾两种不同需求的使用功能。
图6 改造后的128 m长地铁通道防火措施
防烟分区的划分原则为:按每个防烟分区面积不大于500 m2,长度不大于60 m,且防烟分区不跨越防火分区[4]。建筑防烟措施为:公共区采用空透性吊顶,在吊顶上方设挡烟板分隔(包括楼扶梯、中庭等洞口四周等),对有穿越建筑防火墙、楼板的管线进行防火密闭处理。在公共区内设置烟感探头,防火卷帘门的两侧设置烟感及温感探头。
由于本项目地下1、2层预留重新作为商业使用的空间,因此应按商业的要求来计算需要疏散的人数及疏散门的宽度。根据上海市消防部门的要求,地下商场营业厅的疏散人数应根据营业厅的建筑面积按3 m2/人确定[3]。设有固定分隔铺位的市场,其人员总数可按走道人数和各铺位人数之和计算,并应按表1的规定计算。营业厅的安全出口总宽度,包括楼梯间的门、底层疏散外门和楼梯宽度,均应根据疏散人数和商场的层数,按不小于表2规定的净宽度指标计算。
表1 设有固定铺位市场人数的确定指标
表2 安全出口的净宽度指标
经计算,本项目地下1、2层共6个防火分区的消防疏散门宽及出入口通道楼梯的设置等均可满足紧急疏散要求,计算结果详见表3。
表3 防火疏散计算
结合上海地铁1号线徐家汇地铁站内商业城及地铁通道的改造项目设计,在不破坏原结构的前提下,采取了合理的防火分隔、加设防火门及多种形式的防火卷帘门等有效的消防措施,较好地解决了既有地下建筑的消防问题。由于是对既有地下建筑的改造,限于既有条件,像128 m地铁通道的长度超过规范限值就无法满足现行的《地铁设计规范》[5]要求,但其他方面满足了现行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
改造后的效果见图7~图8。
图7 128 m长地铁通道
图8 地下2层社会通道
本项目设计采取的建筑消防措施,如平时使用时与紧急疏散门分离设置、建筑层高低时采用侧向开启的防火卷帘门、针对宽通道上采用带防火门的防火卷帘等,对于目前国内大规模的地铁建设,尤其是对带配线地铁站的地铁结合商业开发,在建筑消防设计方面具有参考价值,可供业内同行借鉴。
[1]建标104—2008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2]GB 50490—2009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沪消发(2004)352号大中型商场防火技术规定[S].上海:上海市消防局,2004.
[4]GB 50016—2006建筑防火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5]GB 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