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HK1412急冷水破乳剂在乙烯装置的应用

时间:2024-07-28

吴 卫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烯烃部,上海200540)

乙烯装置的裂解气自油洗塔出来进入水洗塔,直接冷却至40 ℃左右,塔釜分离出蒸汽和重汽油组分,塔顶馏出碳五以下轻组分,这些轻组分进入裂解气压缩单元。塔釜蒸汽凝液和重汽油组分经油水沉降槽分离后,凝液一部分送入稀释蒸汽发生器,大部分循环运行,在循环中被各急冷水用户冷却,然后又作为裂解气急冷水返回水洗塔。急冷水常常由于原料或工艺条件的变化而出现乳化现象,给生产带来危害。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石化)通过对急冷水系统乳化形成机理分析以及破乳剂作用机理的研究,决定使用急冷水破乳剂减轻急冷水系统乳化现象。

1 急冷水乳化原因及K1412破乳剂的作用机理

1.1 急冷水乳化原因

在急冷水塔中,裂解汽油含有重汽油组分,该组分和急冷水在高速流动的裂解气作用下形成粒度为1~5 μm的不稳定乳状液。乳状液是多相分散物系,也是热力学不稳定物系,当系统内含有乳化剂(表面活性剂)时,乳化剂能降低界面张力,使乳状液稳定。在碱性溶液中,乳状液的稳定性可进一步提高[1]。由乳化机理可以看出急冷水之所以乳化是由于系统内存在乳化剂,乳化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裂解反应为复杂反应,产物除了氢气、甲烷、乙烯、乙烷、丙烯、丙烷、C4、C5、汽油、柴油、燃料油外,还有其他一些物质,如硫化氢、一氧化碳、氨、有机酸、醇、芳香族化合物等。有机酸容易与NaOH发生反应生成脂肪酸钠,这是一种比较强的乳化剂,所以pH高时生成的脂肪酸钠多,乳化就严重。裂解产物中还存在含有—COOH、—OH、—NH2的有机物,这些物质与脂肪酸形成复合乳化剂,使急冷水更易乳化,所形成的乳状液更加稳定。

工艺条件对急冷水乳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裂解汽油组分过重。油洗塔塔顶温度过高,造成裂解汽油组分过重,是急冷水发生乳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实际生产中,裂解汽油干点高于230 ℃(裂解汽油设计干点为200~210 ℃)时,就容易造成大量重组分进入到裂解汽油中,导致急冷水乳化,油水分离困难。急冷水塔上部相当于一个分离罐,在油水分离器的作用下,油水靠彼此密度不同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分层,当油滴过重,密度接近水时,就容易形成悬浮液从而影响油水分离效果。

(2)急冷水温度过高。装置高负荷运行,水洗塔热负荷增加,如果水洗塔散热不及时,急冷水极易发生乳化,这在夏季尤为明显。另外在裂解投料操作过程中,由于生产负荷突然增加,也极易使水洗塔塔釜温度升高,出现乳化现象。从乳化机理知道,温度高、急冷水黏度小,有利于乳化。乳化液液滴的表面是一层液态膜,由于温度升高,界面膜的状态由无序变为有序,界面压增加,膜的强度增大,从而使得乳化液状态的稳定性增加。

(3)急冷水pH控制不稳定。正常生产时,为防止裂解气中的酸性气体腐蚀设备,需要向急冷水中注入NaOH溶液,以保证急冷水的pH为8~9。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装置负荷发生变化时,操作人员不能根据变化及时调整注碱量,故易导致急冷水pH过高,这是造成急冷水乳化的另一主要原因。随着pH的提高,碱性增强,就容易发生皂化反应,生成环烷酸和脂肪酸的盐,这类物质是较强的表面活性剂,由于这类表面活性剂的存在,生成的乳化液比较稳定。

1.2 急冷水乳化的主要危害

(1)急冷水乳化使乳化液夹带油分,易造成换热设备结垢,影响设备的传热效果。

(2)乳化液夹带油分,易造成裂解汽油损失。

(3)急冷水乳化会造成工艺水中含油量过高,油分进入稀释蒸汽发生器后会随稀释蒸汽再返回裂解炉,这些油分经高温裂解,易产生焦质,导致裂解炉切换周期缩短。

(4)急冷水发生乳化,急冷水系统就要进行水置换,以减轻其乳化状况,不仅消耗大量锅炉给水,还要排出大量的含油污水,增加了污水处理系统的负荷,加重了装置物料和能源的消耗。

1.3 HK1412破乳剂的作用机理

经过调研分析,决定使用杭州化工研究所生产的HK1412破乳剂。破乳就是破坏原有乳化液的稳定性,HK1412破乳剂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主要成分,同时加入其他协同成分进行复配。其作用原理是该类物质表面活性大、碳氢链短,把这类物质加入乳状液中,能吸附到油水界面上面,将原来的乳化剂顶走,但其本身由于碳氢链短,不能形成坚固的膜,从而达到破乳目的。另外HK1412破乳剂剂只含C、H、O、N、S、P等元素,不含卤素和重金属元素,不会对后续工序造成负面影响,能有效破除水包油型乳化液,缩短油水分离时间,降低急冷水中油含量,防止溶于或冷凝在急冷水中的不饱和化合物的聚合结垢,且能清除已经生成的垢物。

裂解汽油中含有重汽油组分,它能与急冷水形成油滴直径为0.1~2 μm的水包油型乳化液,含油量高达1 000 μg/g。这类乳化液能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油珠表面带电荷,电荷紧密吸附在油珠上,电荷相反的电荷就在附近形成一个双电层,即Stern层。双电层越厚,Zeta电位越高,油珠排斥力越大,油珠越不易聚结,就形成稳定的乳化液,加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后,可以中和油滴表面电荷,使得扩散层变薄,排斥力变小,Zeta电位降低,甚至可以降到0。Zeta电位为0时,急冷水中的含油量为最低,脱油率最高。

2 HK1412破乳剂添加量、添加条件的实验室评价

在工业应用前通过实验室试验研究HK1412破乳剂添加量与脱油率的关系,以及添加时pH的控制条件。

原料:裂解汽油(2#乙烯)、蒸馏水、NaOH。

试验方法:参照SY5218—1991标准。

实验步骤:在各120 mL试验瓶中分别装入设定pH的100 mL含水裂解汽油样品(油水体积比为1∶1),预热至设定温度,在试验介质中分别加入稀释的HK1412至设定的添加量,左右各摇100次,静置于恒温水浴中,沉降分离10 min后,分析水相中的含油量。表1和表2分别为HK1412在80 ℃、pH为7.5以及85 ℃、pH为9的条件下添加量(相对于水相)与脱油率的关系。

表1 HK1412添加量与脱油率的关系(80 ℃、pH为7.5)

表2 HK1412添加量与脱油率的关系(85 ℃、pH为9)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在一定的温度和pH范围内,HK1412具有良好的破乳效果。随着HK1412的用量增加,脱油率也随之提高,当脱油率达到较大值后,再增加HK1412的用量,脱油率反而下降。添加量为4~6 μg/g比较适宜,增加用量反而导致脱油率下降,这是由于Zeta电位降到0,再增加HK1412后,油珠表面又带正电荷,油珠排斥力反而又增大,油珠又不易聚结,导致脱油更加困难。另外对pH为7.5和9.0两组数据进行对比,pH为7.5时的数据明显优于pH为9.0时的数据。

3 HK1412破乳剂的工业应用

在确认HK1412能有效破除水包油型乳化液,降低急冷水中的油含量及化学耗氧量(COD)指标的基础上,根据装置急冷水系统工艺流程及HK破乳剂功能,确定以下使用方法。

3.1 添加点

选择在急冷水循环泵入口处和急冷水沉降槽入口处,因为助剂添加在此处可以流经各个急冷水子系统,达到整个急冷水系统破乳的效果。本装置选择在急冷水循环泵入口处添加。

3.2 添加量

急冷水循环泵入口处,HK破乳剂的添加量以急冷水循环量为基准,添加量一般为1~5 μg/g,初始投加5 μg/g,一周后降到3 μg/g;然后根据实际效果决定增减。目前装置的实际添加量为1.5~3 μg/g。对于急冷水沉降槽入口处,添加量以急冷水沉降槽入口流量为基准,一般为3~5 μg/g。

3.3 使用效果

判断HK1412应用好坏的方法有两种:定性观察和定量分析。定性观察为观察添加HK1412后急冷水的清晰度;定量分析为测定急冷水中的含油量和COD指标。一般以添加HK1412后数周平均数据为基准,对急冷水含油量进行对比,判断应用效果好坏。表3为HK1412使用前后急冷水、工艺水的油、COD分析对比。目前添加量维持在1.5~3 μg/g,急冷水含油量维持在40~60 mg/L。表4为HK1412使用前后急冷水、工艺水系统操作运行情况对比,从表4对比情况可以看出:使用助剂后工艺参数变化明显。急冷水温度在使用前为87~92 ℃,投用后控制在80~85℃,水洗塔顶温原来为38~50 ℃,投用后控制在32~35 ℃,急冷水和工艺水明显变清,工艺水排放量减少,稀释蒸汽发生器结垢情况大大改善。

表3 HK1412使用前后油、COD分析对比 mg/L

表4 HK1412使用前后系统运行情况对比

4 结语

上海石化2#乙烯装置在急冷水破乳剂使用前急冷水多次出现乳化现象,急冷水、工艺水油和COD超标,稀释蒸汽发生器结垢严重。使用HK1412破乳剂后急冷水几乎未发生乳化现象,稀释蒸汽发生器也未出现因结垢而停车检修的情况,传热效果明显改善,为装置长周期运行提供了保障。破乳剂使用后工艺水排放减少,减轻了含油污水处理装置负荷,实践了绿色化工的生产理念。

参考文献

[1] 王松汉.乙烯装置技术与运行[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2:846-84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