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稳运行与促发展波动交织交通运输发展迎来后疫情时代新篇章

时间:2024-04-24

马艺菲 樊一江

2022年,我国交通运输总体实现平稳运行,在波动中有序恢复,交通投资稳大盘作用充分体现,旅客运输低位震荡,货物运输小幅收紧,全球海运供需失衡问题基本缓解。疫情及引发的不确定性作为近年来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影响由短期冲击转变为中长期结构性调整,更进一步转化成未来交通发展的新基础,在2022年表现出需求相对不足影响深入、高峰急时特情运行承压、重点领域纾困发展面临多重因素叠加、既有运输格局开始调整等运行特点。2023年是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我国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随着疫情防控相关措施优化调整,交通运输应更好支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在“三稳”中的重要作用,擘画后疫情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全面开启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一、2022年交通运输在波动中有序恢复

(一)交通投资稳大盘作用充分体现

2022年,全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8278亿元,同比增长5.7%,实现历史高位上再创新高。分方式看,铁路完成投资7109亿元,同比下降5.1%;公路完成投资28326亿元,同比增长9.0%;水路完成投资1642亿元,同比增长8.5%;民航完成投资超过1200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除铁路投资略有收紧外,其他运输方式投资规模持续增长,公路完成投资占比74.0%,体现了以高速公路为重点的公路重大项目在投资拉动经济发展中的压舱石作用。截至2022年底,已投放约74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以国家“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为牵引,按照“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要求,交通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平稳推进,储备项目前期工作稳步展开,基本能够支撑“十四五”时期未来三年投资需要,预计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将延续高位增长。

(二)旅客运输低位震荡

2022年,全社会共完成营业性客运量55.9亿人,同比下降32.7%。分方式来看,铁路完成旅客运输量16.7亿人,同比下降35.9%;公路完成旅客运输量35.5亿人,同比下降30.3%;水路完成旅客运输量1.2亿人,同比下降28.8%;民航完成旅客运输量2.5亿人,同比下降42.9%。全社会旅客周转量达到12921.4亿人公里,同比下降34.6%。中心城市客运量累计完成405.5亿人次,同比下降23.4%。全年来看,旅客出行低位运行,以4月和四季度疫情散发情况对跨区域出行冲击最为突出。相较已在低位的2021年同期未显露明显恢复趋势,自12月7日“新十条”发布以来,各地车站防控措施和落地核酸检查等要求进一步放宽,“去哪儿”数据显示,“新十条”公布后机票瞬时搜索量增长7倍,出发时间是春运期间的机票搜索量达疫情前水平,火车票搜索量增长5倍,反映出受抑制的出行需求逐步释放。

(三)货物运输小幅收紧

2022年,全社会共完成营业性货运量506.1亿吨,同比下降3.1%,其中,铁路完成49.3亿吨,同比增长4.5%;公路完成371.2亿吨,同比下降5.5%;水路完成85.5亿吨,同比增长3.8%;民航完成608万吨,同比下降17.0%。货物周转量累计完成226121.8亿吨公里,同比增长3.4%。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累计完成156.8亿吨,同比增长0.9%,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累计完成3.0亿TEU,同比增长4.7%。快递业务量累计实现1106亿件,同比增长2.2%,11月即实现破千亿件规模。全年来看,货物运输运行总体平稳,物流保通保畅工作稳步运行。相较2021年货运快速增长情况,以公路领域为代表,除疫情影响下跨区域公路网络运行不畅外,货运需求下降是波动的根本原因,运量收缩下公路运价却处于近年较高位,企业侧经营成本叠加压力凸显。

(四)全球海运供需失衡问题基本缓解

2021年10月以来,以波罗的海综合运价指数为代表的国际航运价格经历了近期新高到连续下降的大幅震荡,自2020年三季度起的全球集装箱海运运力供需失衡现象得到显著缓解,美西港口积压船舶基本清零。2022年12月底,波罗的海综合运价指数、中国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中国沿海(散货)综合运价指数、长江干散货运价指数同比下降31.7%、58.4%、19.9%、6.7%,长江集装箱运价指数、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同比增长3.0%、0.6%。由于现货价格低迷、需求疲软和持续的经济不确定性等因素叠加,运价基准平台Xeneta预测2023年将可能閑置超过100万标准箱,由供需流转不畅引起的运力不足已逐步转化为运力冗余问题,潜在风险值得关注。同时,陆路、空路国际运输有序推进,中欧班列2022年运量超1.6万列,国际航空货运(不含港澳台)完成243.0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0.3%。

二、2022年疫情波动影响下交通运输运行主要特点

(一)需求相对不足情况恐难以快速扭转

2022年,在多地多次疫情局部散发情况催化下,客货运输运行已由结构性运转不畅转向需求不足问题。客运方面,随着疫情防控“新十条”发布,自疫情以来持续处于抑制状态的旅游、商务、国际等出行需求逐步回暖,但预计仍将低位阶梯式波动恢复,不会出现非典后期爆发式增长情况。根据2023年元旦假期出行统计,全国国内旅游出行5271.34万人次,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元旦节假日同期的42.8%。货运方面,2022年全球制造业PMI均值为51.8%,较2021年均值下降4.3个百分点,下半年全球制造业出现了快速下探走势,12月PMI创近年来新低。11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15亿元,同比下降5.9%。在疫情、通胀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下,我国货物运输总体保持稳健运行,但全球制造业需求收缩压力持续加大,社会物流需求收紧增加货运企业运行压力,相关影响将在2023年延续。

(二)高峰急时特情考验交通运输运行统筹

2022年,以4月和第四季度局部疫情散发为典型,以货物运输为主要领域,高峰、急时、特情等情况叠加,跨區域公路运输、快递节点、陆路集疏运等部分环节出现流转不畅问题,交通物流运行承压。以12月快递物流运行为例,各地疫情散发与“双11”“双12”叠加影响,形成了末端派送压力增加和节点运转不畅的双重运行阻碍,北京等地区快递员在岗数量出现明显的阶段性下降,各地普遍反馈用户感知快递不快、发货较慢、派送不及时等问题,形成社会热点。根据其他国家经验及相关专家预测,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存在,行业保通保畅压力尚未消除,应充分吸收借鉴此前经验,更好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

(三)重点领域纾困发展迎来机遇挑战

2022年,作为疫情影响冲击直接影响的行业,交通物流成为助企纾困主要领域和扎实稳住经济的关键领域之一。国家层面部署涉及交通运输行业在内的一系列举措,进一步稳投资促消费、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以民航领域为重点,推进行业恢复发展。随着2023年1月8日“乙类乙管”政策实行,受疫情影响最为突出的国际航空客运领域预计有序恢复,同时国内民航出行需求也将陆续释放,为民航纾困帮扶创造良好机遇。如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民航工作、优化民航企业发展模式,将后疫情时代民航恢复发展时期有效转变为现代化民航发展布局窗口时机,也成为纾困发展的关键挑战。

三、2023年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建议

(一)更好支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2023年,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落实交通运输领域疫情防控相关措施优化调整要求,特别是实行“乙类乙管”等涉及交通运输行业政策变化下,应强化国际客运、公路货运、城市快递物流等重点领域政策引导、措施支持和机制保障。加强运输环节疫情风险及行业恢复发展情况跟踪,针对春运等节假日高峰时段、疫情感染高峰情况、部分区域循环运行不畅等潜在问题,立足于出现大客流、从业人员大面积感染和安全生产事故多发的极限场景,按照“充分准备、按需投入、及时响应”原则做好储备,统筹即期诉求和长远需要,强化政策支持、运力保障、服务供给、监测预警等环节应对准备。

(二)更好发挥交通在“三稳”中的重要作用

2023年,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围绕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三稳”要求,推进交通运输行业运行。切实发挥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的压舱石作用,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交通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加大政策性金融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交通运输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科学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做好项目接续谋划储备。推进交通物流企业稳就业保就业,强化小微企业纾困,提振企业信心,鼓励企业更多吸纳就业,通过电子商务、城市物流配送等交通物流新业态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发挥物流畅通在稳定物价中的关键作用,持续推进物流保通保畅,全力畅通交通运输通道。

(三)更好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

2023年,加快推进交通运输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开启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加快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强化制造强国、贸易强国等重大战略的交通运输支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城乡交通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推进中欧班列等国际班列运行发展。加快推动交通运输绿色转型,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优化,推进交通领域清洁低碳转型。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输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