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德国工业40对江苏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时间:2024-04-24

许思雨 薛鹏

摘要:德国作为工业40时代的主要推动者,利用其在信息物理系统方面的优势,发挥中小企业作用,进行产业链重组,推进思维技术系统模式生产服务一体化创新,迈向智能化时代。作为制造业基础良好的江苏省,其制造业发展存在产业发展形式单一、产业集聚效应不强及自主创新能力不够的问题,需借鉴德国经验,通过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重点培育尖端制造技术、培育制造业品牌、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等方式推进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德国制造业工业40战略高质量发展

德国为避免本国制造产业比较优势的丧失,应对中国制造业发展势头,抵抗美国制造业的强势回归,于2013年发布《德国工业40战略》。德国在制造业领域一直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及强大的先导性、创新性,一直是世界制造行业规则的制定者。

中国在“十九大”召开时正式宣布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制造业一直是经济增长的重中之重。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发展大省、创新发展发达省份、制造业发展强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急需转型。鉴于江苏省与德国在制造业发展方面均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及相似的发展目标,因此德国工业40战略促进产业方面的变革对江苏省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德国工业40内涵及江苏制造业发展现存问题,给出几点江苏制造业未来发展可采取的借鉴措施。

一、德国工业40内涵

德国工业40指运用在信息物理系统(CPS)方面的优势,将信息资源与实体经济联系起来,将生产中的制造、销售、供应数据化、智能化,从而高速有效地供给产品。宏观层面,采取措施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同时促进高效有序市场的形成;促进创新战略的理念延伸,推动思维创新、技术创新、系统创新与模式创新为一体的生产服务全过程创新。微观层面,企业进行协同合作,大企业试点先行,同时重视中小企业作用;利用同质化规模化的成本大量地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

德国工业40战略有如下特点:一是在传统信息通信技术基础上将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发展为优势,同时将互联网、物联网及模块化技术融合起来运用到制造业中,建立“智能工厂”,实现“智能制造”;二是完备的供应商策略及市场策略。通过供应商策略将生产智能设备的渠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掌握产业链的上游;通过市场策略将研发成果与实际生产运用进行有效衔接,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率;三是建立明确的技术标准。作为工业40的主要推动者,德国在全球智能制造的创新技术方面具有领先的思维优势、战略优势及技术优势,首先需要建立技术标准和开放标准的参考标准;四是双元化的人才战略。重视企业培训和持续职业教育的作用,首先是注重职业院校及高等院校对于培养人才能力及素养的基础性作用,其次是针对各个企业各个岗位的实际工作要求,有重点地进行培训,为企业发展输送人才。

二、江苏制造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经济增长速度快,但产业层次单一

江苏省的国民生产总值位居全国前列,尤其是苏南地区百强县占据全国百强县较大席位。但是产业发展方面,江苏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偏低。与国内省市相比,高新技术投入偏低,发展阶段属于起步阶段,不及上海、北京、广东等省市。国际范围看,技术水平及生产效率达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关键核心技术缺乏,国际竞争力较弱。当前制造业投入的重点是明确江苏制造业发展的方向是国际化,制造业的标准要不斷国际化和标准化,包括研发技术国际水准化、企业管理先进化等。依靠国际化产业战略,提高整体国际竞争能力,培育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制造业企业。

(二)产业集聚效应不强

江苏省拥有13个各类制造业产业集群,即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高端纺织(含服装)、集成电路、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前沿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高端装备、核心信息技术和新型显示。这13个产业集群在全国皆名列前茅,产业特色鲜明、区域相近、产业关联大、发展前景好。但是,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上下游之间的沟通协调仍需加强,产业对于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不强。

(三)产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

中国产业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产能过剩问题,这主要是由中国“差不多”的文化观念造成的,多数企业在产品生产制造时缺乏精细化、标准化的精神,生产模式多为集中粗放式,以至于产品产出饱和超出社会需要。对江苏省各产业产能利用率测量分析的文章指出江苏省产能过剩行业偏多,且集中在重工制造业领域,由此江苏制造业如何淘汰落后产能或实现产业转型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

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不够,江苏省R&D经费投入为22601亿元,绝对量上不及广东省的23436亿元,相对比重(指占本省GDP比重)上为263%,不及上海393%及北京的594%。创新成果转化率仅为091%,远比不上广东、上海、北京等地。此外,产学研深度不够,对于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设立相应的产学研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迫在眉睫。

三、德国工业40对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一)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

政府政策上要首先普及工业30战略,工业30即指信息化时代。中低端的产品生产需要企业花费很少的心思在技术研发及产品精细化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的制造业缺乏精细化、标准化及自动化的标准。如果基于发展基础较差的产业引入先进的德国工业40理念,会导致盲目学习、顾此失彼情况的出现,如失去现阶段庞大的中低端消费市场及产生高端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的情况。

在普及工业30基础上引入工业40,政府层面建立制造企业组织体系,对省内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人力资源的培育进行支持,对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学研管理进行深化,使理论创新成果有所实践及应用。此外,开放竞争合作模式,推动企业间进行创新技术的交流,尤其是产业、产品相关联企业,有效实现产品链、产业链的衔接。进行市场化改革,加强市场监管,塑造高效有序的市场环境,排除无序、恶性竞争的存在,真正地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通过融资市场或设立创新基金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化的教育体制输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所需人才,从政策、市场改革及要素支持等方面为制造业发展发力。

(二)实现互联网、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融合

德国工业40的核心是信息物理系统,这是将工业30时代的信息技术与当前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依托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可摆脱区域限制,打破过去信息孤岛的局面,加强产业发展的沟通与信息数据处理能力,大限度地减少企业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上述分析中也提到江苏产业集群内部协调沟通效应还不强,这需要企业利用虚拟网络技术及互联网、物联网进行有效沟通,降低交易成本。此外,互联网大数据的运用还包括智能化、高端化生产的实现,即利用这些信息技术培育新兴产业,培育环保领域、航天领域、通信领域的竞争优势。

(三)重点培育尖端制造技术

上述分析中提到现阶段江苏省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核心关键技术,国际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实现制造业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可或缺的是培育尖端制造技术及前沿共用技术。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就掌握了此技术在国际中运用的话语权及标准制定的权利。德国工业40战略中就强调标准先行,首先要制定工业40在全世界范围内技术标准和开放标准的参考体系,在智能产业这个区域内占据先手,拥有绝对的标准制定权和规则制定权。

(四)培育制造业品牌

德国制造业中比较著名的企业包括西门子、菲尼克斯电气等,虽然江苏省制造业基础发展好,但比较著名的大企业为数不多。创新研发是制造企业发展前期的侧重点,而如何利用建立起来的技术优势生产产品并进行品牌宣传营销同样重要。好的品牌营销可使企业事半功倍,著名的制造业品牌能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资金,更充沛的人才资源及更多技术支持从而增加企业在特定行业制定标准的权利。

(五)重视“双元制”的职业教育

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学生交叉地在职业学校和企业进行学习。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学生可将学校知识与企业实践相融合,避免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脱节情况的出现,总体上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减少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的适应时间,能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和人才供给的效率。无锡作为优先发展职业教育的城市,同时拥有数量众多的生产制造企业,可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提高员工的实操熟练度及专业理解度。

德国工业40战略是指利用信息物理系统技术,将生产中的制造、销售、供应数据化、智能化从而高速有效地供给产品,主要包括“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三大主题。德国通过利用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制定技术标准和现行标准的参考体系、建立完备的供应商战略和市场战略、推进“双元制”职业教育、重视中小企业作用等方式向世界展示属于德国的智能制造战略体系。

江苏省作为制造业发展基础良好、面临制造业转型压力的省份,需要借鉴德国在制造业比较优势濒临缺失时期的措施,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技术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发展的结合,通过市场改革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发展尖端制造技术培育企业国际竞争力,重视双元制职业教育加快人才的培养及供给,从多维度推进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富禄德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基本经验及启示[J].中州学刊,2019(03).

[2]陈晓峰先行一步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J].群众,2018(02).

[3]王辉江苏省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测算与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8(01).

[4]高歌德国“工业40”对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启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02).

[5]王茹德国工业40的优势、挑战与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6(51).

[6]王德显德国工业40战略对中国工业发展的启示[J].税务与经济,2016(01).

〔許思雨(通讯作者)、薛鹏,江南大学商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