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王 能,徐新华,李若飞
(1.大庆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黑龙江 大庆 163413;2.渤海钻探定向井技术服务公司,天津 300450)
页岩气水平井钻井主要采用批钻井的施工模式进行开发,主要面临地面制约条件多、地层复杂、邻井防碰风险高、井眼轨迹控制困难等诸多难题。因此,页岩气水平井钻井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不只是简单的井眼轨迹设计,而是需要结合现场施工难点,将现场施工难点结合到设计里,确定合理的井身剖面参数。本文将现场施工中面临的一些技术难点和原始设计结合后,对轨迹进行二次优化,新的思路对页岩气安全高效钻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新的轨道优化思路在204HXX平台进行了应用,有效降低了直井段防碰难度,提高了机械钻速,实现了小井距丛式水平井井眼轨迹的高效控制。
本文以204HXX 平台4 口井的设计对比来简单介绍具体优化思路。
204HXX 平台共有4 口待钻井,均为三维水平井,所有待钻井的排列关系见图1,待钻井的原始设计见图2。
图1 待钻井口排列关系
图2 204HXX平台原始井身剖面设计
该井组井口槽间距比较小,上部井段防碰问题突出。不仅如此,该井组所有定向井均为大位移水平井。其中,入靶点处垂深约为3610.0m、水平位移约为500.0m;端靶点垂深约3670.0m、水平位移约为2500.0m;水 平 段 井 斜 角 约88.1° ~88.3° 、长 度2000.0m。下部井段施工难度也比较大,应重点考虑摩阻扭矩问题,其次是水平段井眼高效携岩问题,避免形成岩屑床。原始设计在现场施工存在一些难点:
(1)页岩气区块地处山地,环境复杂,井场面积受限,大部分为小井距三维丛式水平井。本区块4口井从待钻井口排列关系图中可以看出,1井和2井最近防碰距离5.07m,最小分离系数0.955。3井和4井最近防碰距离5.05m,最小分离系数1.145。页岩气地区由于上部地层倾角大,加压快速钻进易起井斜,直井段的防碰压力特别大,需加密测斜,控制钻进参数,花费大量精力在防碰工作上,严重影响钻进速度。同时4口井的造斜点分别为1200m/1340m/1050m/1000m,造斜点过低,防碰井段偏长。
(2)三口井在稳斜段采取了6°/4.5°/8°度稳斜,稳斜段长度分别为1870.47m/1742.49m/2006.63m。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大段稳斜段钻进的井斜角小于15°时,方位难以控制,井斜角在大于15°时,才能有效地控制住井斜角和方位,原始设计轨迹控制难度较大。
(3)4口井原始设计在二次造斜段均采用了边增斜边扭方位的施工方案,入窗时才将方位摆正,增加了轨迹控制的难度,且后期旋导施工过程中,中曲率半径水平井井斜角增加较快,边造斜边扭方位增加了施工难度,每柱都需发指令调整工具面,严重影响钻进效率。
(4)入窗点的狗腿偏高,增加了入窗难度,且对后期水平段施工中摩阻,扭矩,井眼清洁有一定影响。
一口水平井的总设计原则,能保证实现钻井目的,满足采油工艺及修井作业的要求,有利于安全、优质、快速钻井。选择合适的井眼形状,复杂的井眼形状,势必带来施工难度的增加,因此,井眼形状的选择,越简单越好。选择合适的井眼曲率,考虑工具造斜能力的限制和钻具刚性的限制,结合地层的影响,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比较低的造斜率,保证钻具、仪器和套管能顺利通过。选择合适的造斜点,充分考虑到地层的稳定性和可钻性的限制,尽量把造斜点选择在稳定、均匀的硬地层,避开软硬夹层、岩石破碎带、漏失地层、流砂层、易膨胀或易坍塌的地段,以免出现井下复杂情况,影响定向施工。选择合适的稳斜段井斜角和入窗井斜角,井斜角的大小,直接影响轨迹的控制。井斜角太小时,方位不好控制,而井斜角太大时,施工难度却又增加,因此稳斜段的井斜角和入靶井斜角的选择,应该满足轨迹控制的需要。
为了降低钻井风险和提高钻井速度,同时结合页岩气区块的特殊性,上部井段重点考虑井眼防碰问题,其次是大尺寸井眼定向钻进、水平段摩阻扭矩、高效携岩及安全下套管等问题,需要对轨道设计方案进行整体优化。
该井组各定向井均为三维水平井,在原始设计中选择了双增式轨道设计方案,其基本组成为“直井段—增斜段—稳斜段—增斜扭方位段—稳斜段”。优化设计中,我们选择了能够有效降低水平段摩阻扭矩的双二维水平井设计方法,其基本组成为“直井段—增斜段—稳斜段—降斜段—直井段—增斜段—稳斜段”。
调整后的轨迹见图3。
图3 204HXX平台优化井身剖面设计
选择第一造斜段的造斜点应综合考虑地层特性、上部地层井斜情况及直井段防碰安全距离要求。该井组导管下深为50.0m,表套下深为950m 左右。根据邻井钻探资料及区域资料分析,204HXX 平台地层具有厚层泥岩、页岩,易发生垮塌,可能钻遇漏层和超压层。但是该井组各定向井均为大位移水平井,在上述复杂地层以下才开始定向造斜是不现实的。优选造斜点有利于上部井段防碰和减少复杂地层中定向段长度。此外,考虑上部地层井斜及直井段防碰安全距离要求。此外,考虑上部地层井斜及直井段防碰安全距离要求,推荐第一造斜点深度范围为1000~1050.0m,邻井造斜点应相互错开50m左右。
此外,考虑到十二寸二井眼中钻具造斜率不高,定向钻井速度也较低,第一造斜段的设计造斜率过高或过低都不合适。据邻井钻井资料,十二寸二井眼受钻井液排量限制,滑动钻进时携岩问题突出,需要频繁划眼而影响了钻进速度;为了提高携岩效率和钻井速度,需要减少滑动钻进井段的比例,增加复合钻进井段的比例,使得第一造斜段的平均造斜率仅2°~3°/30m左右。因此,该井组第一造斜段的设计造斜率不宜太高,合适的造斜率范围为2.0°~3.0°/30m(建议取1.8°~2°/30m)。
对于双二维水平井来说,目标点及水平段参数均为已知条件,当第一段轨迹的水平位移确定后,第二段轨迹就不能再同时限定第二造斜段的造斜点和造斜率了,只能给定第二造斜段的造斜率或造斜点,利用轨道设计公式求出第二造斜段的造斜点或造斜率。
对于该井组井身结构优化设计方案,考虑到地层信息以及套管下深,所有井的第二造斜点均选择在位于8-1/2″井眼龙马溪地层(垂深3180m),实钻过程中可以根据地层埋藏深度对第二造斜点适当进行微调。
(1)在双二维水平井设计中,只需确定第一造斜段的水平位移,造斜点以及造斜率均可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掌握。如一开上直段地质条件允许,可以将造斜点上提至井口附近,从而在直井段增大了邻井间距,大幅度减少上部直井段防碰风险。当防碰距离安全后,现场施工过程中即可增大钻进参数,一定程度上也可增加机械钻速。本区块调整后将1 井初始造斜点上提150m,2井初始造斜点上提300m。
(2)双二维水平井在每个铅垂面内,轨迹只有井斜变化而几乎没有方位变化,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大减小;进入第二铅垂面时,轨迹的井斜角很小,近乎于直井,现场施工时,不用考虑扭方位,只用强力增斜即可,避免了常规三维水平井的大幅度扭方位作业。降低了对旋导设备增斜率的要求,同时减少了测斜和调整仪器工具面的次数,可大幅度节省时效。
(3)优化设计中将4 口井的稳斜段井斜从6°/4.5°/8°/15°调整为15°/12°/15°/21°,大大降低了现场施工过程中稳斜段井眼轨迹的控制难度,减少稳斜段轨迹调整次数,增加机械钻速。
(4)4 口井入窗时的造斜率分别从5/5/5.5/4.8 降低到4.6/4.7/5.4/3.8,即降低了对旋导设备造斜率的要求,又减少了造斜段工作量以及入窗难度。造斜率的降低和双二维井眼轨迹类型的选择,都能够有效降低水平段钻柱摩阻扭矩,既降低了钻井施工难度,又提高了机械钻速。以XX-1 井为例,将两种轨迹数据输入Wellplan 软件,模拟分析不同轨道设计的摩阻扭矩。具体对比见图4。
图4 摩阻扭矩对比
204HXX-2 井按照优化设计的思路进行施工,将造斜点上提至1000m,将上直段的防碰系数从1.146增加至1.682,降低上直段防碰风险。在防碰距离达到安全距离后,现场采用激进参数钻进,增加钻压,机械钻速比邻井同井段相比,提高12%。稳斜段最大井斜14.26°,1899.97m开始降斜,最小井斜降至1.05°。减少了后期扭方位的工作量。钻进过程中,扭矩与临井同井段对比小1~1.5kN·m。
(1)根据页岩气区块钻井现场反馈的一些经验,指出现有的井眼轨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邻眼防碰风险、稳斜段轨迹控制、机械钻速和入窗难度等四个方面探讨了优化设计的必要性。
(2)指出了双二维水平井相比三维水平井在现场施工中的优点,其轨迹在每个铅垂面内只有井斜变化没有方位变化,施工难度大大降低,且有利于提高时效,降低钻井成本。
(3)鉴于页岩气区块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很多井的造斜点以上的垂深不够,靶前位移小,侧向位移大,无法对每口井均采取双二维水平井的优化思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