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交通运输科学技术普及体系建设探析

时间:2024-07-28

宜毛毛,杨新征,王娜,严政,刘向龙

(1.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2.中国公路学会,北京 100011;3.中国航海学会,北京 100013)

科学技术普及简称科普,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科普工作,专门制定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等政策文件。国家主席***同志在“科技三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这些都为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

交通运输是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具有基础性、服务性、引领性、战略性属性,是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开展科普工作对交通运输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弘扬科学精神、支撑交通强国建设等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近年来,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等均已不同程度开展了科普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水上交通安全知识进校园”等具有行业特色的品牌科普活动。但交通运输科普工作与建设交通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国亟需分析当前交通运输科普工作的特点与要求,研究适应新时期的交通运输科普体系框架,支撑行业科普工作有序开展。

一、交通运输科普工作特点与要求

交通运输总体呈现点多、线长、面广、种类繁多、运输服务人群巨大、安全责任重大、能源消耗占比高等特点。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结合交通运输自身的特征,其科普工作的特点与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通运输科学技术知识分布在运输服务的整个过程

交通运输的科学技术知识分布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气象、航天等行业的科学技术知识分布在基础设施、自然规律等方面;交通运输科学技术知识和科技创新分布在各个领域及运输服务整个过程,例如:港珠澳大桥、洋山深水港、北京新机场等超级工程建设,高速列车、C919大型客机、振华港机等自主研制的运输装备,长江沉船事故、潜水打捞等重大事件,运营安全、节能减排等运输服务。交通运输科普工作不仅需要为运输服务过程后的参与者普及科学知识,还需要向运输服务过程前、过程中的参与者普及科学知识,促进交通运输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发展。

(二)交通运输服务的对象也是科普的对象

交通运输作为基础性、服务性产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各类人群参与在运输服务的每个环节,人为干预、人为因素对运输服务能造成极大的影响,参与者的科学素质直接影响运输服务。2018年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其主要原因是女乘客缺少法律知识,科学素质不高,对安全出行的认识及理念不足,造成了严重的交通事故。因此,交通运输服务对象也是科普的重要对象,需加大对其的科普力度,普及交通运输科学知识。

(三)交通运输科普工作应拓展科普传播渠道

交通运输具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且科学技术底蕴雄厚,知识储备丰富,交通运输科普工作应积极拓展科普传播渠道,普及交通运输科学技术知识。一方面,深入挖掘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及观测站点等的科普潜力,开发枢纽场站、公共交通站点等场所的科普功能,推动优秀科普作品在媒体网站、科普场馆、枢纽场站的广泛传播。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媒体科普渠道和平台,以信息化推动科普工作的开展。

总之,交通运输科普工作以参与者为中心,普及基础设施、运输装备、重大事件、运输服务全过程的科学技术知识,全面提高参与者的交通运输科学素质,支撑“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目标,促进“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领先”的交通强国建设。

二、交通运输科普体系框架

基于公民科学素质工作体系,结合交通运输的特征及科普工作特点与要求,交通运输科普体系框架应包括:重点人群交通运输科学素质提升指导体系、科普政策指导体系、科普建设支撑体系和科学普及能力评估体系四个方面,如图2所示。

图1 交通运输科普工作内容

图2 交通运输科普体系框架

1.重点人群交通运输科学素质提升指导体系

以提升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交通运输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制定各类重点人群交通运输科学素质提升指导体系,为各类人群的科学素质的提升提供方法和路径指引。

2.交通运输科普政策指导体系

发展路径、政策规划、政策保障等政策指导体系为行业各项科普工作的开展和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提升提供顶层设计和细化方案。

3.交通运输科普建设支撑体系

交通运输科普建设支撑体系包括科普工作组织协调、激发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的机制体制;科普活动组织、科学技术传播的人才队伍;支撑科普设施建设、科普活动开展的科普资金;提供学习、活动场地的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提供科普作品、科普内容传播的科普信息化建设;提供科普工作开展所需科普产品创作;提供展览、讲座等活动的科技资源。这些板块内容的有机融合,为实现交通运输科普顶层设计目标,提供现实可行的路径和技术支撑。

4.交通运输科普能力评估体系

针对公民的科学素质和行业各级主管部门的科普工作,建立交通运输科学素质评价和科普绩效评价的科普能力评估体系,以便更好地反映行业科普工作成效,并对存在的问题做出科学反馈。科普能力评估体系是前3个体系有效运作、避免盲目投入的重要风向标和反馈通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