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ETC的融合与发展

时间:2024-07-28

文/山东省交通运输厅信息中心 高奎刚

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ETC车辆用户已突破6000万,全国高速公路客车ETC使用率接近40%,有些地区已经超过50%。自2018年1月1日起,全国收费公路通行费增值税电子发票开具工作全面实施,首要条件就是要办理一张ETC卡,用于记录用户和车辆信息,也可以作为通行卡,自2019年下半年开始,还将进一步实施基于5.8千兆赫兹的精确路径收费,这些举措为ETC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问题的提出

早在2016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在联合印发的《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 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发改基础〔2016〕1681号)中,就指出了交通与互联网融合、ETC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技术、产业与交通融合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在市场应用、基础条件、技术支撑、政策环境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制约,难以满足发展智能交通、培育新业态的需要。要提高ETC系统安装、缴费等的便利性,加大用户发展力度,着重提升道路客运车辆、出租车等各类营运车辆使用率,力争三年内客车 ETC 使用率达到50%以上。”

以此为契机,各省市陆续开展了微信、支付宝、银联闪付等基于互联网(手机支付)技术在高速公路的试点应用。在此背景下,基于车牌识别的无感支付、信用支付、不停车移动支付等新概念不断被推出,湖南、广东、山东、河南等省陆续展开试验,支付宝公司、腾讯公司、银行系统等也积极参与其中,并在多省实验试点。由于使用该技术车辆无需安装OBU、车道改造简单、用户申请注册方便、可以对货车发行应用等而倍受追捧和热议。一时之间,从网络到媒体,从行业内到行业外,从民间到官方,关于ETC已经过时、技术已经落后、不符合“互联网+交通”发展理念、将会被其他支付手段所颠覆和取代的议论扑面而来。

针对此种议论,有人站出来反驳说:ETC是电子不停车收费的统称,不管是现有的ETC技术还是其他技术手段,都是ETC的一种形式。还有人说:先进的并不一定是适用的,成熟的才是最好的,就像日本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但其ETC技术并没有大的改变。

但是这种反驳的声音不够坚定,没有提出足够令人折服的理由,似乎反对ETC过时论就等同于反对创新、反对新技术新理念,让想反驳和支持反驳的人未战先怯。以山东为例,2017年10月以来,鲁通卡和OBU销售安装数量较之前都有明显下降,其中第四季度鲁通卡销售数量环比减少28.6%,OBU安装数量环比减少32.9%,跟去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更大。而同时期移动支付注册用户只有减少用户数量的不足三分之一。因此,在此关键时刻,提出ETC的融合与发展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通过比较不同的技术路线,提出发展建议。

展望未来,ETC将与各类车载电子终端装置一同向着一体化、多功能、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智能ETC+技术将更具生命力。

ETC面临的挑战

新技术的挑战

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微信、支付宝、银联闪付等支付方式开始在高速公路收费站逐渐应用,作为现金收费的一种补充手段,车辆入口领卡,出口交卡并停车扫码(刷卡)支付。从实际效果看,能够满足部分用户手机支付的需求,但总用户量和交易量并不太大。以2017年6月北京“收费公路移动支付技术标准研讨会”为标志,基于车牌识别的无感支付、信用支付、不停车移动支付等概念相继提出,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和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相互合作,在实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

基本思路有两种,一方面是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网站等)绑定“车牌+支付账户”,如支付宝公司、腾讯公司的“车牌付”方案,需入口领卡,出口交卡,通过车牌识别从注册绑定账户中自动扣款,省略了注册用户出口时掏出手机扫码的过程。另一方面是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网站等)绑定“车牌+云平台+支付账户”,如山东、湖南等省的无感支付、不停车移动支付方案,车辆入口时通过车牌识别与云平台信息交互,注册用户不领卡放行,出口时通过车牌识别与云平台信息确认,注册用户从绑定账户自动扣款,省略了注册用户入口领卡、出口交卡的过程,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低速不停车通行。基于车牌识别的无感支付、信用支付、不停车移动支付等因为申办安装流程简单,极大地方便了用户,尤其是有较大需求的货车用户,且受到负责运营的有关互联网公司、银行的担保,如果出现通行费漏交由他们先行垫付。

但是,新技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独立于ETC密钥体系之外,难以保证基础信息和通行数据安全。基于车牌识别的无感支付、信用支付、不停车移动支付等系统的运行均独立于ETC密钥体系之外,其用户基础信息、通行交易数据等不能受到密钥体系、TAC等的监督验证,无法保证相关基础信息、交易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和不可修改性。用户个人隐私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交易数据安全等完全依赖于第三方的互联网支付平台、银行支付平台等,安全风险较大。

台湾高速公路采用开放式收费模式,其ETC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

车牌识别准确度不高,大量纠纷投诉等难以处理。车牌识别方案完全依赖摄像头对车牌进行抓拍,受光学接触式工作原理和技术条件制约,从理论上既无法达到100%的准确度,也难以像ETC那样实现电子信息的高准确度读取。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受到雨、雪、雾、反光、车牌污损、设备衰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车牌实际识别率只会更低。据了解,湖南、河南等省在实际应用中,车牌识别准确率一般为80%至90%。

新技术对网络实时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依赖性极大。无感支付、信用支付、不停车移动支付等系统要求实时在线运行,判断用户状态,处理通行数据,对绑定账户在线扣费,改变了目前收费系统可在不联网的情况下脱机运行的状态,对互联网移动支付平台(后台银行系统)的实时性、安全性要求极高,依赖性极大。如果发生技术故障或网络断网等问题,将会造成收费站大面积拥堵。此外,混合通行效率不高、无法开具通行费增值税发票、与交通运输部精确路径识别有关标准不符、相关通行数据无法验证上传、POS机需要定期关机重启等技术问题也比较突出。

以电子车牌为代表的RFID技术的挑战

电子车牌(Electronic Vehicle Identification,EVI),也有人称之为“汽车电子标识”,是由公安部门主导研发的第二代汽车身份证,原理是基于RFID技术的车载电子标签。RFID读写器和电子标签在实现读写距离更远、速度更快、灵敏度更高、使用寿命更长、对应复杂环境力更强、加密传输等方面均取得多项突破,以EVI为代表的RFID技术在政策支持、应用范围、建设成本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

目前,EVI已经在多个城市试点,但因为涉及车辆和用户个人隐私、信息安全等多方面因素,而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故全面推行尚有难度。同时,EVI技术是基于GB29768-2013协议,采用RFID无源电子标签,工作频率840MHz。虽然早在2013年,公安部门就已经与工信部门签订协议,并向国家标准委提出了6个汽车电子标识的标准申请,但这个标准与智能交通系统有关标准还有部分差别。

车联网DSRC和LTE-V标准之争的挑战

车联网(V2X,Vehicle to Everything,车与一切事物相联的网络)和无人驾驶技术是未来智能交通的发展大势,ETC与车联网密切相关、休戚与共,其标准之争必然会对ETC产生重大影响。目前,世界上关于车联网通信技术标准主要有DSRC和LET-V之争。DSRC由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主导,经过多年研发、测试与应用已经成熟,在很多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2015年9月,美国交通部拨出4200万美元开展基于DSRC的V2X安全测试,欧盟的协同式智能交通系统和日本的V2X(C-ITS)也是基于DSRC技术,虽然具体实施技术路线还有差别。

LTE-V由大唐、华为、电信等多家中国企业共同推出,是中国的智能交通和车联网点对点短程通信解决方案,受到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China 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Association)的高度重视。LTE-V面向5G系统的演进,采用“广域蜂窝式(LTE-V-Cell)+短程直通式通信(LTE-V-Direct)”模式,基于现有蜂窝技术的扩展,支持大带宽、大覆盖通信;LTE-V-Direct可以独立于蜂窝网络,实现车辆与周边环境节点低时延、高可靠的直接通信,满足行车安全需求。

从理论上讲,LTE-V可以比DSRC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但由于目前DSRC标准已经比较成熟,而LTE-V标准仍在研究阶段,因此,未来LTE-V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

台湾地区ETC经验与启示

美国的E-ZPass系统,采用单片式OBU,根据车辆类型的不同而OBU颜色也不同,同时采取灵活的开户政策吸引顾客。德国的“GPS+GSM”系统,载重12吨以上的货车可注册申请安装OBU,OBU与GPS系统自动感应,计算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实际公里数,通过GSM系统进行数据传输,车辆通过监测点时自动结算,避免收费站前堵车。其他如马来西亚的MLFF系统、新加坡的ERP系统、葡萄牙的Via-Verde系统、挪威的Autopass系统等,都是ETC的典型应用,各有特色。但我认为,在所有国家或地区的ETC技术方案中,最有借鉴意义的应该是日本和我国台湾省,我国现行的ETC技术方案已经借鉴了日本双片式OBU等模式。

台湾地区高速公路采用开放式收费模式,其ETC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自2006年以来,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OBU阶段,2006年2月至2010年10月。技术方案与大陆现行的ETC技术路线非常相似,采用DSRC红外技术,双片式OBU和双界面CPU卡。经过4年多共发展OBU用户110万,约占全台汽车保有量的16%,ETC使用率约40%。此后是VTP阶段,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因为存在与我国内陆目前ETC相同的问题和不足,OBU成本高、申办安装不方便、使用面窄等原因,ETC的安装率和使用率在达到40%左右时出现了发展瓶颈。2010年10月开始推广基于车牌识别的VTP系统。车辆不再安装OBU,而是通过网站或App提前注册,将车辆与银行卡后台绑定,通行高速公路车辆通过车牌识别技术自动扣款(类似于目前支付宝公司的“车牌付”方案)。由于对车牌识别技术先天缺陷的估计不足,平均5%左右的差错率让民众无法接受,导致大量用户投诉,民怨沸腾。第三阶段是e-Tag阶段,2011年5月至今。为平息民怨,台当局和远通电收公司不得不于2011年5月紧急叫停基于车牌识别的VTP系统,而推出基于RFID技术的无源e-Tag电子标签系统,通信频率930MHz。e-Tag推出后,由于既克服了OBU申办流程太复杂的缺陷,又克服了车牌识别差错率太高的不足。因此,仅仅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至2012年底时e-Tag用户数量迅速达到176万之巨,占ETC用户总数的64%,占全台汽车总量的26%。

在台湾省ETC的发展中,车牌识别是ETC的过渡阶段而不是发展方向。EVI技术可以作为现有双片式OBU技术方案各种不足的有效辅助,目前路网比较单一收费方式的一种有效补充,是ETC发展的过渡阶段而不是发展方向。EVI技术可以用于停车场等车流量不是太大、时效性要求不是太高的其他场所,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应用于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但不建议作为主要手段大面积应用。由于技术瓶颈难以突破,差错率较高,容易引起大量用户投诉和严重社会负面影响,应从台湾地区ETC发展历程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从DSRC技术向RFID技术过渡的经验值得重视。双片式OBU技术方案的确存在较多不足,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公众需求变化应该不断改进提升才是正确的态度,而RFID具有较多的技术优势。据报道,很多国家对于我国台湾省从OBU方案向基于RFID技术的e-Tag方案过渡经验都很感兴趣,自2015年以来,国际智能交通大会等多个活动组织邀请台湾介绍有关经验,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越南、波斯尼亚等有关国家亦想引进台湾地区经验。

ETC不会被颠覆或取代,变化的只是其技术实现方式。台湾ETC发展经过OBU系统、车牌识别VTP系统、e-Tag系统,ETC没有被颠覆或取代,变化的只是ETC的技术实现方式。台湾基于RFID的e-Tag技术,跟10年前的吉林省ETC应用和目前公安部正在试点的电子车牌有很多相似之处。台湾在发展e-Tag技术的同时,对OBU用户和VTP用户做到了同步兼容,在平衡过渡中寻求更好的发展。

e-Ta g的快速普及与其价格低廉、申办安装、查询缴费等极为方便和应用广泛密不可分。通过电子信息读取的技术手段都需要专用设备的安装,但基于RFID技术的电子标签成本低、安装使用极为方便,极大满足公众需求和社会大面积应用。在台湾远通电收服务中心、中油服务站点、大多数汽车品牌销售服务网点、4大超商(7—ELEVEN、全家、莱尔富、OK超商)及其遍布台湾每一个角落的连锁店都可以申办安装。申办时只需带车辆通行证、车主身份证明文件,通过检测、粘贴、信息写入、首次储值一次完成。账户低于一定额度时,系统会自动发短信提醒用户,并可通过上述申办点或手机App、网站等完成消费查询、账户缴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