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董少云,刘红明
(1.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222;2.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125)
当前建设工程快速发展的下,工程质量越发受到重视。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普遍存在一些因管理、工艺不当造成的质量问题,即本文所指质量通病。这些质量问题易造成工程返工,降低观感质量或产生表面缺陷,影响工程耐久性或使用功能。因此,为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水平,有效减少质量通病,需从原材料、管理、工艺、施工过程等方面进行有效策划与控制,建立质量通病管理标准化流程,有效减少或消除质量通病。
项目质量通病防治工作应建立标准化流程,规范管理活动。管理过程包括:通病识别——质量通病防治策划——过程控制——效果评价——改进与推广应用。
质量通病的辨识和质量通病防治策划,应在施工准备阶段完成。施工过程中,应对施工范围内的质量通病进行有效控制管理,以确保达到预期目标。
通病识别是质量通病防治策划文件编制和更新的基础,项目施工准备期间应进行通病识别,施工过程中出现新的质量问题或缺陷时,应补充完善。质量通病识别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项目施工期间质量通病的防治水平。
通病识别应包含以下三种状态:
1)正常施工状态下可预期发生的质量通病;
2)非正常施工状态下课预期发生的质量通病;
3)人为过失状态下不可预期发生的质量通病。
1)经验法
经验法是指根据辨识人员的工作经验,以及上级或其他单位的质量通病识别文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确定某类项目可能出现的质量通病。此法主要用于初次建立质量通病标准化手册,或补充新类型项目的质量通病时。
2)数据分析法
数据分析法是指通过选用合理的统计方法(排列图法、柏拉图法等),对质量问题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问题分布特征和规律,确定是否为质量通病。此法主要用于更新质量通病标准化手册时。
通病产生原因的辨识应该作为治理质量通病的重点内容,通过分析原因找到对症的防治措施。辨识通病产生原因的方法很多,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用,以下是比较常用的几种方法。
1)排列图法
排列图是识别“关键的少数”原因的一种有效工具。排列图是为了对发生频次从最高到最低的项目进行排列而采用的一种简单图示技术。排列图是建立在帕累托原理的基础上,主要的影响往往是由少数项目导致的,通过区分最重要的与较次要的项目,可以用最少的努力获取最佳的改进效果。
2)因果图法
因果图是一种用于分析质量特性(结果)与可能影响质量特性的因素(原因)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工具。导致质量通病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因素,因果图通过对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地观察和分析,进而找出因果关系。通过把握现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来促进问题的解决。绘制因果图的常用方法有逻辑推理法和发散整理法。
3)排列图和因果图结合法
要想更好的分析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制定正确的防治措施,常常可以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排列图法可以确定引起质量通病主要不合格项目,然后从人、机、料、法等方面画出因果图,探讨各因素对主要不合格项目的影响,找到原因并制定措施。改进后还可以用排列图法比较治理效果。
图1 因果图示例
通病识别的目的在于辨识出质量通病内容,分析其产生原因、导致的危害、制定防治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质量通病防治策划文件。质量通病防治策划文件完成后作为开展预防和治理质量通病活动的指导性文件。
质量通病防治策划应包括建立组织机构、确定通病防治目标、制定质量通病管理计划等。
质量通病防治管理工作,应建立对应的组织机构,明确不同管理层级、不同管理岗位的职责分工。成立预防和治理质量通病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确定小组成员,明确岗位分工、职责。领导层负责全面指导、制定目标、资源配置等工作,执行层负责制定活动开展具体措施并落实。
质量通病防治管理工作必须制定明确的目标,并将目标分解到各个岗位,目标应可测量、可操作、可实现,并与公司的质量方针、目标保持一致。
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确定年度质量通病防治目标。质量通病防治目标在执行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包括自然条件发生变化,计划目标过高或过低,出现新的质量问题等)作出必要的修订。
质量通病管理计划是项目质量通病防治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应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治理质量通病活动的范围和目标;
2)确定治理质量通病过程控制的步骤;
3)明确治理通病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4)明确治理通病过程中所采取防治措施需要的资源计划;
5)根据治理措施编制通病防治作业指导书;
6)编制通病治理进度计划;
7)明确完成通病治理目标的度量方法和适用的检验、试验方法。
过程控制,作为质量通病防治管理的重要环节,其执行好坏直接影响到通病防治效果。过程控制工作要以策划文件为指导。相关工序施工前应进行通病措施交底,过程中应严格监控,施工结束后应进行效果检查。控制过程应保留记录和声像资料,便于对比分析治理效果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对于易多人次、多部位重复发生质量通病,通病治理措施投入较大、对工程影响较大的施工工序,应采取首件样板工程管理验证通病防治措施的效果,首件样板工程应及时进行总结。如果效果较好,应推广使用;如果效果不理想,改进治理措施。
质量通病效果评价首先要对消除结果进行评定,评价可以分为长期评价和短期评价,评价周期不同评价方法也不同。
短期评价是指在一个质量通病治理周期内对质量通病的消除情况进行评价,一般用于对单个项目或者项目年度消除效果进行评价。短期评定方法有定性和定量两种。
定性的方法适合难以用数据统计的质量通病。将通病消除情况分为完全消除、基本消除、部分消除、未消除等结果,通过对通病治理前后的情况观察对比,判断消除程度。
定量的方法是对可以量化的质量通病,消除结果直接用数字计算来表示。
长期评价是指在多个质量通病周期内对同一质量通病的消除效果进行的总体评价。长期评价不仅涉及短期评价的内容,还应考虑消除率。长期评价一般用于公司对于某种质量通病在全公司范围内一段时期内治理情况的评价
如对n个质量通病进行长期评价,单个质量通病周期的消除效果等级为A或B的即视为通病消除,设通病消除个数为m;单个质量通病周期的消除效果等级为C或D的即视为通病未消除,则通病消除率=m/n×100 %。
表1 消除效果等级评价
完成后会存在两种情况,即标准化阶段和转入下一循环阶段。
项目质量通病防治效果评价为完全消除或基本消除的,证明防治措施实现了预期目标,达到控制效果。应将有效措施纳入公司级质量通病标准化手册,推广应用。
项目质量通病防治效果评价为部分消除或未消除的结果,证明防治措施不够有效,应继续启动下一个PDCA循环,重新分析原因,制定改进防治措施,下一次施工时采取新的措施,并将策划文件中相应的质量通病项目更新。
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通病防治体系,规范质量通病防治管理工作,是提高工程质量的保障。质量通病管理应建立公司级标准化手册,在此基础上由各项目部根据手册内容,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进行深化,做到有策划、有控制、持续改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