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刘栩畅
德国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也是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在新冠疫情大流行中,德国成为欧洲的重灾国家之一,封锁措施对其经济产生重大负面影响。中国与德国的合作不论在双边还是中欧、G20等多边框架下,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新冠疫情对德国经济的影响分析为基础,提出疫情危机之下推进中德经济合作的建议。
一、疫情对德国经济的影响
经济陷入衰退,政府消费支出和建筑投资支撑内部需求。德国2019年经济增速为0.6%,较2018年下降0.9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德国经济环比衰退2.2%,是德国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降幅,也是自德国统一以来的第二大降幅。一季度GDP同比(下同)下滑1.9%。国内需求下降1.1%,拉低经济增速1个百分点,其中政府消费和建筑投资实现增长;出口下降3.2%,进口下降1.7%,净出口拉低经济增速0.9个百分点。德国联邦政府预计今年内二季度的经济下滑幅度将最大。
货物贸易受疫情影响严重,欧盟内贸易降幅更大。今年4月,德国出口同比下降31.1%,进口同比下降21.6%。出口降幅是德国自1950年引入外贸统计以来的最大单月降幅,进口降幅仅次于2009年7月(-23.6%)。1—4月,德国出口4007亿欧元,同比下降10.1%;进口3454亿欧元,同比下降7.5%;贸易盈余553亿欧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71亿欧元。1—4月,德国与欧盟成员国的贸易降幅高于欧盟外国家,德国对欧盟成员国出口同比下降11.4%,对欧盟外国家出口下降8.7%;德国自欧盟国家进口同比下降10.8%,自欧盟外国家进口下降3.7%。
失业率逐步上行,通胀率略有回升。德国今年1月失业率为3.4%,5月失业率达到3.9%,较4月增加0.1个百分点,较去年5月增加0.8个百分点。今年5月失业率是德国自2017年3月以来的最高值。今年以来,德国通胀率总体呈下行态势,1至5月CPI指数同比分别增长1.7%、1.7%、1.4%、0.9%和0.6%,6月估计值略升至0.9%。影响德国通胀率的主要因素是能源价格,3—6月能源CPI指数同比分别下降0.9%、5.8%、8.5%、6.2%。
财政政策转向积极,政府赤字和债务水平将大幅上升。德国近年来实施谨慎保守的财政政策,财政保持盈余,2019年财政盈余率为1.4%。2019年底政府债务负担率为59.8%。德国应对新冠疫情中,出台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包括加大健康领域和其他领域的财政支出、建立经济稳定基金等。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測,德国今年财政赤字率预计为5.5%;政府债务水平也会大幅上升,今年底政府债务负担率预计为68.7%。
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支持企业流动性需求。德国为欧元区成员国,由欧央行出台统一的货币政策。应对新冠疫情危机中,欧央行采用了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出台针对疫情的资产购买计划(PEPP)并扩大购买规模,进行大流行紧急情况长期再融资操作(PELTROs)等。德国的银行业等金融机构,也积极为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
二、德国经济展望
经济运行面临的积极因素:一是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德国从5月开始进入逐步解封阶段,在经济活动恢复和疫情防控之间寻求平衡。德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标在4月遭遇重创后,5月和6月连续回升。制造业PMI由4月的34.5回升至6月的45.2,服务业PMI由4月的16.2回升至6月的47.3。二是有力的财政政策支持。相较于欧洲其他疫情严重的国家,德国有更大的财政政策空间应对危机。据IMF统计,在应对疫情冲击期间,德国推出的各类财政政策占其GDP的34%。近期,德国又推出了第二轮经济刺激方案,计划规模达1300亿欧元,除刺激消费需求、企业和地方投资之外,该方案还聚焦德国未来实力的培育,包括可持续的交通出行、能源转型、数字创新、教育和研究等。
经济运行存在的下行风险:一是疫情发展的不确定仍较大。德国虽已进入逐步解封阶段,但社交限制等措施仍将持续,部分解封地区因疫情反复再度加强限制措施,疫情未来的发展情况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此前严格的封锁措施造成的经济活动中断影响,也尚需时日完全恢复,大部分行业的恢复时间预计需8至9个月。二是疫情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仍在持续。德国作为外向型的制造业大国,受外部市场需求影响较大。虽然大部分国家都已进入解封阶段,但目前疫情仍在全球大流行,将持续对国际贸易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特别是德国为欧洲生产网络的中心,欧洲主要国家经济均受到疫情巨大冲击,也会通过供给端和需求端增加德国经济下行压力。
综合来看,德国今年经济衰退程度将超过6%。德国联邦政府春季预测中,预计德国今年GDP将下降6.3%。其中,居民消费预计下降7.4%,固定资本形成总额预计下降5%,出口预计下降11.6%,但政府消费和投资支出将会增加。欧盟委员会对德国今年GDP预测为下降6.5%,德国央行和IMF均预测下降7%。德国IFO研究所分三种情景预测德国今年的经济情况,最乐观的情景为衰退3.9%,最悲观的情景为衰退9.3%,最可能的情景为衰退6.6%。
三、中德经贸合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疫情带来短期经贸活动减少、人员往来受阻等挑战,也给两国带来医疗研发和经贸合作的新机遇。中德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且双边投资关系密切。疫情蔓延和防控之下,中德合作面临经贸活动减少、人员流动严重受阻等挑战,给双边合作带来短期不利影响。但同时,为共同抗击疫情,两国在医疗技术研发合作等领域面临新机遇。中德优势互补,国际分工和产业内贸易联系紧密,需要共同致力于保持国际供应链、产业链的稳定和畅通。疫情下在线交易等数字经济领域快速增长,也为中德两国数字经济合作带来新契机。
中德在投资、科技创新、全球经济治理等领域均有长期合作机遇。随着我国金融、保险等服务业领域的开放推进,以及营商环境不断改善等,将增加德国企业在华投资机会和意愿。德国在自动驾驶、数字化、职业教育等领域均有合作意向,我国在这些领域可进一步拓宽对德双边合作。同时,中德在推动中欧经贸关系深化、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和自由贸易、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建设等领域,仍有重大合作机遇。
四、推进中德经贸合作的政策建议
加强医疗救治和研发合作。公共卫生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我国可与德方继续加强在疫苗研发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推动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
共同应对疫情对经贸合作的冲击。在汽车及配件、机械设备、数据处理及电子光学设备、电气设备等中德主要贸易领域,推动双方企业尽量达产,保持国际供应链、产业链的畅通和稳定。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及时调整商务人员往来便利程度。通过线上展会、线上办公、在线交易等替代方式,减少疫情对经贸联系的影响。此外,可推进双方在宏观经济政策领域的合作,协调推进应对疫情等重大公共危机的政策支持。
长期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合作。在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经济全球化面临新挑战的形势下,基于两国合作意愿和诉求,推动中德在双边经贸、科技、人文等各领域探索规划合作,继续提升和充实经济合作框架。深化双方在自动驾驶、技术创新、人工智能、数字化等新兴领域的合作,加强青年交流和职业教育合作。德国在欧盟及WTO等多边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我国可与德国共同推进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共同致力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同时,加强与德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上的合作。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外经所助理研究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