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森林认证对木材工业产业安全综述

时间:2024-07-28

刘德弟 何庆凤



基于森林认证对木材工业产业安全综述

刘德弟 何庆凤

(浙江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浙江临安 311300)

在森林认证背景下,对木材工业产业安全的各方面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森林认证的简要概述、木材工业的研究综述以及木材工业产业安全的综述。

森林认证;木材工业;产业安全

1 背景概述

1.1 森林认证研究概述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认证是一种运用市场机制来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工具,简称森林认证、木材认证或统称认证。森林认证包括森林经营认证和产销监管链认证2部分内容。目前世界范围有3个层次的森林认证体系正在运作:全球体系、区域体系和国家体系。[1]

国际上森林认证面积增长迅速,但分布不均;森林认证体系多元化与趋同化并存;认证产品市场方兴未艾。总体来说,认证林产品的消费需求和供给在全球林产品贸易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对认证林产品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所谓的“环境敏感市场”。对认证林产品的需求超过供给,供给不足以及一些国家政府出台的“绿色产品公共采购政策”,大大促进了认证产品的消费。而个人消费者对认证林产品的需求微乎其微,但调查表明,消费者对森林问题保持了高度的关注,表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更愿意选择认证林产品[2]。

森林认证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较快。一些企业为了保证和开拓出口市场而开始认识和接受森林经营认证和产销监管链审核认识。我国森林认证的机构主要有FSC授权的SGS、Smart-Wood和SCS等。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对林木产品提出环境要求,没有通过森林认证的产品可能会被拒之门外。由于我国的国情、林情的特殊性,在中国开展森林认证存在一定的困难。[3]

1.2 木材工业的研究概述

木材工业是以木材和木质材料为原材料,经机械或(和)化学加工成产品的产业,按产品性质可分为锯材、人造板、木制品三个工业部门。木材工业是整个林业产业的龙头产业,在很多国家的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

1.2.1 国内木材工业的研究

由于木材的供给短缺、市场竞争的现实压力以及产业与生态之间的矛盾,国内关于木材工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发展态势、产业比较优势以及木材工业与环境之间关系等方面。

木材工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木材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进出口大国。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木材资源严重不足,结构性短缺呈加剧趋势;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产品品种少等。[5]

木材工业比较优势与竞争力方面:中国在劳动密集型的木材产品上存在着生产和贸易的比较优势,具有广阔的出口前景,对培育国际竞争力有着积极的意义。[6]

木材工业与环境方面:发展木材工业与生态建设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仅可增加林产品供给,还可大量节约木材,增加森林资源,有力地支持生态建设,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7]

1.2.2 国外木材工业的研究

国外关于木材工业的研究主要涉及:木材资源的保护、获得和利用效率;木材产品的结构;木材产品的市场、价格,即研究木材产品的市场走向及价格发展趋势;木材企业经营战略;木材产业发展的技术、组织;木材产业发展的国际合作;木材贸易的绿色认证制度和许可制度等方面。[4]

2 产业安全研究综述

2.1 国内有关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

国内对产业安全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十几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从现有文献看,国内对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产业安全的概念界定以及维护产业安全的政策建议方面。也有学者侧重于对产业安全影响因素的分析,还有的构建了评价产业安全的指标体系,对我国的产业安全度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但总的来说,国内对产业安全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有关产业安全的理论也正在讨论、构建和形成之中。[8]

2.1.1产业安全的涵义

虽然学术界对产业安全的含义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但已经有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谈到了自己的看法。何维达(2006)认为,虽然学术界对产业安全的含义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但基本上相对集中于4 类:[8]

第一类,产业控制力说。核心是强调本国资本对本国产业的控制力。一种观点认为,国家产业安全问题最主要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9]另一种观点认为,一国对某一产业的创始、调整和发展,如果拥有相应的自主权或称控制权,即可认定该产业在该国是安全的。[10]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产业安全是指本国资本对影响国计民生的国内重要经济部门掌握控制权。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本国的资金、技术和品牌,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控制力。[11]

第二类,产业竞争力说。一种观点认为,当今世界国际竞争表现为以经济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之争,经济安全成为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其中,产业安全是这一问题的核心。产业安全是指一国对国内重要产业的控制能力及该产业抵御外部威胁的能力,主要体现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12]另一种观点认为,产业安全是指一国产业对来自国内外不利因素具有足够的抵御和抗衡能力,能够保持各产业部门的均衡协调发展。[13]

第三类,产业发展说。一种观点认为,产业安全应从动、静态两个角度研究,产业安全的内涵指一国拥有对涉及国家安全的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的控制力及这些产业在国际比较意义上的发展力。控制力是对产业安全的静态描述,发展力是对产业安全的动态刻画,是产业安全的本质特征。[14]另一观点认为,宏观层次的产业安全就是一国制度安排能够引致较合理的市场结构及市场行为,经济保持活力,多数产业能够生存并持续发展;中观层次的产业安全是本国国民所控制的企业达到生存规模,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及较大的产业影响力。[15]

第四类,产业权益说。它认为,国民产业安全就是要在国际竞争中达成国民产业权益总量和其在国内份额的最佳组合。国民作为产业安全中的权益主体,在国界之内有明确的排它性经济主权。外国国民在东道国内取得的任何产业权益,都是对东道国国民权益在机会成本意义上的侵占,应得到东道国国民根据其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做出权益让渡的许可。研究产业安全,归根结底是要使以国民为主体的产业权益在国际竞争中得到保证并不受侵害。[16]

2.1.2产业安全问题的成因

很多学者从外商直接投资的角度分析我国产业安全的成因。

何维达(2003)把影响产业安全的因素归纳为: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和政策因素。外部因素包括资本输出及国际债务、跨国公司战略两部分。内部因素包括国内产业的生存环境和竞争环境两类。错误的产业政策给产业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17]

马健会(2002)总结了影响产业安全的八大因素:一是跨国公司发展战略与东道国产业发展的吻合度;二是产业金融环境;三是产业生产要素环境;四是市场需求环境;五是市场集中度;六是产业进入壁垒;七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八是产业控制力。[18]

景玉琴(2005,2006)从直接投资领域、国际贸易领域和本国制度环境3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产业安全的因素。在直接投资领域,外国资本实施产业控制;在国际贸易领域,外国商品实施低价倾销;本国制度环境是指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尚未理顺,包括资源配置扭曲、价格扭曲和政府功能扭曲。[19]

2.1.3衡量产业安全与否的标准与方法

2.1.3.1 衡量产业安全与否的标准

总体上,目前我国学者提出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安全评价标准。一是“经济安全论坛”提出的制造业安全模型体系。二是由北京科技大学的何维达提出的产业安全指标体系。

(1)制造业安全模型体系

经济安全论坛组编的《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态势》提出了制造业安全模型,认为一个完整的制造业安全整体评价模型应该包括两个部分。首先要对制造业行业和产品的现行状态进行描述,这主要反映制造业安全的基础状况,即制造业行业与产品的对外依赖程度和抵御“不安全”的能力。这方面的指标包括:生产设备水平、研发水平、管理水平、制造业市场表现、制造业总体规模、关键制造业产品安全等。其次,制造业安全与否在许多情况下是由制造业之外的诱发因素导致的,诱发因素包括国际经济关系、国内科技水平、国内宏观经济条件3个部分。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指标包括:外贸依存度、就业的外贸依存度、公司利润外贸依存度等;国内经济条件指标有:一国GDP所占的全球份额、一国经济增长率、一国法制的完善程度与效率等;反映国内科技水平的指标主要有:专利登记数目、技术贸易收支、基础科学竞争力指标、教育发展指标等。[20]

(2)产业安全指标体系

何维达将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产业对外依存评价指标、产业控制力评价指标,并分别以贸易专业化系数指标来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以产业出口对外依存度和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指标来评价产业对外依存度、以产业外资股权控制率指标来评价产业控制力,进而对中国三大产业安全进行了评价。后来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将评价产业安全的指标划分为四大类指标,共23个小指标。[21]

易明等对产业安全指标体系进行发展,建立了基于资源环境考虑的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它包括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产业控制力评价指标、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评价指标、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评价指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22]

此外,于新东提出了衡量产业安全与否的三大标准:创始权、调整权和发展权。认为,一国对某一产业的创始、调整和发展,如果拥有相应的自主权或称控制权,即可认定该产业在该国是安全的。从动态角度看,发展权是最关键、最重要的。[23]

2.1.3.2 评价方法与评价模型

产业安全指标处理方法主要有3类:第一类用于完成指标的筛选和分类,如回归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第二类用于完成指标的自学习和预测功能,如自回归法平均模型、DEA(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模型等。另外在指标处理过程中多指标综合和指标权重分配也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其中常用的定量方法有常规多指标综合方法、层次分析法(AHP)等,但由于这些定量分析方法难以操作,在目前产业安全评价成果中还未使用这些方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常用的是专家评分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主观性,从而影响了产业安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不同的指标处理适用于不同的产业安全估算对象,所有这些方法都需要以产业长期的历史数据为基础。[8]

2.2 国外有关产业安全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是围绕两条主线展开的:其一是考察产业国际竞争力;其二是考察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产业安全的影响。

前者以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1990)为代表,他最早从产业层次上研究国际竞争力问题,提出了“国家钻石”(National Diamond)模型。该派观点认为,如果产业面临国外更高生产率的竞争对手,其产业发展与安全将受到威胁。[24]后者包括布雷(Burnell,1986)、阿明(1990)以及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1992),该派观点认为,在发达国家试图将落后的和发展中的国家变为自己附庸的同时,跨国公司也正忙于将这些国家中的经济或产业变成自己的产业附庸。[25][26]

国外学者对产业安全评价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关指标,但并未提出一套评价产业安全的指标体系,因而也不可能对产业安全做出整体估算。俄罗斯的B·K·先恰戈夫(2003)提出经济安全阈值标准,即保证俄罗斯在对外部世界以来最低的条件下经济仍能运转。但其中的产业安全指标不够系统,不足以用作产业安全评价。[27]

3 木材工业产业安全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有关木材产业安全方面的研究较少。其中程宝栋对于木材产业安全研究比较深入。程宝栋、宋维明(2005)从木材资源供给、市场需求质量及规模、产业组织竞争、相关产业发展、产业政策5个方面,定性分析了中国木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了实现木材产业安全的策略。程宝栋(2006)结合中国木材产业自身的特点,进行了中国木材产业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将评估指标划归为四大一级指标和若干二级指标;并以新的产业安全观为依据,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了一级指标相异的权重。认为中国木材产业安全尚处于产业不太安全状态。通过产业安全的模拟分析,可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实现木材产业安全的最佳途径。在此情况下,从根本上考虑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就成为中国木材产业成长的现实选择。[6]

4 综合评述

森林认证作为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一种制度创新,已经为许多国家认同和接受,并在全球得到推广,森林认证正成为一种新型的“绿色壁垒”。由于认证价格高、我国尚未建立认证机构和对森林认证缺乏认识等原因,森林认证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为了我国的木材产品能立足于国际市场,促进森林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实施森林认证的步伐。

由于木材资源的供给短缺、市场竞争的现实压力以及产业与生态之间的矛盾,国内关于木材工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发展态势、产业比较优势以及木材工业与环境之间关系等方面。国外关于木材工业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木材资源的保护、获得和利用效率;木材产品的结构;木材产品的市场走向及价格发展趋势;木材企业经营战略;木材产业发展的技术、组织;木材产业发展的国际合作;木材贸易的绿色认证制度和许可制度等方面。但是将产业安全理论应用到木材工业的研究尚少。

国内对产业安全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有关产业安全的理论正在讨论、构建和形成中。国外对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围绕两条主线展开:其一是考察产业国际竞争力;其二是考察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产业安全的影响。总之,国内外学者有关产业安全方面的研究,一般注重于产业安全的某个方面,总体欠缺对某一产业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对于产业安全的关注,一般从资源约束和外资企业的影响角度出发,研究方法或采用定量分析,或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模型与方法也比较单一。有关木材工业产业安全的研究,研究者更少,基本上以定性分析为主,研究较表面。基于森林认证已成为中国木材工业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因而在考虑森林认证因素的基础上研究浙江省木材工业产业安全问题,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 陆文明. 森林认证与生态良好[J]. 世界林业研究,2001,14(6):54-62.

[2] 赵劼,陆文明. 森林认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世界林业研究,2004,17(1):1-4.

[3] 黎云昆. 森林认证工作与林业可持续发展进程[J]. 林业经济,2003(7):14-16.

[4] 程宝栋. 中国木材产业安全研究[M]. 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

[5] 王信建,刘璨. 中国林产工业产业结构分析与产业政策建议[J]. 林业经济,2000(3):8-10.

[6] 宋维明. 中国木材产业国际化与竞争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1:86-88.

[7] 周新民. 刍议我国木材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J]. 生态经济,2001(8):70-71、87.

[8] 何维达,李冬梅. 我国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J]. 经济纵横,2006(8):74-76.

[9] 张碧琼. 国际资本扩张与经济安全[J]. 中国经贸导刊,2003(6):30-31.

[10]于新东. 中国加入WTO后产业保护和产业安全研究及对策[J]. 学习与探索,2000(2):4-12.

[11]王允贵. 产业安全问题与政策建议[J]. 开放导报,1997(1):27-32.

[12]杨公朴,王玉,朱舟. 中国汽车产业安全性研究[J]. 财经研究,2000(1):4-7.

[13]夏兴园,王瑛. 国际投资自由化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J].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2):10-13.

[14]李连成,张玉波. FDI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和对策探讨[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 2002. l6(2):7-11.

[15]景玉琴. 产业安全概念探析[J]. 当代经济研究,2004(3):29-31.

[16]赵世洪. 国民产业安全概念初探[J]. 经济改革与发展,1998(3):15-18.

[17]何维达,宋胜洲. 开放市场下的产业安全与政府规制[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18]马健会. 加入WTO后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八大因素[J]. 亚太经济,2002(4):61-63、52.

[19]景玉琴. 开放、保护与产业安全[J]. 财经问题研究,2005(5):32-37.

[20]经济安全论坛组. 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态势——观察与研究报告[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1]何维达,何昌. 当前中国三大产业安全的初步估算[J]. 中国工业经济,2002(2):25-31.

[22]易明,杨树旺,宋德勇. 资源环境约束与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重构工业[J]. 技术经济,2007(9):119-122.

[23]于新东. 产业保护和产业安全的理论分析[J]. 上海经济研究,1999(11):5-6.

[24]Michael E.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 MY:The Free Press,1990.

[25]Peter J. Burnell. Economic Nationalism in the Third World. Hassocks,England:Harvester Press,1986.

[26]萨米尔·阿明. 不平等的发展[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7]B·K·先恰戈夫. 经济安全——生产、财政、银行[M].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译. 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

S784

C

1004-7743(2010)02-0017-05

2010-02-1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