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周昊天
摘 要:当前,全球经济正在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我国对外贸易正面临培育竞争新优势、形成新增长点的历史机遇和挑战。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主题,发展绿色贸易是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通过分析绿色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贸易发展现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大力发展绿色贸易技术加快国内生产和消费的绿色转型、构建绿色贸易壁垒预警体系与机制、积极参加有关绿色发展国际合作等建议。
关键词:绿色贸易 经济转型 生态文明 发展
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际,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国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和发展着力点,是关系我国社会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与此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外交部、环境保护部四部委近日也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该文件将绿色贸易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单独陈列,第一次在重要的政策文件中阐述了绿色贸易的具体举措,并将其作为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显示出其重要地位。新发展理念和《指导意见》都将绿色发展视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是应对当前全球经济低迷、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客观需要,它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将指导我们更好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目标。
(一)绿色贸易的基本理念
自20世纪60 年代开始,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研究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到20世纪90年代绿色贸易已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广义上来说,绿色贸易分为国内和国际两种绿色贸易;狭义上来说,绿色贸易就是指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其内涵会有所变化。这里绿色贸易的内涵不是狭义传统的负面内涵,而是指广义的、正面的措施,主要是指在产品贸易中防止由于贸易活动而威胁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贸易经济形式。绿色贸易以绿色消费为出发点和经营宗旨,力求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它包括这样几个构成要素:绿色原料和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和废弃处理;绿色包装和绿色设计;绿色服务绿色营销。它以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作为经营理念,以绿色文化作为价值观念,是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贸易的提出背景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在其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第一次提到了绿色经济,该书强调绿色经济应该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为基础;1996年,世界自然保护基金组织在其工作组内设立了一个贸易、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工作组,该工作组专门研究国际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016年4月份,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在纽约正式生效,与会各国一致同意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行动方面做出具体的行动安排,并积极朝着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向转型。
从中国角度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其中对外贸易功不可没。但与此同时,中国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也日益突出,给国内自然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压力,我国对外贸易正面临培育竞争新优势、形成经济新增长点的机遇和挑战。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主题,正引领中国经济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发展绿色贸易是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绿色贸易和绿色发展相辅相成。发展绿色贸易不仅可以改变和提升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它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双赢”目标。因此,当前应充分抓住全球经济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和改革力度,依托我国不断发展的生产能力和环境技术,充分利用有利的政策红利,培育和打造中国企业竞争新优势,在维护自身正当权利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各国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享绿色发展经验和成果,引领世界绿色贸易发展。
(一)生态环保意识淡薄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由于缺乏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我们面临的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外贸经济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依靠原材料以及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制造和输出来获取利益。很多的中小企业出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盲目开发和投资,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增加外汇的收益,一些企业在原材料的出口过程中,将国内稀缺的矿产和大量珍贵的自然资源输出国外,进一步加剧了国内自然生态的破坏。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的稀土出口翻了4000倍,全球近8成的稀土资源供应来自于中国。中国的稀土资源储备占据全球第一,同时我国出口量也是第一,由于日本资源匮乏,为了防止资源命脉被掐断,日本成为中国稀土资源最大的买家,大肆从中国进口稀土,并将其储存起来以备日后之需。
一些外商投资企业以“投资开发”的名义,将一批批高污染、高能耗的密集型产业(如化工、有色金属、电镀等)向我国转移;再加上我国部分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和基本的环保措施,造成资源浪费严重、森林和耕地受损、环境污染较大,这些都使得我国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趋于恶化,动摇了发展绿色贸易的基石。
(二)环保科技水平落后
在世界产业链上,附加值更多地反映在“产业微笑曲线”的两端——设计和销售环节,处于中间的制造环节附加值最低。而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着先入者的优势,获得了更为高等的资源分配权利,广大的发展中國家在全球化贸易中从事着低附加价值产品的生产——制造或代工。
一些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低价采购燃料和原材料,通过高科技手段的转化加工,然后以数倍的高价格再卖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出于对核心技术的保护,发达国家通过国际投资与产业转移的形式将一部分高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只能从发达国家进口废弃或高能耗的过时产品,这种产品对于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破坏力。这种不公平的经济发展,使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贸易中处于劣势地位。
虽然我们国家部分企业已经掌握了前沿的核心技术,但是我国环保科技水平整体上依然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环保科研开发经费少、环保科技人员比例低、环保生态环境的各种技术与理念推广缓慢。目前我国绿色环保产品的总体水平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绿色关键技术设备达到或者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一半以上的设备属于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节约、环保、综合利用资源的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薄弱,绿色贸易的技术水平亟待提高,导致我国“非绿”产品层出不穷。
(三)绿色贸易壁垒的阻碍
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环境壁垒,是指各国政府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通过建立繁琐的检验审批和认证制度,设立严格的产品包装要求和环境技术标准,以及颁布复杂多样的环境保护法规等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贸易障碍以限制进口、保护本国的贸易利益。
在绿色经济的背景下,许多国家以保护环境以及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为名,蓄意地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环保公约等方式,以限制来自国外的产品和服务。中国出口贸易的产品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情况越来越多,一些发达国家披着保护环境和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健康的合法外衣,蓄意地制定一系列苛刻、复杂的环保法律和标准,对中国的产品施加各种障碍,主要表现在制定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法律法规、绿色技术标准、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等。以茶叶、陶瓷的进口为例,日本规定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量不超过百万分之0.2到0.5;美国等国要求陶瓷的含铅量低于百万分之七。对于食品进口贸易,已经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设定了非常严格的标准。这对于我国的技术水平和经济状况而言,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这些都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巨大隐患。
这些貿易壁垒虽然可以促进各国在经济发展中的绿色化推广,更好地保障各国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提升本国的产品质量,但是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却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绿色贸易壁垒对于我国外贸产品的推广会产生极大的阻力,阻碍我国外贸经济的正常发展。
(四)国际环境标准制度的差异
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作为重要经济活动的绿色贸易,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环境标准作为绿色贸易重要的衡量指标,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保护人身健康,防止环境污染,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在综合考虑本国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水平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环境法规和政策,规定了污染源在环境中排放污染物的速度、数量以及其他有关监测方法和技术规范要求所做的规定。由于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环境标准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这会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以我国最新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为例。中国和美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空气质量分级、污染物浓度限值以及功能分区等项目上。在汽车排放量的环境标准方面,我国和欧洲的环境标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适用范围方面,欧洲排放标准是欧盟要求参与国强制执行的,发展中国家大都沿用欧洲标准,中国标准仅适用于中国国内;在起步时间方面,欧洲从1992年到2005年间,实施了欧Ⅰ、欧Ⅱ、欧Ⅲ、欧Ⅳ这四个标准,而中国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起步较晚、水平较低。另外,我国环境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过低,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的不足一半,高新技术标准严重缺乏。
由于环境和技术标准的差异,环境测试方法和指标的差异,以及测试指标设计的任意性,这必然会大幅度增加我们国家检验检疫和认证等相关费用和交易成本,降低我国出口企业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从而对我国的外贸经济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环保方面的宣传教育,全方位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绿色、生态、环保的生活观、消费观和生产观,提高消费者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使消费者养成绿色、环保和健康的生活习性;促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从根源上保障产品质量,努力做好环保工作,通过绿色、健康、生态、环保的产业发展模式来提高产品竞争力。
同时也要积极探索新的考核方式,通过立法等方式细化与绿色发展相关的内容和指标,确立各级政府部门在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投资绿色发展项目的贡献等职责要求,加强相应的绩效评估,发挥硬性“指挥棒”的作用,促进绿色发展理念自上而下深入人心。
另外,我们必须加强环境规则的制定和经济法律手段的运用。由于环境成本存在外部性,同时受到其它各种因素的干扰,市场会在一定程度上失灵,因此政府加强对市场的监督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要不断完善环境规制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环保产业要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在技术、资金、纳入政府采购计划以及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方面要予以支持。要提高有关市场的准入要求,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对于环保不达标、污染严重的企业要督促其整改直至关门停业。要严格限制国外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在国内的投资,提高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门槛,防止 “污染天堂”在国内出现。抓紧落实环境规制体系的建设,研究实施碳税等经济手段,建立包括碳保险、碳证券、碳基金等在内的碳金融体系和碳排放交易市场,发挥价格机制作用,减少污染排放。
(二)大力发展绿色贸易技术,加快国内生产和消费的绿色转型
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消耗和资源投入,这种简单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不仅给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压力,而且给中国企业的国际声誉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产品生产方面,必须改变过去简单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坚持绿字当头,建立绿色生产模式。
研究发现,科学技术是抑制贸易隐含污染排放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要特别加大对清洁制造技术,特别是环保技术的研发应用力度,加大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力度,加强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新型节能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的商业化利用,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鼓励国际先进绿色技术、绿色人才引进和绿色设备进口,充分发挥贸易的技术扩散效应,努力加快中国技术进步步伐,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
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可以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塑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为绿色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提升绿色产业的发展绩效。因此,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推进绿色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也要积极实施有效的产业结构政策,培育和壮大环保产业,提升绿色产业在产业体系中的地位,引导污染型产业向绿色产业的积极转型,提升出口产业的污染物治理效率,改善出口产业发展的环境效应,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绿色贸易壁垒预警体系与机制
要想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减少其它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问题,就需要尽快建立绿色贸易壁垒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和完善国内环保贸易法律体制。
对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变化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实时掌握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动态。加大信息搜集和分析力度,在调研分析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为国内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提供数据支持,并设置专门的机构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专业统计处理;构建绿色贸易壁垒预警体系,以此来分析和研判绿色贸易壁垒变化对我国产品生产和出口的影响,并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为中国企业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创造良好条件。
同时,要迅速建立中国的“绿色贸易壁垒”,建立健全国内的环保贸易法律体系。对我国绿色经济的法规体系和环境标准进行调整,在符合国际绿色经济标准的前提下,全面了解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当与世贸组织成员就“绿色贸易壁垒”发生贸易摩擦时,主动按照世贸组织贸易争端解决程序解决贸易纠纷,通过与WTO相关成员或者国际组织的对话解决问题。
此外,我们必须以绿色贸易为抓手,探索和制定企业环境绩效评估方法,发挥企业在绿色贸易中的主体作用。在限制进口和出口等各种贸易壁垒中打造自身的品牌价值,降低环境产品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防范、化解贸易、投融资过程中的环境风险,开拓国际贸易市场。
(四)积极参加有关绿色发展国际合作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仍在不断完善中,加之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产品的供给。因此,我国应该继续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交流与合作,尤其加大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力度,以获取更大谈判筹码和话语权。
首先,要主动参与制定国际绿色贸易规则。目前,我国已在 APEC 框架下开展了大量工作。开展环境标志的互认和认证,促进绿色贸易的发展;积极参与WTO框架下的“环境产品协定”谈判,并于2014年作为14个初始谈判代表参与谈判,促进消除对环境产品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促进环境产品的贸易自由化;积极推动APEC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合作。
其次,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标准模式。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起步晚,发展成果不够显著,对于绿色贸易的环境标准要及时研究和掌握。积极参与WTO的各项规则制定和事务中,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在绿色发展合作的道路上积极推动国与国之间的學习,既为自身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护合理的权益,又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承担自身应有的责任与义务。
最后,建立技术交流平台,与其它国家分享绿色贸易经验。在解决国际争端时,贸易制裁只会激化矛盾,贸易双方的互利合作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我国应积极主动加强与参与国间的双边或者多边谈判与交流,在出现贸易冲突时,充分利用信息交流平台阻止其它国家滥用环保条约,维护本国企业利益。通过建立绿色贸易技术合作中心和信息交流平台,加快利益相关者早日达成共识,实现环保技术孵化与转移,为绿色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胡蓓蓓,董现垒,许英明.中国绿色贸易发展区域差异及空间不平衡性研究[J].东岳论丛,2019,40(02).
[2]许英明,徐倩倩,董现垒.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联度研究[J].开发研究,2018(06).
[3]李丽平.以绿色贸易为抓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N].中国环境报,2017-05-16(003).
[4]赵玉敏.把握世界潮流,发展绿色贸易[J].国际贸易,2017(11).
[5]商亮.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影响效应与绿色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