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包久荣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
印度尼西亚斯任达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包久荣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
摘要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省斯任达金矿区域构造上位于加里曼丹三叠系—侏罗系变质岩火山岩穹窿的西北角,该地区NW向线性构造发育,呈带状分布,与金成矿关系密切的第三纪火山、次火山-岩浆热液活动强烈,金矿床成矿条件优越。通过对富矿层位、控矿构造、矿体产出等特征进行分析,结合遥感、地质、物探、化探等工作,探讨了该矿床成因,为后期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火山-次火山—岩浆热液活动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斯任达金矿床位于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省孟嘉影县境内,通往马来西亚的国际公路从矿区通过,矿区距西加里曼丹省坤甸市约180 km,距山口羊市80 km,交通便利[1-2]。区内金、锡、铜等矿产较丰富,著名的金矿床有Kelian、Mirah、穆罗山金矿等,该类矿床的地质综合调查研究程度较高,其研究结果对区域内相邻类似矿床的勘查找矿工作具有借鉴意义。斯任达金矿床与已知Kelian、Mirah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相似,具备形成大—中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条件。为进一步指导区内找矿工作,对矿区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详细分析。
1区域成矿背景
加里曼丹陆核北有南中国海裂堑,东有苏禄海和西里伯斯海,南东侧为望加锡海峡,南邻苏门答腊—爪洼岛弧,西为巽它陆块[3-5]。区域上地处西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动带,为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之间的强烈作用活动区。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导致了一系列岛弧-海沟的弧沟系的形成,是环太平洋构造-火山-岩浆-地震活动带的一部分,即环太平洋构造-岩浆成矿带,且区域上构造发育,有SE向的卢帕Lupar构造线、默辛Mersing构造线和NNW向的巴兰Baram构造线等,为全球热液金矿床的重要产地之一。该区同时为欧亚板块东南部解离的大陆主动边缘,中生代巽它陆核中的SUNDA地台区。新生代地壳运动最为强烈和频繁,形成了一系列NW向构造及NW向隆起带、坳陷带,该类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导致了以浅成低温热液为主的金矿化,包括部分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金矿及斑岩型金矿化。斯任达金矿床正是形成于上述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带的多组构造交汇部位,大地构造环境非常利于金成矿。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1)三叠系巴南组。主要由黑色、深灰色或紫红色长石石英砂岩和灰色凝灰质砂岩构成,以及少量的黑色钙质、凝灰质砂岩页岩和板岩、凝灰质砂砾岩、泥质粉砂岩、棕色—灰色底砾岩等,在调查区出露广泛,主要分布于斯任达山脉和区内主河道下游。
(2)第三系斯任达组。分散覆盖于巴南组上部,由英安质凝灰岩、凝灰质角砾岩、流纹质英安岩、岩屑凝灰岩构成,局部发生变质,广泛出露于调查区中部。
(3)第四系残、坡积层。分布于山坡、各支流谷地以及河漫滩阶地,以坡积层分布最广,河流冲积层次之。
2.2构造
2.3岩浆岩
(1)火山岩。白垩系若亚组火山岩主要出露于调查区西南角,主要岩性为安山岩、英安岩、玄武岩、伴生安山质、英安质火山碎屑岩。
(2)侵入岩。第三系渐新统斯坦组侵入岩岩性主要为花岗闪长岩,次为闪长岩、细粒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云英岩等,侵入岩主要分布于斯任达山脉一带,背斜构造的核部,沿NW向呈带状分布,宽2~4 km,长14 km,岩体裂隙内充填大量的闪长岩脉、花岗闪长岩脉。
(3)次火山岩。区内次火山岩与火山岩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联系,仅在调查区北部出露少量的花岗闪长斑岩脉,侵入于斯坦组花岗闪长岩体内,呈不规则脉状产出,与围岩呈较明显的侵入接触关系,岩体总体产状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
(4)脉岩。调查区内主要见有少量的闪长岩脉、细粒闪长岩脉、石英闪长岩脉等,出露较分散,主要分布于矿区南部花岗闪长岩体内,沿断裂带呈细脉状产出,脉岩规模较小,宽1~3 m不等,风化破碎较强。
3矿床地质特征
3.1矿体特征
3.2围岩蚀变
矿体内主要蚀变有硅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次要的蚀变有绢云母化、钾长石化、矽卡岩化、碳酸盐化和蛇纹石化等。区内硅化主要呈脉状、细脉状沿裂隙或节理充填,形成石英小细脉,部分呈细粒状集合体嵌布于其余蚀变矿物之间或呈团块状分布于岩石及晶洞内。绿帘石化主要呈他形粒状、柱状或团块状分布,多集中于岩体与地层接触部位及不同时期侵入岩体的接触带附近,被热液交代铁、镁质矿物和斜长石所形成的细脉状或团块状矿物集合体,主要沿裂隙分布,部分由于交代形成小晶洞。工作区东北部的凝灰岩内发现有矽卡岩化,为热液交代碳酸盐的产物,成分较简单,主要矿物有石榴石、透辉石等,规模较小,未见规模矿化现象。
4矿床成因
区内容矿围岩多为花岗闪长岩,主要以自然金的形式赋存于节理裂隙中的细石英脉或硅质岩内,成矿围岩多为线状硅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等,矿体形态多为脉状和网脉状,产状多变。矿物组合特征表明其成矿温度主要为低温,部分为中温。斯任达金矿恰好处于NNW向断裂带、环形构造、斯任达褶皱多重构造发育的部位,NNW向断裂带为含矿热液的运移提供了通道,断层带内岩石破碎,节理、裂隙等为矿体的富集提供了场所。成矿物质的特性、来源及其在形成矿床中的作用是判断矿床类型的基本依据。斯任达金矿床的成矿物质和热液均来自地下,区内第三纪以来的岩浆活动较强烈,成矿物质、热液来源与构造岩浆活动有关,同时与围岩交代关系亦密切。区内第三纪以来火山、次火山活动现象明显,具有以火山、次火山活动为主、深层岩浆活动较次的特点,综合该矿床地质特征认为区内成矿物质、热液主要与火山、次火山岩有关,围岩组分交代等可能提供了部分有用组分。据此认为斯任达金矿为与第三纪火山、次火山活动有关的低温热液型金矿,其成矿模式为:第三纪以来地处巽它陆核中SUNDA地台区的斯任达地区,断裂、褶皱、岩浆活动等地质现象活跃,伴随强烈的火山、次火山活动,初步形成了与之有关的岩浆热液。由于受上述强烈构造岩浆活动的影响,使区内原有断层内的岩石发生进一步破碎并产生新的次级小断层、小裂隙等,从而共同组成了该区颇具规模的主要控矿构造——NNW向断层带,活跃的地壳活动同时导致部分岩浆和热液从深部沿断裂向上迁移。热液在断层、裂隙的运移过程中与所接触的岩石发生交代、蚀变等复杂作用,形成了该区部分蚀变岩,随着热液活动程度的逐渐减弱,最终在构造有利部位沉积富集形成斯任达金矿床。
5结语
在对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省斯任达金矿区地质特征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对区内成矿热液通道和来源、成矿模式进行了讨论,认为斯任达金矿床为与第三纪火山、次火山活动有关的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对于区内找矿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碧乐,李永胜,王东,等.东南亚加里曼丹新生代金成矿作用及成矿动力学[J].世界地质,2006,25(2):129-135.
[2]沙德铭,苑丽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特点、分布和找矿前景[J].地质与资源,2003,12(2):115-124.
[3]杨牧,彭省临,邵拥军,等.东南亚大型—超大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J].成矿地质特征研究,2000,24(3):224-230.
[4]庞奖励.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研究现状及其趋势[J].黄金地质,1995(3):34-38.
[5]王洪黎,李艳军,徐遂勤,等.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若干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J].黄金地质,1999(7):9-13.
(收稿日期2015-08-03)
包久荣(1987—),男,助理工程师,300170 天津市河东区广瑞西路67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