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浙江自贸区扩区的战略意涵

时间:2024-04-24

窦勇

9月21日,国务院印发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及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的通知。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浙江的方案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自贸区扩区方案,且与以往惯例不同,扩区方案与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一同发布,其中的战略意图值得细究,对浙江自身、浙沪联动以及全国开放新格局带来的变化值得重视。

一、自贸区对浙江地方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2017年3月,《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公布,三年来浙江自贸区建设成效显著,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最初的建设思路和方案设计亟需优化升级和适时调整。一是浙江自贸试验区的整体空间布局有待优化。目前国内获批的各省自贸试验区在空间上的设计基本都是一区三片区,且各个片区分属三个不同地市,力求实现自贸试验区对本省经济辐射带动效应的最大化。而浙江自贸区三个片区都位于舟山,舟山经济体量不大,产业实力不强,且部分片区所在区域还是海洋锚地,自贸试验区作为开放高地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最大程度利用。二是产业设计强调服务国家战略,但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有待加强。例如,油品、铁矿石等产业和功能设计更多着眼的是国家战略,与浙江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有待加强。三是浙江自贸区与省内、省外区域融合发展、联动发展有待加强。由于传统行政区划的束缚和阻碍,作为浙江自贸区载体的舟山,与毗邻的宁波、省内其他地区的融合发展有待加强,与经东海大桥业已实现连接的上海自贸新片区的对接、合作有待深化。

此次扩区,增加了宁波片区(含宁波梅山综合保税区、宁波北仑港综合保税区、宁波保税区)、杭州片区(含杭州综合保税区)和金义片区(含义乌综合保税区、金义综合保税区)。宁波有独特的港口区位、开放发展和科创资源优势,又有扎实的油气全产业链和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基础。甬舟携手,在港航物流、大宗商品、油气产业链、先进制造方面的互补、合作优势更为明显,有利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性资源集散、贸易和定价中心,在保障国家战略性能源储备和供给保障的同时,对浙江、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杭州作为浙江的省会城市、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环杭州湾大湾区核心城市,对外开放优势明显,优质资源要素富集,创新创业底蕴深厚,数字经济领先全国。义乌拥有“买全球、卖全球”的世界级市场,商贸优势突出,物流集散便利,开放功能完备。以数字经济及跨境电商为代表的杭州、以小商品和国际贸易为代表的义乌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浙江自贸区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和对外合作,有助于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整体态势,推进自贸区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优化和提升,推动自贸区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新要求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二、浙沪自贸区联动发展空间更为广阔

浙江自贸区扩展区域并不仅仅是区域面积、经济规模、产业能级等的扩大,更重要的是要紧紧围绕重大国家战略,在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开放,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浙、沪自贸区有责任、有条件加强交流与合作,推动国家的自贸区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融合发展,形成战略合力。浙江自贸区扩区方案也强调,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浙江、上海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线与长江水道的T字型交汇处,背靠长三角和长江流域广阔经济腹地,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随着浙江自贸区扩围,腹地、产业、人口、交通等支撑加强,浙沪联动自贸区未来的合作空间更加广阔。自2013年成立以来,上海自贸区从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外高桥保税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延伸到浦东国际机场南侧区域、小洋山,整体上形成了沿江布局、跨江入海的发展态势。特别是,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提出,要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成果,打造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的核心功能,成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与此相比,浙江自贸区囿于舟山一地,无论是经济规模、产业实力、空间范围,还是辐射带动能力,都无法与上海自贸区相比,浙沪自贸区发展的失衡状况显然难以长久。如果说将小洋山纳入上海自贸区建设范围,突破了上海港14.5米水深的限制,满足了船舶大型化的要求,能够更好地支撑远洋海运。此次扩区后,支撑浙沪自贸区合作发展的腹地更为广阔,产业基础更为坚实,对于推动浙沪在航运、贸易、产业、金融等方面的深度联动发展,携手共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浙沪自贸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战略定位,要充分发挥浙沪自贸区通江达海、陆海统筹的区位优势,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探索贸易、投资、金融、油品等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推进以生产—贸易—投资—金融一体化为标志的多领域开放,对内可以服务浙沪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辐射长江经济带和中西部地区,对外可以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造连接内外、辐射纵深的开放桥头堡。

三、全国自贸区整体空间布局初步成型

从全国来看,未来自贸区或许仍会扩容,但从整体来看,自贸区的空间布局已初步成型,自贸区发展重点将进入细化优化、提质升级阶段。试点先行,积累经验,全面推开,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传统经验。1979年,中央同意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拉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序幕;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设立;1984年和1985年,进一步开放上海、天津、大连、青岛、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中央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我国的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初步形成了以经济特区、沿江沿边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大格局。十八大之后,我国对外开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由有限范围、地域、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制度性开放,在这一大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大决策,这是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自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到目前为止,我国自贸区经历了“1+3+7+1+6+3”六次扩容,数量达到21个,从沿海到内陆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自贸试验区战略新格局已初步形成。从重点区域来看,实现了京津冀、长三角等国家重点战略区域的全覆盖。从改革创新来看,自贸试验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已经累计形成了260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涵盖贸易投资、金融服务、政府职能转变等多个方面。可以预见,未来自贸区发展将进一步优化我国四十年来形成的总体开放格局,推動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