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文 浮尘
成天一针见血,
自认快意恩仇。
苦心寻章摘句,
风雨中犹清醒。
所谓生民立命,
过眼便成浮尘。
文章若能济世,
应问悬壶之人。
友人新晋,我等道喜之言尚未出口,对方一肚子苦水便倾泄而出。原来是最近牵头协调的事让他苦闷——设计方为保证效果,坚持进场材料质量不打折扣;施工方为确保盈利,要求提高造价;合同方则坚决反对,因为成本控制是硬指标;生产方管不了那么多,按期投产必须保障进度。要命的是,无论是设计、施工、合同还是生产,都是公司的内循环。友人对基建并不在行,反复折腾,让累积的愤懑超越了晋升的喜悦。
笔者通过介绍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的梗概,为其解释了“为什么个人理性往往无法产生集体(或社会)理性”,用“三个和尚没水喝”诠释了利益多元化格局下的管理难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在整合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时,用“合成谬误”一词解释了局部利益影响整体利益,以及“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底层逻辑。
合成谬误是利益冲突缺乏宏观有效调和的结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系统局部存在零和博弈,一方的“得”建立在另一方“失”的基础上;二是参与方有利益最大化冲动,帕累托改进1.指在不改变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通过制度建设使得整体利益增加,至少使一个人境况变好。失效;三是缺乏有效的宏观统筹,损失方的利益无法通过“卡尔多·希克斯改进”2.指在损害特定参与方利益的前提下,总体收益扩大并足以补偿受损者利益。得到补偿。
合成谬误囊括了“分开来看都对,集中起来却错”的一类现象,已成为微观是非影响宏观成败的理论依据。实践中朋友的遭遇、经济学上的“公地悲剧”、心理学上的“囚徒困境”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完美注解。
遗憾的是,解决合成谬误远比认知复杂。“纳什均衡”3.指参与者无法通过改变自身策略带动他人策略改变的博弈对策的状况。从理论上堵死了从个体角度出发解决合成谬误的途径:当每个身陷其中的博弈者的预期都是收益最大化时,其他博弈者也会遵循同样的策略。单一参与者试图通过改变实现路径打破业已形成的纳什均衡,只会让自己遭遇反噬,被“逆向淘汰”。
刘尚希博士指出:当政策体制基础不健全、多元目标齐头并进时,刚性考核过度指标化容易导致行为的极端化和短视化,形成合成谬误。无论是考核的过度指标化还是纳什均衡,无一例外都指向合成谬误的解决路径:从顶层设计入手,从工作组织入手。这与改革方向的自上而下、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等大政方针不谋而合。
回到友人的难题,解决的关键在于以系统观点和集合思维看待利益纷争,不纠结于内部单位、个体利益和在行与否。当多元目标诉求不一时,把大家组织到一起,明确将如期投产作为不可逾越的底线目标,在共同目标的语境下,引进“卡尔多·希克斯改进”保障合理的局部诉求,通过损失补偿,在质量、进度、投入上寻找系统最优,以新思路突破旧格局。
当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特征更加明显、多元目标各行其是时,容易造成“人人争投三分球”的“社会恐慌”。此时,确定系统论的扛旗定向地位,提升科学决策水平,减少点“既要……又要……”的对立语境,明确主要目标和配合目标,提高多元政策的协同水平,避免需要合作的行业(部门)自说自话,可最大限度地规避合成谬误,丰富社会财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