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郑憩 郭建民
编者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提出加快推进世界级港口群建设,将有效推动长三角港口群功能演进和航运服务升级,并为长三角各港口之间的分工合作开拓更广阔的空间。本文以江苏省洋口港为例,探讨中小港在港口群一体化中的发展策略,深入剖析了洋口港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并从港口发展定位、中转业务对接、航运物流合作、运营一体化机制等方面阐述了中小港融入区域港口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港口作为全球运输网络的重要节点,其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港口的竞争已不仅是单个港口及港口城市之间的竞争,而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依托港口群进行的竞争。以上海港为核心的长三角港口群在东北亚竞争中能否确立枢纽港的优势地位,主要取决于长三角港群一体化的合作与发展,即长三角港口群的综合竞争力。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建设提速,港口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迎来新局面。
(一)进一步优化港口分工体系
长三角港口群是以上海港为核心的港口群,涵盖长三角区域内苏、浙、沪两省一市,海岸线长3500公里,占全国的21%,拥有8个沿海主要港口、26个内河规模以上港口,是我国港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2018年货物吞吐量共完成43.63亿吨,占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的32.69%。长三角港群在我国经济和港口航运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但各港口自成体系、各自为战的问题依然突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港口重复建设,浪费了有限的深水岸线资源。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为长三角港群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战略契机,借此加强各地政府、航运企业的沟通、交流和合作,有利于长三角港群进行更有效的资源整合与重组,形成层次清晰、布局合理的港口体系,增强长三角港口的发展活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
(二)提升港口服务能级
国际航运中心是以国际贸易、金融、经济中心为依托的国际航运枢纽,集聚复合的功能已涉及资金、商品、生产、贸易、技术、信息等多种功能要素,重点发展航运金融、海上保险、航运咨询等高附加值航运服务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将为上海港同长三角各港口之间的分工合作开拓更广阔的空间。通过资源整合进一步形成合力,将加快整个长三角港口群功能演进和转型升级。
(三)中小港面临“虹吸”与“溢出”双重效应
在港群一体化发展中,一方面,因上海港具有更多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该地区中小港面对上海港的强大竞争将处于劣势,存在货源流失风险。另一方面,上海港将逐步从传统腹地型港口向综合服务型港口转变,从数量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提升,其发展重点在于拓展航运融资、海事保险、海事仲裁等航运产业链上游产业,部分传统港口货运功能将向周边转移,“溢出效应”将日益显现,为长三角中小港口的发展带来机遇。
(一)航道水深条件优越
洋口港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长江口北翼。江蘇沿海辐射沙洲中有70多条潮汐通道,其中洋口港所在的烂沙洋是辐射沙洲中的一条主要的潮汐通道,可直通太平洋国际主航道。该通道天然水深20米至30米,深水区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是我国为数不多的30万吨级天然深水良港。水道两侧有天然沙洲掩护,外海的波浪经过沙洲后自然消减,无需再建防波堤。
(二)离岸型港口发展受限
洋口港是一座离岸型的深水港,深水航道与海岸间距离10公里左右,现已建成1.44平方公里的人工岛与12.6公里的跨海大桥。离岸型港口增加了运输成本,且接卸、仓储场地面积小,港口功能及空间的拓展受限,尤其是不利于发展集装箱运输。目前洋口港主要货物种类为LNG、液化品,通过管道运输。
(三)集疏运体系日益完善
洋口运河工程已全线贯通,为洋口港的江海河集疏运体系奠定基础。海洋铁路开通,临海高等级公路全线通车,海启高速、通洋高速一期建成投运,港城快速通道正式通车,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正逐步形成,与南通、上海等重要经济节点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洋口港已真正进入了上海1.5小时都市圈。
(四)货物种类呈专业化态势
目前洋口港为LNG接卸港,LNG经由管道向储罐及岸边装卸。港口已建成10万吨级石化码头、万吨级液化品码头和重件码头,年吞吐量在200万吨左右,接卸货物除LNG为主以外,还有少量液化品、钢板、石材荒料等。2018年LNG接卸量首次突破650万吨,数量位居全国已投产21座LNG接收站之首。
(五)临港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洋口港临港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以LNG、液化品物流产业为主,石化、石材产业为辅,是华东地区LNG能源供应基地。2014年国务院同意洋口港对外实现一类口岸开放,2015年洋口港一类口岸开发通过国家验收,对外开放共6910米岸线,15个泊位。
(一)合作基础
1、优势资源互补性强
基于经济、环保等因素,海运船舶正向大型化、超大型化发展,20—30万吨级油船已相当普遍,甚至出现了50万吨以上的大油船,吃水深度达30米以上,对港口及航道的深水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深水航道资源来看,上海港目前缺乏20米以上的超深水航道,外高桥港区航道为12.5米,洋山港区航道为16.5米。因此洋口港水深20—30米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2、上海港港口产能趋于极限
目前,上海港港口产能已趋于极限,上海港各港区均已超负荷运营,吞吐量均已超过其设计能力。上海港的腹地是长三角和长江沿线,未来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仍有日益增长的货物运输服务需求,而国际航运中心除了吞吐量更注重通过航运服务业形成航运业话语权,因此新增的港口产能将有机会延伸到上海以外的其他港区。
3、运输业务具有错位发展的条件
国际航运中心以集装箱装卸中转量的规模作为衡量的主要指标。长三角港口群中,大型港口的主要目标是建设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因此与集装箱业务相比,LNG、液化品、石油、矿砂等大宗商品运输业务更有可能向其他港口扩散,这与洋口港的资源条件、主营业务及现有港口基础设施相吻合,给洋口港承接有关业务转移带来机遇。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洋口港规模小实力弱
洋口港从2003年启动开发,起步较晚,码头、泊位仍在建设,30万吨级航道资源尚未开发利用,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港口年吞吐量仅在百万吨级。洋口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巨大,但背靠如东县县一级政府,面臨融资难的困境,资金缺乏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是洋口港在当前的长三角港口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主要原因之一。
2、面临周边港口巨大的竞争压力
通州湾与洋口港同属于南通市,是南通市举全市之力打造的沿海国家级新区,是2015年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的“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其港区将在2022年运营。通州湾海域也拥有建设30万吨级深水航道的资源条件,且通州湾与大陆相连,有充足陆域和海岸线可用。洋口港与通州湾毗邻,如何协调好与通州湾的关系,与通州湾形成合力,是洋口港今后面临的最大挑战。
同时,周边海港与洋口港的承运货物也存在同构性问题,如大丰港、太仓港、舟山港都在开展LNG、石油、液化品运输业务。如不能做精、做大、做强自身特色,洋口港将在新一轮竞争中处于不利局面。
3、区域协调机制困难重重
我国地区经济水平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管理规范、规章制度等等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地方政府缺乏整体、全局意识,对区域间的沟通与协调也造成阻碍。洋口港与其他港口之间被行政区划分割,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壁垒,已成为协调、合作最大的制约因素。
(一)明确洋口港作为专业港的发展定位
以洋口港为代表的中小港,就潜力和发展趋势而言,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相比目前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要实现在港群分工中“质”的提升非常困难。综观各中小港口在腹地范围、港城经济、集疏运系统、航线开设密度、经营规模等因素方面均很难接近大型综合性港口水平。
因此,洋口港要正视自身离岸型深水港的现实条件,结合长三角港航一体化的最新形势,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近期将港口功能定位为专业港、支线港、产业港,以做大做强LNG液化品储运加工产业链为一条主线,建立以液化品、大宗商品储运为主的物流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未来逐步拓展液化品期货交易、交割功能,实现由区域性LNG中转仓储港向国家级LNG物流专业港、化工产业港转型升级。
(二)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港口群建设的重要抓手,是进一步优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在此之前,长三角南翼的浙江宁波港、舟山港在2005年就开启了一体化进程,目前已实现了以资产为纽带的实质性一体化,有效规避了内部竞争。而长江北翼港口发展则相对滞后,还未出现能与之媲美的组合港,上海航运中心南北“两翼”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洋口港应借鉴舟山港发展经验,积极参与南通港口群建设,与周边港口资源整合、紧密联动,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功能布局及产业链体系,共同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一体两翼”中的“北翼”。
(三)主动对接大型港口LNG、液化品的江海联运中转业务
积极谋划、主动对接长三角超大型港口、大型港口的LNG、液化品中转业务,拓展进出口液化品的分拨交割业务,在洋口港完成内河船、江船的转运。为此,洋口港应加快洋口运河、洋口港至长江的内河三级航道、内河港区等江海联运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辐射长三角地区的江—海—河集疏运体系,积极对接上海港等开通中转定期班轮,搭建洋口港液化品江海联运服务平台,加快成为长三角乃至长江流域的液化品、大宗商品“水水中转”基地。
(四)加快航运物流和口岸通关联动协调
优化近洋、远洋航线布局,促进与长三角干线港的有效衔接,增开与国内、国际港口往来新航线,加强资源共享与互联互通,共同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港口、航运、物流和配套服务体系。依托洋口港一类口岸,主动对接上海港、上海海关和上海自贸区,争取实施“洋口港—上海港”一体化的口岸通关,将洋口港作为上海港有关服务功能的延伸。落实长江经济带一体化通关要求,提升腹地通关效率。
(五)建立以资产为纽带的一体化运营合作机制
务实推进港口合作,积极加入现有的港航联盟,鼓励以相互投资、持股等方式,加快港口资源整合,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共享平台,提升一体化运营水平。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吸引国内外知名港航企业、民间资本参与港口建设和经营,开展新码头、泊位建设,加快洋口港发展。
(郑憩,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员。郭建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副研究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