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与价值链提升:一个文献综述

时间:2024-04-24

一、引言

随着全球价值链和数字贸易的發展,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愈发明显,服务已成为世界贸易的基石,是实现由传统贸易向价值链贸易顺利转变的“变革力量”。WTO最新发布的《2019年全球贸易报告》显示,自2005年以来世界服务贸易额年均增长54%,高于货物贸易的46%。一方面,经济活动高度融合发展的今天,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产业界限越来越模糊,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粘合剂”作用也越来越大,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重要特征(程大中,2004;吕越等,2017),发挥着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统筹生产运营、协调联系以及总部管理的功能(盛斌和陈帅,2016);另一方面,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位于价值链上游的研发设计服务以及下游的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可以通过技术溢出效应、顾客接触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促进企业研发创新、提高生产率、实现价值创造和增值(吕越等,2017)。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决定了全球价值链的横向格局,服务贸易已成为经济增长、互联互通和实现产品多样化的重要渠道。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是面对当前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以及国内各种生产要素价格提高带来的成本上升压力,中国“低端切入”全球价值链的粗放型发展道路所引起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等问题日益凸显,制造业成长过程中的“体量虽大但筋骨不强”成为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如何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也成为理论和实践上面临的重要课题。从开放发展的角度看,由于中国制造业发展已经深度融入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因此转型升级的本质就是要实现价值链的攀升。

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现有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与价值链之间的文献进行系统归纳,提出了以下问题:制造业投入服务化能否促进价值链提升?它又是如何来影响价值链的提升?并试图从中发掘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今后的拓展方向。

二、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

Vandermerwe和Rada(1988)最早提出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是指制造业企业由仅仅提供物品或物品与附加服务向“物品-服务包”转变,整个“包”不仅包含物品,还包含相关的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等,其中服务在企业的所有业务体系中占据了主导性的位置,成为企业价值增值的主要源泉。White et al(1999)认为服务化就是制造商的角色由物品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转变,它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Reiskin et al(2000)则把服务化定义为“企业从以生产物品为中心向以提供服务为中心的转变”。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制造业企业已逐渐由“产品制造者”向“服务提供者”转变。也就是说,制造业服务化是一种“功能经济”,服务化的过程是物品功能逐渐凸显化的过程。Szalavetz(2003)将制造业服务化概括为两层含义,即内部服务的效率对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重要和与物品相关的外部服务对顾客来说复杂性和重要性日益提高。刘继国(2008)对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做了进一步的总结,将其分为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前者指的是服务要素在制造业的全部投入中的地位日益提升,而后者则是服务产品在制造业的全部产出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本文主要是基于投入视角来研究制造业服务化,因为从服务投入的视角更便于直观地分析服务化对价值链提升的影响机制。虽然以上学者对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角度有所不同,但结论都较为相似,都一致认为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是在原来单纯生产的基础上转变为现在的“制造+服务”,都是通过增加服务投入来转化生产模式,而且在生产的过程中优先考虑顾客的要求,鼓励客户的参与,从而更好地为顾客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价值链提升的影响

关于制造业投入服务化能够促进价值链攀升的机理和作用,较早的研究始于Grubel和Walker(1989),他们认为,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是高端和先进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制造过程的重要通道,如技术、知识、信息和人力资本等先进生产要素通常都是通过服务业这一“飞轮”而被导入制造业,进而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后来许多学者沿着这一思路,从产业中观和企业微观层面入手,就生产性服务投入如何对制造业升级和国际竞争力发挥作用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顾乃华(2006)通过从分工和竞争力两个视角综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发现从产业层面上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促进经济分工,提高经济效率,进而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许和连(2017)基于企业层面指出制造业投入服务化通过成本和技术创新效应提升了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而且在市场化进程越快且服务业开放程度越高的地区或行业,制造业投入服务化越能显著地促进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提升,进而有助于制造业企业出口的转型升级。总体而言,无论是在产业层面还是在企业层面,现有理论探讨基本认为,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上述论述在相关实证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佐证(江静等,2007)。综上所述,如果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存在上述作用,那么也就不难理解在全球价值链分析背景下,由于存在类似的影响机制,也能够产生类似的积极作用。鉴于此,刘志彪(2008)在对生产性服务投入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可能作用机理进行系统总结及深入推演的基础上,认为“服务化”不仅对实现价值链攀升具有重要推进作用,甚至是突破价值链锁定的重要途径。

四、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价值链提升的作用机制

生产性服务投入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涵盖研发、金融、物流和商务等服务在内的生产性服务投入会影响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生产成本,进而影响制造业的价值链地位,为此本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总结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价值链提升的作用机制。

(一)技术创新

提高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整体水平是突破价值链“低端锁定”的有效路径(罗军,2018),服务投入尤其是生产性服务投入具有知识和人力资本密集的特点,能够推进制造业企业进行管理模式创新,激励企业调整结构以靠近技术前沿,从而实现价值链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研发设计服务投入可以提升制造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促使产品的设计向高端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实现产品升级换代(杨仁发等,2019);二是信息服务投入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最新的行业技术创新趋势和市场产品需求方向,促使企业有效控制生产要素的使用以及整个生产过程,从需求侧角度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研发和产品创新(杨仁发等,2019);三是金融服务要素投入的增加,为产品创新和技术研发提供资金支持,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为企业的研发活动和技术创新提供稳定、长久的资金来源(Tadesse,2002)。这些服务投入均有助于促进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含量,从而促进价值链提升。

(二)生产成本

首先,傳统从事生产制造的企业开始服务化转型时,内部核心技术、资源、利益、权利机构等重新配置会触发企业内部政治成本;其次,企业初进入服务领域时会面临来自服务提供者乃至整个服务市场的额外竞争而增加竞争成本。因此,在制造业企业转型初期,内部资源配置的矛盾以及竞争加剧的外部挑战都会导致成本攀升(徐振鑫等,2016),此时如果盲目采取制造业投入的大量服务化,可能会引起企业经营成本和管理复杂程度的大幅上升(Gebauer et al,2005),进而影响制造业价值链的攀升。当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程度超过某一阈值时,随着服务中间投入的逐渐提升,制造业企业通过外购效率更高、质量更优、费用更低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能够直接降低生产成本;出于专业化分工考虑,制造业企业会将原本内置的服务部门剥离,外包给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专业服务企业(Amiti和Wei,2009),自身专注于核心环节,通过提高制造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间接降低了制造成本(Grossman和Rossi-Hansberg,2008);随着产业分工的深化,制造业企业生产中的统筹、协调等环节将主要由生产性服务投入完成,节约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吕政等,2006)。此时,推进制造业投入服务化能够把其资源集中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有利于实现制造业企业的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刘斌等,2016)。具体而言,运输投入服务化可以节约出口交货的时间成本,降低出口的风险和成本(Moreno et al,2002),进而提升出口技术复杂度;刘斌(2016)认为信息投入服务化通过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营销成本,促进了企业利润的增加和国际分工地位的升级;罗军(2018)认为金融投入服务化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利用金融机构的资源配置功能提高了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价值链分工地位。

五、总结性评述与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自Koopman、Wang和Wei(2012)提出全球价值链的核算框架以来,对价值链的研究就受到广泛关注。现有文献对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与价值链的讨论,为我们理解价值链的提升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与经验参照。从理论研究角度看,通过探讨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价值链提升的影响机理,有助于我们明晰价值链提升的内生机制。但无论是在理论还是经验研究上,对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与价值链提升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推进。

首先,对于制造业服务化的继续探索。对制造业服务化的界定可以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进行定义,界定方法的选择与各研究的侧重点和目的相适应,国内文献关于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大多都是基于投入视角,即便是基于产出视角,也都是用衡量投入的方法进行测度,因此基于产出视角的理论和指标研究有待扩展,这对于丰富国内制造业服务化研究很有必要。

其次,经验研究或量化分析亟待丰富。随着WIOD数据可获得性的增强,服务化与价值链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文献基本都是研究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忽略了对参与度的研究,可能造成对价值链提升的有偏分析,从而高估或低估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带来的影响,因此,对价值链提升的认识与理解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Allen LWhite,Mark Stoughton,Linda FengServicizing:the quiet transition to extended product responsibility[J].Tellus Institute,1999

[2]Mary Amiti,Shang-Jin WeiService offshoring,productivity and employment: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J].World economy,2009,32(2):203-220

[3]Robert Koopman,William MPowers,Zhi Wang,Shang-Jin Wei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tracing value 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J].Working paper series,2010

[4]Vandermerwe S,Rada J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88,6(4):314-324

[5]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J].财贸经济,2004(2):68-73+97

[6]顾乃华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06(6):35-41

[7]刘斌,魏倩,吕越等制造业服务化与价值链升级[J].经济研究,2016,(3):151-162

[8]刘继国制造业企业投入服务化战略的影响因素及其绩效:理论框架与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08(2):237-242

[9]吕云龙,吕越制造业出口服务化与国际竞争力——基于增加值贸易的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2017(5):25-34

(李茜茜,兰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