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

时间:2024-04-24

摘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在我国逐渐兴起,这一新势力对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的特征和模式,从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的现实业务影响与长期影响两个角度展开细谈,为商业银行提出发展“消费者业务”“信息服务业务”等措施,以应对多变的金融环境所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网络支付网络融资

一、互联网金融及其模式与特点

(一)现阶段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

互联网是金融指网络技术与金融服务相互融合、彼此作用的产物,主要包括网络支付、网络融资和网络理财三种模式。网络支付是指客户在向第三方支付机构注册虚拟账户后,机构根据客户的指示提供在线和离线支付渠道,完成从用户到商家的在线支付、资金清算等其他业务流程。网络融资指通过互联网中介机构完成的融资行为,其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P2P模式,即个人向个人借款;二是“小额贷款公司+平台”形式,即获有贷款资格的小额贷款公司通过电商平台向客户供给贷款;三是众筹模式,其是利用第三方提供筹资融资的平台,由众多网络个人用户将小额资金汇聚以达到融资目的的形式。网络理财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媒介进行投资理财的新兴模式,一是将资金投放在P2P及其他融资平台上,二是投资者购买各类互联网金融产品。网络理财相比于传统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模式,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且用户可以更为全面的了解到所需信息。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一是便捷性。以网络支付为例,用户在使用网上银行的部分功能时,必须使用安全工具进行身份验证,程序冗杂且速度较慢。但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用户仅需设置自己的账户并绑定银行卡,所有支付交易都可通过账号密码完成,操作便捷。这对于网络融资和理财而言也是同样的。二是高效性。互联网金融对于信息搜集和处理的效率更高。从网络融資模式来看,在大数据背景下,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和搜索引擎标准化,互联网最终能形成一系列资金供需等动态变化的信息序列,这是传统银行无法为用户提供的。互联网金融可以用极低的成本提供资金需求者的风险定价,使全行业的运作更加高效。三是大众性。传统金融服务存在很大的金融排斥性,众多低收入群体和小型企业无法良好享受金融服务。但互联网金融迫使金融服务的准入门槛大大降低,用户只需凭终端就可以享受到金融服务。如今大多数金融服务不再是旧格局的“精英专属”,这使用户群体更加大众化。四是风险性。除上述优势外,互联网金融还具有风险性,这是其在发展中的桎梏,亦是行业关注的焦点。风险性主要来自于资金与信息两方面。一方面,就网络理财模式而言,互联网行业鱼龙混杂,缺乏经验的投资者自认为将资金投向了高收益率的“宝宝”平台,但实际上部分平台会将收集到的资金投向P2P市场,增加了投资者的风险,且这些“背后信息”投资者很难获取。并且P2P等平台本身缺乏规范性,其坏账率较高,这也是互联网金融缺乏安全性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从信息角度而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伴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升,致使信息丢失或遭到泄露的可能性增加,这无论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本身还是其用户而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都增加了。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现实业务的影响

(一)分流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传统储蓄存款业务的运行。虽然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资金最终将以各种形式返还给银行,对其存款总额的影响甚微,但定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结构,为其造成资金流动性压力。

这些分流的资金主要存留在两个地方。一是沉淀在第三方支付平台,如微信和支付宝的“零钱包”。这部分资金多是网上小额交易结算的结果,且随着网上交易领域的持续发展,此类资金占比逐步增大。以支付宝的沉淀存款为例,数据显示,近年来支付宝的日均沉淀金额已达约100亿元。对于中小型银行来说,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资金。二是存留在第三方平台的理财业务中,这些平台的理财业务往往能为客户提供高于银行水平的利率与资金回报率,譬如支付宝旗下的余额宝,这将吸引一些出于投资目的的定期存款客户,对银行存款结构产生威胁。

(二)挤压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包括支付结算、担保、承诺、交易和咨询等。利率市场化和直接市场融资的发展导致银行利差缩小,中间业务已成为银行不可小觑的利润来源。然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兴起对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产生严重挤压。

一是对银行卡结算、代理收付等业务的挤压。与网银支付相比,第三方支付优惠力度更大,且由于其便捷性、高效性的存在,更易为人们接受。其二,互联网金融逐渐渗透到代理基金和保险理财领域。近年来,一些网络支付公司已获得代理基金的销售资格,并以较低价格出现在市场上,直接与银行竞争。虽然此类机构的代理基金规模尚小,但已打破银行在金融衍生品销售的垄断地位。三是对于消费者习惯的改变。这点看似无足轻重,但从长远而言绝非如此。类似淘宝、京东、苏宁等诸多电商同台竞争,人们逐渐依赖网上购物,也习惯了脱离现金与银行柜面服务的生活,这对于银行长期发展影响巨大。

(三)冲击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

依目前形势,互联网金融在短期内难以对银行的贷款业务产生严重威胁,但未来可能因为互联网发展与用户需求变更,信贷模式发生转变,影响银行的贷款业务。传统银行通过纳入大量资金和发放贷款获得更多利润,这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而互联网融资在信息处理上具有优势,更适合中小企业短期急需的小额贷款,且产品类型较多,更吸引普通客户与中小企业参与,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因此互联网金融提供的服务和功能将有更多市场空间。但由于中国尚未建立公民信用信息共享数据库,借款人很容易制造虚假信息来欺骗贷款人,互联网信息和数据的真实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可见互联网融资仍存在不足之处,短期内不可能对银行贷款业务构成重大威胁,目前覆盖范围主要针对现有银行系统无法提供有效服务的小型借款人或组织。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长期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会弱化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

互联网打破了原有金融交易的模式和空间,迫使传统银行面临金融脱媒的局面。以第三方支付为典型的机构在运营中掌握了大量用户信息数据,且凭借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削弱了银行曾经在支付结算和金融衍生品销售方面的垄断地位。正如前文所写,互联网金融对于银行的存款储蓄业务、中间业务以及贷款业务都产生了冲击。在传统经济模式下,银行正是凭借着这些业务及丰富的信息资源成为用户与金融活动的中介方,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导致银行不再是用户参与金融活动的唯一途径,这就是去中介化的趋势。

(二)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會被改变

传统银行的运作模式是基于资金流设计的,大多是被动地满足客户需求。而互联网金融企业则是参考客户的交易行为来开拓市场,其运作模式与产品是基于客户需求来设计的,且在客户交易的过程中,能发掘用户潜在的消费与投资需求,从而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银行要想与时俱进,就必须学习互联网金融公司对于客户需求的挖掘,但这又牵扯到客户消费信息的获取与处理问题。显然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在未来不适用,面对海量数据,如何对其更高效全面的利用,值得银行在改革经营模式时深思。

(三)商业银行逐渐关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之前,我国银行鲜有进行风险管理的先例,尤其基层银行大多忽视风险管理。先前银行更多依赖传统业务而发展,其在国内金融机构所占据的地位几乎是垄断性的,多数人们除了银行并没有更好的选择,导致传统银行忽视风险管理。而随着互联网金融崛起,银行在依靠“互联网+”转变自身业务的同时,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问题逐渐凸显,银行这才对风险管理日渐重视,对于我国金融领域而言,这是里程碑式的改变。

四、商业银行应对措施

(一)重心逐渐转向“消费者业务”

“消费者业务”的说法源于华为公司,指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的、以品质为核心的手机、移动宽带和家庭终端业务,后在互联网行业广泛流传。对于银行而言,亦可参考这一概念在传统业务上进行革新。

大多数银行运营下去的关键在于“钱生钱”。根据二八法则,80%的存款主要来自20%的客户,客户大多是大型企业等存贷款资金需求量较大的组织。但在互联网金融去中介化趋势的挤压下,普通消费者的小额存贷款对于传统银行而言亦十分重要,这笔资金会影响到小银行的生死存亡,更是大银行是否能争取到普通消费者理财选择的关键。

结合我国目前内部消费动力欠缺的状况,拉动内需以改善经济疲软是重要的举措。作为中国金融业的支柱,银行无论是为了自身前景还是国情需要,都要侧重发展以消费信贷为典型的消费者业务,让普通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拥有定量的可支配资金,才能拉动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二)介入电子支付产业链,拓展“信息服务业务”

积极融入电子支付的潮流是银行发展的明智选择。我国电商的崛起打破了地方保护主义下零售产业的分散和低效,电子支付产业链随之以摧枯拉朽之势发展,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当下,银行如可推出自身的电子支付系统,就能扩大与客户直接联系的渠道。像市面上现行的“云闪付”app则是银行电子支付中颇有成果的初探,在推广银行电子支付时可适当为用户让利,提供优惠规则,以改变用户消费习惯,增强黏度。

“信息服务业务”是说银行利用自己的掌上app或其他线上方式主动为客户提供相关信息服务,这些信息不仅包括其核心业务,还可包含日常资讯、城市生活服务等。在信息服务业务的拓展上,招商银行可以说是我国银行界的典范。其开发的招商银行掌上生活app功能强大,用户不仅可以查询账号的基本信息,办理基础业务,还可以利用app查询部分商家(主要以餐饮为主)的优惠活动情况,并可以享受用餐折扣、电影票优惠等多方面的生活资讯,非常便利。可见招商银行的app吸引了部分消费群体并使之产生依赖,还能将自身业务很好的融合到消费者生活中,是银行界革新相对成功的代表。

(三)加强与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合作

对于银行而言,互联网科技公司是对手更是伙伴,加强合作才能双赢。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公司的信息技术,可以弥补银行在信息挖掘上的短板。另一方面可以与互联网公司建立在客户信息共享上的合作。掌握用户的消费习惯与偏好,银行才能根据不同的用户灵活制定方案,主动提供合适的金融服务。此外,以电商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大多与小微企业保持密切联系,掌握着其销售、信用等重要信息。银行如能及时获取这些信息,就可以推出适当的营销策略来吸引小微企业,为信誉良好的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融资等金融服务,直接吸引新客户,实现利润增长。

参考文献:

[1]邱国鹭投资中最简单的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3]吴晓灵从互联网金融看新金融的发展空间[J].清华金融评论,2014(09).

[4]江逸“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的提升路径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8(09).

[5]邹伟,凌江怀,赵小军互联网金融、银行竞争与流动性创造[J].经济与管理,2018,32(03).

[6]陈孝明,张伟,罗梓健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冲击效应[J].学术研究,2019(01).

[7]汪沂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本质、边界与监管[J].理论月刊,2017(09).

[8]刘丽互联网金融与银行零售业务[J].中国金融,2015(17).

[9]尚航飞我国商业银行“存款荒”的成因、挑战与应对[J].南方金融,2018(10).

(董琦,西北大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