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许弘 魏伟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商业银行正大步迈入4.0时期,预期将成为无处不在的开放银行形态,金融服务将被自然地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融入到用户的行为决策之中,嵌入到更多的场景生态之中。
一、数字经济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我国数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数字经济体,2018年,我国数字經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4.8%,对GDP贡献67.9%,为驱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带动经济增长注入重要动力。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各国推动经济复苏的一致选择,增长潜力不容忽视。
数字经济主要包括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三个方面的发展均将对商业银行带来深刻影响。第一,数字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为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夯实了技术基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使得银行重构技术架构、搭建开放平台成为可能,可以有效整合内部资源、消除信息孤岛、挖掘数据金矿,大幅提升智能决策、产品迭代、风险防控和成本控制等能力;第二,随着产业数字化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将不断趋于互联网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信息、资金、物流等要素将进一步互联互通、协调发展,大量的产业数据将为银行经营提供有效的补充和支撑,促进营销和风险模型的优化,推出更多基于场景、链条和生态圈的产品服务;第三,银行业作为产生数据的重要主体之一,将受到国家数字化治理标准和行业自律的制约,构建连接G端、B端和C端的生态治理体系。
二、商业银行数字化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进入数字化发展阶段,41%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一把手工程”,75%正在或已经制定了全行级的数字化转型方案,70%以上已经开始招募数字化人才、建立全行统一的大数据平台、搭建平台整合金融与泛金融场景、改善线上渠道和交互体验,整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但仍然面临以下挑战。
(一)战略规划方面
虽然多数银行都认识到了战略规划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意义,但是普遍顶层设计不足,缺少全行一盘棋的统筹规划,配套制度、研究团队和数据支撑不足,数字化转型深度、广度和连续性不足。
(二)组织文化方面
跨部门、跨线条协同机制欠缺,跨界合作的开放动力不足,组织间的利益冲突难以平衡,核心业务和数据共享受阻,容错试错的文化机制尚未形成,敏捷组织和传统部门的关系难以协调。
(三)技术创新方面
创新技术带来运营安全、信息安全等风险合规挑战,重构系统架构的成本和难度较高,技术创新和生态合作的应用场景亟待挖掘,各类生态平台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统筹,缺少中台能力支撑。
(四)人才投入方面
兼具技术能力和业务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存在大量缺口,具备战略眼界和前沿视野的领军型人才严重不足,难以推动创新技术与业务模式的有机结合,难以颠覆原有产品研发模式。
(五)生态合作方面
生态建设缺乏统筹和聚焦,深度经营不足,资源分散浪费,生态平台的推广营销缺乏互联网思维和打法,产业环境和金融服务之间存在鸿沟,金融产品的场景化嵌入不足,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
(六)数据治理方面
基础设施投入程度不够,各子系统数据彼此割裂,数据孤岛现象严重,数据管理成本高昂,数据挖掘和应用能力不足,数据质量有待规范提高,数据开放共享和数据隐私管理的平衡关系难以把握。
三、银行业数字化发展展望及路径探析
展望数字经济时代,银行各业务条线都将与科技高度融合,科技能力将无处不在地分布在银行的前中后台各部门中。银行将依托数字化手段实现智慧经营和决策,不断地细化、细分、细作客户需求,拓宽、拓深、拓新业务场景,更为精细、精准、精密地管控风险和成本,在渠道、场景、服务、产品、流程等各个维度都愈加趋于定制化和个性化,并以空前的速度进行更新迭代,真正实现因需而在、应需而现。
商业银行要从战略高度进行科学谋划,制定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逐步实现银行服务泛在化、客户经营普惠化、场景模式平台化、产品创新定制化、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服务渠道的全时化、组织机构敏捷化和经营决策智能化发展。
(一)组织文化
一是构建柔性组织。打破传统内部机构划分,形成快速响应市场的敏捷化组织,在组织内设立小组、部落等柔性团队,提升组织架构的轻型性、敏捷性、高效性和创造性。小组中包含跨专业背景的业务、技术人员,实现业务、需求、研发、测试、体验、营销队伍有机融合,促进技术和产品的快速创新,目标和任务有较高相关性的小队可以进一步联合组成部落,促进小队间的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
二是营造试错文化。鼓励员工尝试新事物、新方法,通过快速试错汲取经验教训,让一线的鲜活需求能够迅速直达管理层、决策层,提升低层级的决策审批权限,赋予其更多的责任和空间,持续在日常工作中营造创新氛围,促进数字化文化成长,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
三是优化人才结构。让更多的产品研发、技术开发、风险管理人员下沉到一线,更多地接触终端客户,真正以客户为中心来研发产品、创新服务和防控风险;通过培训、轮岗等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选拔和储备一批领军人才;引进重点产业人才,从客户的视角了解客户所想、所需、所急,推动端对端的精准赋能,促进金融与实体的有机融合;运用数字化技术释放更多的柜面、运营等人力资源,鼓励向市场拓展、流程再造等领域转型,不断调优人才结构。
(二)技术架构
数字化转型需要各种先进技术的支撑和推动,要深入透彻地研究各项技术,推动技术的合理运用,根据实际业务需求灵活解耦和调度资源,柔性组合各类技术服务。
一是强化技术研究。要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各类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劣势,做到科学规划、稳妥应用、扬长避短,以客户需求为驱动,根据应用场景匹配技术应用,防止盲目滥用,建立配套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做好风险防范。
二是打造中台架构。强化底层技术的整合应用,推动数据的深度协同应用,增强技术保障的弹性支撑,快速应对業务需求和市场变化。一是构建技术中台,通过分布式架构实现推动对计算、存储资源的灵活配置,二是搭建数据中台,将跨部门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分析挖掘,三是搭建业务中台,实现业务功能模块的标准化和快速的调用与整合,缩短产品上线和迭代的周期。
三是构建开放平台。基于云端技术,将金融机构和场景端企业无缝连接,将银行的底层服务以不同形式开放给各行业中有需求、有场景、有客群的企业客户,降低市场拓展和风险管理成本,提升市场响应速度和服务效率。
(三)生态合作
数字经济背景下,各方关系空前密切,要加强与外部的协同合作,合力打造互促互进、互利互赢生态圈。
一是借力外部资源。积极与在获客、产品、风控、运营等方面有相对技术和资源优势的机构建立互利共赢的战略合作关系,借助外部资源对本行赋能,构建广泛的同业、异业合作生态,整合金融及非金融资源,聚合前沿科技、创新商业模式、拓宽业务边界。
二是扶持数字产业。数字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字产业化发展水平,银行业应该加大对数字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针对数字技术企业有形资产少、融资难的痛点,创新多样化的融资工具,构建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良性生态。
三是赋能中小银行。有条件的大中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等方式,整合自身技术资源,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技术手段输出金融、安全、数据等银行服务,为中小银行提供互用共享的技术、数据、运营平台,形成战略合作生态圈。
(四)经营管理
一是打造资源配置工具。整合内外部数据,打造智能决策工具,提高资本调度和资源分配的质效,建立完善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提升精准定价能力,提升对资本、资源及风险的统筹把控能力。
二是打造绩效管理工具。基于数字化战略总体目标实施数字化绩效管理,建立绩效考核评价闭环,正向通过考核指标的层层拆分,逐级传导业务和风险管理导向,实时跟踪反馈,反向推动战略制定与动态调整。
三是打造经营分析工具。构建全行统一的经营分析工具,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通各管理单元,连接市场数据,打造“驾驶舱”“仪表盘”等可视化分析工具,穿透纵向、打通横向,解决组织深井问题,为各层级提供智能决策依据。
(五)业务模式
商业银行应该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核心业务数字化,开发合作生态,打造无感式、植入式服务,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推动端到端的流程再造。
一是金融产品重塑。广泛与电商平台、社交平台、生活服务平台等合作,建立第三方场景客户导流体系,深挖金融交易方式,将植入式的金融产品无界、无缝、无感地融入客户生产和生活,与合作公司实现产品共建以及信息共享、账户共享、积分共享、信用共享等,让客户以最为简单便捷的方式享受金融服务。
二是构建平台生态。通过数字化手段构建数据平台,整合B端、C端和G端资源,实现资金链、产业链、政策链、信息链的有机融合,对于B端客户,为其研发、生产、采购、营销、售后和管理的全链条提供全方位金融与非金融服务,对于C端客户,通过全面覆盖其衣、食、住、行、娱、医、教等生活场景引聚客流、提升客户粘性,对于G端,协同建设政府监管、服务、决策等的智能平台,通过信息整合促进增信、撮合和技术支持等,构建各方互利共生的生态系统。
三是改造客户旅程。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和分析各种渠道客户数据,进行客户的高清画像,强化对于活跃客户、睡眠客户、潜在客户的识别能力,提升长尾客户经营能力;围绕核心客户旅程,推动敏捷、快速、端到端的流程再造,提升客户体验,增强数字化获客、活客、粘客能力。
(六)风险防范
银行业要利用好技术这把双刃剑,既要运用先进技术提升智能风险防范能力,也要防范新业态、新技术带来的新风险,提升数据治理能力。
一是强化智能风险防范。利用数字化手段为风险防控赋予新思维、新模式和新手段,运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优化金融风险防控指标和模型,运用大数据手段精准刻画客户风险特征,运用人工智能、微表情识别等降低欺诈风险,运用区块链有效甄别多平台借贷、逾期关联账户等,将风险技防机制嵌入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全链条,提升智能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
二是防范新晋风险。新业态、新模式可能会滋生新的风险,要深入研判新技术的适用性和安全性,充分评估新技术应用的潜在风险,加强相关合作方的准入和审核,把好安全关口,建立健全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三是强化数据治理。要加强数据信息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特别是关键领域要提前谋划,制定多种技术方案互为备份。从源头对数据进行脱敏处理,严格控制数据访问权限,严防关键信息泄露、篡改和滥用,研究设计适应不同消费者数字素养的产品,切实保护好消费者。构建全行数据资产表,进行全量数据的监测管理,大力提升数据治理能力,为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奠定稳固的数据治理基础。
(许弘,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公司业务部。魏伟,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机构业务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