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组合圆形抗滑桩在高速公路滑坡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时间:2024-07-28

李 刚

(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西安 710065)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近年来山区新建高速公路项目日益增多。在山区修筑高速公路,开挖路堑会改变原有地质平衡[1-2],若防护措施不足,易导致边坡滑塌,无论是对高速公路建设或运营期的行车安全都会造成威胁,本文就滑坡的治理进行探讨。

1 滑坡地质概况和成因分析

1.1 滑坡展布及特征

2019年10月8日,位于秦巴山区某高速公路K40+009~K40+340段发生滑坡,造成区域内房屋、道路破坏,路基边坡防护及排水设施损坏,受灾群众26户,受灾面积1.53×105m2。该处地形南高北低,坡面为耕种台地,发育2条冲沟。原设计路堑最大开挖高度30.5 m,当年5月防护工程完工后没有变形迹象,10月8日该斜坡含路基整体平移48 m,滑面位于路床下11.2 m~13.8 m,未沿路堑坡脚剪出。滑坡长400 m,宽330 m,厚度18 m~20 m,体积137万m3,主滑方向与线路轴线夹角约83°,属中厚层巨型滑坡。滑坡后壁呈圈椅状,中后缘局部陡立,中下部趋缓,整体呈簸箕状,前缘隆起,后缘洼地发育,如图1所示。

图1 滑坡地貌

1.2 滑坡岩性特征

滑坡区属秦岭褶皱系,地质构造复杂,构造变形强烈。滑坡出露地层为白奎系砂泥岩互层及砂砾岩,上覆第四系上更新统残坡积层,地层差异明显,分述如下。

2)滑带:处于全风化泥岩层中,厚度0.3 m~2.6 m,呈层状、饼形土状,潮湿,可塑-硬塑,见明显挤压揉搓迹象;后部滑带为残坡积土层,见挤压揉搓迹象,稍湿,软塑-硬塑。

3)滑床:由泥岩、砾岩和砂岩组成,其中全风化泥岩(K)呈灰褐色,原岩风化剧烈,结构、构造完全破坏,岩芯破碎,呈土状;强-中风化泥岩(K)呈灰褐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强-中风化砾岩(K)呈深灰色,砾状、层状构造,成分为砂岩等,强度较差;强-中风化砂岩(K)呈深灰色,砂质结构,层状构造,泥质含量较大。

1.3 滑坡成因

通过对勘察资料和滑坡特征分析[3],该滑坡产生的原因如下。

1)地形地貌。滑坡区属侵蚀堆积中低山斜坡地貌,坡体后缘为较陡的山脊,中部为综合坡度 10°~15°的斜坡。滑坡前缘为常年流水河流,后缘与河床高差72 m,坡脚深4 m的河床为滑坡提供了空间条件。

2)地层岩性与结构。坡体表层为薄层粉质粘土,成分不均匀,结构松散;中层为厚层残坡积亚粘土,结构松散,泥质含量高。这2层土体渗水饱和后难以排水,形成巨大的下滑力,为滑坡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下层为全风化泥岩,已风化成土状,产状309°∠200°,为倾角略大的顺层。该层透水性很差,长期保持在饱水状态,软化后极易形成软弱结构面。

3)集中降水。该地区当年6月—9月降雨天数多达42 d,月均降雨量达145.9 mm。坡体梯田呈凹形缓坡,排水不畅导致土体浸水饱和后自重增大近20%,聚积了较大的势能;同时,全风化泥岩和土体软化后抗剪强度急剧下降,坡体平衡被打破后产生了滑坡。

4)路堑开挖。路堑开挖后,坡脚土反压阻挡力减小,并形成新的临空面,可能引起坡体失稳。但经计算分析,滑面反翘处的剩余下滑力5 370 kN/m远大于路堑开挖土体的反压阻挡力3 568 kN/m,故路堑开挖不是滑坡产生的主要因素。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与结构是滑坡产生的内在因素,持续降雨增加了坡体重量、软化了岩土体,使得抗剪强度降低,是诱发滑坡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根据滑坡发展过程和现场调查资料,滑坡体中后部先发生错动破坏,中前部出现多道鼓胀裂缝,形成的台地有局部反倾迹象,而后中前部发生推移式破坏,前缘隆起现象严重,根据滑坡受力状态综合判断,该滑坡属于推移式滑坡[4]。

2 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2.1 滑带土参数选择

滑坡稳定性计算参数以原状土样室内试验结果为依据,采用反算法计算饱和状态下强度参数,再结合地区经验对参数进行适当调整,最终确定c、φ及γ值,见表1。

表1 滑带土力学参数

2.2 滑坡稳定性计算及评价

滑坡稳定性计算分析考虑3种工况,即天然状态、饱和状态、地震状态[5],安全系数分别为1.3、1.2、1.15。根据地质勘察资料,通过潜在边坡区的破坏边界条件和可能失稳方式确定最危险滑动面,选取如图1所示1-1′、2-2′、3-3′三条主滑剖面作为计算断面,采用传递系数法,计算滑动带剪出位置为河道附近(原滑面)及开挖边坡坡脚(潜在滑动面),对3-3′主滑面建立条分法剖面,如图2所示。

图2 条分法3-3′剖面

滑坡现状及开挖路基后各断面的稳定性计算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工况下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及评价

综上所述,该滑坡整体在天然和饱和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但在地震状态下处于不稳定状态;当路基再次开挖后,潜在滑面剪出口位于路基坡脚处,该处滑面在天然和饱和状态下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在地震状态下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需对该滑坡进行加固治理。

3 滑坡综合治理

结合现场地勘、调研与稳定性分析,按照“综合治理、因地制宜、便于施工、节约投资”的原则,对滑坡进行综合治理。由于滑坡体波及范围外的桥梁涵洞等均已建成,若采用改线方案,需改移路线1 685 m,废弃已建工程,新增总造价高达1.53亿元,因此摒弃改线方案,采用抗滑桩治理方案。

3.1 组合圆形抗滑桩与矩形抗滑桩对比分析

将组合圆形抗滑桩和传统矩形抗滑桩进行方案比选,具体对比分析如下。

1)受力对比

根据刚度相等的原则,将直径1.8 m的组合圆形抗滑桩与1.5 m×2.2 m的矩形截面抗滑桩采用悬臂桩法计算得知,桩顶位移分别为14.2 mm、13.5 mm,桩身最大弯矩值分别为38 435 kN·m、40 176 kN·m。计算结果与文献[6-9]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即与等截面抗弯刚度矩形桩相比,圆形桩的桩顶位移约为71%~91%、截面弯矩约为43%~104%、相同高度处滑坡推力约为44%~98%;圆形桩土拱现象相对不明显,但受力过程中传力更均匀,对桩底嵌固端强度要求更低。

2)经济对比

组合圆形抗滑桩在受拉侧配置工字钢以承受大部分滑坡推力[10],减小抗滑桩截面尺寸,降低滑坡治理工程规模;同时以冠梁连接各抗滑桩形成门架结构,使抗滑桩受力更均匀。组合圆形抗滑桩工程造价为2 868.2万元,较矩形抗滑桩治理方案节约16.9%,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3)施工对比

传统矩形截面抗滑桩通常采用人工开挖,施工周期长,在雨季施工和爆破施工时作业人员安全无法得到保障[11];圆形截面抗滑桩采用旋挖钻机施工,成孔效率高,施工工期短,安全风险小,对土层扰动小,孔径选择方便灵活。

综上所述,组合圆形抗滑桩受力更均匀、工程造价更低、施工更安全高效,故本滑坡治理工程采用组合圆形抗滑桩。

3.2 组合圆形抗滑桩综合治理方案

1)清方卸载

由于该滑坡体积巨大,路堑通过滑坡体前缘,最大剩余下滑力较大,为降低滑坡治理成本,采用先在滑坡后缘卸载17.9万m3,再用抗滑桩进行综合治理的方案。

2)剩余下滑力计算

结合滑坡整体稳定系数及下滑推力,增加滑坡中后缘卸载和路基开挖后稳定性验算,各断面的稳定性计算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卸载后不同工况下滑坡剩余下滑力计算

综上可知,滑坡在卸载及路基开挖后的稳定性满足要求,滑坡整体稳定;在地震状态下,原滑面最大剩余下滑力为404.1 kN/m,潜在滑动面最大剩余下滑力为1 164.7 kN/m,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3)抗滑桩设计

作用于抗滑桩处的推力计算采用桩后滑坡推力减去桩前抗力,桩前抗力采用滑体处于极限平衡时的推力和桩前被动土压力的小值。抗滑桩所受推力见表4。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文化素养和道德建设的层面,深刻反思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所出现的严重断层,华夏千年礼仪之邦,如今竟至斯文扫地,四处丢丑,乃至遭人蔑视。说到底,如今整个社会道德水准亟待提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复杂,全社会都有责任。二十年前,我曾与著名社会学家金耀基教授进行过一次有关中华文化的对话,他的一句名言令我至今难忘:“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人曾经看不起中华文化,然而一路扫荡下来,到了二十世纪末,中国人已经看不见中华文化了!”这是多么痛彻而严酷的现实啊!

表4 抗滑桩所受推力计算结果

根据作用于抗滑桩处的推力计算结果,考虑到滑坡尚处于压密固结阶段,为防止原滑面蠕滑后造成路基变形破坏,在抗滑段的路基靠山侧一级挖方平台处设置99根直径1.8 m的组合圆形抗滑桩,间距4.5 m~5 m[12],桩长32 m~34 m;同时抗滑桩用冠梁连接以增强整体支挡能力[13]。经越顶验算,该处抗滑桩不会发生滑坡越顶。抗滑桩布置如图3所示。

(a)平面布置

抗滑桩在靠山受拉侧配置3根20b工字钢,以承担滑坡体的推力,减小抗滑桩截面尺寸,减少钻孔工程量,加快施工进度。抗滑桩横断面配筋如图4 所示。

图4 组合圆形抗滑桩断面

4)排水措施

(1)在滑坡体后缘5 m外设置环形截水沟,引排山坡地表水;(2)在后缘滑面处设置1道横向渗沟,截排山体层间水;(3)在滑坡体中间设置1道纵向盲沟,连接横向渗沟和堑顶截水沟;(4)在一级边坡设置Φ11.6 cm仰斜式排水管,引排坡体中的地下水;(5)在路基靠山侧2 m外设置纵向渗沟;在路床底每间隔20 m设置1道横向渗沟,将地下水汇入路基纵向渗沟排出;(6)将滑坡范围的低洼区域整平、地表裂缝封填夯实,防止地表水下渗。

5)施工安全监测

4 结束语

针对秦巴山区某高速公路巨型滑坡,通过其产生原因及稳定性评价分析,提出经济合理的组合圆形抗滑桩综合治理方案,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该滑坡属大型推移式滑坡,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与结构是滑坡产生的内在因素,持续降雨导致坡体重量增加、使得土体抗剪强度降低,是诱发滑坡的决定性因素。

2)滑坡综合治理工程采用组合圆形抗滑桩方案,辅以坡面综合排水措施,减小了工程规模,降低了治理成本。施工监测数据表明该治理方案安全、经济、可行,达到了预期效果。

3)组合圆形抗滑桩对桩底嵌固端强度要求较低,施工安全高效,经济效益显著,可在高速公路同类性质的滑坡治理工程中推广应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