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水利工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时间:2024-07-28

武智宏,王丽娜

(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天津300250)

通过分析已建新安江水库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案例及衡水湖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效益,归纳出水利工程驱动生态文明的建设原则,为具有相似特征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参考案例,使水利、环境、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建设生态文明乃至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1 水利工程驱动区域生态文明的建设原则

1.1 坚持生态优先,落实生态保护

对于开发程度低、自然资源受人为影响小、生态环境保存完好的区域,环境相对脆弱,如果外界干扰过大,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因此应当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合理开发利用,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保证生态资源的永续发展。

1.2 坚持史料考证,挖掘人文内涵

历史悠久的自然保护区,珍藏了众多宝贵的人文资源、文物古迹,孕育了很多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拥有动人的美丽传说和神话故事,并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这些资源形成了自然保护区的灵魂,也是对自然景观的重要补充。

1.3 坚持科普教育,社区居民参与

生态文明的建设要与当地的科普教育和经济发展相结合,采用多种模式让社区居民自觉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使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成为当地居民共识,在赢得自身利益的同时提高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4 坚持适度开发,控制发展

从地区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对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应当坚持保护区“既是当代的,也是子孙后代的;既是当地的,也是世界的”原则,适度地开发利用。加强生态建设规划,合理划定开发区域,在发展空间和发展项目上留有可持续发展的余地。

1.5 坚持营销与开发并重

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是达到生态旅游,实现环境、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生态旅游开发要以市场需求为前提,遵循市场规律,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生态旅游产品;要瞄准市场,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外宣传,把生态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尽可能地吸引多方游客,吸引更高层次的客源。

2 运营中的新安江水电站

2.1 生态经济效益

新安江发源于安徽,流经皖浙两省,全长373km。新安江水电站坝址位于浙西建德市境内铜官峡谷,水库库区主要位于淳安县境内。水库于1960年4月竣工,建成后在库区形成了一千多座岛屿,因此又称千岛湖。

千岛湖以湖水“晶莹澄碧、烟波浩渺、千岛滴翠、港湾迷离”而闻名,优越的生态景观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效益[7]。自1982年以来,千岛湖已经开发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生态野趣、娱乐参与四大系列20余处景点被评为首批国家AAAA 级旅游区。年接待人数从最初的875 人,到2003年的100 万人,旅游经济总收入从35 万元到816 亿元。

2.2 特点分析

新安江水库的建设创造了千岛湖这一自然景观,为当地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条件。对新安江水库的建设及维护过程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出相应的建设模式与方法,为具备相似资源条件的地区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新安江水库建设有以下特点:

(1)注重生态学原理,开展生态景观规划。在水电站落成初期,为了营造千岛湖的自然景观,当地自觉遵守生态学原理、生态园林原则和植物群落原则,运用景观学中的相关原理,对千岛湖风景区的旅游、景观、生态三个方面作综合性的规划。例如将景区内的观赏植物改造成观赏性植物群落;栽植物种丰富高大的乔木层,下方种植灌木,草本植物,从而建立起多层次的植物群落,增加生物品种,改善环境质量;结合湖区的地形特征,布设不同特色的植物,使景点间植物自然衔接,体现湖区功能与人文美的和谐统一。这是最终形成千岛湖旅游胜地的基础。

(2)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力融为一体。千岛湖景区既保持自然环境的特点,满足人类的心理需求,又借助于园林建筑和其他人工设施的建设来进一步完善发展旅游空间。根据湖区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制定相应措施:在流域内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形成良性的生态工业发展和管理体系;建立森林氧吧,将亭、桥等人工设施与湖区自然环境融合;建立具有丰富多样性的森林公园绿地系统。这是千岛湖生态发展所遵循的第二个要素,也是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化的关键。

(3)开展民众生态文明教育。新安江水利工程建设的区域生态文明的成功要素是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做到抓关键、抓重点、抓普及,通过增强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来营造生态保护氛围。如聘请环保、生态专业人士,向各级干部、技术骨干及企业管理者宣讲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措施,通过媒体、报纸等向群众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这是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成功的最终保障。

3 衡水湖概况

衡水湖是国务院批复的国家级湿地,具有生态、滞涝和蓄水等多种功能。湿地保护区总面积187km2,地处衡水湖流域的东北部,位于衡水市桃城区和冀州市境内,处在环京津、环渤海、沿京九铁路的位置。一湖连两城,被称为京南第一湖。

3.1 功能区定位及生态经济潜力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中东部,西距省会石家庄110km,北距首都北京市250km,东北距天津市200km,东距山东德州市60km,地处环渤海地区,位于以首都北京为中心的300km 范围圈内,同时也是河北与山东两省之间的重要联系枢纽[8]。环渤海地区历史悠久,经济、文化比较发达,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北京奥运会为首都经济圈和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动力,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代表的环渤海圈快速发展,这些都为地处环渤海经济圈边缘的衡水湖保护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衡水湖湖区面积75km2,是湿地保护区的核心区,分为东湖和西湖两个区域。东湖面积42.5km2,湖底平均高程18m,湖区常年蓄水,多年平均引蓄水0.5 亿m3;西湖面积32.5km2,湖底平均高程19m,目前只局部低洼地蓄水。

衡水湖总体功能定位是湿地恢复保护与综合利用并重,在满足湿地保护要求的同时,充分发挥水资源综合利用,区域排涝和水环境景观的综合功能,逐步改善湖区水质,扩大湿地蓄水范围,使衡水湖成为衡水市及周边地区水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

根据南水北调总体规划,衡水湖是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引水工程规划中黄河以北的5 大调蓄水湖之一,是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和中线引水工程的交汇处,还是引黄工程的受水区,其地理位置对于南水北调工程服务于华北平原用水需求非常重要,这将使衡水湖湿地面积进一步扩大,使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得以最大发挥。衡水湖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调蓄水库,必然得到国家大量的投资,可以缓解保护区建设投资不足的问题,为衡水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9]。

3.2 水利工程在衡水湖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效能规划

3.2.1 生态效益

衡水湖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增加、区域小气候与生态环境改善及自然灾害的减少等几个方面[10]。

衡水湖湿地是由沼泽、滩涂、林地等多种环境组成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补给地下水、舒缓水体污染、改善环境质量、调节和稳定区域小气候等作用,对整个华北地区区域气候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更重要的是衡水湖湿地拥有庞大的食物网和生物链,其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是珍稀鸟类等国家级保护动物在华北平原中南部的理想栖息地和繁殖地,是多种珍稀保护鸟类资源的避难所。衡水湖与白洋淀及京津冀其他湿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物圈,对京津冀经济圈建设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严重干旱缺水的华北大平原的中心地带,水资源保障是衡水湖湿地生态功能发挥的关键。衡水湖治理规划工程的实施,可以为湿地提供可靠的水源,按照湿地恢复与保护的要求,通过采取限制或消除排入水体和水域的污染物的措施,使整个湖区水体通过人工控制形成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水循环系统,有效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减轻湖水的富营养化,增强湖区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的能力。配合其他湿地恢复和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使衡水湖湿地的自然生态功能得到尽可能的修复,使区内水体和水域维持其应有的正常功能,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发挥湿地重要的生态功能。

3.2.2 经济效益

衡水湖是引黄、南水北调、应急供水等跨流域引水的重要调蓄区,是衡水市区及周边县市生活用水、电厂用水、周边农业用水的水源地,对衡水市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衡水市水资源十分匮乏,是一个水质与水量双重缺水的城市,长期依赖于超采地下水,形成大范围降落漏斗,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难以实现可持续利用目标,水资源短缺已严重制约了衡水地区国民经济发展。

水资源蓄引工程的实施可以缓解衡水市及周边县城的水资源供不应求及长期依赖于超采地下水的状况,减缓降落漏斗的恶化程度,为衡水地区国民经济的高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水资源保证。西湖水源区建设可以调蓄南水北调中线的优质水源,为充分利用外调水提供了有利保障。与环境保护工程结合,可以避免因为存蓄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可以为衡水市及周边县城提供安全有效的优质水源,解决了衡水市及周边县城的用水安全问题。

衡水湖湿地通过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和向周边地区提供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必要的水资源,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如今,衡水市又提出了“一湖两城”战略,对衡水湖湿地的恢复与保护更是被提升到了城市发展战略核心的高度。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后的衡水湖,通过其生物多样性和优美的湿地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来衡水湖观光旅游,将带动以生态旅游业为核心的生态产业的全面发展。以旅游为基础,进一步构建由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生态农渔业为主体的新型生态产业体系,推动保护区产业结构调整,利用相关的产业链延伸项目开发湿地资源,如民间工艺品加工项目、景观园林建筑经营项目、有机生态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等,为衡水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整体进步,为衡水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3.2.3 社会效益

衡水湖流域是一个洪、涝、旱灾害多发地区,衡水湖流域涝灾时有发生,同时区域水资源匮乏,旱灾加重成为衡水湖周边的主要矛盾,制约了当地国民经济发展。

规划治理工程实施后可以实现引输水、供水、调蓄、防洪、除涝、抗旱等多种功能。为衡水湖周边区域提供安全优质水源,可以提高衡水湖周边城镇的防洪标准,实现防洪、除涝与水资源调蓄的综合利用功能,可以使衡水湖与周边河系连通,使水利工程实现综合利用效益。彻底解决了流域内109 万人、14.4 万hm2耕地、233 个工矿企业的除涝安全问题,同时滞涝沥水,相机引蓄洪涝水,使洪水资源化,增加流域水量,扩大水面面积,缓解毗邻区的旱情,减轻旱灾。因此,规划工程的实施可以调节河湖径流、蓄洪防旱、减免涝灾,改善小气候,减少自然灾害,改善了投资环境,为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随着衡水湖工程的进行,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将得以恢复,这将带动以生态旅游业为核心的生态产业的全面发展,同时随着衡水市生态品牌的逐步建立,提高衡水市的国内、国际知名度,将会吸引大量的投资,为衡水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整体进步,给衡水市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4 结语

水利工程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作用、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新安江水库建设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规律,以及衡水湖综合治理规划的成果,总结了以水利工程建设为基础和驱动力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所应遵循的原则,对水利工程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参考意义。

[1]周汉民.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6):2-5.

[2]水利工程经济良性循环的调查研究[J].人民长江,1992(12):1-8,59.

[3]许瑛.“美丽中国”的内涵、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J].理论界,2013(1):62-64.

[4]杨桂芳.生态文明内涵分析[J].生态经济,2010(12):185-188.

[5]白秀梅.水利工程发展趋势初探[J].吉林农业,2011(3):270.

[6]邱忠恩.综合利用水利工程经济分析若干问题的探讨[J].水利经济,1987(2):16-21.

[7]杨瑾,傅菁菁,芮建良.新安江水电站生态景观效益分析[J].水电站设计,2007(3):58-62.

[8]刘红霞.衡水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9]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衡水湖综合治理规划[R].2011.

[10]欧阳汝欣,刘国荣.衡水湖湿地旅游开发与景观生态建设[J].现代农村科技,2010(2):57-5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