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舆情 重点 方法 能力——记《中国公路》杂志社第二十六期特约记者培训班

时间:2024-07-28

文/本刊记者 杨燕 赵晓夏

图/叶迈峰 杨燕 赵晓夏

舆情 重点 方法 能力
——记《中国公路》杂志社第二十六期特约记者培训班

文/本刊记者 杨燕 赵晓夏

图/叶迈峰 杨燕 赵晓夏

10月24日,来自全国各地100多名公路行业从业人员相聚于“燕赵大地”河北石家庄,参加为期3天的全国交通行业新闻舆论培训班暨《中国公路》杂志社第二十六期特约记者培训班。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公路管理局副局长刘秀菊,《中国公路》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兼数据资源中心主任刘传雷,《中国公路》杂志社公路与监理发展中心主任、《中国公路》杂志主编张波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刘传雷主持。会上还授予上海浦东新区公路管理署曹纪兰等140名同志“《中国公路》2017年度优秀特约记者”称号。

二十三年一路同行的伙伴

1994年,《中国公路》杂志创刊。同年,由杂志社主办的首届全国公路行业新闻宣传培训班在山东开班。迄今,26届培训班,100多位新闻宣传业界专家、5000多名公路交通行业的学员,通过培训班这个平台,互动交流行业新闻宣传新趋势、新方法、新业态,使行业宣传工作的质和效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作为行业核心期刊,《中国公路》杂志见证了公路交通的跨越式发展,与许多公路人结识,时刻关注全国公路建管养工作的创新与成绩……杂志每年都在内容等方面有所改变,但服务行业的办刊初衷始终没有变,23年的坚持,赢得了公路人的认可和赞誉,成为共同前进的伙伴。

开幕式上,刘秀菊表示,《中国公路》杂志社与公路交通行业同呼吸、共命运,记录了最具价值的新闻报道,见证了公路交通行业辉煌的发展历程,以坚守行业立场、践行媒体责任的积极形象,成为备受行业和社会关注的期刊。尤其是一直以来,坚持定期组织全国公路行业新闻工作者的学习交流活动,为提高公路行业新闻舆论引导水平和推动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上图:全国100多名交通行业从业人员,参加本次培训班。

行业媒体为行业服务

中图:会上还授予上海浦东新区公路管理署曹纪兰等140名同志“《中国公路》2017年度优秀特约记者”称号。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的核心篇章中,明确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刘传雷在讲话中表示,交通强国战略的提出,对交通行业的发展是巨大的利好信息,预示着未来交通发展面临巨大的机遇期。但相较于其他行业,公路交通行业在新闻舆论方面还存在观念陈旧、新媒体发展迟缓、创新不足等问题。刘传雷表示,行业内的新闻从业人员要转变思路、主动作为,加强舆情研判与应对能力,顺势而为,加大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结合与运用,积极为行业的发展服好务。

刘传雷介绍,近年来,《中国公路》杂志社立足行业,在加强《中国公路》等几本杂志的采编与出版的同时,积极开展新媒体建设,其中“中国公路”等公众微信号发展迅速,在新闻性、数据资料性等方面加大了功能建设,对行业的服务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充分体现了“行业的媒体为行业服务”的宗旨。刘传雷希望各位特约记者加强与杂志社的联系,多写好稿,将各单位的先进理念、创新技术、工作经验等,通过《中国公路》杂志社媒体平台,分享到全行业,为行业发展服好务。

培训内容紧抓行业发展新契机

下图:学员们前往河北省正定治超站,参观“天眼工程”监控室。

基于行业发展的新契机和新闻舆论发展的规律,此次培训班还安排了行业如何用好新媒体、新媒体运营的技巧和内容选定、从“0”到“1”话深度、对媒体融合宣传的实践、新闻摄影的艺术性、上帝视角——无人机航拍知识与实例6堂课,引发了授课老师和学员们之间的热烈互动。

在3天的培训结束之际,太多的学员用类似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感受:“受益匪浅、只是时间太短”“有时间一定去我们那里采访报道”……这是对培训班最好的认可。

通过这次学习,学员们不仅拓宽了视野,也在培训中提高了自己的新闻舆论意识和能力,对他们来说,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大咖们都讲了啥?

行业如何用好新媒体

互联网及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崛起,使得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进一步下降,“两微一端”(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成为了解新闻时事的第一信息源。新媒体就像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此,在本届培训班上,刘传雷着重分析了行业运用新媒体的情况,以及行业如何运用好新媒体。

从微信兴起后,微信公众号的应用随之激增,目前,开通微信公众号的省级公路局数量大大超过开通微博的数量。同时,微信发布的内容更为新潮,微视频、动画、动漫等行业新闻宣传方式纷纷登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从目前的运营情况看,仍存在不少问题。”刘传雷分析道,整体规模小,集群化程度极低,互粉互动太少,综合影响力差,运营发展的瓶颈十分明显。比公安(特别是交警)、铁路等微信的传播力、影响力存在等级上的差距。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总体而言,行业对新媒体平台的应用能力不断增强,但是整体实力不强,对新兴媒体的掌控和利用能力较弱,与新媒体的联系少。

就行业在新媒体运营方面存在的问题,刘传雷也从舆论引导和主动作为两方面给出了建议。“对负面信息,要利用自身权威性、第一时间介入的优势,忠于事实、第一时间、公开透明、开诚布公地予以回应。”刘传雷建议,无论是应对积极还是消极的网络信息和社会事件,都要坚定原则。

利用好朋友圈也是运营手段之一

在新媒体上,应当说些什么,也就是在新媒体上发布何种内容,决定了在新媒体这条路上能走多远。北京青年报王海晋以“6月21日,新华社官微发布一条只有40个字的消息: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为例,讲述了内容对于新媒体运营的重要性。

2018年《中国公路》杂志宣传重点

《中国公路》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兼数据资源中心主任刘传雷从行业如何用好新媒体的角度,讲述了新媒体与行业发展。

组图:学员们来到石家庄市公路管理处直属站环城机械化养护中心进行实地采访。

一条40字的消息,引发10万以上的阅读量。而真正“引爆地球”的还是新华社微信小编的神回复,“每一条小编的回复,点赞数都远远高于评论点赞数。”王海晋表示,原创是新媒体生命力,它既包括内容的原创,也包括形式上的原创,而微信小编的互动沟通更能调动读者的兴趣。此外,用好朋友圈也是运营新媒体的手段之一,在不同的粉丝群里经常发布相应的话题,话题要有明确的观点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才会引来转发。

从“0”到“1”话深度

深度报道是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的报道形式。它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是新闻五个“W”和一个“H”进一步深入的报道方式。主要特点是要在“Why”和“How”中进一步深化。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

河北传媒学院教授董立龙用从“0”到“1”的方式,向学员们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深度报道的概念、文体表现及与其他文体的区别。“新闻界对深度报道存在着三种主要观点,即一种报道文体、一种报道形式和一种报道思想。”董立龙告诉学员,深度报道没有固定的格式,也不应过多地受篇幅长短的限制,只要能从深层反映新闻事实真相,通讯、评论、特写、专稿、调查报告等都可以写成深度报道,即便是一条消息,只要它立意高远,对问题反映深刻,也可以被看作是深度报道,所以深度报道也被认定为是一种报道思想。

然而,并非所有的新闻事实都适合做深度报道,如何挖掘深度,首先要能够发现选题,并确定选题。董立龙表示,深度报道一般要选择重大的题材,不论单篇式还是集合式,往往都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社会生活的迫切问题、人民群众普遍关注而又迷惑不解的问题等。多为“三点”题材,即社会中的热点、工作中的重点、受众关注的焦点。

浙江省公路管理局人事处副调研员龚百晓以“多媒体融合宣传的实践”为题,向学员们讲述了浙江公路在宣传方面的经验及具体做法。

念好宣传“三字经”

如何顺应新媒体发展大势,开展公路宣传工作?浙江省公路管理局人事处副调研员龚百晓用三个字回答了这个问题,即“借”“融”“拓”。

“汲取太极文化精髓,在‘借’字上做文章,借题发挥、借势发力、借梯上楼。”龚百晓以近几年浙江省公路局借助“ETC盗刷”之势,顺应新媒体发展新形势为例,讲解了“浙江公路”微信公众号及时准确发布涉及民生的公路权威信息,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与浙江经视合作,策划大型新闻活动“五朵金花在路上”“花开最美路”等例子,展现了“借”字的重要性。

而“融”字,则成为浙江省公路管理局宣传的法宝。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放大公路声音;融合线上宣传和线下活动,提升传播效力;融合省局和市县公路部门宣传资源,形成“大合唱”——从“融”字拓展出来的无限功能,构建出了浙江省公路管理局上下联动、互通有无的全省公路宣传一盘棋的大格局。仅2017年上半年,浙江省公路管理局联合各地市,策划推送了“美丽公路+特色经济+乡村旅游+历史人文+休闲体育+养生健康”,共85篇微信,积极展示浙江美丽公路建设成果。

拓展发布内容,提升服务能力;拓展粉丝数量,增加用户黏性;拓展编辑队伍,做活宣传文章……借助“拓”字,浙江省公路管理局做亮了新媒体平台,这其中,微信小编的“脑洞”散发出的能量不容忽视——截至2017年10月,浙江公路系统共有微信公众号71个,三分之二单位已开通微信公众号。微信编辑队伍已达200余人,他们思维活跃、善于创新、乐于编辑、风格各异,分布在全省各地公路部门中,为“浙江公路”微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鲜活素材。

用上帝的视角俯瞰公路

江苏昆山市开发区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汽车轮毂抛光车间发生爆炸,腾讯新闻和《都市快报》使用航拍;台湾高雄市前镇区多条街道陆续发生可燃气体外泄,并引发多次大爆炸,四轴航拍飞行器投入使用,画面被中央电视台直播节目时采用……一段时期,原本只出现在大型纪录片和影视作品中的航拍镜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新闻节目里,以俯瞰的角度向观众介绍新闻现场,极具冲击力和震撼力,业内人士称之为“上帝视角”。

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中心研究员蔡志洲研究、应用无人机拍摄经验丰富。他表示,航拍对于日常电视新闻报道来说,是非常好的一种拍摄手段。首先,“上帝视角”的形态,可以让记者更为全面地了解新闻现场的面貌,也能给观众带来异乎寻常的视觉体验,提升新闻节目的画面质量。其次,“上帝视角”的形态,可以让记者掌握普通拍摄工具无法或很难拍摄到的内容,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比如,怪叫不断的楼房顶上到底有什么东西,大门紧闭的非法生产窝点大院内到底是什么样子……再者,仅从技术角度来说,航拍可以实现大型摇臂、地面滑轨、飞猫索道摄像系统等多种大型设备的功能,甚至效果比这些设备更强大。

此外,蔡志洲还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对比了国内的大疆科技、零度科技、Xaircraft等公司出品的无人机的利弊。

学员千语掠影

通过此次培训,学员们收获满满。

江西省公路科研设计院 黄菲

第26期《中国公路》杂志社特约记者培训班的课程安排紧抓行业发展新契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在6位授课老师中,浙江省公路管理局人事处副调研员龚百晓的讲课尤为生动,他以新媒体为切入点,讲述了如何将多媒体融合到宣传实践中,即必须抓住契机,抓住每个新闻点。此外,通过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老师的讲解,我第一次了解了无人机的航拍知识与实例,“炸机”和“提控”这两个专业术语,也引起了我对无人机的兴趣。

河北省沧州市公路局 郭文玲

听过多位行家的讲课后,深入了解了新媒体如何在交通行业应用,如何利用新媒体做好宣传,做好紧急问题的处理。此外,在摄影方面的收获也不小,在以后拍摄过程中,我知道了如何将照片拍摄得更加饱满,有内容、有思想。

河南省许平南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李春丽

本次培训就像及时雨,针对目前新闻舆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置的课程,对于指导我们公司在“三微一端”的建设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中国公路》杂志社的培训班,课余时间我学习了前几期的课件后发现,《中国公路》杂志社举办的特约记者培训班以问题为导向,站在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更加注重与时俱进、培养人才,提升行业内特约记者的内生素质。希望明年还能有机会参加培训。

北京市交通委路政局宣传办 邓伊

感谢《中国公路》杂志社举办的第26期特约记者培训班,在为期3天的学习中,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增长了专业知识,同时结识了许多各省市的同仁。在培训中,大家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借鉴学习,彼此受益良多,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河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高速公路路政总队 赵文彬

这次培训,课程安排紧凑且接地气。学员都是带着问题来,载着丰硕的成果归。这次培训也开阔了我的交通摄影思路——运用多样化表现手法突出主旋律,拍好路,更要拍好交通人。

山东省日照市公路管理局 张守军

这次培训班,各位专家授课就像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他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可谓是异彩纷呈。在今后,我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将所学知识为我所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