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谢富康
(句容市仙人桥矿业有限公司)
南京九华山铜矿南山矿段地质特征及成因
谢富康
(句容市仙人桥矿业有限公司)
摘要在对南京九华山铜矿南山矿段地质构造特征、矿床地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矿区岩浆岩、矿体围岩及构造对成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矿床成因为侵入岩浆岩体与石炭系—二迭系灰岩的接触交代形成的矽卡岩型矿床,矽卡岩为该矿区的主要找矿标志;②区域性断裂控制着岩浆活动及岩浆岩的分布,次一级断层既为导矿构造,又为容矿构造;③靠近岩体的捕虏体与岩浆接触带边部断续矿化,有时整个捕虏体都交代形成相当规模的斑岩型矿体,也为矿区有利的找矿标志。上述结论对于区内找矿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地质构造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矽卡岩找矿标志斑岩型矿体
九华山铜矿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距南京市大约30 km,距沪宁线及长江航运码头约20 km,矿区有公路与宁沪、宁杭高速公路相通,交通便利。该铜矿位于宁镇褶皱带西南部的汤山—仑山复式背斜面北翼[1]。宁镇地区在印支期—燕山早期形成了复式背、向斜构造,同期形成了SN向的横断裂和EW向的纵断裂。该区由于构造影响,使得岩浆活动非常强,侵入岩以花岗闪长岩为主,其次为石英闪长岩,是铜矿主要的成矿母岩。后期有岩脉穿插于矽卡岩及围岩中,脉岩由花岗闪长(斑)岩或石英闪长(玢)岩组成,多以岩楔或岩墙产出,产状较直立,近SN走向,与成矿关系密切[2]。当岩浆沿断裂侵入石炭系—二迭系地层时,常交代围岩形成矽卡岩矿床。围岩(主要是碳酸盐、页岩)中的次一级羽状断裂、层间滑动及剥离,特别是上下盘有屏蔽层隔断时,成为矿化富集的有利部位,由此决定了该区是以矽卡岩型矿床为主的铜、铁、锌成矿区,区内所见的几个主要矿床(安基山、南山、仙人桥)均产于上述部位中。为进一步指导区内找矿工作,以该矿区南山矿段为例,对其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研究。
1矿区地质特征
1.1地层
矿区地层从志留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与成矿有关的地层为泥盆系五通组砂岩-石英砂岩、石炭系金陵组灰岩、高丽山组砂页岩、二迭系栖霞灰岩及孤峰组硅质页岩。
1.2构造
九华山铜矿区处于汤山—仑山复背斜北翼,该部位地层强烈倒转。矿区西部地层多形成褶皱,东部地层产状由倒转逐渐恢复正常。九华山至过江口出现次级复式向、背斜。区域上所有的褶皱均向西抬升,向东倾没。矿区内有1条SN向张性断裂破碎带(即F8),带内石英岩、灰岩等各类岩石的角砾混杂。F8以东地层强烈倒转,由南山向北经黄土山、雷打山直至乌鸦山南坡,所有地层均倒转而向南倾斜。
(1)F1断层。从地表来看,该断层纵贯全区,坟头群逆掩于五通组之上,矿区东部走向约NE50°,倾角约45°。沿断层带多有角砾岩分布,断层两侧裂隙发育,为地下水活动的重要场所。
(2)F2断层。为逆断层,东部走向SE,西部走向SW,倾角约40°,该断层贯穿矿区,倾向延深超过-300 m。
(3)F3断层。分布于8#~1#勘探线,以2#勘探线为界,东部走向NE80°~SE120°,西部走向SW,倾角35°~50°不等,东部较陡。
(4)F4断层。栖霞组逆掩于龙潭组之上,西部走向近EW微偏向S,东部走向S偏E,东西方向上有起伏,倾角约50°,该断层分布范围广,南山地段、仙人桥均有出露。
(5)F5断层。为前期主断裂,为一逆冲断层,岩浆沿该断裂侵入,上盘有较广泛的破碎带分布。F5断层在矿区走向EW,倾角约55°,走向延伸较长,超过2 km,F1~F4断层均为F5断层派生的次级断裂。
(6)F6断层。位于矿区东侧,是1条张性断裂,形成于成矿前期,成矿后仍有活动,为地下水活动的场所,雨季时会形成地表径流,对矿区地下水影响较大。
(7)F7断层。位于矿区西侧,形成时期、断层性质与F6断层一致,为地下水活动的场所,雨季时会形成地表径流,因其与矿体距离较远,对采区影响比F6断层小。
1.3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主要有2类:①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岩体,岩体总体走向EW,东部转向NE。岩体南部与泥盆系—二叠系地层接触,接触面不规则,常有岩脉插入围岩;北部与二叠系接触,接触面变化较大,产状较陡。②矿区后期脉岩,主要为石英闪长玢岩,分布于岩体边部和围岩中,倾角较陡,局部直立或倒转,沿走向或倾向均有起伏现象,脉岩宽度从数米至十数米不等,斑状结构是其主要特征,斑晶主要由中—更长石、黑云母组成,基质由钠长石组成,呈粗面结构,含鳞片黑云母、角闪石。
2矿体地质特征
2.1矿体形态
矿区矿体众多,但都以小型脉状、条带状为主,铜矿体占大多数,其余为锌、硫、钼和铁矿体。主矿体有3个,均为铜矿:①3#矿体,赋存于石榴石矽卡岩带上部,矿体长大于600 m,向下延深超过200 m,似层状,沿走向、倾向均有波状起伏,偶有分枝和尖灭再现,最大厚度18 m,平均厚约5 m,西部走向NE,东部走向SE,总体倾向S,倾角约40°;②4#矿体,与3#矿体大致平行分布,矿体下盘常见含燧石结核的石榴石矽卡岩,位于成矿岩带中部,矿体为矽卡岩矿物与硫化物,晚期热液蚀变强烈,碎裂结构发育,矿体长约500 m,向下延深超250 m,呈似层状,最大厚度20 m,平均厚7 m,倾向S,倾角约50°,该矿体为区内第一大矿体,全矿2/5的储量赋存于其中;③6#矿体,赋存于透辉石矽卡带中,分布于矿区中部,走向长500 m,埋深超过100 m,走向SE100°,倾向SW,倾角52°。南山铜矿段的矿化集中于上述3个主矿体之中,-20 m以下,铜金属量占总量的83.4%。区内其余小矿体多达百条,多为扁豆状,小透镜状,分布较散,资源储量所占比例较小,仅少部分具开采价值。
2.2矿体物质成分、矿石类型及矿石结构构造
(1)矿石类型及矿物成分。矿区矿石类型是铜-硫-铁型矿石,主要矿物有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闪锌矿,磁黄铁矿、斑铜矿、孔雀石、褐铁矿、方铅矿、自然金等也少有出现。以钙铝石榴石、透辉石为主要脉石,次为绿帘石、阳起石、方解石、绿帘石等。
(2)矿石结构与构造。矿石构造主要有浸染状、脉状、块状、少量条带状构造。矿石结构有自形—半自形晶粒结构、网状结构等。
(3)主要金属元素及伴生有益组分的赋存特点。矿区主要可供工业利用的是Cu,此外,S、Zn、Fe、Mo也具工业价值,Ag、Se也达到综合利用的要求,Au也有一定价值。目前,该矿山选矿主要针对Cu、S、Zn、Fe等4种元素。
3矿体围岩特征
矿区围岩大多有变质作用发生,围岩受岩体侵入的影响而产生热变质作用,形成厚达400 m的接触带。自侵入岩体析出的热液沿断裂交代,使围岩蚀变成矽卡岩(石榴石矽卡岩和透辉石矽卡岩)。区内变质作用特点:中间带以矽卡岩为主,两侧则是含角岩残体的矽卡岩,外围边界以角岩为主,各变质岩带呈对称分布。
(1)蚀变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带。分布于岩体外缘及岩枝中,浅部蚀变较强,向深部变弱,主要蚀变有透辉石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绿帘石化,常伴生有黄铁矿,极少见黄铜矿。
(2)石榴石矽卡岩带(SKg)。分布于-300 m以上,厚50~150 m,矿物成分以石榴石为主,次为少量透辉石、透闪石、方柱石、阳起石等。该带为该矿段的主要含矿带,3/4的Cu、Zn资源量、2/3的Mo、S资源量均产于石榴石矽卡岩带中。
(3)透辉石矽卡岩带(SKd)。分布于石榴石矽卡岩带上下盘,主要由细—微粒透辉石组成,含少量方解石、绿帘石、绿泥石等,常有黄铁矿、黄铜矿化,多沿裂隙充填。该带含有少量的Zn、Cu,局部形成可采矿体。
(4)含角岩残体矽卡岩带(SH)。分布于石榴石矽卡岩带上下盘,中间常有透辉石矽卡岩相隔。该层矽卡岩带以石榴石为主,含少量透辉石、透闪石,其间常有角岩残留体呈层状、团块状产出。该带含矿以Mo、S为主,Cu、Zn含量较低。
(5)角岩带(Hf)。分布于上述各带外围,构成1个连续的外壳,上部为五通组与高丽山组变质角岩,主要为石英岩、绢云母石英角岩、黑云母石英角岩;下部为龙潭组、孤峰组变质角岩,矿物成分复杂,为变质类页岩、钙质页岩等。
矿区矿体绝大多数产于矽卡岩之中,主要产于石榴石矽卡岩中,其次在透辉石矽卡岩中。矽卡岩中黄铁矿化范围较广,但不均匀,石榴石矽卡岩带黄铁矿平均含量4%,主矿体中黄铁矿平均含量约15%。
4矿床成因
4.1成矿条件
(1)物化条件。矽卡岩矿床形成温度900~200 ℃,为气化至热液阶段的产物,是1类特殊的热液矿床,典型的矽卡岩矿物组合形成温度900~500 ℃,金属氧化物形成温度600 ~350 ℃,金属硫化物形成温度450 ~200℃[3]。接触交代过程中,有大量的CO2析出,因此,矽卡岩可能形成于浅—中深成环境。
(2)岩浆条件。矿区内出露的岩浆岩系中—酸性岩体,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多呈岩墙状产出,常切穿花岗闪长斑岩,表明花岗闪长斑岩早于石英闪长玢岩侵入,晚期岩脉有闪长玢岩、煌斑岩等,反映出矿化的多阶段性。矿区与铜矿有关的岩体为花岗闪长斑岩,岩体的斑状、似斑状结构和矽卡岩化发育,岩浆带来的成矿物质与围岩中原始沉积的成矿物质,经一系列的改造,在有利部位富集成矿。
(3)围岩条件。矿区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地层为泥盆系五通组石英砂岩、石炭系金陵组灰岩、高丽山组砂页岩、二迭系栖霞灰岩及孤峰组硅质页岩。当围岩为石灰岩时,形成石榴子石矽卡岩,当围岩为硅质页岩或砂岩时,形成透辉石矽卡岩,矿体多富存于石榴子石矽卡岩中。矿区二叠系各地层中成矿元素含量普遍高于其他地层,为矿区的主要含矿地层。
(4)构造控矿条件。构造控制了含矿热液的运移路径,为成矿提供了空间。断层构造薄弱带具备较高的孔隙度,为成矿热液的转移、矿物沉淀提供了场所。在矿区围岩中,层厚较薄、灰岩与砂页岩互层、有较大断裂切穿围岩时,往往有利于成矿热液发生交代作用,亦常有较大规模的矽卡岩矿床形成。矿区内3#矿体受F2断层控制,基本沿F2断层充填交代,其内部可见成矿前的破碎及石榴石和硫化物的碎裂结构,4#矿体受成矿前的F3断层控制,6#矿体与F4断层位置大致吻合。
4.2成矿过程
(1)矽卡岩期。岩体浸入后,在接触带主要形成石榴子石、透辉石等矽卡岩矿物(即早期矽卡岩期)。当温度降低后,接触带内高温含矿气液大量聚集,生成绿帘石、绿泥石、阳起石等晚期矽卡岩矿物。伴随K+、Na+参与生成矽卡岩矿物,气化高温热液由弱酸性向弱碱性渐变,大量Fe2+、Fe3+开始析出,生成磁铁矿,交代早期生成的石榴子石、透辉石等矽卡岩矿物。随着氧化作用的增强,赤铁矿晶出并交代磁铁矿,同时,高温气液中S与赤铁矿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磁铁矿和硫铁矿物,从而形成了磁铁矿、赤铁矿、黄铁矿物组合(高温氧化物阶段)[4]。
(2)石英、硫化物期。该期主要由高—中温含矿热液作用,生成的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等(高—中温石英-硫化物阶段)。随着温度的降低,该阶段生成的金属硫化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及黄铜矿,方解石等碳酸盐类矿物明显增多(中—低温碳酸盐-硫酸盐阶段)。南山矿段不同的矿物组合具有不同的矿化特征:①绿帘石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透闪石化多与铁矿有关;②绿帘石化、碳酸盐化多与铜、锌矿体有关;③石英岩化与辉钼矿化有关。
(3)后期岩浆蚀变作用期。区内后期侵入的闪长玢岩穿插、吞蚀早先成岩的花岗闪长斑岩,成岩期后成矿热液对闪长玢岩岩体蚀变改造,主要生成绢云母、绿泥石等矿物,并伴随有黄铜矿矿物浸染富集。特别是对先期形成的含矿矽卡岩的蚀变改造,使得Cu进一步富集,形成靠近脉岩品位较高的矿体。矿体距侵入岩越远,后期蚀变作用逐渐减弱,矿石品位也逐渐降低。
5结语
对南京九华山铜矿南山矿段地质构造特征、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矿体围岩特征、矿床成矿条件以及成矿过程进行了详细探讨,对于区内找矿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松,陈德松.南京九华山铜矿伴生金的赋存状态及分布规律[J].矿产与地质,1998(2):101-105.
[2]刘南.宁镇中段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找矿方向[D].长沙:中南大学,2010.
[3]袁见齐,朱上庆,翟裕生.矿床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4]张守林.矽卡岩型铜矿成矿地质环境、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J].矿产与地质,2001,15(5):315-319.
(收稿日期2015-09-16)
谢富康(1967—),男,工程师,211133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