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文/何小涛
推进预防性养护应先“放水养鱼”
文/何小涛
推进预防性养护,不仅要用理念解决发展方向问题,而且要用技术创新推动工程实践。于春林/摄
近几年,公路预防性养护很火。务虚的战略研讨、务实的技术推广、专家的研究解读、行业的业务培训如过江之鲫,内外联动、强力推进的工作势头十分明显。为此,传统的养护分类方式、工作内容甚至是养护思维都成了诟病质疑的目标。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家实力显著增强,公路交通资金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投入大幅增加;二是投融资渠道得以拓展;三是改革红利逐步释放。困扰行业多年的投入增加后,“建管养”并重将逐渐成为现实,预防性养护有了资金保障。
经过近30年的高强度建设,我国的公路交通路网骨架基本形成。建设大发展时期已接近尾声,公路管养基本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管养缺位,今天引以为傲的公路建设成就将因为集中养护问题,在10年以内在路网运行和资金投入两方面,成为沉重的社会负担。预防性养护技术提供了集中养护外的错峰选项。
预防性养护是公路养护必须经历的一个工作阶段,建设大发展时期,行业将其纳入小修保养管理,侧重于小修、疏忽了保养。随着对“治未病”理念的加强,行业必须面对“健全体系”的发展要求。这一要求催生行业追求品质,补齐预防性养护发展短板。
随着社会对养护技术认识的加深,预防性养护科研工作受到了业界追捧,适用技术、成套设备、技术规范、验收标准、施工工艺等研究向纵深推进。全寿命周期成本和养护科学决策概念的提出,让大面积推行预防性养护有了基础保障。市场作用和行业意愿交互,使得预防性养护有了技术保障。
私家车成为出行重要方式后,自媒体高度发展让公路交通必须认真面对供给侧改革,“保证公路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由单一的行业内部评价,转向了外部监督与内部评价并重的发展阶段,要求行业必须加速供给侧改革,保障预防性养护到位。
发展红利释放提供的投入支撑、格局变化产生的内生动力、认识提升催生的品质追求、技术保障带来的市场推动、环境倒逼要求的补齐短板相互作用,一起造就了预防性养护突然发力的印象。
预防性养护是在公路及其附属设施技术状态良好或病、损发生之初,及时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阻止病害继续纵深发展,从而延长公路使用寿命、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养护管理理念。
预防性养护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对公路及其沿线设施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以及修补轻微损坏。强调的是“治早治小、及时主动、提前介入”,通过治小病达到防大病的工作目标,是公路养护“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保证公路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的重要抓手。
欧美标准明确将养护工程分为矫正型养护和预防性养护两大类。我国则是将其纳入公路“治未病”领域,1985版《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 T J073-85)就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2009版则增加了“加强预防性养护、保持公路及其沿线设施良好的技术状况”的工作要求。由此看来,预防性养护早已有之,但为什么却给人以推进缓慢的印象呢?
在建设高速发展时期,公路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供不应求的问题,此时养护的重点是支持建设发展。特定发展阶段造成养护观念、资金投入、技术支持等要素保障滞后,即便行业有心,工作难免无力,这是推进缓慢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传统的养护工程分类标准中将预防性养护纳入小修保养范畴。少了分类上的“名分”,养护费用列支、养护工程统计等均并未将相关内容单列,即便行业投入且开展了部分工作,也未进入官方统计视野。
预防性养护自身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预防性养护的工作范围、预防重点是什么?如何预见、怎样甄别?怎么评价、何时介入?方案如何确定、效果怎么评价?这些都因为发展投入不足未能及时解决,需要进一步工作。
对照现行规范对小修保养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公路养护规范将预防性养护纳入小修保养范畴。在公路交通总量供给不足、资源受限的前提下,这是综合考虑发展阶段和发展顺序的一种权宜之计。
尽管如此,预防性养护从未缺失,只是在条件受限时未将其放到突出位置强调而已。实际上,今天耳熟能详的很多技术,如稀浆封层、沥青灌缝等所谓的预防性养护技术,行业早已有所应用,只因投入有限而未能大面积铺陈开来。
因此,预防性养护少了分类上的“名分”并不意味着相关工作停滞不前,只是行业在关注焦点和宣传策略选择上此消彼长而已。当前,我们不应纠结于预防性养护是否缺位的问题,而应将精力集中到如何将其推向深入,针对发展需要拓展工作范畴、融入新的工作内容等问题。
从这层意义上讲,今天强化预防性养护工作无可厚非,但因此而否定过往工作、否定养护传承,似有不妥。
预防性养护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发展方向,是行业补齐短板的历史性机遇。那么,究竟是推一种工作理念,还是推某几项具体技术呢?现行《公路养护技术规范》将预防性养护作为理念来推,被业内专家认为无养护工程分类支撑,无法纳入财政预算是预防性养护滞后的重要原因,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这种论断有失偏颇。但在讨论预防性养护时,推理念还是技术依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推理念解决的是发展方向问题,更加强调工作布局;推技术解决的是工程实践问题,更加强调指标落地。预防性养护是一种理念,不能囿于具体技术,为技术局限的理念会逐渐趋于狭隘。但理念也需要技术支撑,没了技术的理念就成为空中楼阁。为此,建议保留预防性养护推理念的工作思路,在养护分类标准中将预防性养护从小修保养中单列出来,从概念上清晰界定,作为工作推进依据。
谈到预防性养护不少人会将其与路面再生、薄层罩面等路面项目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预防性养护作为具体技术推广时,路面技术率先提出了整体解决方案,走在了工作前列。这也正是推广具体技术容易将预防性养护带入认识误区的具体表现。其实,修复临河路段下边坡挡防结构基础淘蚀,修补桥梁损坏锥坡、维护桥梁伸缩缝,清理堵塞涵洞、疏通排水系统、绿化维护等,对防治公路病害产生和预防早期病害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预防性养护从未缺失的同时,也说明其覆盖范围、工作标准、行业认定等都需要进一步明确。为此,建议将预防性养护作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路面作为重点但不仅限于路面,在公路路基排水、路面、桥涵等全专业范围内纳入预防性养护范畴管理并全面推行。
左图:稀浆封层养护作业
右图:预防性养护微表处施工 张守军/摄
部分地方为推广预防性养护,将其纳入“养好公路”范畴管理,认为预防性养护可以逐渐取代大中修及改造工程,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其实,小修保养、中修工程、大修工程和改建工程分属公路全寿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预防性养护只是公路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不能代替大中修和改造工程。做好预防性养护可以延长公路使用寿命,推迟大中修、改造时间,从而达到节约养护资金、提高通行效率、提升服务水平的工作目标。因此,推行预防性养护不是要替代大中修,而是通过“治未病”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宣传时必须讲清楚——预防性养护解决的是延年益寿的问题,不能为了推广说成了确保长生不老,这是一个负责任行业的专业态度。
据笔者调查,目前沥青混凝土路面热再生的造价与新铺路面比较不占优势。在延长使用寿命缺乏定量概念时,经济比较并不占优是预防性养护推广面临的又一个难点。新事物要立足,必须有一个成长成熟的过程。在成长期间,投入和包容是必要的,当前过多地纠结于经济比较没有实质意义,决策者要有放水养鱼的耐心,也要有独立研判的慧眼,多给支持、多给机会。同时,具体办事者需要有立竿见影的危机感,在理论研究、工艺开发、设备支撑、造价节省上加大投入,抓紧时间降低造价,提升效益。换句话说,新事物的发展壮大,需要时间完成蝶变,这既需要社会的耐心,也需要成长的时不我待。行业要具备慧眼,有包容也要给压力。
科学决策是建立在对数据的充分把握和对发展趋势的准确预测上的,但预防性养护目前存在几处硬伤。一是预防范围、工作重点、预见甄别、客观评价、介入时机、效果评价等均无明确的判断方法和判别标准,养护临界点确定和时机选择问题成为推广必须迈过的第一道坎。二是预防性养护节约量化需要收集大量的定量数据,这与推行之初“实践面小、研究不系统、数据有限”需要大量实践构成矛盾。三是预防性养护技术推行之初,资金投入效率上不占优势,这是一个软肋。同时,无论是基于“路面状况触发”,还是基于“费用效益计算”的决策模型,其本身离工程实践还有不少差距。推广预防性养护,决策体系上必须寻求突破。
单一技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需要依托周边体系完善。为将预防性养护做实做大,防止好技术因为落地过程中的问题被提前淘汰出局,必须面对技术工人短缺、质量均匀性差、人为干预过多等问题。这需要开发成套技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从决策、设计、施工、管理、装备、检测等全过程控制、全方位把关。按照“技术集成、整体控制”思路提升设计、施工、管理、检测、控制和纠偏等六种能力,实事求是开展项目后评价,继而探索具体技术的适用条件、范围、用途,材料组分、设计方法、施工工艺、检测指标等。用解决技术障碍带动非技术障碍的消除。
总之,预防性养护理念从推出至今,行业一直在坚持,但受发展阶段和保障要素制约,推进较为缓慢。这里面有社会认识的问题,也有预防性养护本身的缺陷。在大规模推进的过程中,还会遇到理念、技术落地过程中的阵痛,行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